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攒竹 睛明

攒竹 睛明

攒竹 睛明
攒竹 睛明

攒竹:

1. 攒竹、至阴为主穴针刺治疗呃逆21例病例分析

笔者在多年临床工作中应用攒竹、至阴为主穴针刺治疗呃逆21例,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1例病人中,住院病人9例,门诊病人12例;住院病人中,脑出血4例,脑梗塞4例,肝癌1例;门诊病人中,食道癌1例,单纯呃逆11例;病程最短者1天,最长4年;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37岁;男性16例,

2. 针刺治疗重症肌无力验案两则

重症肌无力是以神经-肌肉联结点传递障碍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女性多见,任何年龄都可发生。临床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容易疲劳、无力,甚至瘫痪,尤以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早期可见先有一侧或双侧眼睑下垂、斜视、复视等,还可见抬头困难,面部呆板,咀嚼困难,肢体瘫痪,吞咽

3. 透刺治疗面瘫39例

正>目的:观察透刺治疗面瘫的疗效。方法:选穴:攒竹、鱼腰、阳白、人中、禾髂、颊车、地仓、承浆、大迎、合谷、太冲。操作方法:患者仰卧,医者站于患者左侧或右侧,常规消毒后,用0.25×25 mm毫针自攒竹(太阳)透入鱼际(奇)、阳白(胆),透入鱼际,人中(督)透入禾髎,再用0.35×75 mm毫针,地仓透颊车(胃)承浆(任)透大迎(胃),合谷(手阳明)太冲

4. 针药结合治疗冷泪症52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肝肾亏虚型冷泪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针刺

取睛明、承泣、四白、攒竹、肝俞、肾俞等穴,中药以杞菊地黄汤加味为主方加减。结果52例患者治疗1个月后,治愈36例,好转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8.46%。结论该疗法对肝肾亏虚型冷泪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睛明:

1. 推拿按摩头面部配合心理疏导治疗神经衰弱40例

1 一般资料本组共治疗神经衰弱40例,男10例,女30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58岁; 疗程最短6个月,最长8年。2治疗方法2.1取穴印堂、神庭、睛明、攒竹、太阳、角孙、风池、百会、合谷等穴。

2. 针灸治疗迟发性近视的临床观察

目的通过临床资料分析,观察针灸治疗迟发性近视的疗效。方法选择15—25岁迟发性近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针灸以睛明、球后为主等穴位,对照组采用美多丽滴眼剂散瞳治疗。

3. 独特的眼针疗法治疗病理性近视眼并发白内障165例

4. 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30例

动眼神经麻痹是眼科疑难重症之一,临床表现是:一侧上睑下垂:眼外斜、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眼球向上、向内及向下运动

也受到明显限制,视物不清和视物为二,视力一般不受太大的影响。多数病人以视物不清和视物为二前来就诊。

陶渊明简介《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

陶渊明简介《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作品名称,桃花源记。创作年代,东晋。作品出处,《陶渊明集》。文学体裁,散文。作者,陶渊明。 缘4溪行5。忘路之远近6。忽逢7桃花林。夹岸8数百步。中无杂9树。芳草鲜美10。落英11缤纷12。渔人甚异之13。复14前15行。欲16穷17其

林。林尽水源18。便19得20一山。山有小口。仿佛21若22有光。便舍23船。从口入。初24极狭。才通人25。复行26数十步。豁然开朗27。土地平28旷29。屋舍30俨然3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32属33。阡陌34交通。 鸡犬相闻35。其中往来种作36。男女衣着37。悉38如外人39。黄发垂髫40。并41怡然42自乐。见渔人。乃大惊43。问所从来44。具45答之46。便要47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48来问讯49。自云50先世51避秦时乱。率52妻子53邑人54来此绝境55。不复56出焉57。遂58与外人间隔59。问今是何世60。乃61不知有汉。无论62魏晋。此人一一为63具言64所闻65。皆叹惋66。 余67人各复延至68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69。此中人语70云:“不足71为72外人道也。”既73出。得其船。便扶向路74。处处志之75。及郡下76。诣77太守。说如此78。太守即

在行走中感受历史明十三陵

在行走中感受历史——明·十三陵 在行走中感受历史——明·十三陵 3月28日,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中国国家地理徒步队再次出发,六十多人奔北而行,在山村之间寻访十三陵的影踪。 摄影/伊凡 这次徒步线路包含十三陵之中的十个陵墓以及十三陵水库的一段路程。十三陵是明朝帝王的墓葬群,也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目前定陵、长陵、昭陵已开发为旅游景点。其他几个陵墓散落在不同的村子中,不对外开放,所以很多人知晓十三陵,却未曾见过全貌,这次徒步就是要更多了解十三陵。 摄影/伊凡 每到一处皇陵,《中华遗产》美女编辑会给大家介绍一段皇帝的背景和趣事。也有网友读者参与讲解明朝皇帝历史,与其他人分享历史典故和知识,让大家体会到徒步的乐趣不仅仅在于行走,交流和学习也很重要。 摄影/伊凡

十三陵所在地周边大多是以其命名的村庄,徒步的过程就是在各个小村庄的往返。这次活动的强度不大,没有太多上升路面,有队员反映要提升难度。我们的队伍之中确实隐藏诸多高手,有每年都参加国际马拉松长跑的“高材生”,曾经参军重装上阵的“大个子”,头发花白却能一直走在最前的老队员,做足了明史功课的一朋同学,手握十三陵详版地图的青铜锁美女…… (原文链接:windflower) 明·十三陵简介: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摄影/静隅归心 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千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摄影/静隅归心

