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调查与规范机制构建_以广东省八所高校为例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调查与规范机制构建_以广东省八所高校为例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调查与规范机制构建_以广东省八所高校为例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调查与规范机制构建_以广东省八所高校为例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调查与规范机制构建*———以广东省八所高校为例的实证研究

邹静琴王静苏粤

内容提要:对广东省八所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政治生活高度关注却并不参与,属于活跃而沉默的观察者。进一步分析显示,作为国家宏观政治社会化系统的末梢产品,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具有高度认同。

对政治系统的高度支持和肯定,是大学生保持沉默的思想根源。作为尚未卷入社会资源分配的“政治人”,大学生对政治决策的资源分配功能缺乏感性和理性认识,在理性选择原则作用下,以网络为娱乐、沟通和信息交流的平台更符合其利益需求。在享受网络自由的同时,大学生大都支持有效的政府监管,而且认为现有规范机制并不健全,甚至处于缺失状态,需要从制度、技术以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着手,构建系统性规范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

一、研究方法与理论假设

政治系统的生命力在于和社会环境之间持续而有效的信息流动,只有能够吸纳社会偏好,并据此作出政治决策的政治系统才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一般情况下,要是不具备反馈和对反馈作出反应的能力,系统也就不能持续下去”①。在这个动力机制中,存在着两个相辅相成的因素:社会环境的输入能力和政治系统的输出能力。政治输出是对社会输入的反应,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社会输入的规模和质量与政治输出能力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政治决策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取决于社会输入。所谓社会输入就是公民向政府提出要求,表达偏好的政治参与活动,为了区别于颠覆政府的政治行动,政治参与被界定为“平民或多或少地以影响政府人员的选择及他们采取的行动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合法活动”②。

并不是全体社会成员都会进行政治参与,那么,谁参与?为什么参与?以何种方式参与?参与效果如何等问题也就成为了政治参与的核心问题。诺曼.H.尼和西德尼·伏巴对奥地利、美国、日本、印度、荷兰、南斯拉夫和尼日利亚等七国的比较研究表明,政治参与和政治心理、政治资源以及结社状况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公共意识较强者、结社较多者卷入政治参与的可能性大于其他社会群体③。根据这一判断,大学生无疑是现代化进程中积极的政治参与者,但是,现阶段中国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参与状况与此结论相吻合吗?这是一个需要用实证研究来加以验证的问题。

*①②③本文是邹静琴主持的共青团中央2009年规划课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调查及规范机制构建”的研究成果。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第36页,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格林斯坦、波尔斯比主编:《政治学手册精选》,第290页,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格林斯坦、波尔斯比主编:《政治学手册精选》,第290 374页,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4期

随着国际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政治参与的场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物理性公共空间,如公共场所、传统媒体和社团等,已经扩展至网络所构筑的虚拟空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1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3.84亿,大幅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通过互联网了解政治信息、在论坛(BBS)和新闻上跟帖、参与网站调查、网上签名和开设博客(BLOG)来表达对政治或社会问题的意见,已经成为网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影响政府决策的重要途径。在网络反腐、“华南虎事件”、“欺实马事件”、“楼歪歪事件”等的处理过程中,网络舆论都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力。借助于电子政务系统、网络对话和信息采集,网络同时也已成为政府掌握民意,与民众沟通,构筑政策合法性基础的虚拟平台,如胡锦涛和温家宝与“什锦八宝粥”之间的网络互动。

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在影响力日渐增强的网络政治参与活动中,大学生亚群体的参与卷入程度如何?这一问题对于诺曼·H·尼和西德尼·伏巴的理论判断具有一定的验证意义。现有关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研究结果主要集中于网络沉溺、网络道德体系建构和网络社会化,这一文献计量学分析的结果说明,大学生网络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娱乐和社会沟通,而不是政治参与和社会关注,似不支持诺曼·H·尼和西德尼·伏巴的研究结论。如此一来,理论分析必须另觅他途,以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为宏观背景,探寻催生这一现象的结构性因素。

鉴于上述研究出现的背离情况,本课题研究提出以下有待检验的基本假设:(1)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受理性选择原则影响。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左右政治行为的决定性因素是理性原则,即衡量成本—收益之后的利益最大化追求。按照这种选择逻辑,如果不涉及自身利益,或者收益低于成本,大学生将选择不参与,反之,亦然。(2)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状况受政治社会化效果影响。政治社会化的核心作用是培养社会成员对主流政治文化的心理认同,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是两个最基本的媒介,此外,还存在诸如大众传播媒介、同辈群体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迪韦尔热认为,成年人的政治态度一般不会一变再变,儿童的政治社会化效果远大于成年人①。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和政治心态已经基本确定,其政治行为模式受政治价值和政治心态所决定。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的行为表现在一定意义上体现出国家政治社会化努力的效果,也提供了预测其融入社会后政治参与的可能模式与解释。

本研究所采用的资料来自2009年共青团中央项目“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调查与规范机制构建研究”课题组于2009年10月到11月在广东省进行的问卷调查。课题组向八所高校共发放400份问卷,每所高校50份。考虑到高校性质和所学专业可能对学生的网络参与行为有影响,调查采用多阶段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课题组第一阶段在广东的所有高校中抽取涵盖综合性大学、理工类大学、农业大学、医科大学和师范大学四类大学,以及重点大学、一般大学、普通高校和高职类院校的大学八所。第二阶段在每所大学随机抽取一个专业。第三阶段以该专业学生规模为基础,按照一定比例随机抽取某些学号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调查问卷初稿成形后,课题组采用小范围偶遇抽样方式进行试调查,根据受访者意见进行了修改,以确保问题的准确性、系统性,以及与被调查群体表达方式和思维的匹配性。调查组由本科生组成,经培训后分赴各高校开展调查。调查采用自填问卷法,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本次调查所发放的400份问卷全部收回,其中有效问卷385份,有效回收率为96.25%。问卷在编码后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11.5社会统计调查软件包进行分析。本研究所采用的问卷主要涉及四方面内容:(1)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2)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念和政治心态;(3)大学生对政府网络系统的评价;(4)网络规范现状和规范机制建设。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如表1和表2:

①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第88页,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调查与规范机制构建

表1被调查者的政治面貌状况

频次百分比

党员102.6

预备党员266.8

共青团员33386.5

群众164.2

N385100.0

表2被调查者每天上网的平均时间

频次百分比

小于1小时10326.8

1—2个小时12733.0

2—4个小时10727.8

4个小时以上4611.9

N385100.0

在被调查者中,共青团员占86.5%,党员和预备党员为9.4%,数据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大学生的整体政治面貌情况,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在学校接受了良好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其政治价值观念基本与主流政治文化相吻合。

只有11.9%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4个小时,说明大学生大多能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并不沉溺于网络。

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

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大学生一方面以其特殊的信息技术能力、知识结构和思想意识而区别于其他亚群体,其网络政治参与状况既显示出国家政治社会化机制的运转成效,另一方面,高质量的网络政治参与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和意识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掌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和心态,有助于制定有效的规范机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念。

(一)参与现状

网络政治参与者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文字理解及处理能力,相较于其他群体,大学生无疑具有较为丰富的网络政治参与资源。但是,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政府网站的使用情况并不普遍,只有34.8%的大学生上过gov.cn结尾的网站(即政府门户网站),而没有上过的大学生占总数64.2%。

对大学生是否通过网络向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情况统计显示,只有15.1%的大学生“曾经有过”向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的经历;高达总数83.1%的大学生选择“没有”。具体分布情况见图1:上述两个数据表明大学生对于政府门户网站的关注程度不高,能有效运用网络进行政治表达的比例不足20%。而在58位有过网络政治表达经历的大学生中,有69%的大学生曾参与一些热门网络事件(例如,“躲猫猫”、“华南虎”、“钉子户”、“欺实马”、“楼歪歪”、“被就业”)的讨论,24.1%的大学生没有参与相关讨论。具体情况见表3:

图1

通过网络向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表3

在网络上参与过热门网络事件的讨论频次百分比有

4069.0没有

1424.1总和58100.0

两组数据显示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对项目“被调查者是否在网络上参与过热门网络事件

的讨论”

