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公共卫生基本概念-黄建始

公共卫生基本概念-黄建始

公共卫生基本概念-黄建始
公共卫生基本概念-黄建始

中国公共卫生

第一卷 公共卫生概论

主编:曾光,黄建始,张胜年

第一章公共卫生基本概念

曾光,黄建始

随着历史的进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公共卫生基本概念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各国学者总结了公共卫生的社会实践,先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公共卫生的定义(见本章附录表1),并探讨了公共卫生的宗旨与任务。定义之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公共卫生的基本概念是在百家争鸣中不断地完善的。我国在长期的公共卫生实践中对公共卫生基本概念的探索也经历了一个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和在理论上不断升华的过程。

2003年我国在化解SARS危机的过程中,我们的国家能够认真反思,及时采取了有效的果断措施。我们胜利了,这是一次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实践的胜利。这些年一直埋头搞经济建设,这次我们有机会抬起头来看到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好像一个走长路的人,突然发现自己一条腿长,另一条腿短。在付出了生命的和社会震荡的代价之后,人们认识到一个国家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综合实力,不但取决于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取决与国家对公共卫生的重视程度和价值取向。在应对SARS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全社会共同面对SARS危机时的同舟共济,齐心协力。从政治家、企业家、军事家、医学家到普通的工人、农民、学生,全国上下都接受了一次生动的公共卫生扫盲教育,使中国公共卫生获得了一次绝佳的发展机遇。值得指出的是国家领导以此为契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正是对这场危机的深思,促进了中国学者对公共卫生理论的深入探索。与我国极其丰富的公共卫生实践相比,过去中国对公共卫生基本概念的探索和研究少得可怜。即使是从事公共卫生的专家,能够准确地讲清楚公共卫生是什么的人也不多。我们的公共卫生学院讲授的基本上是“预防医学”,并不是真正涵义上的“公共卫生”。既然如此,包括决策者、新闻媒体、老百姓在内的广大非公共卫生专业人士,如果

像“瞎子摸象”一样地去理解公共卫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这一代公共卫生学者有幸经历了发生在中国的各种严峻、复杂的公共卫生事件,比我们的前辈们面对着更复杂的各种新、老公共卫生问题的挑战。我们完全可以结合我国公共卫生的实际,充分发挥我们因参与大量公共卫生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而拥有的独特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界对公共卫生基本概念的探讨,为中国和全球的公共卫生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科学地理解了公共卫生的基本概念,就如同驾车时有了全球地理定位系统一样,可以准确地指引我们的方向;系统地掌握了公共卫生的基本概念,就如同有了衡量公共卫生实践的尺子或参照标准一样,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解读中国公共卫生的昨天,认真地把握中国公共卫生的今天,更好地规划中国公共卫生的明天。

第一节 公共卫生的定义与宗旨

什么是公共卫生?也就说,公共卫生的定义1是什么? 其中蕴含的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什么? 这是全书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问题。 现代公共卫生的出现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时间很短,至今不到二百年。然而,文献检索发现关于公共卫生的各种定义至少有十八个。(本章附录表1)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尽管有的公共卫生定义相对狭义2(如定义5), 然而大多数定义比较宽广。我们推崇广义的公共卫生定义。从广义的公共卫生定义中,通过比较其概念和蕴含的宗旨,我们选择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定义予以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书的公共卫生定义。

一、温思络的定义

美国公共卫生领袖人物,耶鲁大学公共卫生教授温思络(Charles-Edward A.Winslow)早在1920年就描述了什么是公共卫生和公共卫生应该怎么做。这个定义比较完整、深刻,是世界公共卫生界引用的最多的一个公共卫生定义。她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一直沿用至今。温思络将公共卫生定义为:

“公共卫生是通过有组织的社区努力来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健康和

1定义描述或规范一个概念所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揭示概念的内涵,回答是什么;宗旨是主要的旨趣,使命,主要目

的,回答为什么存在.(辞海编辑委员会,1980;Wikipedia,2009)

2大多数人对公共卫生持有比较狭义的定义是基于以下一些原因:1.受现代公共卫生先驱查德威特和其他十九世纪卫

生改良运动家卫生工程观点的影响,认为公共卫生问题就是环境卫生问题; 2.将抽象的广义公共卫生概念具体落实到

战略战术层面很困难;3.十九世纪末病菌学说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方面的巨大成功干扰了人们对广义公共卫生定义的

接受;4.因为目前关于公共卫生的明确定义并没有达成共识,所以得不到大家有力的支持.利益团体和其他危机发生时,

政府往往最容易牺牲公共卫生去满足其他需求. 。“公共卫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其成功的牺牲品。由于没有任何依据来

证实疾病被预防或流行被控制后的收益,因此正常状态下,公共卫生被媒体和政府所忽视。他们认为不会出什么事。

公共卫生一直被忽视,在发生重大灾难后,他们意识到应该加强公共卫生。但当疾病从记忆中消退后,公共卫生又重

新从其脑海中消失。”(Beaglehole R & Bonita R.2004;龚向光,2003)

提高效益的科学和艺术。这些努力包括:改善环境卫生,控制传染病,教育人们注意个人卫生,组织医护人员提供疾病早期诊断和预防性治疗的服务,以及建立社会机制来保证每个人都达到足以维护健康的生活标准。以这样的形式来组织这些效益的目的是使每个公民都能实现其与生俱有的健康和长寿权利”3。

温思络定义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了公共卫生的早期目标(控制传染病和环境卫生),以及当前越来越重要的健康促进,基本医疗服务等工作,明确指出社会环境与健康的密切关系。 “科学和艺术”、“有组织的社区努力”“建立社会机制”和“与生俱有的健康和长寿权利”四个关键词以画龙点睛的手笔点出了公共卫生的本质,解决问题的途径和使命。

关键词之一:“科学和艺术”,明确了公共卫生的本质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科学被解释为: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1978年),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两大体系。而艺术则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科学借助人类的理性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是否科学是可以验证的。艺术借助人类的灵感来构思和展现世界的美好,是否得到欣赏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体验。科学更多的是“发现”,而艺术更多的是“创造”(维基百科,2008)。因为公共卫生的服务对象是人群,要在人群中预防疾病,延长寿命和促进健康和效益,离不开对客观世界中群体健康和疾病规律的发现(科学),也离不开主观世界的创造和表达(艺术),更离不开被服务对象的理解与感受。总之,从事公共卫生事业既需要广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又需要有人文学科的基础;既需要抽象思维的理性智慧,又需要形象思维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之二:“有组织的社区努力”,明确了公共卫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公共卫生要综合治理影响群体健康的问题,涉及面广,个体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单枪匹马地去完成。因此公共卫生需要整个社区参与,有组织有计划地去解决问题。只有人人参与,才能人人健康,才能使整个群体都能生存和发展。

3温思络定义的英文原文见于《美国公共卫生杂志》1957年第二期:"Public Health is the science and the art of preventing disease, prolonging life and promoting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efficiency through

organized community efforts for the sanit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he control of community infections, the education of the individual in principles of personal hygiene, the organization of medical and nursing service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machinery which will ensure to every individual in the community a standard of living adequate for the maintenance of health; organizing these benefits in such fashion as to enable every citizen to realize his birthright of health and longevity." (Hiscock, 1957)

关键词之三:“建立社会机制”,要保证每个人都达到足以维护健康的生活标

准,必须通过建立社会机制予以保证,否则只能是昙花一现的行为或良好的愿望而已,没有可持续性。

关键词之四,“与生俱有的健康和长寿权利”明确了公共卫生的使命。人类社

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就像双刃剑一样,一方面是地球人的福音,另一

方面也在威胁和损害了群体“与生俱有的健康和长寿权利”。现代公共卫生就是为

了保护所有人“与生俱有的健康和长寿权利”而诞生的。

温思络先生早在89年前,就对公共卫生如此大彻大悟,令我们后人钦佩不已。

令人感慨的是,时至今日,很多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对公共卫生的理解竟不远如温思

络先生当年的真知灼见。毫无疑问,温思络定义是公共卫生历史上的一面丰碑,至

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在面对与温思络先生当年完全不同的公共卫生挑

战的今天,很显然我们后人没有资格要求历史上的定义十全十美。然而,如果温思

络先生能活到今日,亲眼目睹了最近几十年人类社会更加壮观的公共卫生大潮,面

对公共卫生的新需求,新进展和新挑战,他会不会重新审视公共卫生在21世纪的

内涵和外延,理性地修改自己的定义呢?

二、美国医学研究所的定义

1988年,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IOM)在其里程碑式的美国

公共卫生研究报告《公共卫生的未来》中明确地提出了十分精练的公共卫生的定义

4:

“公共卫生就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为保障人人健康的各种条件所采取的

集体行动。”

2003年美国医学研究所在另一份公共卫生研究报告《21世纪公共卫生的未来》

中再次强调了以上定义。这个定义就是一句话,然而它包涵的内容既丰富又深刻。

试解读如下:

首先,公共卫生是社会的“集体行动”,不是个人行为。人的健康受基因和多

种复杂环境(包括社会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这些条件大部分不是仅仅影响个

人或部分人的健康,而是影响整个人群的健康。人群中只要有不健康的个体就会威

胁整个群体的健康。所以,人类必须采取集体行动,通过有组织的社区努力,保障

人健康。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每个人与生俱有的健康和长寿权利。

4美国医学研究所在1988年研究报告《公共卫生的未来》和2003年研究报告《21世纪公共卫生的未来》中提出:“The definition of public health used throughout this report is “what we as a society do collectively to assure the conditions in which people can be healthy” (IOM, 1988;IOM,2003).

第二,“人人健康”体现了人类实现健康大同的最美好的愿望。在这里,“人人”是指每一个人,不管你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有健康生活的平等权利。改善每个人的健康条件和健康状况是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是公共卫生的核心价值。

第三,“人人健康”需要有“各种条件”的“保障”,这里“各种条件”不但指每个人周围的“自然生态条件”如空气的清洁度、饮水和食品的安全性、免受病原微生物和其它自然和人为的有害物质威胁的程度等,也包括与群体健康有关的“社会条件”如法律、政策导向、政府对健康的投资、学校和企业以及整个社会对健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等。强调“保障人人健康的各种条件”就明确了公共卫生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以及医疗服务不可分割的关系。例如,社会是否和谐、人们如何相互关爱、国家对健康事业投入的多少、是否建立了有效保护人民健康权利的法律和公共卫生政策,就医条件是否得到满足等等。总之,公共卫生应该是保障每个人远离疾病、伤害和残疾的铜墙铁壁。坚持不懈地促进和保护每个人在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方面的各种利益,也是社会的根本利益所在。

可以说,高度精炼是该定义的特点之一。高度精炼简明易记,“点睛”但不能“画龙”。为此,1988年的《公共卫生的未来》报告又进一步详细阐明了该定义的内涵和外延,认为这个公共卫生定义包括了三个部分:(1)公共卫生的宗旨,即公共卫生的共同目标是什么?该报告明确提出“公共卫生的宗旨是通过保障人人健康的各种条件来满足社会的利益。”(2)公共卫生的本质,即公共卫生解决什么问题?该报告明确提出,“公共卫生的本质是以流行病学为其科学核心,联合多学科通过有组织的社区努力来解决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问题。”(3)公共卫生的结构框架,即公共卫生和政府公共卫生机构的日常工作有什么不同?该报告明确指出,公共卫生的结构框架包括政府公共卫生机构,私立机构,自愿者组织和个人进行的所有公共卫生活动。”(IOM,1988)

