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精编版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精编版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精编版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精编版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目录

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b5E2RGbCAP

2、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p1EanqFDPw

3、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DXDiTa9E3d

4、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RTCrpUDGiT

5、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5PCzVD7HxA

6、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jLBHrnAILg

7、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xHAQX74J0X

8、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LDAYtRyKfE

9、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Zzz6ZB2Ltk

10、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dvzfvkwMI1

1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工程rqyn14ZNXI

12、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EmxvxOtOco

13、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SixE2yXPq5

14、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6ewMyirQFL

15、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kavU42VRUs

16、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y6v3ALoS89

17、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M2ub6vSTnP

18、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0YujCfmUCw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优化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eUts8ZQVRd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组织架构,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和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责权限、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

排.sQsAEJkW5T

第三条企业至少应当关注组织架构设计与运行中的下列风险:

<一)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和良性运行机制,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发展战略.

<二)组织架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

第二章组织架构的设计

第四条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形成制衡.GMsIasNXkA

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战略、审计、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明确各专门委员会的职责权限、任职资格、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为董事会科学决策提供支持.TIrRGchYzg

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经理层对董事会负责,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分工应当明确.7EqZcWLZNX

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产生程序应当合法合规,其人员构成、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应当满足履行职责的要求.

第五条企业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等,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lzq7IGf02E

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的具体标准由企业自行确定.

第六条企业应当按照科学、精简、高效、制衡的原则,综合考虑企业性质、发展战略、文化理念和管理要求等因素,合理设置内部职能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权限,避免业务重复或职能交叉,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zvpgeqJ1hk

第七条企业应当对各机构的职能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确定各具体职位的名称、职责、岗位要求和工作内容等,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

系.NrpoJac3v1

企业在确定职权和岗位分工过程中,应当体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要求.不相容职务通常包括:可行性研究与决策审批;决策审批与执行;执行与监督检查等.1nowfTG4KI

第八条企业应当制定组织结构图、员工手册、业务流程图、岗<职)位说明书和权限指引等内部管理制度或相关文件,使企业员工了解和掌握组织架构设计及权责分配情况,正确履行职责.fjnFLDa5Zo

第三章组织架构的运行

第九条企业应当根据组织架构的设计规范,对现有治理结构和内部机构设置进行全面梳理,确保本企业治理结构、内部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等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tfnNhnE6e5

企业梳理治理结构,应当重点关注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和履职情况,以及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运行效果.治理结构存在问题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HbmVN777sL

企业梳理内部机构设置,应当重点关注内部机构设置的合理性和运行的高效性等.内部机构设置和运行中存在职能交叉重叠或运行效率低下的,应当及时解决.V7l4jRB8Hs

第十条企业拥有子公司的,应当通过合法有效的形式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出资人权益,特别关注异地、境外子公司发展战略、重大投融资、重大担保、重要人事任免、大额资金使用、年度财务预决算等重要风险领域.83lcPA59W9第十一条企业应当定期对组织架构设计与运行的效率和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发现组织架构设计与运行中存在重要缺陷的,应当进行优化调整.mZkklkzaaP 企业组织架构调整应当充分听取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员工的意见,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决策审批.AVktR43bpw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

引.ORjBnOwcEd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发展战略,是指企业在对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的长远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2MiJTy0dTT 第三条企业制定与实施发展战略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一)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或实施不到位,可能导致企业盲目发展,丧失发展机遇、动如和后劲.

<二)发展战略过于激进,脱离企业实际或偏离主业,可能导致企业过度扩张或经营失败.

<三)发展战略因主观原因频繁变动,可能损害企业发展的连续性或导致资源浪费.

第二章发展战略的制定

第四条企业应当在充分调查研究、科学分析预测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发展目标.企业在制定发展目标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技术发展趋势、可利用资源水平和自身优势等情况.gIiSpiue7A 第五条企业应当根据发展目标制定战略规划.战略规划应当明确发展的阶段性和发展程度,确定每个发展阶段的具体目标和工作任务.uEh0U1Yfmh 第六条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战略委员会,同时指定相关机构负责具体工作,履行相应职责.