陶渊明的主要事迹

陶渊明的主要事迹 陶渊明 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 辞赋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渊 明的主要事迹,仅供各位了解,欢迎阅读! 陶渊明的主要事迹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大司马,祖父、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但陶渊明的父亲死得早, 渊明少年时, 家运已衰落, “少而贫苦。 ”他自述: “自 余为人, 逢运之贪。 箪瓢屡罄, 絺綌冬陈。 ”( 《自祭文》 )但物质生活虽然贫乏, 陶渊明的精神生活却很丰富。他学习儒家《六经》,学习《老子》、《庄子》, “猛志逸四海,鶱翮思远翥”,颇有“佐君立业”的政治抱负。而另一方面,匡 庐山水和田园风景,也使他爱好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不戚戚 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 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29 岁 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 次出任小官,不仅无由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最后一次为官是 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辞官归田。 陶渊明归田之后,即在家乡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并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 亲自撰写《五柳先生传》这一著名的文章,用以明志。这使他改变了鄙视劳动的 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也在与农民的共同劳动和交往中,对他 们产生了亲切的感情。在他晚年,生活贫困,“老至更长饥”,但他不受“嗟来 之食”,拒绝权贵的馈赠,表现出君子固穷的志气。 拓展:陶渊明轶事典故 一、折叠葛巾漉酒:陶渊明正在酿酒。郡将前来探望。适值酒熟,陶渊明顺 手取下头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后,仍将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接待他。 二、折叠无弦琴:陶渊明有一张不加装饰的琴,这琴没有琴弦,每逢饮酒聚 会的时候,便抚弄一番,来表达其中意趣。 三、 折叠白衣送酒: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 重阳节这天, 陶渊明没有酒喝, 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 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

有关陶渊明的一些资料

一。陶渊明为什么要做官? 1、陶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由此可见陶 渊明身世显赫,魏晋时期贵族子弟做官为社会风俗,就如同王羲之父子。因此陶 渊明也不能免俗。 2、儒家思想以“治国平天下”为最高理想,任何儒家弟子都有入仕为官的愿望,陶渊明亦会如此。 二。造成陶渊明逐渐形成归隐思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时代政治的原因。 陶渊明生逢乱世,他的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十个皇帝,社会处于空前的大 分裂、大动荡的黑暗时期。在这样的社会中,陶渊明的治世理想是难以实现的。 晋宋时期,推行的是门阀世族制度,政治极端腐朽。门阀世族制度萌生于东汉末年,形成于魏晋,魏文帝曹丕为篡汉而推行的“九品中正制”为门阀制奠定了基础。中正官“计资定品”只重门第,不重乡议。司马家族建晋之后,继续推行这 一政策,逐渐形成“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官位世袭局面。土族与庶族有着明 显的界限,不仅政治、经济地位不同,甚至不通婚,不同乘共坐。士族的权势之大、气焰之盛,这皇权也不能完全控制。晋武帝司马炎时,土族王恺、石崇斗富,石崇对司马炎资助给王恺的一支二尺多高的珊瑚树不屑一顾,随手打碎,从一个 侧面反映了士族的奢侈和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士族官僚的把持下,庶族寒门的人 士很难有做官、晋升的机会。当时的名士、犍为李密就曾发出了“朝中无人,不 如归田”的慨叹。陶渊明祖上虽做过高官,但仍属庶族,又加之家境清寒,所以 在官场上始终受到歧视。从他29岁到41岁这13年的游宦生涯中,他曾五次出仕,五次辞官。第一次,太元十七年(公元393年),任江州祭酒;第二次,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在桓玄处当僚佐;第三次,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在刘裕手下任参军;第四次,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在建威将军刘敬宣部下任参军。同年秋天,他第五次出仕,任彭泽令。不久,他就脱袍归隐,再未出仕。这五次出仕, 他在职的时间前后累加也不过四、五年,所任官职都是些参军、县令之类的小官,根本不可能实现他那“大济苍生”的远大抱负。但他又心存希冀,雄心不死,所 以才这样仕而退、退而仕,反复不已。这时期陶渊明的思想在“用世”问题上发 生的反复曲折的变化、直到最后政治理想的彻底破灭的思想状况,在他的咏怀诗 中都有所表现。 其次,陶渊明所受的教育和他个人的性格,也是促成他退隐的重要因素。

桃花源记作者简介 陶渊明简介及作品赏析

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末期南朝宋政治家、初期诗人、辞赋家、田园诗人、隐逸诗人,归隐后写了大量田园诗,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因为好喝酒,又被称为酒圣陶渊明。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做过几年小官,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辞官回家,从此隐居。有《陶渊明集》,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陶渊明作品赏析: 1、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一 巨猾肆威暴,钦駓违帝旨。

窫窳强能变,祖江遂独死。明明上天鉴,为恶不可履。长枯固已剧,鵕鹗岂足恃! 4、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七 粲粲三珠树,寄生赤水阴。亭亭凌风桂,八榦共成林。灵凤抚云舞,神鸾调玉音。虽非世上宝,爰得王母心。 5、答庞参军·其四 嘉游未斁,誓将离分。 送尔于路,衔觞无欣。 依依旧楚,邈邈西云。 之子之远,良话曷闻。 6、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五 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朝为王母使,暮归三危山。我欲因此鸟,具向王母言。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 7、归鸟·其二 翼翼归鸟,载翔载飞。