三、中国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的定义

2003年7月28日,作为当时中国公共卫生界的官方代表,时任中国副总理兼卫生部部长的吴仪,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公共卫生的中国定义。产生2003年中国定义的背景是中国刚刚取得了抗SARS战役的阶段性胜利。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和各级政府官员痛定思痛,认真回顾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公共卫生正反两方面的宝贵历史经验,对现代公共卫生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总结出一个既与国际先进理念相符,又便于指导我国公共卫生实践的公共卫生定义。2003年我国公共卫生定义如下:

“公共卫生就是组织社会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提供医疗服务,达到预防疾

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

该定义之后还有一段具体解释:“公共卫生建设需要国家、社会、团体和民众

的广泛参与,共同努力。其中,政府要代表国家积极参与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

策,对社会,民众和医疗卫生机构执行公共卫生法律法规实施监督检查,维护公共

卫生秩序,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组织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共同应对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和传染病流行;教育民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高

素质的公共卫生管理和技术人才,为促进人民健康服务。”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提出的、比较系统全面的公共卫生定义。该定义兼有历史性、

现实性和前瞻性,反映了我国公共卫生界对现代公共卫生的共识。该定义首先明确

地提出了公共卫生就是要组织整个社会全体成员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也就是说,

公共卫生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该定义明确指出公共卫生建设的参与者包括国

家、社会、团体和民众,并首次明确提出了政府要代表国家对公共卫生负责的概念,

界定了政府的五大责任。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所有公共卫生定义中强调政府责任

最明确、最具体的一个。应该说,公共卫生的基本工作内容在该定义中得到了充分

的描述,其内涵与1920年温思络的定义颇为一致,并有所发展。应该说,该定义基

本适合中国国情,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像其他公共卫生定义一样,受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所限,该定义也有可

以改善的空间,如果能够明确地将公共卫生定义为国家的公共事业,则可以起到提

纲挈领的效果。另外,该定义泛泛提出公共卫生要“提供医疗服务”,似乎超出了

公共卫生的范畴。公共卫生应该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但不可能提供所有的医

疗服务。

四、本书提出的定义与宗旨

以上三个公共卫生的定义各有千秋,都很精彩,我们进行了深入学习与思索,

收益颇丰。此外,附录表1中还列出了其他学者提出的公共卫生定义,我们也认真

地参考了。从这些公共卫生定义中,我们看到了相似的核心理念,也看到了随着人

类公共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其定义也在趋于完美。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中

国公共卫生的实践, 我们在此提出本书的公共卫生定义和宗旨如下:

公共卫生定义5:

5 在这里,我们出于抛砖引玉的目的,试将本书的公共卫生定义翻译成英文如下:“Public health is a

public’s undertaking to protect and promote public’s health as its mission. Through the state and the society efforts, public health works for a health-for-all society by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diseases、injuries, and disabilities, improving health related natur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s, providing the basic medical and public health services, and promoting health quality

公共卫生是以保障和促进公众健康为宗旨的公共事业。通过国家和社

会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疾病与伤残,改善与健康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培养公众健康素养,创建人人享有健康的

社会。

公共卫生宗旨:

公共卫生的宗旨是保障和促进公众健康。

这一定义不但沿袭了各家公共卫生定义共有的核心理念,也包括了如下新意。

第一,本书定义明确指出公共卫生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国家和全体国民所有,

做好公共卫生工作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因为公共卫生是公共事业,所以无

论是从宪法中的规定,理论上的阐述,还是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各级政府都负

有保障和促进公众健康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不但领导着公共卫生专业队伍,决定

着公共卫生对策的制定和国家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也影响着社会对健康价值的和公

共卫生伦理的取向,以及国家对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由于公共资源是有限的,公

共卫生仅仅是政府许多重点之一。而且,现代民主社会的政府并没有能力成为无限

责任“公司”,只是有限责任“公司”。另外,影响公众健康的许多因素来自卫生

系统以外的社会各阶层各行业,法律和政策,就业和收入等都会影响到公众的健康。

因此,政府既要主导公共卫生,更要组织动员全社会参与公共卫生。全体国民都是

公共卫生事业的主人公,公共卫生事业的兴衰直接关系着国民的健康水平,全体民

众和社会各界对公共卫生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既然公共卫生是一项公共事业,因此必然具有公共事业的各种特点。中国发展

公共卫生的经验和教训说明,如果在操作中,有意或无意地全部或部分忽视了公共

卫生的公共属性,那么公共卫生事业就会相应地失去其固有的价值。

第二,本书定义明确提出公共卫生是以“保障和促进国民健康为宗旨”。公共卫

生强调保障每个公民的健康权利,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无论其年龄、性别、民族

或种族、教育水平,职业、贫富、出生地或身体状况如何,都有获得与生具有的健

康和长寿的权利。在这里,我们选择保障和促进健康,而不是通常人们常说的“预

防疾病”,在含义上是有区别的。首先,“保障和促进健康”的内涵更丰富,更贴近

今天公众的健康需求。保障健康至少包括了“预防疾病、伤害和残疾6”,而“预防

疾病”则忽略了现代社会威胁公众健康的三大因素中的两个:“损伤和残疾”。另

外,“保障和促进健康”传递的是“主动”的含义,隐含的是更高的目标,主动地

of people. ”以供商讨,以求完善。

6疾病是一个由临床,病理学,和流行病学标准界定的,能够系统地予以研究的一个概念,主要指在生理上和/或心理上偏离了正常功能的状态。伤害是指由于外力作用于躯体而产出的损害,外力损害可以是物理性的如交通事故引起的撞击损害,烫伤,化学性或放射性损害,也可以是情绪性损害,如恶语伤人。残疾是指一个人执行正常功能的能力下降,通常是由躯体或精神功能、结构、或器官的缺陷所导致的(Last, 2007)

去追求健康,要求公共卫生积极主动地去创建人人享有健康的社会。而“预防疾病”相比之下,传递的主要是“被动”的含义,被动地去预防疾病。目前尚占主流的生物医学模式没有能力真正阐明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发生和传播的机制和机理,因此有效预防疾病发生的手段并不多。尤其对于新发传染病出现的预防,基本上是束手无策。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预防”实际上是消极的,隐含的是较低的目标,许多疾病目前是预防不了的。而且,光预防了疾病并不一定能带来真正的群体健康,因为除了疾病之外,还有自然的和人为的伤害如恐怖主义带来的伤害和残疾正在威胁人类的健康。

第三,本定义明确提出实现宗旨的具体途径是:国家和社会共同努力,通过完成四项基本的公共卫生任务来实现创建人人健康社会的理想。这四项基本公共卫生任务是:(1)预防和控制疾病与伤残;在这里,疾病包括急性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先天遗传性疾病等。伤残包括伤害和残疾。(2)改善与健康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环境;(3)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4)培养公众健康素养。最终理想是创建一个人人享有健康的社会。

第四,本定义关于“创建人人享有健康的社会”具有深远的伦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的意义。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人人享有健康”(Heath for all)的崇高目标,反映了人类追求健康的共同意愿,强调的是人人都有获得健康的权力,倡导的是健康的公平性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毫无疑问,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国家要在和平与发展的康庄大道上持久地前进,离不开公共卫生的保驾护航。建设个人人享有健康的社会,是保证实现公共卫生宗旨的伦理学、法学与社会学基石。

(张胜年教授和田本淳教授对本书定义的形成也有贡献,谨致谢意)第二节 公共卫生的任务

公共卫生的定义和宗旨确定之后,需要进一步明确公共卫生的任务是什么?完成任务需要哪些支撑条件?工作模式如何?这些构成了公共卫生的核心内容,本节将对此展开论述。

一、国内外对公共卫生任务的研究

迄今为止,国内外对公共卫生任务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虽然都在论述公共卫生的任务,但不同学者使用的词汇不尽相同。文献中讨论的较多的有“公共卫生任务”,“公共卫生基本服务”、“公共卫生核心功能”“基本公共卫生功能”和“现代公共卫生体系应该履行的基本职能”等词组。尽管名称不同,但基本内涵是一致的,

实质上就是公共卫生体系围绕公共卫生的宗旨应该执行的具体任务。

1988年, 美国医学研究所(IOM)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题为“公共卫生的未来”的报告。该报告指出, 将公共卫生服务等同于公共卫生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公共卫生在社会上应该发挥的独特作用。因此, 公共卫生要完成“通过保障人人健康的各种条件来满足社会的利益”的使命(宗旨),各级政府公共卫生机构应该具备以下三项核心功能:评价(Assessment)、政策研究制定(Policy Development)和保障(Assurance)。由三项公共卫生任务延伸出来的十项公共卫生基本服务是:(1)监测社区卫生状况,确定社区内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2)诊断和调查社区公共卫生问题和公共卫生危险因素,(3)将公共卫生问题公布于众并教育社区居民使其具备认识社区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4)动员和建立社区联盟来认识和解决社区公共卫生问题,(5)制定政策和计划来支持个人和社区的卫生工作,(6)执行卫生法规保障健康和安全,(7)为社区居民联系需要的个人医疗保健服务, 在缺乏需要的服务时,通过各种方式确保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8)确保公共卫生和医护队伍的质量和能力,(9)评价针对个人和群体的卫生服务的效果,享有率和质量,(10)开展公共卫生研究,探索解决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上海学者刘宝等(2006年)结合中国国情分析比较了世界卫生组织、美国、泛美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和世界银行提出的基本公共卫生功能框架,提出我国十项基本公共卫生功能:(1)健康状况监督与评价,(2)流行病学监测,(3)健康促进,(4)社会参与,(5)公共卫生立法和战略规划,(6)确保公共卫生法律、法规和规划的施行,(7)卫生服务效果、可及性和质量的评估,(8)公共卫生研究与开发,(9)跨部门协作,(10)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发展和能力建设。

同年,北京学者吕筠等(2006年)结合我国现状,分析美国,英国,世界卫生组织,澳大利亚和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等国家和国际组织提出的公共卫生基本职能框架,提出十项现代公共卫生体系应该履行的基本职能:(1)监测人群健康相关状况;(2)疾病或健康危害事件的预防和控制;(3)发展健康的公共政策和规划;(4)执行公共政策、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卫生标准;(5)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6)动员社会参与,多部门合作;(7)保证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可用性;

(8)保证卫生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9)公共卫生体系基础结构建设;(10)研究、发展和实施革新性的公共卫生措施。

二、公共卫生宗旨与任务的框架图

我们注意到,美国医学研究所提出了按“核心功能”和“基本服务”分层的逻辑框架,涵盖了丰富的内容。然而,上述各研究均没有考虑到实现宗旨和执行任务的公共卫生基础是什么。

在参考以上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公共卫生的实践,笔者在此提出了包括三个层次的实现公共卫生宗旨与任务的框架示意图。 “宗旨”处于框架的第一个层次,“任务”处于框架的第二个层次,“支撑基础”和“工作模式”平行处于框架

的第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

图1. 实现公共卫生宗旨与任务的框架示意图:宗旨,基本任务,

支撑基础和工作模式

下面对实现公共卫生宗旨与任务的框架图的要点予以解释。

首先,本框架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宗旨是纲,纲举目张。公共卫生的宗旨是保障和促进国民健康,放在框架的最上层。突出了现代公共卫生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在宗旨下面,框架的第二层是实现宗旨的四项基本任务:(1)预防控制疾病和伤残;(2)改善与健康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环境;(3)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4)培养公众健康素养。这四项任务囊括了公共卫生要做的全部大事。