和项目“是否曾经通过网络向政府提出建议和意见”进行lambda 系数计算,通过非对称的,以项目“是否曾经通过网络向政府提出建议和意见”为因变量的lambda 系数计算,λ=

0.370。进一步进行卡方检验,获得x 2=25.273,

P <0.001。结果表明,“被调查者是否在网络上参与过热门网络事件的讨论”

和“是否曾经通过网络向政府提出建议和意见”的两组数据确实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即曾经参与过热门网络事件讨论的人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向政府提出建议和意见,说明这一群体的政治参与意识较强,社会责任感也较高。

在涉及网络结社情况的调查中,有11.5%的被调查者在网络上加入了带有政治色彩的团体,而高达88.5%的大学生没有网络结社行为。

图2网络上是否加入过带有政治色彩的团体

在问及是否会通过特殊手段浏览一些被国内禁止浏览的政治性的网页时,只有16.6%的大学生表示“会”,占总数82.9%的大学生表明不会通过特殊手段浏览被禁网站。

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4期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调查与规范机制构建

上述数据显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卷入程度较低,这和现有相关研究的结果呈现出高度一致性,即大学生主要以网络为信息采集、社会联络和娱乐之工具,并未作为政治参与途径来加以运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大学生只是潜在的政治参与者,只有在强烈的外在刺激下,才可能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二)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心态

在分析政治参与问题时,参与者的心理因素至关重要,微观角度看,它决定着参与者的行为模式,而从宏观角度分析,由个体所组成的群体的政治参与模式和动机无疑将对政治系统产生某种政治效果。大学生处于国家制度化政治社会化的末梢,其政治价值观念已经基本确定,其政治参与心理和行为实质上是对庞大的国家政治文化传播系统的功能检验。同时,作为社会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心态和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精英政治文化。

1.政治关心。调查数据显示,占总数55.1%的大学生经常浏览新闻资讯;浏览生活娱乐者占总数的63.6%;浏览政论性网站者为12.5%;浏览论坛博客者则占总数的31.2%;浏览市场财经的大学生比例为16.1%;浏览体育消息者占总数的21.6%;浏览其它网站类型的有6.2%。由此可见,大学生浏览网站类型的前3位分别为生活娱乐、新闻资讯和论坛博客。

55.1%的受访者会浏览新闻资讯,说明大学生对于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高度关注。网络上分布着大量信息,关注政治信息者必然对公共事务和政治生活具有较高敏感度,或者说,具有较强的公共道德感。

表4经常浏览的网站类型

频次百分比新闻资讯21255.5

生活娱乐24564.0

政论性网站4812.5

论坛博客12031.3

市场财经6216.2

体育消息8321.7

其它246.3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主要通过主流政治沟通渠道获取政治信息,对境外网站的关注度较低。只有10.1%的大学生“经常关注”境外网站,“看到就关注一下,不会特意去关注”的大学生占总数的59.7%;“只注意国内媒体的观点,极少关注国外媒体的相关评论”者占总数的19.5%;而“完全不关注”占8.1%。

2.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是衡量“政治人”对政治体系的认同程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政治人”对自己所承担的政治角色的自我定位指标。在调查中,有72.6%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是大学生的一种政治权利;41.1%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参与是大学生的一种义务;仅有12.3%的被调查者完全不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是大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数据分布图谱显示,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政治角色具有高度认识,并且是一种正向而又积极的定位。

在涉及国家和民族重大敏感问题的调查中,8.9%的大学生认为,只有用激烈的言辞才能充分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而54.2%的被调查者认为理智地指出问题的关键,问题才能够得到解决;19.8%的人则是两者兼有,发泄完了再分析,或者分析问题后顺便发泄一下。17.2%的被调查只是看别人的观点,自己保持中立态度,不发表任何意见。数据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理性地看待问题,在事涉民族、国家重大敏感问题时并不主张用冲动的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具体见表5:

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4期

表5对于网络上涉及到国家和民族重大敏感问题讨论的态度

频次百分比用激烈的言辞才能充分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348.8

认为理智指出问题关键,问题才能得到解决20854.0

二者兼有,发泄完再分析,或者分析问题后顺便发泄一下7619.7

只是看别人的观点,自己保持中立态度,不发表任何意见6617.1

N385100.0

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个人身份是以难以捕捉的数字形式呈现出来的,因此,在发表言论时,网民感受到的环境压力较小,自由度相应增大,责任意识相对也较淡薄。但是,在问及网络责任感时,只有18.4%的大学生认为反正是匿名发表观点,因此,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也没有人追究;而有高达81.6%的被调查者都认为既然要发言,就应该说一些有见地的,负责任的观点。具体见表6:

表6在网络上发表见解时的责任意识

频次百分比反正匿名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也没人追究7018.2

既然要发言,就应该说一些有见地的,负责任观点31580.8

N385100.0

而且,在问及对其他人对自己观点的反应时,有35.7%的大学生在发表意见后,会经常关注相关反馈意见,并且再次回复;51.3%的大学生选择“如果记得”就会看一看;只有13%的受访者选择不会看反馈。

上述数据显示,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重大敏感问题持理性态度,而且在网络中,大多能够采取积极而且负责任的态度参与讨论。这种高度的责任意识和敏锐的政治感知,有助于大学生理性而有效地面对政治问题,减少政治冲动。

对于网络虚拟空间对现实政治系统的影响力,只有11.7%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政治参与并不能对现实造成多大影响;而高达57.7%的被调查者认为,如果网络上反响强烈,就会对现实造成影响;29.5%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好说。1.0%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其它。

在对网络政治参与和国家民主政治之间关系的认知方面,有73.9%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是民主的一种实现形式;有26.1%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政治参与不是一种民主的表现形式。

而在网络政治参与的内容方面,参与政治问题讨论、向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及政治投票分别排在大学生认可的前三位。

上述三个数据说明,大学生普遍对于网络的政治影响力和政治参与内容有着高度认知,而且对于网络政治参与和国家宏观政治民主之间关系的定位也比较清晰和准确。

三、影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因素分析

在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中,存在着高度的政治关心、积极的政治情感和低度的政治参与卷入之间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取向的强烈背离,也就是说,大学生的具有高度的公共道德感、责任心和政治关注,但却缺乏政治参与。关注而不参与,表明不参与是大学生的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的约束,

这一结果的诱致因素可以从“政治人”的理性选择和政治社会化机制作用两方面来加以分析。

(一)理性选择

当“政治人”在作出选择时,其行为模式遵循以下规律:(1)在已知的情况下,根据成本—收益

原则对所有可以选择的方案进行排序,

成本和收益并不仅局限于经济支出和收入,时间、机会和心理满足等都包含在内。(2)总是选择方案顺序中的最佳方案,以使成本最低,而收益最大化。在决定是否卷入政治参与时,大学生所需支付的成本是:时间、进行其他选择的机会(即机会成本)、一定的经济费用等,与此同时,个人从政治参与中获取的收益是:推动公共政策向有利于己的方向发展和心理满足。图3反映出大学生的理性取向

图3现实生活中对待政治参与的态度

在调查中,对政治参与持“积极参与”态度的大学生占总数的31.9%;“态度冷漠”者占总数的

25.5%;认为“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就参与,无关的就不参加”的为43.2%。

作为在校学生,大学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中感知政治社会,并不能直接感受到某项公共政策和自身利益的关联关系,因此,不具备影响政策的强烈冲动。他们对政治的高度关注,实际

上建立在“社会人”的公共道德基础之上,这种关注所带来的满足感和政治效能感是其行为的最大

收益。在大量的网络信息中关注和参与政治社会问题,

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付出、机会成本和经济支出。当从事其他网络活动带来的满足感和收益大于政治参与时,大学生选择不卷入政治参与具有其合理性。

(二)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低度政治参与卷入的原因一方面是“事不关己”式的外部人心理,另一方面则是受到政治社会

化的影响。大学生是国家政治社会化机制的核心产品,自童年时期就被纳入系统性政治社会化机制之中,其政治价值观念和政治认同基本与主流政治文化相吻合。这种高度一致性可以从基础教育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对各级政治社团,如少先队和共青团以及党组织的群体性认同中体现