明十三陵内不能参观的陵寝

献陵 在天寿山西侧,与长陵相距约1里,地名黄山,埋葬着明朝第四个皇帝、明成祖朱棣的长子朱高炽(明仁宗),年号洪熙,在位仅10个月(1424—1425年),合葬的有皇后张氏。明仁宗是个节俭的皇帝,就连陵寝也提出要从俭,因此献陵规模较小,在仁宗死后用了3个月时间就建成。 景陵 在天寿山东侧,与长陵相距约1.5里,地名黑山,埋葬着明朝第五个皇帝、明仁宗的长子朱瞻基(明宣宗),年号宣德,在位10年(1426—1435年),合葬的有皇后孙氏。宣宗在位期间施行仁政,与民生息,史称仁、宣两朝为“仁宣之治”。景陵是在宣宗去世之后开始营建,从献陵制,亦较为简朴。 裕陵 在献陵西北,相距约3里,地名石门山,埋葬着明朝第六个皇帝、明宣宗的长子朱祁镇(明英宗),他有前后两个年号:正统(1436—1449年)和天顺(1457—1464年),共22年,中间由他弟弟朱祁钰做了8年皇帝(明代宗),年号景泰。裕陵中合葬的有皇后钱氏、周氏。明英宗9岁即位,重用太监王振,朝纲废弛,1449年“土木堡之变”中被蒙古族瓦剌部首领也先俘虏,1年后被放回,幽居7年后发动“夺门之变”,废明代宗,再次登上皇位,是明代唯一两次登基的皇帝。他死前,下令废除宫妃殉葬,结束了这种残酷的人殉制度。 茂陵 在裕陵西,相距约1里,地名聚宝山,埋葬着明朝第八个皇帝、明英宗的长子朱见深(明宪宗),年号成化,在位23年(1465—1487年),合葬的有皇后王氏、纪氏、邵氏。宪宗即位之初,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大赦天下,但后来政治趋于腐败,宦官当道,各地反抗不绝。茂陵从裕陵制,不失其豪华,但因年久失修,不少建筑已经倒塌。 显陵 显陵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北7.5公里,有近五百年历史,它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显陵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修建,至嘉靖十九年(1540年)建成。显陵的主人兴献王朱佑杬没有做过一天皇帝,是明朝第八个皇帝明宪宗的次子,成化年间册封兴王,食邑湖广安陆州(今湖北钟祥),正德十四年卒,谥号献,称兴献王,同年葬此。他的儿子朱厚熜做了嘉靖皇帝(明世宗)后,于嘉靖三年(1524年)追尊其父为恭睿献皇帝,改献陵为显陵。 显陵的建筑规模和祭扫制度与其他皇陵大体相同。显陵有两座大红门,因当年按王爷等级建造陵墓时,已建有一道大红门,嘉靖皇帝的母亲逝世后将灵柩运回钟祥与其父合葬时,又加建了一道大红门。这一构造,也颇具特色。大红门西侧的一池水格外引人注目,祾恩殿前还有一池水,这两池水分别称为“外明塘”和“内明塘”,前者椭圆形,后者正圆形。一条拐了五道弯的水道(上面架有五道御河桥)自北向南穿陵区而过,注入陵西的莫愁湖。陵

北京明十三陵的导游词范文5篇

北京明十三陵的导游词范文5篇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截止20XX年,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京明十三陵的导游词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北京明十三陵的导游词范文5篇(一)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平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07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开始他们选在了口外的屠家营,可是皇帝姓朱,与猪同音,犯了地讳。然后又选在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可是后面有个村子叫“狼口峪”,这样岂不是更危险!后来选过京西的“燕家台”,有与“宴驾”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 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方圆40平方公里的范围,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许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

陶渊明简单介绍

发表于 2010-3-7 10:20 | 魏晋诗歌创作的巅峰——陶渊明诗 诗歌, 巅峰, 创作, 陶渊明 魏晋诗歌创作的巅峰——陶渊明诗 生活在东晋后期的陶渊明是两晋诗坛的殿军。在士节不振,玄风煽炽的时代环境之下,陶渊明以其特立独行的高洁品格和旷逸清真,质直淳朴的诗歌作品,跻身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列。魏晋以来的诗歌创作至此达到一个高峰。 1。身世、思想与隐仕选择 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潜,浔阳柴桑人,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陶渊明的曾祖是东晋名臣陶侃,祖父陶茂亦官至太守。不过由于陶侃出身寒微,种族不明,在东晋始终未进入士族行列,所以其子孙到了渊明父辈 这一代,就湮没无闻,隔绝于仕途了。 渊明父亲早死,母亲是大名士孟嘉的女儿,因此在他早年,一方面生计贫苦,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①;一方面则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史称其有高趣,博学善著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②。因为门户寒微,陶渊明直到29岁,始出仕州祭酒之职,然而耿介的性格令他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在家闲居了六七年之后,到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左右,陶渊明再度出仕,到荆州刺史桓玄府中任属吏,两年后,孟氏母卒,他再次辞职回家。元兴三年(404年),刘裕为镇军将军,陶渊明又到镇军府出任参军,