第三,要实现公共卫生的宗旨,光有基本任务是不够的,完成任何一项基本任务都需要具有共性的支撑基础和通用的工作模式。因此,在框架的第三层是公共卫生的支撑基础和工作模式。公共卫生的支撑基础包括“伦理与法制”“体系与机构”、“科学和技术”、“资源与配置”等四项内容。公共卫生的工作模式包括“监测”、“对策”、“实施”和“评价”特定的四步工作模式。上述关系按逻辑性有序排列,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公共卫生的四项基本任务

公共卫生宗旨的实现有赖于公共卫生四项基本任务的执行和完成。国民对公共卫生价值的实际感受和体会主要是通过公共卫生任务对国民的影响而获得的。公共卫生“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人人参与,人人享有”主要就是通过执行和完成公共卫生四项基本任务而体现出来的。因此,有必要在此详细地讨论公共卫生的四项基本任务。

1.预防和控制疾病和伤残

预防和控制疾病和伤残是公共卫生最传统和最受重视的基本任务。公共卫生的历史告诉我们,公共卫生最重要和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对威胁群体健康的疾病和伤残做出反应,保护群体的健康,维护社会的稳定。人类早期因群居而产生的环境卫生问题及由此而出现的传染病问题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因此,早期公共卫生的出现就是为了应对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生存的威胁。之后,随著人类文明的进展,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伤害和残疾已经构成了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新发传染病,生物恐怖事件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在不断出现。在人类现代化的过程中,能否成功地预防和控制疾病和伤残等对群体健康的直接威胁事关群体能否健康地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是公共卫生的第一要务。因为疾病和伤残等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既严重影响群体的健康又十分紧迫,需要及时抓住预防和控制的窗口机遇,需要调动各方面的资源。所以,要成功地解决威胁群体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必须在政府的主导下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应对。

预防和控制疾病和伤残的任务的执行和完成在面对以下不同的公共卫生挑战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1)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3)专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各种小概率高危害事件,对社会公众健康的严重损害主要表现为群体性疾病和伤残的发生和蔓延。因此,要预防和控制疾病和伤残首先必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好准备,制定科学的预防对策、应急预案并予以落实,对有明确病因或危险因素的疾病实施健康保护措施,如免疫接种。对已经和正在发生的疾病流行或危害人群健康的其他突发事件,如新发和卷土重来的传染病、食物中毒、化学中毒、药物不良事件、核辐射泄漏、医源性事件、群体伤害、群体性心因性事件,突发的食品污染和其他污染等事件,各种灾害所引起的公共卫生问题,生物恐怖事件等进行动态监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这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产生的原因千差万别,也许直接受害的人数有限,但对社会的影响和对经济的破坏性极大,并会随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传遍全世界。如果应对不力,有可能迅速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发生强烈的国际连锁反应。因此,能否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是否具备公共安全核心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其公共卫生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

(2)应对长期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

要预防和控制疾病和伤残还必须应对长期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持续存在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各种公共卫生问题,城市化带来

的公共卫生问题,影响妇女、儿童和老年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艾滋病、性病、病

毒性肝炎、肺结核等传染病问题,出生缺陷和遗传病问题,地方病和寄生虫病问题,

职业中毒和职业伤害问题,与毒品和烟草泛滥相关的公共卫生问题,营养缺乏和营

养过剩行为造成的健康问题,精神卫生问题,口腔卫生问题,与公共卫生相关的医

疗保健问题等。由于这些问题广泛存在,与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决定着每个家

庭的幸福,在不同的国家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其发生原因与广泛的自然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个人行为有关。因此,能否预防和应对长期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

不但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价

值取向,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

2.改善与健康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改善与健康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是公共卫生的基本任务之二。建立在实践和

科学理性基础上的公共卫生认为通过不断地采取主动和科学的治本措施改善与健

康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可以在群体水平上提高公众的健康,可以从更深的层次

和更广义的角度来促进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在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除了应对直接威胁人类生存和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之外,人类在维护健康,控制疾病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健康的环境是保障和促进

群体健康的基础。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原有的和新出现的各种健康危险因素7时时刻刻

在威胁我们的健康。要保障和促进公众健康,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不断地改

善与健康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减少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威胁群体健康的各种健康

危险因素。如同人类不断地追求更高的经济目标一样,人类也在不断地追求更适合

人类生存的健康环境。从本章第一节公共卫生简史我们知道,人类很早就知道要成

功地控制人群中的传染病流行就离不开改善居住环境。人类早期的公共卫生实践就

包括了规范食品安全、供水安全和环境卫生。

随著人类对健康和疾病关系认识的逐步深化,人类认识到环境对健康的影响非

常大。提前改善健康环境条件预防公共卫生问题的出现比公共卫生问题出现之后才

开始应急效果更好。改善健康环境也就成了应对公共卫生问题的有机组成部分。而

具体需要改善的环境条件因素也随著人类的进化而不断增加,从食物安全,饮用水

安全,垃圾处理,房屋建设,公共道德标准到对妇幼老弱孤儿等弱势人群的照顾,

对市场商品质量的监控,结婚和生育的管理,牲畜污物的处理,人口流动和妓女问题,尸体的处理,火灾和损伤的预防,不明原因死亡等法医事件的调查,生命统计

资料的收集,分析和保存,医疗质量的监管,健康知识的传播,以及医学和公共卫

7健康危险因素指的是任何对健康有害的因素。最早出现在1950年代美国Framingham Study的研究报告里,指的是包括行为,生活方式和习惯如饮食、锻炼、抽烟、喝酒,生物学特征,遗传特性,健康相关的条件,环境有害物的暴露等可预见的增加疾病危险的几率的因素。有时也叫疾病的决定因素。(Last,2007)

生伦理学问题等。总之,公共卫生改善健康环境条件的任务已经从早期的单一的只关注自然环境条件到今天的通过全面改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条件来保障和促进

国民健康。

3、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

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指各级政府的卫生部门代表国家向公众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将纳税人上缴的钱,用来满足公众最基本的医疗卫生需求,保障人人享有健康。各级政府需要根据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对“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内容做出明确规定,确保公众可以享受到与发展水平相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从而达到实现保障和促进公众健康的宗旨。

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基本的医疗服务、常规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对脆弱人群特殊的服务等三方面。

(1)基本的医疗服务

基本的医疗服务包括预防医学服务如计划免疫接种的执行、学校健康保健服务、计划生育和营养服务、结核病和艾滋病的预防与治疗,以及孕产妇和儿童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为社区居民联系需要的个人医疗卫生服务,当群体中的部分人群因为各种原因缺乏需要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时,各级政府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各种方式确保每个国民都能获得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各级政府还应建立有效的监管评价机制,确保医护队伍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能力以及及时地评价医疗卫生服务效果,享有率和质量。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包括提供服务机构的地理位置,人员,设备和设施等,直接影响到公众能否有效地利用卫生服务,减少公众直接支付使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费用,既提高了公众,尤其是贫穷,脆弱人群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又从整体上降低了公众的健康经济风险,改善健康状况,提升健康素质,还能直接扩大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2)常规的公共卫生服务

常规的公共卫生服务覆盖所有的公众,例如:开展计划免疫,传染病现场调查,病家消毒和随访,治理空气和水体污染,保障水和食物的安全,食盐加碘;对不同人群组织有针对性的旨在确认和去除健康危险因素的健康体检,职业防护、婚前和孕产期卫生;开发和制作适宜的健康传播材料,通过大众传媒播放,向民众通报公共卫生信息;在社区设计和实施针对慢性病和伤残的健康教育活动,提供健康咨询,宣传戒烟;支持个体的健康行动,传授保健活动技巧;组织爱国卫生运动,在农村改水改厕,改变环境卫生,在城市改进社区和公共场所的卫生等。

(3)对特殊人群和弱势群体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

对特殊人群和弱势群体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面对的是有特殊公共卫生需求的特殊人群和弱势群体。例如,针对静脉吸毒人群的美沙酮替代疗法;针对开放性肺结核病人实施DOT(Direct Observe Therapy, DOT)疗法;对HIV感染的人实施的“四

免一关怀”8政策;对老年人的流感疫苗免费接种;对受氟中毒、砷中毒严重威胁的

地区实施危险因素根治等等。如果忽视了这类群体的健康需求,我们就不可能建成

人人健康的社会。

4、培养公众健康素养

培养公众的健康素养是公共卫生的第四项基本任务。

健康素养又称健康教养9。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年发布了《健康66条—中

国公民健康素养读本》,认为“健康素养,是指人的这样一种能力:它使一个人能

够获取和理解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

定,以维持并促进自己的健康。现代的健康概念,不仅仅局限于无疾病或不衰弱,

而是指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健康素养自然也就包涵着这三个方面的

内容。”。(陈竺,2008)

我们赞同上述关于“健康素养”的界定,并对如何培养公众的健康素养提出如

下见解:不断地提高国民的健康素养,就要营造健康的环境和条件,促使国民学会

关心自己、家人和他人的健康,提高自身阅读,写作,倾听,理解和应用健康知识

的技能,学会自我管理健康;学习更多的健康科学知识,更深刻地理解预防为主的

理念;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健康行为,更认真地关注如何创造和维护自己周围的健康

环境;更合理的对健康进行投资;更主动地参与社区公共卫生活动等。这是一项非

常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健康促进活动,赋权于民,提倡自

我健康管理,都有助于提高国民的健康素养。公共卫生的决策者、公共卫生专业机

构、社会各界以及新闻媒体都可以各尽所能,为提高国民健康素养做贡献。

其中公众了解合理的健康投资非常重要。许多疾病前期和早期的预防和治疗无

论是从健康效果还是从健康资源的消耗上来看都是远优于疾病晚期的治疗。再如,

惟利是图导致的不科学的宣传,使公众对所谓“致癌物”草木皆兵;不科学的打着

健康旗号的错误信息和所谓的“保健品“泛滥成灾;违反医学常识的滥用“打吊针”

现象屡见不鲜等等,都消耗了不应该消耗的宝贵健康资源,威胁到公众的健康。这

些威胁公众健康的现象,除了需要政府规范和引导之外,公众也需要有识别能力。

国民的健康意识和行为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真实的公共卫生水平。全面提高国民

健康素养,是实现公共卫生宗旨的必要条件,也是公共卫生最基本的功能。要通过

社会动员,传播公共卫生和健康的知识,培养国民的健康行为,倡导国民关心并管

理好自己的健康,提倡相互关怀健康,鼓励国民关注并参与社会的公共卫生活动。

现代公共卫生认为通过智力和理性,人类可以设计甚至保证社会不断进步。也就是

8 四免一关怀:2003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四免一关怀”政策。四免:国家实施艾滋病自愿免费血液初筛检测;对农民和城镇经济困难人群中的艾滋病患者实行免费抗

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遗孤实行免费就学;对孕妇实施免费艾滋病咨询、筛查和抗病毒药物治疗;一关怀: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纳入政府救助范围。(刘远芬,2008)

9 学术界比较认同的关于健康素养或健康教养的定义来源于美国医学研究所2004年关于健康素养的研究报告《健康素养:结束迷惑的处方》。该报告采用美国国家图书馆提出

并被美国政府《健康美国人2010》报告所使用的关于健康素(教)养的定义:个体获取,处理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卫生服务需求去做出合适健康决策的能力。The degree to which individuals have the capacity to obtain, process, and understand basic health information and services needed to make appropriate health decisions (Ratzan and Parker, 2000). 健康素养或健康教养取决于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因素。个人健康素养受个人教育,文化和语言影响。(IOM,2004)