出来。在调查中,

大学生所参加过的政治活动依次为:结社(加入共青团和共产党):95.9%;投票:51.4%;集会:12.5%;请愿:4.9%;游行:4.7%;书面文字表达:13.2%;口头文字表达:16.4%;其他

形式:2.3%;未参加过任何的政治活动:17.1%。比例最高的两种政治活动,

结社和投票,都是在学校或者政府有关部门的严密组织和动员下进行的,与政治社会化有着高度的关联。

另一组数据也支持上述分析,在对待被政府禁止的网站方面,高达83%的大学生选择

“不会”通过特殊手段去浏览此类网站,只有17%的大学生“会”通过特殊手段去浏览,说明大学生普遍自

觉遵守政府的规定和要求,认同政府管制措施的正当性,能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以符合政府要求。见表7: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调查与规范机制构建

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4期

表7会否通过特殊手段浏览被政府禁止的政治性网页

频次百分比

会6417

不会31983

N385100

对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是影响大学生政治表达的主要因素。调查中,42.3%的被调查者认为,如果自己的观点与主流价值观相符合的话,就会表达出来;20.4%的大学生选择即使符合主流价值观念,也不会表达自己的观点;22.8%的受访者选择如果与主流价值观相违背,就不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有14.6%的被调查者认为即使与主流价值观相矛盾,也会表达自己的观点。由此可见,大学生能够自觉保持与主流价值观念的高度一致性,同时,对于政府行为有着高度的认同和支持。

诺曼·H·尼和西德尼·伏巴的研究也表明,“党派和组织拥有的群众基础的程度越高,它们调节社会经济层次—参与关系的潜力就越大”①。在中国,系统性政治社会化的党派效果是培养起全社会,尤其是学生对共产党及其外围组织的高度认同和支持,大学生的党派属性和政治追求既是政治社会化机制的重要成果,也是培养和输送政治精英的重要路径。95.9%大学生的政治面貌是共产党员或共青团员,显示出大学生群体已全面接受主流政治文化教育,而且认同和支持主流政治价值。这种认同和支持催生出大学生对政治系统的高度信任和对政治输出的高度接受,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大学生的参与冲动,降低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频率。

四、网络规范现状和规范机制构建

(一)网络规范现状

网络技术所提供的跨地域、即时性和便捷平台,在保障网络活动自由的同时,向网络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网络活动中,大学生对现有网络监管机制的主观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监管体系的有效程度。在问及“当前政府对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管制措施”时,11.7%的大学生认为当前政府对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没有任何的监督、规范措施;16.9%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政府对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限制太严苛,网络政治参与没有想象中自由;46.6%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政府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进行规范,但是形式大于内容;5.7%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的规范工作比较完善,既能维持良好的秩序,又能自由参与;19%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了解情况。如果把认为政府没有监管措施和监管形式重于内容两项加起来,有高达58.3%的大学生认为政府监管不力。具体情况见表8:

表8政府对网络活动的监管情况

频次百分比

没有任何监督和规范措施4511.7

限制太严苛,网络政治参与没有想象中自由6516.9

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进行规范,但是形式大于内容17946.5

规范工作比较完善,能维持良好的秩序,又能自由参与225.7

不了解情况7319.0

N385100.0

为了客观地考察现有网络规范机制运转情况,本次调查对大学生发表见解有无被管理员删除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只有16.7%的被调查者所发表的言论曾被删除过;83.3%的被调查者没有被

①格林斯坦、波尔斯比主编:《政治学手册精选》,第348页,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调查与规范机制构建

管理员删除言论的经历。这个结果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解读:一是大学生所发表的言论大多符合管理规范,另一种可能是监管缺失。

对曾有言论被删除经历的大学生的调查表明,15%的受访者认为见解被删是因为说了一些和话题无关的话;45%的受访者认为涉及到了体制或者意识形态之类的敏感话题而被删除;25%的被调查者认为被删除是因为观点与当前主流观点不符;16.7%的被调查者认为被删是因为言辞过激。由此可见,高达70%的大学生认为言论被删除与政治意识形态相关。这个结果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大学生对自己的言论是否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具有高度敏感性,体现出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视和体认。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机制建设

尽管多数大学生处于政治参与低度卷入状态,但是,他们对政治社会的高度关注表明,这一群体只是暂时的政治冷漠者。当某一突发事件触动其利益或者激起其冲动时,沉默的大多数可能转变为积极的大多数。因此,有必要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技能和意识,规范其参与行为。

对于网络监管的必要性,大学生表现出高度认同。有69.6%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对当前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进行规范;只有12.7%的被调查者认为不需要进行规范;17.7%的被调查者认为,这种规范可有可无。说明大学生在享受网络活动自由的同时,对于网络自由所衍生的问题具有高度的警觉和认识。在涉及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方式选择时,有76.5%的受访者认为采用网络实名制不好,只有23.5%的大学生选择网络实名制监管。

在设计规范机制时,有39.4%的大学生认为需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行为;49.6%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制定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化措施;21%的调查者认为可以通过网络实名制来进行规范;62.5%的被调查者认为要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来进行规范;33.2%的被调查者认为通过设置相关课程,学习如何进行规范的网络政治参与来规范网络行为;27.8%的大学生认为需要设立举报机制;42%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通过引导机制来引导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活动。排在规范机制前三位的选择分别是:素质教育、制度规范和正确引导。

大学生的选择显示出对网络实名制的措施强烈不认可,以及对内在道德自律和外部引导、规范机制的高度肯定。

表9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方式

频次百分比

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15039.4

制定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化措施18949.6

网络政治参与使用实名制8221.5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23862.5

设置相关课程,学习如何进行规范的网络政治参与12633.2

设立举报机制10627.8

通过引导机制,对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进行引导16042.0

其他123.2

在现行网络技术平台上,实施网络实名制以控制网络参与既不具可操作性,也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但是,从法律制度建设层面回应网络技术对现实政治伦理和政治生活的挑战,加强电子政府建设,有效运用网络平台吸纳公民政治参与,强化网络社会的道德建设等措施都是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路径。

1.强化电子政府的政治输入功能,吸纳社会偏好。“政治人”的参与行为除受自身能力素质左右外,还为政治参与条件所影响。在制度化参与管道畅通的政治环境下,“政治人”的参与强度和广度都较高,其对政治系统的满意程度也因而提高;在制度化路径堵塞的情况下,“政治人”的参与冲动将受到抑制,其偏好难以输入政治系统内部,对政治系统的不满将不断积聚,当达到临界值时,极

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4期

有可能在突发事件的刺激之下,产生参与内爆,影响政治稳定。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政府应该强化对互联网平台的利用,构建一个虚拟空间中的政治参与制度管道。

在网络政治参与中,政府门户网站的有效程度是网络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其有效程度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衡量:接受网络政治输入的能力和向网络政治参与者输出信息的能力。

在全部受访大学生中,只有34.8%的人上过gov.cn结尾的网站(即政府部门的网站),而没上过的有64.2%。浏览过政府门户网站的大学生对于政府网站上所公开的相关信息的感觉持正面评价的占总数的71.4%;感觉没用的占28.6%。对于政府网站的用途,有86.3%的大学生认为主要是用于“了解”政府的工作、政府人员的基本情况和公共政策;选择将政府门户网站作为“向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管道的大学生仅为13.7%。针对感觉政府网站“无用”的大学生进行的原因调查显示,54.9%的大学生认为政府网站“时效性不强,更新速度太慢”;认为“实用性不强,公开的信息没有实际用途”的占总数33.8%;认为“公开的信息量太少”则为总数的16.9%;认为有其他原因的大学生为7%。

前面的分析显示,高达55.1%的大学生经常浏览新闻资讯,说明大学生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关注程度较高,但是,只有34.8%的大学生使用过政府网站,大多数大学生显然并不通过政府门户网站这一权威管道获取政治信息,而是采用其他大众网站。而且政府网站的用途被局限于“了解”公共政策和政府工作人员,而不是向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说明政府门户网站的输出功能远较输入功能强大,而且政府网站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差进一步影响了政府网站的作用。