企业应当制定战略委员会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对战略委员会会议的召开程序、表决方式、提案审议、保密要求和会议记录等作出规定,确保议事过程规范透明、决策程序科学民主.企业战略委员会应当对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科学论证,形成发展战略建议方案;也可以借助中介机构和外部专家的力量为其履行职责提供专业咨询意见.IAg9qLsgBX

战略委员会成员应当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实践经验,其任职资格和选任程序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的规定.WwghWvVhPE

第七条企业董事会应当严格审议战略委员会提交的发展战略建议方案,重点关注其可行性.董事会在审议方案中如果发现重大问题,应当责成战略委员会进行调整.asfpsfpi4k

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方案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后,报经股东<大)会批准实施.

第三章发展战略的实施

第八条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编制全面预算,将发展战略分解、落实到产销水平、资产负债规模、收入及利润增长幅度、投资回报要求、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人才建设、制度建设、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各个方面,确保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ooeyYZTjj1

第九条企业应当重视发展战略的宣传工作,采取教育培训等有效方式,将发展战略及其分解落实情况传递到内部各管理层级和全体员工.BkeGuInkxI 第十条企业战略委员会及相关机构应当加强对发展战略实施情况的监控,定期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对于明显偏离发展战略的情况,应当及时进行内部报告;由于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行业状况以及不可抗力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确需对发展战略作出调整的,应当按照规定程序调整发展战略.PgdO0sRlMo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企业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对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作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3cdXwckm15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人力资源,是指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而任用的各种人员,包括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h8c52WOngM

第三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一)人力资源缺乏或过剩、结构不合理、开发机制不健全,可能导致企业发展战略难以实现.

<二)人力资源激励约束制度不合理、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不完善,可能导致人才流失、经营效率低下或关键技术泄密.v4bdyGious

<三)人力资源退出机制不当,可能导致法律诉讼或企业声誉受损.

第四条企业应当重视人力资源建设,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结合人力资源现状和未来需求预测,建立人力资源发展目标,制定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和能力框架体系,优化人力资源整体布局,明确人力资源的引进、开发、使用、退出等管理要求,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0bm4qMpJ9

第二章人力资源的引进与开发

第五条企业应当根据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结合生产经营实际需要,制定年度人力资源计划,完善人力资源引进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按照计划、制度和程序组织人力资源引进工作.XVauA9grYP

第六条企业应当根据人力资源能力框架要求,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和工作要求,遵循德才兼备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选聘优秀人才,重点关注选聘对象的价值取向和责任意识.bR9C6TJscw 企业选拔高级管理人员和聘用中层及以下员工,应当切实做到以岗选人,避免因人设事或设岗,确保选聘人员能够胜任岗位职责要求.pN9LBDdtrd 企业选聘人员应当实行岗位回避.

第七条企业确定选聘人员后,应当依法签订用工合同.

企业对于在产品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掌握或涉及企业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等的工作岗位,应当与该岗位员工签订有关岗位保密协议,明确其保密义

务.DJ8T7nHuGT

第八条企业应当建立选聘人员试用期和岗前培训制度,对试用人员进行严格考察,促进选聘员工全面了解岗位职责,掌握岗位基本技能,适应工作要求.试用期满考核合格后,方可正式上岗.QF81D7bvUA

第九条企业应当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建立员工培训长效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关心员工职业发展的文化氛围,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全体员工的知识、技能持续更新,不断提升员工的服务效能.4B7a9QFw9h

第三章人力资源的使用与退出

第十条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的激励约束机制,设置科学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进行严格考核与评价,以此作为确定员工薪酬、晋升、降级、辞退等的重要依据,确保员工队伍处于持续优化状

态.ix6iFA8xoX

第十一条企业应当制定与业绩考核挂钩的薪酬制度,切实做到薪酬安排与员工贡献相协调,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wt6qbkCyDE

第十二条企业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健全员工退出<辞职、辞退、退休等)机制,明确退出的条件和程序,确保员工退出机制得到有效实施.Kp5zH46zRk

企业应当对考核不能胜任岗位要求的员工,及时暂停其工作,安排再培训或转岗培训;仍不能满足岗位职责要求的,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予以辞退.Yl4HdOAA61

企业应当与退出员工约定保守商业秘密和禁止在同业就业的期限,以确保企业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的安全.

企业关键岗位人员离职,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离任审计.