说,通过有组织的社区努力,可以保护并不断地促进群体健康。

培养全体国民的健康素养离不开全民参与,全民参与离不开社会动员。社会动员是“一项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特定的社会发展目标的群众性运动,是一个寻求社会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它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基础,以社区参与为原则,以自我完善为手段。”(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2007)中国是在公共卫生领域最早应用社会动员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国家。1910年伍连德在东三省任防疫总指挥就通过社会动员,使得疫区人人参与防鼠疫斗争。1950年代的爱国卫生运动就是成功应用社会动员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典范。(黄树则,林士笑,1986)

随着对健康问题认识的深入,人们认识到群体健康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卫生部门的事,还涉及和平的环境、住房,教育、食品、收入,稳定的生态环境、可持续的资源,社会公正和平等方方面面。只有改变与健康有关的环境和人类本身与健康相关的行为,才能保护和促进群体的健康。所以,在基本控制了大部分传染病之后,健康促进就成了培养国民健康素养的重点。1986年首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通过的《渥太华宣言》明确指出健康促进是促进人们控制和改善自身健康的过程。(WHO & et al, 1986)。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健康促进已经成为公共卫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公共卫生的控烟运动和健康城市活动都是健康促进的典型例子。上海市作为中国第一个开展健康城市建设的特大型城市,在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的具体指导下,坚持政府主导,动员社会广泛参与,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和建设健康城市互相推进,提高了市民的健康素养,营造了健康的环境,保护了上海市民健康的利益。(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2005)

总之,培养国民健康素养需要全社会转变观念,将健康视为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同时,还要注重细节,从我做起,养成人人讲健康的社会风气,培训公众阅读,书写,理解和应用健康科学知识的能力,培育保障人人健康的文化。

综上所述,公共卫生的四项基本任务围绕保障和促进公众健康这个公共卫生的根本的宗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协同作战,交叉重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四、公共卫生的四个支撑基础

公共卫生的四个支撑基础是“伦理与法制”“体系与机构”、“科学和技术”、“资源与配置”。四个部分有机结合,构成了支撑公共卫生基本任务的系统平台,提供了执行和完成公共卫生基本任务的根本保障。

1. 伦理与法制

伦理与法制是执行和完成公共卫生基本任务不可或缺的支撑基础。没有公共卫生伦理学原则的规范,公共卫生行动有可能偏离保障和促进公众健康的方向。没有法制的保驾护航,许多公共卫生行为将寸步难行。

(1)公共卫生伦理 (翟晓梅和邱仁宗,2009)

公共卫生的宗旨是保障和促进公众的健康。要保证公众整体上得益于公共卫生,公共卫生在执行和完成基本任务时发生的行为,如在人群中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和伤残等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这些规范构成了公共卫生的伦理基础。公共卫生伦理不仅仅是人群中每一个个人利益的集合,在公共卫生中必须赋予公共利益重要的伦理地位。在一定条件下个体的利益应该服从于群体的集体利益。

在一个公正和文明的社会中,健康是一项公民的基本权利。公共卫生政策在保障和促进国民健康的权利方面的作用很重要。基本的人权除健康权外,还有未获得知情同意有权不参加医学试验、隐私权、不被任意剥夺行动自由的权利、不被歧视的权利、从科学中受益的权利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实现公共卫生宗旨,执行公共卫生基本任务的过程中侵犯个人的权利是否公正?是否是可以得到伦理学

辩护的?根据著名的锡拉库扎(意大利)原则,发生以下情况,违反上述权利可以被认为是正当的,是可以得到伦理学辩护的:

1) 有紧迫的社会需求;

2)公共卫生目标合理地服务于公众的利益;

3)对人权的限制在最低限度,而且没有其他可供选择的方法使对人权的限制更少;

4)采取的措施与公共健康问题的严重性是相称的;

5)采取的措施是法律所允许的。

公共卫生伦理是公共卫生机构和工作人员行动的规范,包括有关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和伤害的政策、措施和办法等,这些行动规范体现了公共卫生伦理学的原则。

公共卫生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包括

1)效用原则(utility):效用原则是指公共卫生在采取干预措施时目标人群的受益必须超过可能给目标人群带来的伤害。效用指的是受益部分超过伤害部分。

2)公正原则(justice):公共卫生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各级政府代表国家采取的措施,服务对象是全体国民。因此,在考虑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时,公正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公共卫生的公正包括公共卫生资源的分配公正、受益和负担在人群之间分配的公正、公共卫生政策优先排序的公正和确保公众参与,包括受影响各方参与的公正。其中,程序公正十分重要。程序公正要求政策、规划、措施的透明,因为部分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很可能会限制部分个体的自主性和自由。通过增加决策的透明度和吸引公众的参与,既是对公众的尊重,也是使公众能够自觉配合公共卫生措施的有效措施。

3)尊重原则(respect):公共卫生的干预措施,有些是带有家长主义性质的。所谓家长主义就是公共卫生机构为了当事人本身的利益对当事人的自主性进行干预。例如驾驶员必须系安全带对于保证驾驶员的安全来说就是一项家长主义的公共卫生措施。然而,不是所有的公共卫生措施都带有家长主义的性质。有些公共卫生措施是为了保护其他人而不是当事人的利益而限制当事人的自主性,例如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为的是保护不吸烟的人在公共场所因为被动吸烟受到损害。

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公共卫生干预措施都带有强制性。即使如此,尊重目标人群

或者受影响个人的自主性仍然非常重要。通过这种尊重,有可能将这些本来带强限制性的措施变成受影响个体或群体的自觉行动。要尊重首先必须信息透明,让受公共卫生措施影响的个体或群体知道情况,了解采取这些公共卫生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执行这些公共卫生措施的程序。尊重的另一方面是保密和保护隐私。要采取一切措施来满足保密和保护隐私的要求,如果涉及敏感信息,要尽可能采取编码、匿名化或匿名的办法等。

4)互助原则(solidarity):公共卫生就是公众的卫生,因此,在公共卫生中互助是十分重要的。当严重威胁群体健康的传染病流行时,我们不得不根据流行病学的原则将疑似患者、接触者隔离限制一段时间。这是控制传染病的需要,是为了全社会的利益。被隔离者也是为了全社会的利益而暂时牺牲个人的自主和自由。这样做也有利于被隔离者的健康。在严重威胁群体健康的传染病流行期间,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得病者和传病者,只有大家互助团结才能战胜疾病。

公共卫生伦理学的上述基本原则,体现在公共卫生采取行动时必须遵循以下规范:

1) 使目标人群受益;

2) 避免、预防和消除对目标人群的伤害;

3) 受益最大化;

4) 分配公正;

5) 尊重自主的选择和自主行动;

6) 保护隐私和保密;

7) 遵守诺言和承担义务;

8) 信息透明和告知真相;

9) 建立和维持信任。

(2)公共卫生法制

公共卫生法制在这里主要指与公共卫生相关的国家法律和政府法规。与公共卫生相关的国家法律和政府法规都是强制性的公共卫生规则,隶属不同层面,相互配合。两者都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结晶。国家的公共卫生法律是最高和最严厉的规则,政府法规可以是对法律的补充,也可以独立发挥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政府法规可以为制定国家法律奠定基础。发挥两者最大的合力,是实现公共卫生宗旨的法制保障。

公共卫生法律是对公共卫生行为和公共卫生管理行为都具有严格的约束性。我国目前采用的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立法,通过卫生行政部门及其所属的卫生监督部门执法,遇到重大问题由司法机关仲裁的体制,来发挥公共卫生警察的作用。全国人大执掌立法大权,在启动立法过程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行政部门和公共专业卫生机构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广泛地听取公共卫生专家、法学家、社会学家和民众代表的意见,作到为国、为民立法和执法,避免存在法律不能覆盖的角落。因此,法律不但要约束民众和社会团体,也要约束政府。一部好的公共卫生法律,划定了公

共卫生行为的红线,任何人、任何机构都不允许越过雷池一步。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法治社会的国家,已经制定了一些公共卫生法律,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国开始公共卫生问题立法的时间很短,立法的数目也有限,法律文本也不够完善,大量的公共卫生规则是依靠政府部门的法规来发挥作用。

2. 体系与机构

体系与机构是执行和完成公共卫生基本任务的可持续性保证。没有一个健全的公共卫生体系和一批运转良好的公共卫生机构,要执行和完成公共卫生基本任务是不可能的。

(1) 建立国家为主导的大公共卫生团队

在国家主导下,组建有卫生、农业、工业、商业、教育、交通、财政、科技、公安、宣传、外事、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队等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参加的大公共卫生团队。建立动员社会参与,多部门合作的机制,包括通过社区组织和社区建设,提高社区解决健康问题的能力;开发伙伴关系和建立社区健康联盟,共享资源、责任、风险和收益,创造健康和安全的支持性环境,促进人群健康;组织合作伙伴承担部门公共卫生基本职能,并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

(2)加强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管理和运行机制

公共卫生机构是实现公共卫生宗旨的专业机构,主要是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的疾病预防和控制,卫生监督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等(详见本卷第?章“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公共卫生机构具体从事公共卫生监测、公共卫生问题应对服务、开发公众公共卫生潜能的常规工作。公共卫生机构是公益性事业单位,国家有责任加强公共卫生的机构建设,从政策、经费、关注度等方面予以倾斜。特别要发挥政府的平衡、调节功能,重视农村公共卫生、基层公共卫生的建设,扶持中、西部地区的公共卫生建设,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对公共卫生机构而言,要开展多种形式、有效的教育培训,例如现场流行病学专业人员培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建立和完善执业资格、岗位准入、内部考核和分流机制;通过有效的维持和管理,保证人力资源队伍的稳定、高素质和高效率。建设公共卫生实验室,增加检测项目,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发展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公共卫生信息平台,为全社会服务。

(3)重视医院公共卫生功能的建设

医疗服务直接关系着公众健康,医院的公共卫生功能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是医院公共卫生功能的核心内容。医院的其他公共卫生功能包括:承担传染病疫情和其它群体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工作,负责对医院感染和抗菌素耐药性监测、预防和控制,开展如母乳喂养、肿瘤

和糖尿病的群防群治等工作。一旦发生传染病的爆发流行或其他严重威胁群体健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临床医生往往是现场公共卫生调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共卫生专家并肩工作。在重大灾害发生后,医疗机构同样发挥着公共卫生救援的功能。因此,政府在规划和支持公共卫生基本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医院公共卫生功能的建设。

3.科学与技术

公共卫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应用科学与技术来实现保障和促进公众健康的宗旨。没有科学与技术的支撑,公共卫生就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卫生。不断地研究并采用先进的科学与技术是公共卫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公共卫生的发展一直是伴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例如,显微镜的发明、微生物的发现、抗菌素的应用、疫苗的研制、新法接生的推广、糖尿病和癌症筛查技术的普及、抗鸡尾酒疗法等先进科学与技术的应用等都大大地推动了公共卫生的发展。