有鉴于此,政府应该加强电子政府建设,调整电子政府的政治输出和输入功能的结构性失衡,保持二者的协调一致,疏通网络政治参与制度路径。

2.加强网络社会的道德体系建设,强化大学生的自律能力。在虚拟空间中,个人完全摆脱了社会角色的道德约束,如果缺乏自律和外在制约,其政治参与行为可能失范,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良影响,而且这种失范行为模式还可能延续到现实政治生活中。

在调查中,大学生群体也显示出对道德建设的高度认同,有33.2%的大学生建议设置相关课程,塑造网络道德意识。从政治社会化的效果来看,教育系统的社会化能力显然强于其他媒介,因此,应该把物理空间中的道德教育体系延伸至网络道德教育,探讨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新型道德体系建设。高校的各种政治社团和党的外围组织应该根据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针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尤其是政治参与行为,以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开展网络道德建设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

在加强大学生道德自律的同时,国家应该推动建立与网络技术发展相匹配的网络道德体系,建设网络行业道德规范,使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道德体系相互衔接,为规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提供外在的思想保障。

3.完善网络监管法律体系,提高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和控制能力。“对许多人来讲,网络使他们能够轻易地接近信息,并将之用于不良甚至危险的目的”①,在众多威胁中,无序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对宏观政治稳定的负面影响需要警惕。在失去边界的网络社会中,引导和规范政治活动,维护国家政治稳定是政府的公共责任,因此,政府应该对互联网进行有效监管。作为社会规范的供给者,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网络监管体系,从制度上和组织上为网络社会建设提供保障,规范网络政治参与行为。

作者:邹静琴,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州市,510631)

王静华、苏粤,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州市,510642)

(责任编辑:刘杰)

①埃瑟·戴森:《2.0版:网络时代的生活设计》,第249页,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高校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分析

高校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分析 2010年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到 4.2亿,其中学生占30.7%,11—19岁及20岁-29岁的网络用户分别占29.9%和28.1%,由此可见,大学生是互联网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性格、人际交往等方面。因此,通过开展高校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分析工作进而提出教育引导的策略和手段,是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又现实的课题。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网络思想的状况,笔者采用调查问卷为主、个别访谈为辅的调查方式以西南林业大学的在校的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为调查点,调查对象覆盖到不同专业、性别、年级。调查样本以随机抽取集体样本的方式产生。于2010年10月开展了网络行为特点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94份,有效问卷392份,有效率达到98%。在392份有效样本中,男生214名,女生178名。 问卷为自编的《西南林业大学学生网络使用状况调查问卷》,问卷由50个选择项问题组成,主要考察了四个方面,1、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网龄、上网频率及时长;2、被调查者的网络行为。包括网络使用偏好、网络不良行为、网络学习行为等:3、被调查者对网络信息的使用和看法:4、被调查者对校园网络尤其是高校BBS的使用情况及对思政教育网站(红色网站)的看法。 二、调查结果分析 1、网络使用频率高,上网时间较有节制。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网络的使用率达到了100%,65%的学生从初中起就开始使用网络,进入大学后接触网络的学生只有2.5%;在单次使用网络时长方面,不同年级、不同性别情况不同: 可以看出,网络已经成为西南林业大学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使用互联网在大学生中已经普及,互联网成为大学生与外界联系的重要媒介,同时性别对大学生接触网络的影响并不明显。值得关注的是单次上网时长超过10小时的人数占6.89%,在高年级中所占比例较高,因为上网持续时间越长越有网络成瘾的倾向,这部分学生网络行为控制能力较低,他们的网络偏好多为网络游戏。在个别访谈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有在网吧通宵的体验:有部分学生学生会因为对网络的依赖乃至迷恋而造成现实人际关系的疏离,这表明虽然大部分学生对上网时间较有节制,但仍有部分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学生,需要得到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大学生文明行为规范标准

校园文明习惯规 人生因什么而精彩?答案很多,但有一个答案一定正 确合理——人生因文明而精彩。 校园因什么而文明?校园因你、我的文明而文明。我们的校园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精神状态、环境氛围和文明行为,就不会有校园的文明,文明文明校园既包含物质的校园,更包括精神的校园,精神的校园需要我们全体师生共同、长期的努力。 随着科技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日渐提高,而想要投身社会的我们已经不仅单一的只拥有知识,要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才是一个接班人应该具有的素质。 山水自见山水,但社会早已有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规,提高文明素质,更见在校大学生应该做到而且做好事情。 行为规: 一、思想品德篇;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是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帮助大学生塑造和培育美好的品德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需要,更是是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二、诚信守纪篇; 诚信守纪、自律修身为做人处事的根本。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应该恪守这一道德底线。做人讲诚信,做事守法纪,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不妄图走捷径,不投机取巧,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和高尚人格魅力,赢得别人的尊重。 1本色做人,以诚待人,言出必果,知行统一。 2为人正直,不损害他人权益,选择正常渠道和合理方式

反映意见和要求。 3遵纪守法,不做侵害他人利益的事情,不参加非法组织和活动,敢于并善于同各种违纪行为作斗争。 4、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恪守一日生活制度,自觉维护学习生活秩序。 5、提倡诚信考场文化,严格遵守考场纪律,按照相关要求参加考试,考试不作弊。 6、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恪守一日生活制度,自觉维护学习生活秩序。 7、提倡诚信考场文化,严格遵守考场纪律,按照相关要求参加考试,考试不作弊。 三、感恩与责任篇;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家庭和他人的关心、关怀、帮助。从一出生,我们每个人都因为父母、家庭和社会的万千呵护宠爱,而背负了一种巨?反哺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1.感恩和责任是我们生存的理由和动力,要对社会负责,对别人负责,对自己负责,要学会关爱父母,珍惜生命。 1.对他人与人为善,关爱、宽容,常怀恻隐之心;对自然以邻为友,仁心、慈爱,常怀敬畏之心,与人与物和谐相处。 1.尽己所能,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平时多参加义务活动,争当社会活动的志愿者,在公共场所,自觉维护学校形象。 四、学涯规划篇;故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校大学生要确立长远理想,明确学习目标,及早规划学业生涯。学涯规划的制定要注意长期规划与短期目标的结合。自身实际与专业学习大纲要求的结合,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步骤的结合,及时调节心理应对状态,有条不紊地把规划容落到实处。 1、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制定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阶

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报告

【调研报告】 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报告 一、前言 互联网被称作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载体,近几年在大学里日趋流行,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当中,对他们的各个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尽管网络存在着诸多优点,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网络信息的开放性、自主性与多元性极容易令部分同学对其产生过度依赖,从而造成大学生心理扭曲,导致人格的发育不健全。据专家分析,频繁浏览黄色、暴力等不健康网站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失衡进而引发杀人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网络时代的大学校园,到底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模式存在着怎样的影响,又是怎样改变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呢?大学生们是怎样认识这个第四媒体的呢?为了探明目前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和针对这种现状所应采取何种措施, 我们以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查主体,进行了“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为课题的调研活动。 此后,我们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并且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我们得出,大学生上网与 性别和所处年级有关,也和目前激烈的社会竞争有关;上网以家里和宿舍为主,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和好奇性;目前网络信息的多而杂使很多大学生对其既爱又恨。 二、调研概述 1、调查目的 ①对网络行为进行分层次全方位的动态调查研究,对不同年级的人的上网年龄、时间、 地点、频率、常上的网站、所关注的内容、上网的体验进行调查。 ②调查大学生上网动机,文案调查包括网络学习,玩游线,网恋,娱乐等 ③最受大学生喜欢的网站排名,和网络分类信息重要程度的排名 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里仁学院大学生为主体,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以大二、大三的学生为主,以大一的学生作为辅助调查对象。为了能全面反映在校大学生的上网状况,我们适当将部分大四学生加入调查样本中,以充实数据库,使其更加接近大学生群体上网现象的真实情况。 3、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问卷由17个问题构成,主要询问了学生关于上网基本情形、偏好、上网影响及其它方面的具体情况。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