不久后转到江州刺史建威将军刘敬宣府中。次年3月,安帝反正,府主解职,陶渊明亦决心归隐。苦于乏资,遂在这年8月接受彭泽县令之职。但官场中的折腰逢迎依旧令他难堪,于是在这年11月毅然弃官归家,终身不再求仕。 在归田之初,陶渊明的生活还算安定,然而自义熙四年(408年)之后,他的家园开始频频遭到火灾、战祸的破坏,到义熙七年左右,遂移居到寻阳负郭的南村。在此期间,陶渊明目睹了政治舞台上刘裕的北伐和篡政活动,个人生活方面也经历了因水、火、风、虫灾及亲人丧亡带来的种种艰难,但躬耕之志终不变。熙九年朝廷征他为著作郎,亦坚辞 不就。 进入晚年,陶渊明的生活更加贫困,有时甚至到断炊乞食的地步,中年后就染上的痁疾(即疟疾),亦日益加剧。朝廷中,刘裕最终篡位成功,并用残忍手段弑杀了退位的晋帝。这一切使陶渊明更感受到世事如幻和世途黑暗,对现实愈加不肯妥协,刘宋江州刺史檀道济曾于以米、肉的馈赠,他麾之而去.到元嘉四年冬十一月,陶渊明于贫病交加中溘 然长逝。 陶渊明这位伟大诗人一生的思想原则和处世态度,都是通过其仕隐之迹而具体表现的,对他这方面心态的了解,有助更深刻理解陶诗。无疑,陶渊明内心在出仕和归隐间,是存在深刻矛盾的。他的曾祖陶侃,在东晋是一位注重事功,不废儒学的经世之臣,给陶氏家族留下了重儒的传统。受这种影响,陶渊明自幼研读诗书儒术,崇尚立善有遗爱的人生理想,而且毕生保持了儒学的思想信仰(如无这种信仰,是很难在人生困境中坚守固穷之节的);对祖上的功业,陶渊明也十分敬仰,在诗中一再称述桓桓长沙,伊勋伊德,肃矣我祖,慎终如始,直方二台,惠和千里①。儒学信仰加上对先辈勋绩的感念,陶渊明思想上一度渴望立志建功,他在《杂诗》中回忆年轻时的追求,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诗句;早年的多次出仕,也都带有将用世理想付诸实行,希望有所作为的用意。

关于北京十三陵的导游词文档4篇

关于北京十三陵的导游词文档4篇On the guide words of the Ming Tombs in Beijing 编订:JinTai College

关于北京十三陵的导游词文档4篇 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针对旅游地点是北京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关于北京十三陵的导游词文档 2、篇章2:十三陵导游词文档 3、篇章3:十三陵导游词文档 4、篇章4:十三陵导游词文档 篇章1:关于北京十三陵的导游词文档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

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截止20xx年,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下面是 小泰收集整理的关于北京十三陵的导游词5篇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关于北京十三陵的导游词5篇(一) 各位亲爱的朋友,我是旅行社导游小王,首先我代表旅 行社欢迎大家!今天我们将要参观的景点是十三陵,它是著名 的一个皇帝陵墓群,里面涉及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所以请大家仔细聆听导游词介绍。 明十三陵是世界上埋葬皇帝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 帝陵墓群,陵区内葬的是明朝的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及诸多嫔妃、太子和公主等。好了,说到这里可能大家有疑问了,明朝总共十六位皇帝呀,为什么是十三陵呢?请听导游词讲解。是这样的,明朝开国时定都南京,所以皇帝朱元璋葬在南京,而他的孙子朱允炆被朱棣夺去皇位之后,不知所踪,也无法建陵。还有后来的景泰皇帝,他与兄弟争夺皇位,最后被降级为王,失去了资格。所以今天的十三陵里面埋葬的只有十三位皇帝。大家了解了吗?

陶渊明生平简介

陶渊明生平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元亮,曾更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田园诗人。他幼年失去父亲,家道中落。由于社会动荡,早年一直没有出仕,后为贫穷所迫,陆续做过州祭酒、参军、县令等一些小官。为官期间,尔虞我诈的官场使他认识到社会现实的黑暗,终于从彭泽令任上弃官归田。 陶渊明受时代思想和风气的影响,早年就有爱好自然的一面,所以在他政治理想破灭后,他选择了洁身守志、栖身田园的道路。陶渊明归隐后亲自参加了劳动,与下层人民有了较广泛的接触,同时对自然也更热爱了。在此基础上,他写出了大量赞美田园风光、赞美农村纯朴劳动生活的诗篇。由于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的诗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平淡自然与深厚醇美的统一。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在表现方法上,这些诗歌多用白描手法,语言朴素自然,少见华丽,但这并不意味着平淡无味。在田园诗平淡的描写中蕴含着陶渊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出他美好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同时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富有意境,所选的景物多具有鲜明的特征,且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了诗人的个性特征。 陶诗还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使平凡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这种情、景、理交融形成的意境十分和谐,往往令人神往。这些艺术特色突出表现在代表作《归园田居》五首中。诗中语言朴素自然,表情含蓄委婉,被称为“陶诗中的珠玉”。 陶渊明虽栖身田园,却仍未忘怀现实,也未消沉颓废,这种执著于自己追求的不懈精神体现在诗歌创作中就形成了陶诗的另一种风格:豪放旷达的“金刚怒目式”,如《咏荆轲》等诗都具有慷慨激昂、悲愤雄壮的风格。