先进的科学与技术必须与先进的理念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例如,光靠种天花疫苗只能减少天花的发生和传播,不能彻底消灭天花。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卫生组织的领导下,政府主导,社会动员,采取“全球监测指导下的现场环型应急接种牛痘疫苗”的科学策略,人类消灭了天花。再如,静脉注射海洛因毒品可经血传播艾滋病。然而,要戒断海洛因毒瘾十分困难。采用口服美沙酮(另一种对人相对毒性低的毒品)替换海洛因的戒断成瘾疗法,则可以有效地从一个方面切断艾滋病的传播。从传统的角度来看,美沙酮也是一种毒品。如果没有先进的理念,没有解放思想,没有科学与技术的支撑,用美沙酮替换海洛因的戒断成瘾疗法是不可能应用的。

4. 资源与配置。

公共卫生资源是公共卫生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没有足够的公共卫生资源就不可能很好地执行和完成公共卫生的基本任务。有了公共卫生资源,如果配置不合理也有可能偏离公共卫生的公益性方向。为了确保公共卫生成为真正的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有义务有责任代表国家充分保证公共卫生资源的筹集和合理的配置。各级政府要为必需的公共卫生产品埋单,无论这些产品产自公共卫生机构、还是来源于医院。同时,也应该鼓励所有关心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机构和个人向公共卫生事业提供各种有价值的公共卫生资源。2003年开始在中国蓬勃兴起的健康管理产业从企业的角度为公众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有可能为公共卫生筹资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目前具有重大健康投资价值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在我国卫生资源的投入和配置上并没有真正受到重视。有证据表明,我们还没有学会科学地管理我国的卫生资源,卫生资源投入和配置的公平性和合理性的目标并没有真正实现。比如,我们都承认,预防比医疗更为重要,事实上,政府投入很大财力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因为在制度设计时主要报销重大疾病,客观上造成鼓励农民在疾病的前期和早

期不防不治,一直要拖到疾病的晚期才去看。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发现,卫生资源投入总量不断增加,但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要公平合理地进行卫生资源的投入和配置,我们必须学会科学地管理卫生资源,从整个社会、政府/非政府组织到每个社会团体,都必须从注重疾病诊治转化到重视对生命全过程的健康监测、疾病控制和预防,并付诸行动。国家整体的卫生资源管理需要一个权威的能够统一协调的组织管理机构,我国政府目前光涉及到疾病控制的部委局就有13个之多,而健康的问题远远超出了疾病控制的范围。面对健康需求和挑战如果还需要那么多的部门,还继续各自为政,浪费极大。政府应该转变观念,认真研究如何将人口负担转化为健康和发展资源的课题,把我国的健康资源摆到比水、电、煤这些有限的资源更高的地位来管理,加大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投入,以农村为重点,逐步缩小城乡卫生服务的差距,保证我国城乡居民都能够公平地享受到合理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只有这样,公众的健康素质才能真正地提高。(王克安,2006,黄建始,2007;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4)

五、公共卫生的四步工作模式

公共卫生之所以能区别于其他社会公共事业,除了其科学基础之外,还在于公共卫生有特定的四步工作模式,即监测、对策、实施和评价。这四步工作模式以监测开始,发现和确认公共卫生问题,在足够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循证决策,在四项公共卫生支撑基础平台上通过具体实施来执行和完成公共卫生基本任务,在监测体系内进行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开展新的监测、对策、实施周而复始,循环上升,持续地保障公众的健康,不断地促进公众的健康。

1、监测

从信息时代的角度来看,要实现公共卫生的宗旨,执行和完成公共卫生的基本任务,需要有准确、可靠、动态的公共卫生信息。收集和分析健康和疾病相关资料是现代公共卫生工作模式的核心。通过公共卫生监测,收集、整理、分析产生的与群体健康和疾病有关的各种公共卫生信息对于动员社区,组织起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至关重要。没有公共卫生信息,现代公共卫生寸步难行。

监测在这里指的是公共卫生监测,即通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与群体健康相关的资料,经过分类、归纳、分析和解释,转化成有助于公共卫生活动计划和决策、实施和评价的信息,并将该信息及时传播到所有应该知道的人和组织中去帮助采取合理必要的公共卫生行动。(Last,2007,Thacker & Berkelman,1998) 公共卫生监测收集的资料范围很广,包括人口学资料;疾病发生和/或死亡资料;行为危险因素;干预措施及其效果记录;专题调查报告如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报告,实验室报告,医院病例报告,新闻媒体健康相关事件报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等等。公共卫生监测可以帮助我们动态地了解所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变

健康科普专家

健康科普专家 健康科普专家应该具有博学的知识、科学的专业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普通百姓的健康教育必须做到有根有据、通俗易懂,这样才能提高大众的健康素养。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卫生部原副部长殷大奎在聘书颁发会上说。 30位特聘专家名单:殷大奎、王陇德、洪昭光、杨秉辉、郭冀珍、向红丁、胡大一、曾光、李立明、黄建始、范志红、纪小龙、刘玄重、钮文异、孙树侠、杨凤池、周玉杰、唐登华、于康、赵仲龙、邓小红、何丽、徐凤芹、马长生、马辛、郑毅、唐旭东、李可基、于欣、胡邓。 很多健康教育专家在以自己的模范言行传递健康知识。 此次全国“相约健康社区行”特聘专家讲师团中,殷大奎71岁了,腰板依然挺得倍儿直;洪昭光72岁了,依然面色红润;郭冀珍也72了,却是鹤发童颜…… 有研究显示,人的健康长寿8%取决于医疗条件,60%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所以,糖尿病专家向红丁才有勇气告诉他的病人:活不到99,坚决不能走。 他们的健康经,就是生活方式健康,比如骑自行车上下班、日行万步不动摇。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听听特聘健康教育专家们的健康建议,做个快乐的健康追求者吧!

人要乐到“第二春” 洪昭光教授的养生经总是朗朗上口:30岁努力,40岁注意,50岁轻松,60岁成功。要过好人生100岁,最关键的先要过好第一个春天,即60岁以前。 第一个春天过好了,第二个春天——60岁以后,即收获享受的春天,就快乐好过了。因为退休后,压力减轻了,时间富裕了,阅历丰富了,就容易一马平川,一路平安到80岁。80岁以后只要好好关爱自己,不伤害自己,可以平安治到100岁,无病无痛,无疾而终。 退休以后的赵仲龙,任卫生部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他有个让自己的第二个春天“不长皱纹”的办法,就是网聊。“与年轻网友交流,心情非常愉快,使我有了回到年少时代的感觉。”赵仲龙说,他有qq号,还有msn邮箱,打开电脑就能与大家问好,年轻人都夸他是时髦老头。 和年轻人在网上聊天,脑子要灵,手指要紧跟上。这对于老年人来说是很好的锻炼,既延缓了手功能的衰老,还让大脑一直能得到“锻炼”。 像养车一样养身体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高干科主任徐凤芹经常拿养身和养车 做类比。 “你想想,你买了一辆车,每跑5000公里是不是得保养一次,

余数性质及同余定理(B级) 1

一、 带余除法的定义及性质 1. 定义:一般地,如果a 是整数,b 是整数(b ≠0),若有a ÷b =q ……r ,也就是a =b ×q +r , 0≤r <b ;我们称上面的除法算式为一个带余除法算式。这里: (1)当0r =时:我们称a 可以被b 整除,q 称为a 除以b 的商或完全商 (2)当0r ≠时:我们称a 不可以被b 整除,q 称为a 除以b 的商或不完全商 一个完美的带余除法讲解模型:如图 这是一堆书,共有a 本,这个a 就可以理解为被除数,现在要求按照b 本一捆打包,那么b 就是除数的角色,经过打包后共打包了c 捆,那么这个c 就是商,最后还剩余d 本,这个d 就是余数。 这个图能够让学生清晰的明白带余除法算式中4个量的关系。并且可以看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 余数的性质 ⑴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⑵ 余数小于除数. 二、 余数定理: 1.余数的加法定理 a 与 b 的和除以 c 的余数,等于a ,b 分别除以c 的余数之和,或这个和除以c 的余数。 例如:23,16除以5的余数分别是3和1,所以23+16=39除以5的余数等于4,即两个余数的和3+1. 当余数的和比除数大时,所求的余数等于余数之和再除以c 的余数。 例如:23,19除以5的余数分别是3和4,所以23+19=42除以5的余数等于3+4=7除以5的余数为 2 2.余数的加法定理 a 与 b 的差除以 c 的余数,等于a ,b 分别除以c 的余数之差。 知识框架 余数性质及同余定理

例如:23,16除以5的余数分别是3和1,所以23-16=7除以5的余数等于2,两个余数差3-1= 2. 当余数的差不够减时时,补上除数再减。 例如:23,14除以5的余数分别是3和4,23-14=9除以5的余数等于4,两个余数差为3+5-4=4 3.余数的乘法定理 a与b的乘积除以c的余数,等于a,b分别除以c的余数的积,或者这个积除以c所得的余数。 例如:23,16除以5的余数分别是3和1,所以23×16除以5的余数等于3×1=3。当余数的和比除数大时,所求的余数等于余数之积再除以c的余数。 例如:23,19除以5的余数分别是3和4,所以23×19除以5的余数等于3×4除以5的余数,即2. 乘方:如果a与b除以m的余数相同,那么n a与n b除以m的余数也相同. 一、同余定理 1、定义 整数a和b,除以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m所得余数相同,就称a和b对于模m同余或称a和b在模m下同余,即a≡b(modm) 2、同余的重要性质及举例。 〈1〉a≡a(modm)(a为任意自然); 〈2〉若a≡b(modm),则b≡a(modm) 〈3〉若a≡b(modm),b≡c(modm)则a≡c(modm); 〈4〉若a≡b(modm),则ac≡bc(modm) 〈5〉若a≡b(modm),c≡d(modm),则ac=bd(modm); 〈6〉若a≡b(modm)则an≡bm(modm) 其中性质〈3〉常被称为"同余的可传递性",性质〈4〉、〈5〉常被称为"同余的可乘性,"性质〈6〉常被称为"同余的可开方性" 注意:一般地同余没有"可除性",但是:如果:ac=bc(modm)且(c,m)=1则a≡b(modm)3、整数分类: 〈1〉用2来将整数分类,分为两类: 1,3,5,7,9,……(奇数); 0,2,4,6,8,……(偶数) 〈2〉用3来将整数分类,分为三类: 0,3,6,9,12,……(被3除余数是0) 1,4,7,10,13,……(被3除余数是1) 2,5,8,11,14,……(被3除余数是2)

工程材料基本概念之一

一、晶体结构和结晶过程的概念 Structures of the metals and concepts of crystallization 1.晶体、非晶体的概念、联系和区别concepts 、relations and difference between crystal and amorphous body(noncrystal) 概念: ?Composition/concentration: ?allotropic transformations 同素异晶转变:there are no compositional alterations ?incongruent transformations:Eutectic and eutectoid reactions, as well as the melting of an alloy ?Crystal and amorphous state: ?Pure metal纯金属 ?Metallic Solid solution (Sosoloid)固溶体 ?Metallic Compound:cementite 金属化合物( Fe3C) ?Mechanical mixture:pearlite机械混合物:珠光体 ?Binary eutectic systems (Eutectic reaction) ?BCC 体心立方晶格 Body-centered cubic ?FCC 面心立方晶格 ?HCP 密排六方晶格Hexagonal close-packed lattice (HCP) ?Crystallographic planes 滑移面 ?ferrite [‘ferait] 铁素体 ?cementite [si'mentait, si'men.tait] Fe3C ?eutectoid [ju:‘tekt?id]共析混合物 ?Proeutectoid先共析体 ?hypoeutectoid [haip?uju(:)‘tekt?id] 亚共析 ?hypereutectoid [haip?rju‘tekt?id]过共析 ?pearlite [‘p?:lait, ’p?.lait] 珠光体、珍珠岩 ?austenite [‘?:st?.nɑit] 奥氏体 ?peritectic[peri‘tektik, .per?’tektik]包晶的,包晶体 ?congruent transformations 一致性转变 ?allotropic transformation同素异晶转变 ?isomerism 同分异构 Transformation晶体与非晶体的转化 ?晶化(crystallizing)/脱玻化(devitrification): (1)can be happened spontaneously because noncrystal with high internal energy,unstable晶化过程可以自发进行,因为非晶态内能高、不稳定,而晶态内能低、稳定。(2)非晶化(noncrystallizing):damage of regular arrangement of inner atoms 因内部质点的规则排列遭到破坏而转化为非晶态。Examples:非晶化一般需要外能。如天然石英是晶体,熔融过的石英却是非晶体;把晶体硫加热熔化(温度超过300℃)再倒进冷水中,会变成柔软的非晶硫,再过一段时间又会转化为晶体硫.