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行为样态和道德要求

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行为样态和道德要求 摘要: 网络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高科技作为重要条件,而且离不开伦理道德作为其发展的支撑力量。在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情况下,科学分析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行为样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的误导是当前高校德育面临的新课题。 引言: 1.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行为样态 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存在以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条件。信息是网络生活的基础和核心,大学生在网络上的活动和行为也是以信息为轴心的,因此,我们可以对信息的使用方式为标准将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的行为作如下划分。 1.1信息采集 许多大学生上网,目的就是搜索于己有益的信息。互联网向大学生提供了浩瀚的信息,互联网是一个巨大信息库,几乎容纳了所有现实社会中所能掌握的信息,因此,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搜索平台。在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的调查中,大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者占55.3%,从事学习者占5.4%,从事学术研究者占1.3%.简易、快捷、方便、低廉等特征使得查询、下载信息成为经常性的、习惯性的行为和活动,信息采集也正是大学生上网最主要的目的。 1.2 收发邮件 随着学习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电子信箱的普及,Email作为一种迅速、费用低廉的通讯方式,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书信而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因此,每天开邮箱收发邮件已逐步成为当代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 1.3 网上聊天 "白天带书上课,晚上带钱上网".在网络上聊天交友是大学生在网上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2006年3月,江苏省教育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中经常上网的人数达80%,而其中只有15%是为了学习,60%是上网聊天,25%则是上网玩游戏。 聊天、交友、网友见面成了一些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有些大学生乐此不疲,甚至深陷其中,论文发表,专利申请,论文辅导老师Q/微信:993383282,不能自拔。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仅武汉大学生上网率已高达80%,其中仅以网上聊天为重要目的者占84%1.4 网络游戏与游戏机或游戏光盘相比,网络游戏因其具有交互性,更加显得魅力难挡,因此,游戏阿站也是大学生经常光顾的地方。 有的大学生在游戏网站一呆就是七八个小时,甚至逃课,严重影响了其学业。至于如何把网络与自身的专业学习、人生发展、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很多大学生则是一片茫然。 1.5 BBS BBS即电子公告牌。BBS可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沟通功能,它可提供多个用户同时登录、浏览、发布、回复信息,它集信息发布、信息讨论、聊天为一体,也成为大学生最重要的交流沟通平台之一。BBS有2大功能:一是公告栏功能,适用于学校向全体师生发布学校动态信息、通知、公告、规章制度等信息;二是讨论区,可根据讨论的内容,不同的院系、专业、班级等分成不同的分讨论区,便于集中学生的智慧推进学校工作。学生也可利用这个平台反映一些问题或发表自己的观点。 1.6 网上论坛 基于万维网而面向全社会的网上论坛,已经为大学生接受和喜爱。网上论坛虽然发端于BBS,在本质上与BBS并无区别,但它具有良好的图文界面,在界面和直观程度上要高于BBS.

广东省干部网络培训合格答案.doc

中国金融业现状与趋势(下)课程的考试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 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 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 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 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 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口寸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 案。 一、单选(共4小题,总分:40分) 1.根据本讲,新巴塞尔协议要求资本充足率要求从() 提高到11.5%o C A. 9. 8% 口B. 7. 7% E C. 8% D D. 2. 7% 2.根据本讲,中国银行业高盈利的因素不包括()。 C A.宏观经济环境比较好 C B.利差收入较为稳定 C C.信用成木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B D.市场金融需求逐渐单一化

3.本讲从三个方面定义民营银行的概念,其中不包括()。 B A.强调地域特征的定义 D B.强调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定义 D C.强调产权结构的定义 C D.强调银行的资产结构的定义 4.根据木讲,2012年11月,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的指导意见》,提出新的资本创新工具及相关解释包括包含减记条款的资本工具和()o C A.包含质押条款的资本工具 D B.包含回购条款的资木工具 C C.包含长期资木条款的资木工具 B D.包含转股条款的资本工具 二、多选(共2小题,总分:20分) 1.根据本讲,新巴塞尔协议实施对银行的影响包括()。口A.银行负债成本减少 ■ B.相对提升了贷款资产的相对成本 回C.银行将会更多地运用经济增加值以及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等手段来加强对风险和收益的管理 ■ D.资本性金融工具创新 2.根据本讲,银行业的转型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o 口A.总分行权力结构的调整 口B.人员结构的调整

一、大学生网络公德

我认为当代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应这样加强自身的公德自律 网络公德是适应调节当今网络社会里作为“网民”的人类个体之人际关系,规范其网上行为,以维持网络社会的正常运行需要而产生的,是维持网络秩序、保障网络社会有序运行的必要文化条件和行为规范。网络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改变着社会、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类公德进步提供历史的机遇,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许多公德伦理问题,对大学生公德观念和行为也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研究探讨网络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大学生网络伦理公德失范问题及其对策,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网络公德伦理观念及行为。 21世纪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相应的网络社会的 出现,网络公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一种新产物。网络社会交往的超时空性、虚拟性和数字化等特点,使得人类有了释放压力的机会空间,“自我”有了更多伸缩自如地表达意见的空间,使得原本在现实社会中行之有效的包括伦理公德在内的诸多规范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从而出现了网络公德缺失的新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公德缺失表现 根在交往中,人际情感得以维持。而在网络虚拟社会里,网络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直接的社会交往关系逐步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一些大学生终日沉溺于网络世界中,逃避现实世界,使得家人之间、邻里之间、同学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日渐淡薄,伦理情感日渐冷漠。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久而久之会导致公德心理的弱化、公德人格的扭曲。因为公德心理、公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环境和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沉溺于网上交际使得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交往的机会大大减少,从而导致个体对现实社会中他人与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造成公德人格的缺失或扭曲。 二、大学生如何在网络生活中公德自律?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网络是一个内容庞杂、覆盖面广的信息共享平台,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便利地浏览新闻、查询资料、下载数据。大学生应当学会利用网络这一先进工具获取最新信息,使之成为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目前网络上存在不少虚假、低级庸俗甚至反动、淫秽和色情的内容,同学们要提高鉴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做到不涉足不良网站,不浏览不良的内容。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网络已成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媒介和工具。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收发邮件、实时聊天、视频会议、网上留言、网上交友等。网络交往要做到诚实无欺,不应该通过网络进行色情、赌博活动,更不能侮辱、诽谤他人。同学们应通过网络开展健康有益的交往活动,在网络交往中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轻易相信、约会网友,避免受骗上当。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适度的上网对学习和生活是有益的,但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损害。现实中存在着一些同学上网成瘾,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进而导致耽误学业、甚至放弃学业的现象。值得同学们警惕的是,沉迷于网络尤其是游戏已成为近年来青少年刑事犯罪率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应当从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学会理性对待网络。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网络的虚拟性以及行为主体的匿名隐蔽特点,大大削弱了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使得道德规范所具有的外在压力的效用明显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

广东省干部培训网络学院 2类 《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 考试 答案 (中)(93分)

《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中)(93分) 一、单选 ( 共 6 小题,总分: 40 分) 1. “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这是《三国演义》中哪位人物说的话? A.袁绍 B.曹操 C.袁术 D.董卓 2. “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这是《三国演义》中下列哪位人物说的? A.董卓 B.曹操 C.刘备 D.孙权 3. “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刘备此话中的“其母”指的是谁的母亲? A.徐庶 B.庞统 C.蒋干 D.诸葛亮 4. “此间有一奇士,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这是徐庶向刘备推荐的哪位《三国演义?中的人物? A.庞统 B.诸葛亮 C.单福

D.荀彧 5.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出自于谁? A.荀子 B.孔丘 C.庄子 D.孟子 6.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于() A.《尚书·五子之歌》 B.《荀子·王制》 C.《孟子·尽心下》 D.《孟子·公孙丑下》 二、多选 ( 共 3 小题,总分: 20 分) 1. 下列哪些属于新加坡倡导的八德的“共同价值观”范畴? A.礼 B.义 C.廉 D.耻 2. 梅敬忠教授指出,《三国演义》中刘备集团的智囊成员为() A.孔明 B.庞统 C.法正 D.关羽 3. 我国古代的“四大奇书”包括以下哪些?