明十三陵简介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因埋藏了明代13位皇帝而得名,随葬的还有23位皇后和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以及从葬宫女等。1992年,明十三陵被专家评定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明十三陵作为南京明孝陵的补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都知道明代有16位皇帝,为什么只有13位葬在这里,那么其他三位是谁,葬于何处呢?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都城定在今日的南京,死后葬在南京钟山南,称明孝陵。(我们知道南京别称是“金陵”,在战国时期,楚威王时建此城。魏蜀吴三国鼎立时,诸葛亮建议联东吴抗曹,来到金陵,见此处“虎距龙蟠”,建议孙权建都于此,历史上“草船借箭”、“舌战群儒”、“巧借东风”等故事就发生在此时期。朱元璋就是因为喜欢南京的风水所以建都的,死后自然葬在都城附近的钟山旁) 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在其叔朱棣发动政变夺取皇位后下落不明,有人说葬身火海,有人说他出家做了和尚,没有定论。 明朝第七代皇帝朱祁钰,被其兄朱祁镇以亲王的身份礼葬在北京西郊金山口。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分兵四路进犯,明英宗朱祁镇受太监王振的怂恿,率50万大军亲征,结果部队在河北怀来城西20里的土木堡遭瓦剌大军围歼,英宗也成了俘虏,史称“土木之变”。这时明朝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新的天子,年号景泰,尊英宗为太上皇。景泰元年(1450年)七月,瓦剌首领也先将英宗送回,景泰帝就将他软禁在南宫(今南池子一带)。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病重。十七日深夜,朝臣徐有贞、石享等人带一千名军士从南宫救出英宗,直奔大内,英宗一行来到东华门,以太上皇身份大声喝退门卫。最后闯进奉天殿(今太和殿),宣布重新登基,史称“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后,将朱祁钰降为郕王,不久朱祁钰死于西宫,以亲王礼制葬于金山。成化年间,宪宗朱见深为朱祁钰平反,复称景泰帝,并以皇陵规格改、扩建了金山陵。 (说起这个明英宗朱祁镇,不得不提一下中国的宦官制度;起源、宦官来源、宦官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介绍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父亲均作过太守。外祖父孟嘉曾任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但到陶渊明出生时,家道已衰落。“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希谷冬陈。”(《自祭文》)这是他少年时代生活的真实写照。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杂诗》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飞举的羽毛)思远翥(zhù放飞)。”吐露出建功立业的宏愿。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陶渊明二十九岁明,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先作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职”便辞官而归。州府召他任主簿,他不肯就职,在家中闲居了六、七年。三十六岁时,作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辞归。四十岁时,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作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四十一岁辞归。同年八月,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shòu]辞官回乡。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 辞官之后直到逝世,诗人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四十四岁后,家中又不幸遭遇大火,生活更加贫苦。“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咏贫士》)这些诗句,反映了他物质生活的贫乏。但是,诗人在精神上却恬然自适。因为他永远摆脱了象樊笼一样的腐败庸俗的官场,回到了日夜怀念的田园。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同农民们保持着融洽亲切的关系。尽管他还和农民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他一反地主阶级轻视劳动、鄙视劳动人民的偏见,“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却是难能可贵的。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阐明社会理想。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是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这虽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要求,也反衬了现实社会的黑暗。 陶渊明的思想较为复杂,但主要的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使他早昕具有济世之志,几次出仕,正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的体现,退隐后,儒家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思想又成为他的精神支柱。他的道家思想,继承了正始以后道家精神批判现实、否定现实的一面,但其中老庄的消极避世、清静无为、顺适自然的思想,又给予他以消极的影响。

陶渊明

陶渊明的家世与生平(2课时) 第一节陶渊明的家世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 字元亮, 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江州寻阳郡柴桑人,就是现在江西九江一带地方。生年一般认为是晋哀帝兴宁三年 (365), 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427), 经历了东晋的后期和南朝刘宋的初期。死后朋友们议定一个谥号赠给他, 叫“靖节”。 陶渊明生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倾倒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他的任真自得的人格,堪称魏晋风度的杰出代表,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二曾祖父陶侃 东晋是我国门阀制度发展的顶峰,陶渊明的家族不属于门阀世族, 不过他的曾祖父陶侃却曾官至显位。 1 陶侃生平(1)陶侃的入仕 陶侃的入仕过程很经历了一些艰难。《世说新语·贤媛》曾记载一个陶母“截发留宾”的故事。陶侃后来就是经过范逵的辗转举荐,才得以入仕。 陶侃曾做到太尉、都督荆江雍等八州诸军事、荆江二州刺史, 封长沙郡公,成为当时举足轻重的人物, 卒赠大司马。他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高的地位, 全靠他在两晋之交的复杂军事斗争中成就了显赫的军功战绩。 但是,因出身不高, 仍然常常被人瞧不起。他举孝廉后到洛阳, 与同乡羊晫一起乘车去见顾荣, 吏部郎温雅便对羊晫说:“奈何与小人同载!”,称陶侃为“小人”。可见即使功位显赫, 也还是不能根本摆脱门第低贱的阴影。 2 陶侃的为人陶侃是一个精勤务实、奋进不息的人物。 (1)尚书梅陶曾评论他说“机神明鉴似魏武(曹操 ),忠顺勤劳似孔明”, (2)《晋书》本传说他“性聪敏, 勤于吏职……远近书疏, 莫不手答”。 (3)自强不息:《晋书》本传记载了“陶侃运甓 (甓即砖 )”的故事。 陶侃可算是一个具有儒家风范的典型的事功型人物。 三陶渊明的祖父和父亲 1《晋书·隐逸传》说陶渊明“祖茂, 武昌太守”。陶在《命子》诗里称颂他“直方二台,惠和千里”, 可见,陶茂是一个讲究德义修养、处事认真、仁惠爱民的好官。 2 陶渊明的父亲 , 名位都不可考, 大约官职不高。陶的《命子》诗说:“於穆仁考, 淡焉虚止。寄迹风云, 冥兹愠(yun)喜。”说明他的父亲秉性恬淡, 薄视功名,大体上是一个颇受老庄思想影响、沾染魏晋风流的人物 , 与渊明的曾祖父、祖父异趣。 四外祖父孟嘉 渊明的母亲是孟嘉的第四女。外祖父孟嘉出身于仕宦之家, 先后做过太尉征西将军庾亮的从事和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参军。关于他, 有很多名士风流的故事。 1他做太尉庾亮的庐陵从事, 去庐陵公干回来,庾亮问那里的风俗得失, 他回答说:“嘉不知, 还传 ,当问从吏。”这就是“不以物务婴心”的名士风标。 2做桓温参军时, 参加九月九日的龙山宴,有风把他的帽子吹落在地上。桓温示意左右都不要声张,“以观其举止”孟嘉“初不自觉,良久如厕。温命取以还之,”又命孙盛写