央视揭密 感冒输液的危害

央视新闻1+1 输液,为何泛滥成灾 主持人李小萌:欢迎来到“新闻1+1”。天气寒冷,感冒的人多了,像这样的画面,在医院当中就是再寻常不过了。有人非常形象的把这样的场面称作是“吊瓶森林”。人们原本是在追求健康,但是没有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本身恰恰是在威胁着自己的健康,而且是一个长久的威胁。今天我们关注这个问题。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一个医学常识为什么反而会演变为输液泛滥医生:非常严重的(会)休克,甚至引起死亡的都有。过度输液危害巨大,面对慎重输液的医学警告,医院里却是如此场景。患者:最好是输液,输液快一点。"输液大国"、"抗生素大国"、"感冒药大国",药品滥用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胡皓夫:药品的收入占到整个医院的40%。黄建始:抗生素合理应用缺少管理、缺少监督。 《新闻1+1》今日关注,"请强制我们远离危险!" 主持人李小萌: 欢迎来到《新闻1+1》。 天气寒冷,感冒的人多了,像这样的画面在医院当中就是再寻常不过了,有人非常形象地把这样的场面称作是"吊瓶森林"。人们原本是在追求健康,但是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本身恰恰是在威胁着自己的健康,而且是一个长久的威胁,今天我们关注这个问题。 2011年1月6日 这是今天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这也是北京各大医院每天出现的场景:拥挤的人群,忙碌的医生,还有这成排的吊瓶。 患者: 感冒了。 记者: 您这是打的第几瓶了 患者: 我这是打第三瓶了。 患者1: 第二瓶吧。 患者2: 第五瓶了。 当农历节气进入小寒这个一年中最冷的阶段,我国很多地区也同时进入了感冒和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感冒、发烧、打吊瓶,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在中国的每一个地方哪家医院不是如此呢 患者家属: 发烧、咳嗽,昨天打的(点滴),今天也打了,她不吃药,她不爱吃药。 输液,一个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习惯性选择,正在演化成一场严重的社会危机。近日,国家发改委就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 2010年12月28日新闻晚间新闻8瓶!输液输出"高"水平

余数性质及同余定理(B级)

一、 带余除法的定义及性质 1. 定义:一般地,如果a 是整数,b 是整数(b ≠0),若有a ÷b =q ……r ,也就是a =b ×q +r , 0≤r <b ;我们称上面的除法算式为一个带余除法算式。这里: (1)当0r =时:我们称a 可以被b 整除,q 称为a 除以b 的商或完全商 (2)当0r ≠时:我们称a 不可以被b 整除,q 称为a 除以b 的商或不完全商 一个完美的带余除法讲解模型:如图 这是一堆书,共有a 本,这个a 就可以理解为被除数,现在要求按照b 本一捆打包,那么b 就是除数的角色,经过打包后共打包了c 捆,那么这个c 就是商,最后还剩余d 本,这个d 就是余数。 这个图能够让学生清晰的明白带余除法算式中4个量的关系。并且可以看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 余数的性质 ⑴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⑵ 余数小于除数. 一、 余数定理: 1.余数的加法定理 a 与 b 的和除以 c 的余数,等于a ,b 分别除以c 的余数之和,或这个和除以c 的余数。 例如:23,16除以5的余数分别是3和1,所以23+16=39除以5的余数等于4,即两个余数的和3+1. 当余数的和比除数大时,所求的余数等于余数之和再除以c 的余数。 例如:23,19除以5的余数分别是3和4,所以23+19=42除以5的余数等于3+4=7除以5的余数为 2 2.余数的加法定理 a 与 b 的差除以 c 的余数,等于a ,b 分别除以c 的余数之差。 例如:23,16除以5的余数分别是3和1,所以23-16=7除以5的余数等于2,两个余数差3-1= 2. 当余数的差不够减时时,补上除数再减。 余数性质及定理 知识框架

1.同余的概念及基本性质

第三章 同余 §1 同余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定义 给定一个正整数m ,若用m 去除两个整数a 和b 所得的余数相同,则称,a b 对模m 同余,记作()mod .a b m ≡若余数不同,则称,a b 对模m 不同余,记作 ()\mod a b m ≡. 甲 ()mod . a a m ≡ (甲:jia 3声调; 乙:yi 3声调; 丙:bing 3声调; 丁:ding 1声调; 戊:wu 声调; 己:ji 3声调; 庚:geng 1声调; 辛: xin 1声调 天; 壬: ren 2声调; 癸: gui 3声调.) 乙 若()mod ,a b m ≡则()mod .b a m ≡ 丙 若()()mod ,mod ,a b m b c m ≡≡则()mod .a c m ≡ 定理1 ()mod |.a b m m a b ≡?- 证 设()mod a b m ≡,则12,,0.a mq r b mq r r m =+=+≤<于是, ()12,|.a b m q q m a b -=-- 反之,设|.m a b -由带余除法,111222,0,,0a mq r r m b mq r r m =+≤<=+≤<,于是, ()()1221. r r m q q a b -=-+- 故,12|m r r -,又因12r r m -<,故()12,mod .r r a b m =≡ 丁 若()()1122mod ,mod ,a b m a b m ≡≡则,()1212mod .a a b b m ±≡± 证 只证“+”的情形.因()()1122mod ,mod a b m a b m ≡≡,故1122,m a b m a b --,于是()()()()11221212|m a b a b a a b b -+-=+-+,所以()1212mod .a a b b m +≡+ 推论 若()mod ,a b c m +≡则()mod .a c b m ≡-

塑料的基本概念及其常用工程塑料的性能特点

塑料的基本概念及其常用工程塑料的性能特点 一、塑料的定义 塑料是一种以合成或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为主要成分,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可塑制成一定形状,当外力解除后,在常温下仍能保持其形状不变的材料。 二、塑料的组成和分类 塑料的主要成分是树脂,约占塑料总量的40%~100%。 1、热塑性塑料:树脂为线型或支链型大分子链的结构。 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聚甲醛(POM)、聚酰胺(俗称尼龙)(PA)、聚碳酸酯(P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俗称有机玻璃)(PMMA)、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A/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P) 2、热固性塑料 酚醛树脂(PF)、环氧树脂(EP)、氨基树脂、醇酸树脂、烯丙基树脂、脲甲醛树脂(UF)、三聚氰胺树脂、不饱和聚酯(UP)、硅树脂、聚氨酯(PUR) 3、通用塑料 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酚醛树脂、氨基树脂 4、工程塑料 广义:凡可作为工程材料即结构材料的塑料。 狭义:具有某些金属性能,能承受一定的外力作用,并有良好的机械性能、电性能和尺寸稳定性,在高、低温下仍能保持其优良性能的塑料。 通用工程塑料:聚酰胺、聚碳酸酯、聚甲醛、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聚苯醚(PPO)、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P)及其改性产品。 特种工程塑料(高性能工程塑料):耐高温、结构材料。聚砜(PSU)、聚酰亚胺(PI)、聚苯硫醚(PPS)、聚醚砜(PES)、聚芳酯(PAR)、聚酰胺酰亚胺(PAI)、聚苯酯、聚四氟乙烯(PTFE)、聚醚酮类、离子交换树脂、耐热环氧树脂 5、功能塑料(特种塑料) 具有耐辐射、超导电、导磁和感光等特殊功能的塑料。氟塑料、有机硅塑料 6、结晶型塑料 分子规整排列且保持其形状的塑料。PE、PP、PA 7、非结晶型塑料 长链分子绕成一团(对热塑性塑料)或结成网状(对热固性塑料),且保持其形状的塑料。PS、PC、ABS 三、塑料的性能 四、塑料的用途 1、工业 2、农业 3、交通运输 4、国防尖端工业 5、医疗卫生

4.1基本概念及一次同余式

1. 同余方程15x ≡12(mod99)关于模99的解是__ x ≡14,47,80(mod99)_。 2. 同余方程12x+7≡0 (mod 29)的解是__ x ≡26 (mod 29)_____. 3. 同余方程41x≡3(mod 61)的解是__ _ . 4. 同余方程9x+12≡0(mod 37)的解是___ x ≡11(mod 37)______ 5. 同余方程13x ≡5(mod 31)的解是_ x ≡ 29(mod 31)__ 6. 同余方程24x ≡6(mod34)的解是__ x ≡13,30(mod34)__ 7. 同余方程26x+1≡33 (mod 74)的解是__ x ≡24,61 (mod 74)_ 8. 同余方程ax +b ≡0(mod m )有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__()b m a ,_ 9. 21x ≡9 (mod 43)的解是_ x ≡25 (mod 43)__ 10. 设同余式()m b ax mod ≡有解()m x x mod 0≡,则其一切解可表示为_ _ . 11. 解同余式()15mod 129≡x 12. 同余式()111mod 1227≡x 关于模11有几个解?( ) A 1 B 2 C 3 D 4 13. 同余式3x ≡2(mod20)解的个数是( B ) A.0 B.1 C.3 D.2 14. 同余式72x ≡27(mod81)的解的个数是_9_个。 15. 同余方程15x ≡12(mod27) 16. 同余方程6x ≡4(mod8)有 个解。 17. 同余式28x ≡21(mod35)解的个数是( B ) A.1 B.7 C.3 D.0 18. 解同余方程:63x ≡27(mod72) 19. 同余方程6x≡7(mod 23)的解是__ _ . 20. 以下同余方程或同余方程组中,无解的是( B ) A.6x ≡10(mod 22) B.6x ≡10(mod 18) C.???≡≡20) 11(mod x 8) 3(mod x D. ???≡≡9) 7(mod x 12) 1(mod x 21. 同余方程12x ≡8(mod 44)的解是x ≡8,19,30,41(mod 44)____ 22. 同余方程20x ≡14(mod 72)的解是 ___ 23. 下列同余方程无解的是( A ) A.2x ≡3(mod6) B.78x ≡30(mod198) C.8x ≡9(mod11) D.111x ≡75(mod321) 24. 解同余方程 17x+6≡0(mod25) 25. 同余方程3x ≡5(mod16) 的解是___ x ≡7(mod16)____ 26. 同余方程3x ≡5(mod14)的解是_ x ≡11(mod14)的解是__。 27. 同余方程3x ≡5(mod13)的解是__ x ≡6(mod13)_________。 28. 下列同余方程有唯一解的是( C )