A.《三国演义》 B.《金瓶梅》 C.《西游记》 D.《红楼梦》 三、判断 ( 共 6 小题,总分: 40 分) 1. 梅敬忠教授指出,《三国演义》作者的主旨是盼和平、求统一、安民生,推崇的是“仁政德治”和忠义,反的是暴力统治,主张以“王道”、“仁政”治理天下。 正确 错误 2.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为关羽报仇,置国家大局于不顾,反映出了忠义观念的内在矛盾。 正确 错误 3. 梅敬忠教授指出,帝王作为实践“仁政德治”的主体,应该有怎么样的政治追求,具备怎么样的政治品质,就是实行王道,反对霸道,讲求人道。 正确 错误 4. 梅敬忠教授指出,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对统一中国北方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正确 错误 5. 梅敬忠教授指出,“仁政德治”是一个标杆,是一个要害,是根本的判断标准。对于老百姓、对于作者来说,是否刘姓血统,是否是汉王玄孙都在其次,仁政德治是标杆。 正确 错误

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与分析 姓名:陈俊虎学号:1040601158 专业:音乐学 10级4班 【摘要】:网络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娱乐是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主体;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在经济和时间上不独立,并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延续,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不大;大学生上网有严格的时间控制,成瘾率低,上网对大学生的危害较低。 【关键字】:大学生网络行为网络影响及对策 作为重要网民之一的大学生的上网行为是否健康,直接关系着网络文明乃至整个社会未来文明的进程。为了解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状况,对本系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大学生上网的基本信息 调查表明,大学生上网率为85%。网龄不足1年、1至3年、3至5年和5年以上者分别为39%、51%、6%、4%,每周上网时数小于5、5至10、10至15和大于15小时者分别为78%、14%、5%、3%,上网地点在家中、校内、网吧和其他地方者分别为15%、24%、58%、3%。调查发现,网龄、平均上网时间对大学生网上的守法、守规程度没有显著的影响,但网龄及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越长的大学生,网上诚信行为及自律行为出现的频率越低。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在问及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最大影响时,14%的学生认为网络对学习和生活有很大帮助,37%的学生认为很有帮助,35%的学生认为有一点帮助,只有9%的学生认为上网对学习和生活不利,5%的学生认为上网严重影响了学业。 (三)网络文明状况 调查显示,33%的大学生认为“网上与人聊天时说假话是不道德

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用不着思考,很容易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 一个人要成就学业、事业,要拥有美好人生,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习惯。那些优秀学生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都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俗语说,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个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亟待在大学生中加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一、习惯的涵义及其特性 习惯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方式,是通过外在的行动而表现的内在的比较稳固的、自动化的思想和意识。换句话说,习惯是主体内心下意识活动的结果,是既不需要外部监督,也不需要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和意志努力而自然流露出来的经常性行为。 习惯具有下列特性:一是稳定性。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引导和控制一个人,就会附着在身体上而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不易改变,甚至一旦中断,就会产生别扭、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要进行反复的训练和强化才能形成,培养一种好习惯和矫正一种坏习惯同样都要付出巨大努力。习惯一

旦形成后,一般很难改变,并在长时期内发挥作用,影响到一个人的发展。二是情境性。从心理机制上看,习惯是由于反复练习而在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它是一种需要,具有自动化的作用,不需要别人监督和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 三是双重性。即习惯有好坏之分,它对主体的作用也有双重性,好习惯有利于个体和社会,坏习惯不利于个体和社会。 二、当代大学生在校现状分析 (一)生活习惯令人担忧 1、日常饮食欠科学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睡得晚,起的迟,来不及吃早饭便去上课.在课间饿的时候随便买些饼干、方便面之类的零食充饥;有的大学生索性取消早饭,养成常年不吃早饭的习惯;还有的男生酗酒、暴饮暴食,这些都违反了饮食规律。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熟的关键期,如此应付“吃饭”问题,实在令人担忧。 2、作息时间无规律 很多同学不严格要求自己,作息时间无规律,该休息的时候不休息,一些宿舍看电影、开卧谈会到深夜,第二天上午逃课睡觉。长此以往,势必引起恶性循环,学业和健康均得不到保障。 3、自我关爱意识差

浅议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同名16956)

浅议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同名16956)

浅议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 【摘要】:目前,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有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不足、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各高校可以通过发挥网络道德教育的核心作用、强化网络监督和管理、提高大学生自身个体道德自律意识等途径解决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网络道德教育 【正文】: 网络道德释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道德是同法律一样具有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范。道德是由一定社会关系所决定,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道德,它是指以

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解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是时代的产物,与信息网络相适应,人类面临新的道德要求和选择,于是网络道德应运而生。网络道德是人与人、人与人群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规范,赋予人们在动机或行为上的是非善恶判断标准。 考察和研究网络道德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我们必须对作为互联网主力军的当代大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网络道德教育,及时在青年大学生的头脑中树立网络道德责任意识。 1、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在我国社会网络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深远影响。互联网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促使大学生健康成材,又可对大学生造成极大的危害。也就是说互联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1)互联网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网络具有信息共享的特点,网上的信息是全人类所共有的资

广东省干部培训网络学院 2类 《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 考试 答案 (下)(100分)

《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下)(100分)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在《三国演义》中,占有“地利”,经略江东的是下列哪位? A.董卓 B.曹操 C.刘备 D.孙权 2. 《菊与刀》的作者是以下哪位? A.赖斯 B.伊藤宪一 C.时殷弘 D.本尼迪克特 3. 在世界三大兵书中,出自日本的是() A.《孙子兵法》 B.《战争论》 C.《五轮书》 D.《菊与刀》 4. 中国大智慧包括外王和内圣两个层面,下列不属于外王层面的是() A.格物 B.齐家 C.治国 D.平天下

二、多选 (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 根据梅敬忠教授所讲,以下哪些属于《三国演义》中刘备的“旗帜”? A.以“挟天子以令诸候”为旗帜 B.有“地利”,以经略江东为旗帜 C.自封汉室之胄,以兴复汉室为旗帜 D.谋“人和”,以“仁政德治”、“以人为本”为旗帜 2.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指的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三、判断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毛泽东主席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我们要分辨真正的敌友,不可不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作一个大概的分析。 正确 错误 2. 法国思想家德?托克维尔曾指出,有多少道德体系和政治体系经历了被发现、被忘却、被重新发现、被再次忘却、过了不久又被发现这一连续过程,而每一次被发现都给世界带来魄力和惊奇,好象它们是全新的,充满了智慧。 正确 错误 3. 梅敬忠教授指出,《三国演义》在展示谋略文化中,特别推崇具有战略思维眼光的大谋略。 正确 错误 4. 梅敬忠教授指出,诸葛亮的隆中决策,分析天下大事,提出据蜀、联吴、抗魏的大战略,奠定了蜀汉崛起的基础,意义非常深远。

关于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报告

系别:软件学院 班级:09级网工五班指导老师:张慧民 制作人:宁新丽

一.调查的背景: 网络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虽然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但我们早已清晰的看到它旺盛的生命力。我们现在生活在e时代,网络已无处不在,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学习、娱乐、交友的重要工具。同时互联网对我们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个性心理等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它代表着新经济体系,而作为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的大学生,尤其像我们专门学习网络知识的大学生,则无疑是新一代的代言人。当新新人类碰到新事物,碰撞之下,究竟会产生怎么样的火花呢?“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弄潮儿?!”这充分看出我们是敏锐的一代,自信的一代,成长的一代,我们正式这新事物的支持者,正参与其中,它伴随我们每时每刻,我们将成为中国互联网的推进者,也极有可能影响明天互联网的发展方向。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去年7月发布的调查数据知,在我国约2650万网民中,18-24岁者占到36.8%,而这正是我们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作为网民主体之一的大学生的上网行为是否健康,则直接关系着网络文明乃至整个未来社会文明的进程。掌握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对加强高校管理和网络建设以及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网民都有着重大意义,为此,我们

为了了解大学生上网的实际情况,于今年12月份,以我校的软件学院中一部分学生为群体,进行了一次有关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问卷的活动。

三.对象和方法 本调查选取我校软件学院本科生为问卷对象。调查问卷主要在东南校区的自习室,学校食堂,宿舍以及软件学院的教学楼附近进行发放。,主要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调查问卷由9个选择题和二个简答题组成,在此,我们将会把我们的问卷以及调查结果以图表方式给予展示来表述我们调查的结果。 四、样本情况(共进行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 五、调查过程