介绍陶渊明的说明文

介绍陶渊明的说明文 导语:在我眼中,陶渊明一直是一位高风亮节的田园诗人。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介绍陶渊明的说明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介绍陶渊明的说明文陶渊明,字元亮。渊,意为深,明,意为明智;元,意为善良,亮则为正直,明亮。 渊 生活是现实的的,因此培养了人们现实的性格。极力追求名和利,把物质的享受看得异常重要,在名利中挣扎,“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这样的思想——虽然浅薄,虽然庸俗,却在,很多人心里扎下了深根。 而陶渊明是如何呢?他曾为官两次,结果却都是辞官回家。第二次仅为官83天。一切都是因为他的渊。他的思想性格从及观念皆超出常人。即使“环堵萧然,不避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也从来想过再入尘网,为“丝竹耳乱耳”,为“案牍劳形”。 也许有人说陶渊明傻,做官有没有什么坏处,况且还有生活的经济来源,何乐而不为? 可陶渊明不为衣食住行,为的是自己的身心的快乐。他抛却了物质的迷惑,于是获得了心灵宇宙的自由,与自然万物息息相通。 明 陶渊明闲静少言,不幕荣利且好读书。是因为他明白了读书的含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义,看透了官场的险恶。 读书是要读出自我,而不是考书法去最求名利。陶渊明是一个明智之人,自然早就明白了这一点。多年在官场做着身不由己的事,陶渊明深感痛苦,与其以心为形役,让心为形体所役使,倒不如忘怀的失归隐山林。当然,他也为自己的抉择感到无比快乐。“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便是他的明智与高于世人之外。 元 与他子中的“元”(即善)相符。陶渊明也是一个善良的人。从《桃花源记》一文中便可看出。 这篇作品是陶渊明的最高成就,写于59岁。从对桃花源生活的描写,表现了陶渊明的美好理想,每人都是平等的,没有贫富差距;人人都热情好客;路不拾遗,老有所终,又有所养。这也是孙中山提到的“大同社会”。没有战乱,和平共处。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反对战争。渴望永久和平的思想感情。 亮 魏晋时一种“纵酒”的社会风尚。人们将豪爽地喝酒当成一种风尚。因此,当时出现了很多以酒为友的士人。 陶渊明自然也是酗酒之人,虽然家中贫困,不能经常得到,但他的老朋友经常邀他去喝酒。“即酒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换做常人,若客人要走,总会“客套”性地挽留一下。而陶渊明与朋友们的交往时直爽、正真、率真,没有半点虚情假意,足见其“亮”。 于是,渊、明、元、亮四字组合在一起,也就成了我眼中的陶渊

明十三陵的欣赏与保护

明十三陵的欣赏与保护 摘要:明十三陵于2003年7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7 届世界遗产大会 上正式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作为我国陵墓类文化遗产的代表,明十三陵起着过渡的重要作用,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科技价值。 关键词:十三陵景区历史价值保护 一、概述 1、总况: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位于北京昌平县北10公里处。依营建时间的先后依次为:长陵(成祖朱棣陵)、献陵(仁宗朱高炽陵)、景陵(宣宗朱瞻基陵)、裕陵(英宗朱祁镇陵)、茂陵(宪宗朱见深陵)、泰陵(孝宗朱祐樘陵)、康陵(武宗朱厚照陵)、永陵(世宗朱厚熜陵)、昭陵(穆宗朱载垕陵)、定陵(神宗朱翊钧陵)、庆陵(光宗朱常洛陵)、德陵(熹宗朱由校陵)、思陵(思宗朱由检陵)。 陵内处葬有13位皇帝外,还葬有皇后23人,皇贵妃1人,以及数十名殉葬宫人。此外,陵区内还有7座妃子墓和一座太监墓,以及为谒陵服务的行宫、园囿等各式建筑。陵域周围则因山设险,在10个天然山口修建了城垣、拦马墙等军事防御工程。明十三陵的陵域面积达80余平方公里。巍巍燕山山脉自西北逶迤而来,在陵域周围形成天然屏障。环山之内,是洪水冲刷成的小盆地,山壑中的水流在平原中部交汇后曲折东去。绿树浓阴中,一座座红墙黄瓦的陵园建筑檐牙高啄、金碧辉煌,坐落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其中,长陵位于北面正中位置,余陵分裂左右。整体分布庄严和谐,宾主分明,在青山碧水的掩映下,显得格外肃穆幽雅。 2003年7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次大会审定通过,明十三陵又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了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500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2、景区简介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生平简介