机械工程材料

机械工程材料的基本概念 失效------零件若失去设计要求的效能即为失效。 变形------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形状或尺寸的变化叫变形。弹性------是指材料弹性变形的大小。 弹性塑性变形------外力去除后能够恢复的变形叫弹性变形,不能够恢复的叫塑性形变。 弹性模量E---是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性能指标。主要取决于材料中原子本性和原子间结合力。熔点越高E越高。 反映原子间结合力强弱,跟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刚度------零件在受力时抵抗弹性形变的能力。 强度------材料抵抗变形或断裂的能力。 屈服强度δs------是材料开始产生塑性形变的应力。 抗拉强度δb----是材料开始产生最大均匀塑性形变的应力。塑性-是指材料断裂前发生塑性变形的能力。断后伸长率δ,断面收缩率ψ。 硬度------是表征材料软硬程度的一种性能。 韧性------表示材料在塑性变形和断裂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它是材料强度和塑性的综合表现。韧性好, 发生脆性断裂的倾向小。 冲击韧性A k---是指材料在冲击载荷作用下吸收塑性变形功和断裂功的能力。 断裂韧性K Ic------是指材料抵抗裂纹失稳扩展的能力。 应力腐蚀------是指材料在拉应力和特定的化学介质联合作

用下所产生的低应力脆性断裂现象。 蠕变------材料在长时间的恒温,恒应力作用下缓慢的产生塑性变形的现象称为蠕变。由于这种变形而引起 的断裂称蠕变断裂。(碳钢在300—350℃) 蠕变极限-高温长期载荷作用下材料对塑性变形的抗力指标。 持久强度------材料在高温长期载荷作用下抵抗断裂的能力。过冷现象----液体温度达到T0时并不能结晶,必须到T0以下的某一温度T n时才开始结晶,称为实际结晶温度。在实际结晶过称中总是低于T0,这种现象称为过冷现象。过冷度------两者之间的温度差ΔT== T0——T n称为过冷度。 过烧---------钢材在奥氏体单项区温度范围内锻造或轧制,温度过高钢材氧化严重或发生奥氏体晶界熔化称过烧。一般控制在固相线以下100---200度,过高晶粒粗大,过低塑性差,导致产生裂纹。 自由能----物质能够对外做功的能量。自然界的一切自发转变过程总是从其能量较高的状态倾向能量较低的状态,同一物质的液体和固体,由于状态不同就有不同的自由能。固体与液体间的自由能差为结晶驱动力。 结晶------物质从液体转变为晶体的过程为结晶。 欲使液体结晶就必须有一定得过冷度,以提供结晶驱动力,冷却速度大,过冷度大,过冷度大,自由能大,自由能

健康在我心中——投资健康 拓展享用生命93分

健康在我心中——投资健康拓展享用生命 一、单选 ( 共 6 小题,总分: 40 分) 1. 根据黄建始教授所讲,中国人均期望寿命是多少岁? A.61岁 B.71岁 C.81岁 D.91岁 2. 根据黄建始教授所讲,在美国过去一百年人均寿命提高的30岁中,下列哪项提高了其中25年? A.医疗服务 B.公共卫生和预防 C.医学高科技 D.美国综合国力 3. 根据黄建始教授所讲,中国第一大癌是() A.肺癌 B.胃癌 C.肝癌 D.脑癌 4. 根据黄建始教授所讲,2004年,北京市6至18岁孩子的吸烟率是() A.5% B.7% C.9% D.11%

5. 首届健康促进大会渥太华宣言指出,健康是每天生活的(),并非生活的目的。 A.资源 B.目的 C.结果 D.财富 6. ()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A.保健(功能)食品 B.药品 C.营养品 D.绿色食品 二、多选 ( 共 3 小题,总分: 20 分) 1. 黄建始教授指出,健康资产包括下列哪几方面的和谐? A.身体 B.心理 C.精神 D.与外界环境(自然和社会) 2. 根据黄建始教授所讲,健康投资的15字重点除了“管好嘴”之外,还包括哪些? A.用好腿 B.不抽烟 C.少喝酒 D.好心态 3. 下列各项表述中正确的有哪些?

A.黄建始教授指出,健康投资需要自制力,要从培养健康的好习惯做起。 B.黄建始教授指出,衰老过程只有30%是由基因决定的,其他70%是在您手中,主要靠营养和训练。 C.黄建始教授指出,管好嘴的关键要吃对。 D.黄建始教授指出,过量的动物源蛋白质为主的食物,是现代富贵病的罪魁祸首。 三、判断 ( 共 6 小题,总分: 40 分) 1. 黄建始教授指出,健康是预防太快的衰老过程。 正确 错误 2. 黄建始教授指出,每天吸烟25支,12%的人会得肺癌。 正确 错误 3. 黄建始教授指出,我国二分之一保健食品是假冒。 正确 错误 4. 黄建始教授指出,药食同源本身没错,但认为中药没有副作用就大错特错了。 正确 错误 5. 黄建始教授指出,中国肺癌死亡率30年增5倍。 正确 错误 6. 黄建始教授认为,我国四分之一的保健品注册品种在休眠。 正确

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概念_鞠鲁粤编

第一章工程材料 1)固体材料的主要性能包括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工艺性能 力学性能包括弹性、强度、塑性、硬度、韧性、疲劳强度、蠕变和磨损 2)材料强度是指材料在达到允许的变形程度或断裂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 最常用的强度指标有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 固态物质按原子的聚集状态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常见的晶格类型:体心立方格,面心立方格,密排六方晶格 3)晶格缺陷:点缺陷,面缺陷,线缺陷 4)细化液态金属结晶晶粒的方法:增加过冷度,变质处理,附加振动 5)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组成的具有金属性质的物质 组元:组成合金的最基本、最独立的物质 二元合金:由两种组元组成的合金 相:合金中成分相同、结构相同,并与其他部分以界面分开的均匀组成部分 组织:一种或多种相按一定方式相互结合所构成的整体 6)固态合金中的相可分为固溶体和金属化合物 固溶体分为间隙固溶体和置换固溶体 7)固溶强化:当溶质原子溶入溶剂晶格,使溶剂晶格发生畸变,导致固溶体强度、硬度提高,塑性和韧性略有下降的现象 弥散强化:金属化合物呈细小颗粒均匀分布在固溶体基体上时,使合金的强度、硬度、耐热性和耐磨性明显提高 8)铁碳合金的基本相有铁素体、奥氏体、渗碳体、珠光体、莱氏体和低温莱氏体 9)铸铁的类型

铸铁分为一般工程应用铸铁和特殊性能铸铁 一般工程性能铸铁按石墨形貌不同分为灰铸铁、可锻铸铁、球墨铸铁和蠕墨铸铁 10)影响石墨化的因素主要有化学成分和冷却速度 11)钢的热处理:将固态钢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所需组织结构与性能的一种工艺 热处理分为普通热处理(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表面热处理(表面淬火、渗碳、渗氮、碳氮共渗)及特殊热处理(形变热处理等) 12)铁碳合金相图(分析题)P32 第二章铸造成形 1)铸件的生产工艺方法 按充型条件不同分为重力铸造、压力铸造、离心铸造 按形成铸件的铸型分为砂型铸造、金属型铸造、熔模铸造、壳型铸造、陶瓷型铸造、消失模铸造、磁型铸造等 2)影响金属充型能力的因素和原因 ①合金的流动性②浇注温度③充型能力④铸型中的气体⑤铸型的传热系数⑥铸型温度⑦浇注系统的结构⑧铸件的折算厚度⑨铸件复杂程度 影响原因①流动性好,易于浇出轮廓清晰,薄而复杂的铸件,有利于非金属夹杂物和气体的上浮和排除,易于对铸件补缩 ②浇注温度越高,充型能力越强 ③压力越大,充型能力越强,但压力过大或充型速度过高会发生喷射、飞溅和冷隔④铸型中的气体能产生气膜,减少摩擦阻力 ⑤传热系数越大,铸型的激冷能力越强,金属液于其中保持液态的时间越短,充型能力下降

工程材料总复习

工程材料总复习 1;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率﹑断面收缩率﹑超朔性﹑置换固溶体﹑间隙相﹑晶内偏析﹑比重偏析﹑自然(人工)时效﹑固溶处理﹑热脆﹑冷脆﹑材料牌号:碳素钢﹑铸铁﹑低高强度合金钢﹑滚动轴承钢﹑形变铝合金 2. 金属材料中的晶体缺陷种类和特征 3.画出铁碳平衡相图,写出包晶﹑共晶﹑共析反应方程,并说明转变产物组织特点,会分析冷却转变过程. 4.合金元素对TTT曲线影响,为什么多数元素使淬火临界冷却速度VK降低 5.共析钢的奥氏体化过程 6.钢在回火时的转变过程 7.:W18Cr4V的热处理工艺曲线,说明其特点,说明高速钢为什么必须锻造成型. 8. 灰口铸铁﹑麻口铸铁﹑白口铸铁铸的成形条件(根据石墨化程度的二个阶段说明) 9.Al-Cu合金时效强化过程(四个阶段) 10.扩大和缩小奥氏体区域合金元素在钢材生产中的实际意义 11陶瓷中包括那些相 12.高分子化合物的大分子链有那些形态,大分子链结合力包括那些力 答案: 一基本概念: 1.屈服强度:试样发生屈服现象时的应力值,屈服点S的应力值称为屈服强度σS,表征材料开始发生明显的塑性变形。 2.抗拉强度:材料在拉伸载荷作用下破断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值σb称为抗拉强度或强度极限,表征材料的断裂抗力。 3.延伸率:材料在拉伸断裂后,总伸长与原始标距长度的百分比。 4.断面收缩率:材料在拉伸断裂后、断面最大缩小面积与原断面积百分比。是材料的塑料性指标之一,以ψ表示。单位为%。 5.1塑性: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而不破断的能力称为塑性。指标:工程上常用延伸率δ和断面收缩率ψ作为材料的塑性指标。材料的δ和ψ值越大,塑性越好。 5.2超塑性:某些合金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拉伸时,其伸长率可达到100﹪-1000﹪,而所需的变形应力却很下,这种现象称为超塑性 6.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占据溶剂晶格中的结点位置而形成的固溶体称置换固溶体。当溶剂和溶质原子直径相差不大,一般在15%以内时,易于形成置换固溶体。 7.间隙相:当非金属原子半径与金属原子半径的比值小于0.59时,将形成具有简单晶体结构的间隙化合物,称为间隙相. 间隙相具有极高的熔点和硬度,是高合金工具钢及硬质合金的重要组成相. 8.晶内偏析;在一个晶粒内部或一个枝晶的枝干和枝晶间的不同部位间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称为晶内偏析。或称为枝晶偏析,它的存在严重地影响合金的力学性能,使塑性和韧性降低.,可采用均匀化退火,使偏析元素进行充分扩散,以达到成份均匀的目的. 9.比重偏析:合金凝固时析出的初晶与余下的液体存在较大的比重差,最终导致材料出现分层、化学成分不均匀的情况。可采用降低浇温加大冷却速度,加入微量元素形成比重适当等。 比重偏析:合金在结晶时,结晶出来的晶体与剩余液相的比重不同而造成的化学成分不均匀、材料出现分层的现象称为比重偏析.它使铸件各部分的成分组织和性能不同,不能通过热处理减轻和消除,可采用降低浇温加大冷却 速度,加入微量元素形成比重适当等。 9.自然(人工)时效:时效处理可分为自然时效和人工时效两种,自然时效是将铸件置于露天场地半年以上,便其缓缓地发生变形,从而使残余应力消除或减少,人工时效是将铸件加热到550~650℃进行去应力退火,它比自然时效节省时间,残余应力去除较为彻底. 10.固溶处理:将合金加热至高温单相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然后快速冷却,以得到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目的:使合金中各种相充分溶解,强化固溶体,并提高韧性及抗蚀性能,消除应力与软化,以便继续加工或成型。固溶处理:将合金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使一种或几种相(一般为金属间化合物)溶入固溶体中,然后快速冷却到室温的金属热处理操作,简称固溶处理。 固溶强化:通过溶入某种合金元素形成固溶体而使材料强度增加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强化材料的方法之一。11.热脆: 所谓“热脆”,:当含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硫能和铁化合,形成硫化铁,这样当钢在1100-1200度进行压力加工时,晶界上硫化铁熔化,形成热脆。使钢材变脆的现象。它能显著降低钢在高温下的塑性,使钢在热轧,热锻过程中发生断裂。增加钢中Mn的含量,可消除S的有害作用,避免热脆现象的产生。 12.冷脆:磷在钢中全部溶于铁素体中,能提高钢的硬度和强度,但在室温下使钢的塑性和韧性显著降低,变脆,致使冷加工时容易脆裂,称为“冷脆”。对焊接性能也有不良影响。磷在钢中能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增加加工件的光洁度,故易切钢中含磷高 二:金属材料中的晶体缺陷种类和特征 1.晶体缺陷是晶体内部存在的一些原子排列不规则和不完整的微观区域,按其几何尺寸特征,可分为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三类。点缺陷是晶体中在X,Y,Z三维方向上尺寸都很小的晶体缺陷。主要有四类,即空位;间隙原子;置换原子;复合空位。线缺陷是晶体中在一维方向上尺寸很大,而在另外二维方向上的尺寸很小的晶体缺