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高等院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场所,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阵地,大学生应当成为全社会讲文明、讲礼貌的楷模。制定《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仅有助于促进良好风气的形成,而且有利于青年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 一、校园 1、学生平时要注意仪表整洁、举止有礼。师生见面,应主动打招呼行礼,如“老师好”、“您好”。 2、行走时,要注意姿势,遵守规则,同老师相遇,应让老师先行。 3、进办公室应先敲门或打招呼,经老师允许后方可入内。进办公室不要随便翻阅办公桌上的东西。如果需要翻看有关书刊,应先征得教师或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同意。 4、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不折花,不践踏草坪,自觉维护校园绿化、美化、净化。 5、过好健康的业余文化生活,不得介绍、购买、出借、传阅内容反动和淫秽的书刊、图片、音像制品等。遵守校园网络的有关规定,文明上网。 6、保持校内环境的安静,不在宿舍区和教学、科研、办公区内进行影响师生工作、学习和休息的体育、文娱活动。 7、珍惜学校的荣誉,不做有损学校荣誉的事,文明离校。 8、在上课铃响之前,学生应先进教室,做好准备,静候老师上课。若迟到,应在教室外向老师行礼报告,得到任课老师允许后方可进入教室。 9、上课时应保持仪容整洁,衣着大方,夏天不得穿背心、短裤、拖鞋进入教室。 10、对课堂教具、设备、墙壁、门窗等须备加爱护,不要随便移动,不得污染或损害。在教室里要爱护照明设备、节约用电,离开教室时应随手关灯。 11、教室内外要保持清洁,不得随地吐痰,乱扔纸屑、果皮等杂物。 12、上、下课时,走动、移动桌椅动作要轻,避免发生嘈杂声,影响其他同学学习。 二、图书馆 1、图书馆开放时要有秩序地进馆,夏天不准穿背心、短裤、拖鞋等进阅览室,如果穿硬底钉掌皮鞋入室时,要尽量放轻脚步,以免影响他人。

广东省干部培训网络学院 1类 加强政德修养 第1讲 考试 答案 (100分)

政德修养第一讲(100分) 一、单选 ( 共 2 小题,总分: 40 分) 1. 本讲提到,保持党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的要求。 A.先进性 B.纯洁性 C.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D.实践性 2. 本讲提到,加强政德(官德)修养,是新时期我党进一步赢得()的必要条件。 A.人民拥护 B.小康社会建设 C.民主建设 D.执政合法性 二、多选 ( 共 1 小题,总分: 20 分) 1. 根据本讲,“四个考验”是()。 A.金钱考验 B.改革开放考验 C.市场经济考验 D.外部环境考验 三、判断 ( 共 2 小题,总分: 40 分) 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将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 正确 错误 2. 根据本讲,先进性是纯洁性的前提和基础。

正确 错误 政德修养第一讲(100分) 一、单选 ( 共 2 小题,总分: 40 分) 1. 本讲提到,加强政德(官德)修养,是新时期我党进一步赢得()的必要条件。 A.人民拥护 B.小康社会建设 C.民主建设 D.执政合法性 2. 为民、务实、清廉的官德标准是()提出的。 A.司马迁 B.李世民 C.胡锦涛 D.习近平 二、多选 ( 共 1 小题,总分: 20 分) 1. 中央提出的“四个危险”是()。 A.精神懈怠的危险 B.能力不足的危险 C.脱离群众的危险 D.消极腐败的危险 三、判断 ( 共 2 小题,总分: 40 分)

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将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 正确 错误 2. 司马懿的官德标准是行教、清廉、守法 正确 错误

当代大学生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报告题目:大学生上网状况调查 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 专业:信息安全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 2015 年 5 月 4 日

目录 一、前言 (1) 二、调查目的 (1) 三、调查对象 (1) 四、调查结果分析 (2) 五、大学生上网建议 (6) 六、心得体会 (7) 七、附件 (8)

一、前言 互联网被称作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载体,近几年在大学里日趋流行,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当中,对他们的各个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尽管网络存在着诸多优点,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网络信息的开放性、自主性与多元性极容易令部分同学对其产生过度依赖,从而造成大学生心理扭曲,导致人格的发育不健全。据专家分析,频繁浏览黄色、暴力等不健康网站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失衡进而引发杀人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网络时代的大学校园,到底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模式存在着怎样的影响,又是怎样改变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呢?大学生们是怎样认识这个第四媒体的呢? 为了探明目前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和针对这种现状所应采取何种措施, 我们以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查主体,进行了“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为课题的调研活动。 此后,我们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并且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我们得出,大学生上网与性别和所处年级有关,也和目前激烈的社会竞争有关;上网以家里和宿舍为主,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和好奇性;目前网络信息的多而杂使很多大学生对其既爱又恨。 二、调查目的 ①对网络行为进行分层次全方位的动态调查研究,对不同年级的人的上网年龄、时间、地点、频率、常上的网站、所关注的内容、上网的体验进行调查。 ②调查大学生上网动机,文案调查包括网络学习,玩游线,网恋,娱乐等 ③最受大学生喜欢的网站排名,和网络分类信息重要程度的排名 三、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大学生为主体,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以大一、大二的学生为主,以大三的学生作为辅助调查对象。为了能全面反映在校大学生的上网状况,我们适当将部分大四学生加入调查样本中,以充实数据库,使其更加接近大学生群体上网现象的真实情况。

大学生礼仪规范

大学生行为礼仪规范 第一章、大学生校园活动基本行为规范 1、在集会场所奏唱国歌时,应原地肃立,并向国旗行注目礼。 2、仪表整洁、举止有礼。师生见面,主动向老师问好。 3、进办公室应先敲门,经老师允许后方可入内。 4、爱护校园环境,不随意破坏学校的一草一木,维护校园公共设施,保持校园整洁。 5、在公共场所应遵守规定,不随意吸烟,不大声喧哗,不影响他人学习生活。 6、珍惜学校的荣誉,不做有损学校荣誉的事。 7、合理利用资源,节约用电,节约用水。 8、校内行车走路,不可争先,车辆行人,均应靠右。 9、路遇遗物,应归还原主,送至学院或保卫处。 10、尊重外校来访人员,遇有问路人,认真指引。 第二章、大学生校园集体场所礼仪 一、教室礼仪 1、进入教室着装得体,不穿拖鞋、短裙等不规范衣着进入教室。 2、按时上课,不迟到、早退,因故不能上课应先办理请假手续经批准后方可离开,不将食物、有气味饮品带入教室,自觉保护教室内设施完整。

3、上课认真听讲、保持安静,做好学习笔记,有特殊情况必须离开教室时,必须向上课老师报告并经批准后方可离开;迟到的学生需向教师报告允许后方能进入教室;教师宣布下课后学生才能离开。 4、下课或自习离开教室后,应自觉关门、关灯、关窗。 5、在教室内自习时保持安静,不做影响其他人自习的行为,保持教室内安静整洁。 6、自觉配合学校教学楼值班人员工作,保证学校教学楼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 二、图书馆礼仪 1、进馆时,尽量放轻脚步,不大声喧哗,以免影响他人。 2、按秩序进、出图书馆,自觉排队借阅、办理借书手续。 3、借阅图书时使用借书板,不乱翻乱扔,保持原有摆放顺序。 4、借书不得乱画,阅后及时归还。 5、不长期占用座位,文明使用图书馆学习资源。 6、不携带食物进入场馆,保持馆内卫生整洁。 7、爱护馆内公共设施,使用完后及时还原,保持物品的干净整洁。 三、宿舍礼仪 1、自觉遵守宿舍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尊重宿舍管理人员,服从相应管理。 2、宿舍内互帮互助,相互尊重人格、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3、遵守作息制度,按时起床、就寝,晚上不随意外出或晚归。 4、不在宿舍区内喧哗、打闹,影响他人学习生活。