陶渊明简介陶渊明生平简介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陶渊明生平简介 陶渊明,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友人私谥“靖节征士”,浔阳柴桑人。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父亲早死,因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却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自小体弱多病,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称自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然而“家贫,不能常得”;日子虽然过得很艰苦,他却能安贫乐道,忘怀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六十岁左右去世。深受后世文人骚客推崇,欧阳文忠公甚至认

为“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而已” ;在中国诗人享有很崇高的地位,朱光潜先生认为: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 陶渊明的时代是在典午大乱之后,正当刘裕篡晋的时候。陶渊明简介他生在一个衰落的世家,是否是陶侃的后人固有问题,但至少是他的近房裔孙;祖父做过太守;他的父亲似乎早就在家居闲。母亲是当时名士孟嘉的女儿。他还有一个庶母,弟敬远和程氏妹都是庶出。他的父亲和庶母都早死,生母似活得久些。弟妹也都早死,留有侄儿靠他抚养。原配夫人在他三十岁左右死去,续弦翟氏,帮他做农家操作。 陶渊明有五个儿子,似还有“弱女”,不同母;在中年遭了几次丧事,还遭了一次火,家庭负担很不轻,算是穷了一生。从早年就爱生病,一直病到老。他死时才五十余岁。陶渊明简介 当时一般社会情形很不景气,他住在江西浔阳柴桑,和一般衰乱时代的多

杨毅明十三陵教案

课题:明十三陵课时:一课时 类别:欣赏评述领域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美术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课前学生利用网络收集有关十三陵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 (2)在“舞动画笔”新浪博客中交流资料收集资料情况,自学后的心得体会情况。 (3)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自学,丰富视觉体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十三陵的布局、建筑特色等知识。 2 运用对比观察法欣赏神道的建筑,提高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通过自学交流与讨论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3欣赏十三陵的文物古迹,感受陵墓建筑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了解明十三陵的布局和建筑艺术,了解定陵出土文物。 三、教学难点:理解并感受文物的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真实的感受并与同伴交流。 四、教学用具准备 学生:美术书 教师:课件、范画、磁力扣,视频资料。 课前准备:黑板上画一条神道。

五、教学过程; 1、导入(1.5分钟) 视频导入(边播放边叙述)北京这个掩藏着无数古老故事的城市,多少王朝兴衰的往事在这里上演,历代帝王在这块土地上大兴土木,建造出数不胜数的皇家宫苑。现已成为文物古迹。 回忆一下我们欣赏过哪些皇家的建筑? 今天我们欣赏另一种类别的建筑——陵墓。 出示课题《十三陵》板书 2、新授(35分钟) (1)自学交流(6分钟) 自学内容:1阅读书中的文字,欣赏书中的图片。2神道上有哪些墓仪设施?它们的次序是怎样排列的? 交流内容:1与大家分享收集来的资料。2收集同伴们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内容。 交流要求:充分交流、汇总个人资料 小结:你自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还想了解那些相关的知识? (2)在脑海中建立神道的整体概念(2分钟) 出示图片(石牌坊、大红门、龙凤门、碑亭、石像生、七孔桥已毁坏) T谁能给神道的这些建筑按照建造次序进行排列?请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排列. (3)欣赏石牌坊(2分钟)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乃至中国文化史上都是一位非常独特的人物.她的一生平淡无奇,不但没有什么卓著的功业方面的建树,而且也没有激动人心的复杂的人生经历。陶渊明的作品留下的只有120首诗歌和12篇辞赋散文,数量不多且没有奇情壮志,所以在当时几乎没有受到文坛的任何注意。但是这样一位度过了平淡一生的读书人,在他身后他的名声、地位却与日俱增,最后成为受到中国历代后人无比敬仰的一位文化伟人。为何后人评价甚高?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到刘宋时代,陶渊明和当时整个时代格格不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当整个社会都争先恐后地趋附权势和财富时,陶渊明以清高的品格鹤立鸡群。当时晋朝门阀制度根深蒂固,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不是才学,而是门第.,这就造就了所谓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门阀制度上整个社会价值观是追逐财富.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重臣,地位很高,年轻时比较贫贱,他依靠军功作了大官但还是被贵族藐视,(南溪人),被辱骂溪狗. 身后不久家族衰微,所以陶渊明并不认为自己是贵族,总认为是一位贫士.五柳先生传一般认为是他的自传,开头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既不向其姓字。当然这是文学幽默手法,但也表明他对于门阀族姓这些决定人地位的东西不在意。相反对于终身贫贱的高士很赞叹。陶渊明曾因家庭贫贱做过小官。第一次担任江州祭酒,年限不详。第二次做桓玄幕僚,3年。第三次镇军参军,1年。第四次建威参军5个月。最后彭责令81天,后厌恶官场决裂,42岁后坚决不接受。(序文)看穿了官场黑暗,隐居后虽清贫,不再出仕。个人行为,且与当时社会价值观南辕北辙,为什么推崇?一个是刘裕篡夺东晋王权,忠于东晋。但不对,因为他对东晋也并不满意。陶渊明真正意义:1对整个社会意义:一个人选择做官是正当的,财富是必要条件,追求财富是正当的。但是担任官职和追求财富两者没有道德价值。如果做官只是追求财富,且目的仅仅是为了奢华,那么社会就无法维系,社会会陷入道德沦丧的境地。陶渊明用一生的行为树立了安贫乐道的典型,这是道德制高点,在现代也是典范。陶渊明的隐居是建立在对黑暗虚伪的世道、人事极其清醒的认识基础之上的,因此他能在隐居中忍受饥寒劳苦,不改初衷。 2.对个体人生有重要意义:只追求财富就会被异化,迷失自我。现在很焦虑,而陶渊明是可以退烧的。因此对我们有指导意义。陶渊明被后人视为良师益友是因为人生在世当然树立远大目标,但真正建功立业的人是极少数,这需要品德才能,还需要环境和机会。那怎样实现人生价值?怎样才能让平凡的一生过得充实?陶渊明本来心怀大志,在生活中不走极端,不是个愤青,看透官场的黑暗,选择隐退。对于一个读书人,参加体育劳动是很艰辛的,有时甚至要饭,但是拒绝做官,这是高风亮节,是精神抗争的历史。陶渊明在生活上还是保持平淡的心情,用优美诗句描写生活方方面面的细节,洋溢着对平凡人生的热爱。陶渊明归隐后,生活变得十分贫困,要过年了,别人都是忙忙碌碌的,而他家却冷冷清清。由于他爱写诗,于是他挥笔写下一幅传于后世的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什么意思?上联缺“衣”,下联少“食”,横批没有“东西”。追求的是心远,远离喧嚣不避去深山老林,而是内心宁静,因此现代人经常读陶渊明诗句实现心远。常驻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五柳先生传。道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是深刻和多方面的。陶渊明的随顺自然,认清自我,超然生死,厌弃功名,鄙视官场,追求独立自由,乐与大自然为伍的思想都源于道家。