同余的概念与性质

同余的概念与性质 同余:设m 是大于1的正整数,若用m 去除整数b a ,,所得余数相同,则称a 与b 关于模m 同余,记作)(mod m b a ≡,读作a 同余b 模m ;否则称a 与b 关于模m 不同余记作)(mod m b a ≠。 性质1:)(mod m b a ≡的充要条件是Z t mt b a ∈+=,,也即)(|b a m -。 性质2:同余关系满足下列规律: (1)自反律:对任何模m 都有)(mod m a a ≡; (2)对称律:若)(mod m b a ≡,则)(mod m a b ≡; (3)传递律:若)(mod m b a ≡,)(mod m c b ≡,则若)(mod m c a ≡。 性质 3:若,,,2,1),(mod s i m b a i i =≡则 ).(mod ), (mod 21212121m b b b a a a m b b b a a a s s s s ≡+++≡++ 推论: 设k 是整数,n 是正整数, (1)若)(mod m c b a ≡+,则)(mod m b c a -≡。 (2)若)(mod m b a ≡,则)(mod m a mk a ≡+;)(mod m bk ak ≡;)(mod m b a n n ≡。 性质4:设)(x f 是系数全为整数的多项式,若)(mod m b a ≡,则 ))(mod ()(m b f a f ≡。 性质5:若)(mod m bd ad ≡,且1),(=m d ,则)(mod m b a ≡。 性质6:若)(mod m b a ≡,且m d b d a d |,|,|,则)(mod d m d b d a ≡。

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复习(工程材料)

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复习(Ⅰ) ——工程材料 工程材料 1.1 材料的力学性能 1.2.1 金属的晶体结构 (1)基本概念 ①晶体与非晶体: 两者的主要区别是: a.晶体中原子(或分子)按一定的几何规律作周期的重复排列; b.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 c.晶体具有各向异性。 ②晶格;为了便于表明晶体内部的原子排列规律,把每个原子看成一个点,点与点之间用直线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空间格子。 ③晶胞:能完全反映晶格原子排列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 ④晶格常数;晶胞的棱边长度,晶格常数和棱面夹角表示晶胞的形状和大小。 (2)常见金属晶格类型 单晶体的各项异性:由于各晶面和各晶向上的原子排列密度不同,因而导致在同一晶体的不同晶面和晶向上的各种性能也不同——各项异性。 多晶体 晶粒大小对材料性能影响很大,在常温下,晶粒愈细,材料的强度高,塑性、韧性愈好。 晶体的缺陷形式: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 晶体的缺陷对金属的许多性能有很大的影响,特别对金属的塑性变形、强化、固态相变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1.2.2 金属的结晶 (1)结晶的概念 物质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而结晶是指由液态转变为晶体的过程,即金属与合金从液态的无序状态转变为原子有规则排列的晶体结构的过程。理解结晶的概念应着重掌握以下几点: ◆纯金属的结晶在恒温下进行,其结晶过程可用冷却曲线表示。 ◆纯金属的结晶需要一定的过冷度,即过冷是金属结晶的必要条件。过冷度△T是指理论结晶温度To与实际结晶温度Tn之差(△T=To—Tn)。冷却速度越大,过冷度越大。 ◆金属的结晶包括两个过程:晶核的形成和晶核的长大。 (2)晶粒大小及其控制 晶粒越细,则金属的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越好。控制晶粒大小的方法有:增加过冷度(或增加冷却速度,如用金属型代替砂型、降低浇注温度、慢速浇注等)、变质处理、附加振动(机械振动、超声波振动、电磁搅拌等)。 (3)金属的同素异晶转变 金属在固态下发生晶格类型改变的过程称为同索异晶转变。它与液态金属结晶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①遵循金属结晶的一般规律(生核与长大);

第5讲同余的概念和性质

第5讲同余的概念和性质 解题思路:理解并熟记同余的性质,运用同余性质把数化小、化易。 同余定义:若两个整数a、b被自然数m除有相同的余数,那么称a、b对于模m同余,用式子表示为: a≡b(modm). 性质1:若a≡b(mod m),b≡c(mod m),那么a≡c(mod m),(传递性)。 ★性质2:若a≡b(mod m),c≡d(mod m),那么a±c≡b±d(mod m),(可加减性)。 ★性质3:若a≡b(mod m),c≡d(mod m),那么ac≡bd(mod m)(可乘性)。 性质4:若a≡b(mod m),那么a n≡b n(mod m),(其中n为自然数)。 性质5:若ac≡bc(mod m),(c,m)=1,那么a≡b(mod m),(记号(c,m)表示c与m的最大公约数)。 例1 判定288和214对于模37是否同余,74与20呢 例2 求乘积418×814×1616除以13所得的余数。 例3 求14389除以7的余数。

例4 四盏灯如图所示组成舞台彩灯,且每30秒钟灯的颜色改变一次,第一次上下两灯互换颜色,第二次左右两灯互换颜色,第三次又上下两灯互换颜色,…,这样一直进行下去.请问开灯1小时四盏灯的颜色如何排列 十位,…上的数码,再设M=0a +0a +…+n a ,求证:N ≡M (mod 9) 例6 求自然数1002+1013+1024的个位数字。 习题 1.验证对于任意整数a 、b ,式子a ≡b (mod1)成立,并说出它的含义。 2.已知自然数a 、b 、c ,其中c ≥3,a 除以c 余1,b 除以c 余2,则ab 除以c 余多少 年的六月一日是星期二,这一年的十月一日是星期几 4.求+被7除的余数。

公共卫生简史-黄建始

中国公共卫生 第一卷 公共卫生概论 主编:曾光,黄建始,张胜年 第二章 公共卫生简史 黄建始 一部公共卫生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作为群体对健康和疾病体验和认识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遭受战争和自然灾难后不断探索,扩展科学知识来保护自己的历史;就是一部社会、经济、政治体系如何创造健康的或不健康的生活环境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社会为健康的维护和促进或疾病的产生和传播提供条件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个体和群体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不断地寻求有效的措施来改善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历史(Fee,1993; Tulchinsky & Varavikova,2000)早期的公共卫生概念和实践产生于人类对农业革命1副作用的应急反 1农业革命:在距今10,000年前到距今2000年前这段时间因人口增长的压力全世界大部分人类从采集和狩猎转变为农业。这个转变是猿人成为真正的人类之后取得的第一个重大成就,史称“农业革命”。农业革命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每一平方公里土地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比采集食物能养活的人口要多得多。农业革命反过来导致了更多规模的人口增加,产生了定居和群居的生活方式,导致了村庄和随后城市的出现。(斯塔夫里呵诺斯,2005)

应2,现代公共卫生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于人类对科学革命3和工业革命4副作用的应对反应5,发展于人类现代化6的过程中。今天,公共卫生已经成为现代化国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第一节 公共卫生的起源 公共卫生起源于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和需求。 人类早期对健康的认识是从疾病开始的。当时人类认为没有疾病7就是健康。那么什么是疾病呢?从最早的医学模式来看,疾病其实是一个语言学上的词汇,用来称呼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可能发生在社会任何成员身上的一类特有的,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通常,人类用特定的模式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模式,就是用于解释自然现象,消除困惑的信仰系统(Engel,1977)。最早的医学模式就是解释疾病现象的信仰系统。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用于解释健康和疾病的模式经过多次变迁,反映了人类认识自然的螺旋式上升的演进过程。 公元前10 000年的史前文化(Brannon,2007)认为,疾病这种现象 2应急是被动地对已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产生的一系列无计划但有针对性的或盲目的活动。(黄建始,2006) 3科学革命:发生在从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1543年)到牛顿发表《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1687年)之间的一个半世纪里以天文学和物理学研究成果为标志的重要科学进展,史称“科学革命”。由科学革命引发的各种变化影响了整个世界。(斯塔夫里呵诺斯,2005) 4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后期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出于各种实际目的而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巨大变化。史称“工业革命”。工业革命通过在世界范围内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带来了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和世界各地前所未有的城市化浪潮。(斯塔夫里呵诺斯,2005) 5应对是主动地针对已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采取的一系列科学理性的、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积极活动。(黄建始,2006) 6现代化是人类逐步提高其对外部环境的控制能力并利用它来提高人均产出的过程。(斯塔夫里呵诺斯,2005) 7在英文中,有三个单词都可以翻译成中文的疾病。1.Disease, 从字面上看,指的是舒适的反面,泛指所有偏离正常健康的状态。从学术上来看,疾病是一个由临床,病理学,和流行病学标准界定的,能够系统地予以研究的一个概念,主要指在生理上和/或心理上偏离了正常功能的状态。在生物医学模式下,disease 所指的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疾病,可以通过病理学的特征来诊断。 2. Illness指一个人经历疾病的主观感觉。研究illness主要是直接对所经历的痛苦的现象进行分析。一个人可以有严重的disease但没有illness,如高血压;也可以有严重的illness但没有disease, 如忧郁症。 3.Sickness 主要是指社会对一个人患病时社会功能障碍的承认,常用的是“病人角色”(Sick role). 病人角色是医学社会学用于描述病人行为的专业词汇,具有病人角色的人通常有以下特点,失去独立自主性,依赖性,一系列的情绪表现如生气,消极,经常哭泣等。病人角色可以使病人免去一些正常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获取一些优待,如休病假,得到一些紧缺物质等。简言之,disease是指生理或心理机能障碍,illness是指个人感到不适的状况,而sickness则指当个人患病是所出现的某种社会功能障碍的状况。(Last, 2007;Emson, 1987;施侣元,20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