广东省干部培训网络学院使用手册

广东省干部培训网络学院 使用手册 (学员) 2011年5月

目录 第一章基本情况 (2) 第二章学员操作说明 (2) §2.1 学习流程 (2) §2.2 登录学院 (3) §2.3 选课操作 (3) 2.3.1 选择I类课程 (4) 2.3.2 选择II类课程 (5) 2.3.3 选择省直、地市推荐课程 (6) §2.4 学习中心 (6) 2.4.1 学习信息 (7) 2.4.1.1 在学课程 (8) 2.4.1.2 已学课程 (8) 2.4.1.3 学分情况 (9) 2.4.1.4 学习记录 (9) 2.4.1.5 基本信息 (9) 2.4.1.6 密码修改 (10) 2.4.2 在线测验 (10) §2.5 学员社区 (12) 2.5.1 社区公告 (13) 2.5.2 交流论坛 (13) 2.5.3 数字资料 (13) 2.5.4 问卷调查 (13) §2.6 自主选学 (14) 2.6.1 选学课程 (14) 2.6.2 已报课程审核结果 (14) 2.6.3 学员学分申报 (15) §2.7 各市专区 (15) §2.8 资料下载 (16)

第一章基本情况 “广东省干部培训网络学院”主要由门户网站系统、网络学习系统、考试系统、培训管理系统、接口管理系统五大系统组成。学员可以通过门户网站系统、网络学习系统、考试系统进行自主选学、考试、查询资料。 培训主管和单位管理员可通过培训管理系统对学员信息以及学员学习情况进行在线管理。 第二章学员操作说明 §2.1学习流程 学员学习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 1:在门户网站系统首页进行登录(学员账号由本单位管理员创建,采用实名制注册规则)。 2:进入学习中心进行选课操作。 3:从“学习信息”进入“我的课程”进行在学课程的学习。 4:学习完成后,当课程学习进度大于60%后,可进行在线测验,系统会在24

大学生网络行为目的与动机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行为目的与动机的调查研究 [作者:易菊香转贴自:湖南社会学网点击数:252 更新时间:2009-3-10 文章录入:admin ] 在科技高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通过涉足网络文化, 获取更多、更新的知识, 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追求的一种时尚。高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 自然就成为上网族中的主力大军。网络时代的大学校园“无处不网, 无时不网, 无人不网”, 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新的媒体, 对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观念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06年7月第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上半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在整体上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 网民特征结构、上网途径、上网行为等各方面也出现了一些较为明显的变化。从去年同期1.03亿网民到现在的1.23亿网民, 网民人数持续增长。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和普及, 网民的特征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仍然是18-24岁间网民的普及率最高, 达到37.2%, 高出半年前8.6个百分点。接受互联网最快、受其影响最深的群体当属高校大学生, 他们以好奇、向往的目光, 抱着求知、交友、娱乐的心态, 遨游在网络世界中。他们网上生存的实际状况如何, 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一、网络行为分析及目的 随着互联网在高等学校的普及, 尤其是它对大学生正反两方面影响的日益显现, 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成为了教育工作者探讨的课题。网络行为作为大学生与网络虚拟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由于环境的不同而具有显著的差异。准确、全面地把握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对大学生网络行为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学术研究从网络行为的负面探讨而转人对网络行为的深人分析, 这次转变要比以往任何一次转变都快得多。人类社会正由此迈人一个加速变革的时代, 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人类的社会组织、社会结构和人类的生存环境, 并正在全球范围内促成着一个高关联性、高风险性、高不确定性的全球社会系统。研究者将网络空间中的社会共同体定义为“网络社区”, 并认为此种不同于传统地域社区的新质社区具有五个基本特点其一, 它是一种社会互动共同体即网民借网络进行心理交感和行为往的社会单位其二, 它是以网络空间为活动区域的社会群落其三, 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其四, 它是一个有限的、可界域的具体社会群落其五, 它主要是一个精神社区, 而不是一个完备的社会单位。网络真正的价值越来越和信息无关, 而和社区有关。它主要体现在约束力减弱, 自由度增强道德责任减弱, 游戏心态增强目的性减弱, 盲目性增强群体性减弱, 个性化增强依赖性减弱, 独立性增强保守性减弱, 创新性增强。 学生的网络行为目的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 人际交往。包括向家人、老师、同学、朋友、熟人等收发邮件, 与网友聊天等。电子信箱以它方便、快捷、省钱等优点为大学生广泛接受, 逐渐取代传统的书信而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躲在聊天室侃大山则是大学生们更隐蔽、也是更直接的交流方式, 最受欢迎, 因此这一类行为是大学生网上行为的最主要内容之一。第二, 娱乐消遗。包括玩游戏、打牌、下棋、听音乐、看录像等。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崭新的娱乐工具, 上网也就成了学生们课余时间最好的消遣方式, 它的吸引力自然要比舞厅和电影院大得多。把上网当作学习之余的调节、放松活动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时尚,

当代大学生网络使用的调查与分析

当代大学生网络使用的调查与分析 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使用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方面,不管是学习还是娱乐。同时随着网络普及率的持续提升,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日渐深入。而作为信息时代的强力推进者,大学生已成为网络消费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电脑逐渐走进大学校园的同时,网络的使用和其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和学生自身的关注。然而,互联网的迅速崛起究竟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是如何活跃在大学生的生活之中?同时,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去面对这个问题,以及良好的去解决。为了了解与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在我校与周边学校范围内,展开了一次“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 (一)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共下发100份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网络使用率和活跃多样的网络运用形式。 上网方式据调查结果显示, 60%以上的同学拥有自己的电脑,且大部分为高年级同学。由此可以看出,网吧作为大学生上网场所的重要性在弱化,特别是在校园内,已逐渐被寝室上网所取代。上网时长随着网络的逐步推广与普及,网络内容的不断更新,其吸引力也在逐渐加大, 据调查,70%以上同学每天上网时间在3小时以上。可见,网络的使用已占据了大部分学生的业余时间上网用途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运用形式多样,范围广泛。70%多的同学会使用网络看新闻,

并关注新鲜事物和热点事件。85%以上的同学经常利用网络来娱乐,如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等,其中近乎一半的同学接触了网游,且几乎全为男生。另外,QQ、MSN 等聊天工具和电子邮件已经普及,利用网络交流沟通的比重也占了92%。而利用网络来学习的同学,只占了25%左右。这些调查结果显示,网络娱乐化的趋势在大学生群体中显得很明显。这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愈加丰富与多样之时,大学生对网络带来的快感产生了一些依赖,从而造成了正确使用网络的偏差。 大学生月生活费与上网率的关系统计情况 月生活费上网者未上网者总计 200元以下35.1% 64.9% 100.0% 201—400元39.0% 61.0% 100.0% 401—600元56.3% 43.7% 100.0% 601—800元60.0% 40.0% 100.0% 801—1000元100.0% 0.0% 100.0% 1000元以上100.0% 0.0% 100.0% (二)调查分析: (1)大学生上网地点分析 从上网的地点上看,由于受学习、生活环境的限制,以及校园的网费比其他地方便宜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上网的地点主要分布在校内的各个网络机房中,包括学校中心机房(36.5%)、院系机房(39.3%)、实验室和图书馆等。即便如此,网吧还是部分大学生经常光顾的地方,有25.7%的同学经常光顾;另外,调查发现,还有17.9%的同学已经有条件在自己宿舍内上网。笔者认为,与几年前计算机走进学生宿舍一样,网络走进大学生宿舍已经势成必然。与此相反,认为自己一般在家里或者老师亲朋处上网的比率并不高,这也从侧面说明网络在现代家庭中的普及率还很低。 (2)大学生上网时间分析 大学生们大致是在什么时间段内上网呢?本次调查发现,由于现在学习生活日趋紧张化,将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上网的时间是没有规律的,由合适的时间、自己的需要而定。不过,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一般只会在周末或者假期的时候去过一过网瘾,平时因为紧张的学习生活而无暇“回首网事”。在问卷设计时,笔者想通过这次调查了解一下大学生们会不会因为整天沉迷于“网”事之中,放弃正常的学习时间去缺课上网。调查的数据说明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3)大学生掌握网络知识的途径 由于网络在中国落户的时间还不太长,许多高校还没有来得及开设有关必修课程。那么,大学生从哪儿获得网络的基本知识呢?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掌握网络知识的主要来源有: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