十三陵景点及民俗村解说词

十三陵主景区 长陵 长陵是十三陵中的第一个陵,它是明朝的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陵墓。明成祖朱棣,也称为永乐皇帝,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10岁的时候被封为燕王,20岁时到北京上任,后来发动靖难之役,从他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取了皇位,43岁时登上皇位,在位22年,活了65岁,在明朝皇帝中他的寿命仅次于朱元璋的71岁,名列第二。长陵是十三陵中营建时间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陵墓,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建造时前后共用了18年。 长陵包括两部分,一是神路,分布着石牌坊、大宫门、神功圣德碑亭、石人石马、龙凤门等。二是陵宫的建筑,包括祾恩门、祾恩殿等。 其中祾恩门是祾恩殿的殿门。祾恩殿原称为“享殿”。嘉靖皇帝到天寿山谒陵时将其更名为“祾恩殿”。“祾”取“祭而受福”,“恩”取“罔极之恩”,二者合起来,就是后世子孙在这里祭奠祖先,缅怀祖先极大的恩德。此门形制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两间,榜额上写有“祾恩门”三个金字,其中这个“稜”字是错误的,应该是“祾”字,这是民国时期修缮长陵的时候写错的。 祾恩殿的形制是重檐庑殿顶,这是中国古建筑中规格最高的形制,只有皇家建筑才能使用。大殿的屋脊两端装饰有螭吻,檐角处还有九个琉璃神兽,按古建习惯做法,均由单数组成,一般采用一、三、五、七、九排列,这个大殿上的神兽排列顺序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最前为骑着凤凰的仙人。 定陵 定陵是明朝的第13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和他的两位皇后的合葬墓。神宗朱翊钧十岁即位,在位48年,享年58岁,年号“万历”,谥号“神宗”。因此也被称为“万历皇帝”或“神宗皇帝”。 首先您看到的是陵门,在明朝时称为重门,也就是第二道门的意思,这是因

陶渊明的简介、故事及名句

陶渊明的简介、故事及名句 陶渊明 (约 365 年—427 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 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 家、辞赋家、散文 家。 汉族, 东晋浔阳柴桑人 (今江西九江) 。 曾做过几年小官, 后辞官回家, 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陶渊明的人生轨迹: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大司马,祖父、父亲也做过 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但陶渊明的父亲死得早,渊明少年时,家运已衰落,“少而 贫苦。 ”他自述: “自余为人, 逢运之贪。 箪瓢屡罄, 絺綌冬陈。 ” ( 《自祭文》 ) 但物质生活虽然贫乏,陶渊明的精神生活却很丰富。他学习儒家《六经》,学习 《老子》、《庄子》,“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颇有“佐君立业”的政治 抱负。 而另一方面,匡庐山水和田园风景,也使他爱好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 爱丘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学仕时期(29-41 岁)晋代的门 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 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 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29 岁时他进入官场, 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 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 不仅无由施展济世抱负, 而且于“志意多所耻”。 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 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归田。归田时期(42-63 岁)陶渊明归田之后,即在家乡过 着躬耕隐居的生活,并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这使他改变了鄙视劳动的态度,在 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 也在与农民的共同劳动和交往中, 对他们产生了 亲切的感情。在他晚年,生活贫困,“老至更长饥”,但他不受“嗟来之食”, 拒绝权贵的馈赠,表现出君子固穷的志气。陶渊明的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