第十三条企业应当定期对年度人力资源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总结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分析存在的主要缺陷和不足,完善人力资源政策,促进企业整体团队充满生机和活力.ch4PJx4BlI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企业正确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qd3YfhxCzo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履行的社会职责和义务,主要包括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含服务,下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等.E836L11DO5

第三条企业至少应当关注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下列风险:

<一)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可能导致企业发生安全事故.

<二)产品质量低劣,侵害消费者利益,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形象受损甚至破产.

<三)环境保护投入不足,资源耗费大,造成环境污染或资源枯竭,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缺乏发展后劲或停业.S42ehLvE3M

<四)促进就业和员工权益保护不够,可能导致员工积极性受挫,影响企业发展.

第四条企业应当重视履行社会责任,切实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实现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环境的健康和谐发展.501nNvZFis

第二章安全生产

第五条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操作规范和应急预案,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做到安全生产.企业应当设立安全生产工作组或指定相关机构负责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工作.jW1viftGw9

第六条企业应当重视安全生产投入,在人力、物力、资金、技术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不得随意降低保障标准和要

求.xS0DOYWHLP

第七条企业应当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采用多种形式增强员工安全意识,重视岗位培训,对于特殊岗位实行资格认证制度.LOZMkIqI0w

企业应当加强生产设备的经常性维护管理,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第八条企业如果发生安全事故,应当按照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妥善处理,排除故障,减轻损失,追究责任.

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应当启动应急预案,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报告,严禁迟报、谎报和瞒报.

第三章产品质量

第九条企业应当根据国家和行业相关产品质量的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努力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健康的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ZKZUQsUJed

第十条企业应当规范生产流程,建立严格的产品质量控制和检验制度,严把质量关,禁止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缺乏安全保障的产品流向社会.dGY2mcoKtT 第十一条企业应当加强产品的售后服务.售后发现严重质量缺陷的产品,应当及时召回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或消除缺陷产品的社会危害.rCYbSWRLIA

企业应当妥善处理消费者提出的投诉和建议,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第四章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

第十二条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规定,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建立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制度,认真落实节能减排责任,积极开发和使用节能产品,发展循环经济,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

率.FyXjoFlMWh

企业应当通过宣传培训等有效形式,不断提高员工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

第十三条企业应当重视生态保护,加大对环保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和技术支持,不断改进工艺流程,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实现清洁生产.TuWrUpPObX

企业应当加强对废气、废水、废渣的综合治理,建立废料回收和循环利用制度.

第十四条企业应当重视资源节约和资源保护,着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防止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

企业应当重视国家产业结构相关政策,特别关注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要求,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和传统产业改造,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避免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对象.7qWAq9jPqE

第十五条企业应当建立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监控制度,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予以纠正.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有关规定的,企业应当承担治理责任.llVIWTNQFk

发生紧急、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时,应当启动应急机制,及时报告和处理,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五章促进就业与员工权益保护

第十六条企业应当依法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贯彻人力资源政策,保护员工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保持工作岗位相对稳定,积极促进充分就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应当避免正常经营情况下批量辞退员工,增加社会负担.yhUQsDgRT1

第十七条企业应当与员工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遵循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原则,建立科学的员工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不得克扣或无故拖欠员工薪

酬.MdUZYnKS8I

企业应当建立高级管理人员与员工薪酬的正常增长机制,切实保持合理水平,维护社会公平.企业应当及时办理员工社会保险,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保障员工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09T7t6eTno

第十八条企业应当加强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组织建设,维护员工合法权益,积极开展员工职业教育培训,创造平等发展机会.e5TfZQIUB5

企业应当尊重员工人格,杜绝性别、民族、宗教、年龄等各种歧视,保障员工身心健康.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发挥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s1SovAcVQM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GXRw1kFW5s

第三条企业加强文化建设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一)缺乏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可能导致员工丧失对企业的认同感,企业缺乏竞争力.

<二)缺乏开拓创新、团队协作和风险意识,可能导致企业发展目标难以实现,影响可持续发展.

<三)忽视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文化差异和理念冲突,可能导致并购重组失败.

第二章企业文化的培育

第四条企业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引导和规范员工行为,打造主业品牌,形成整体团队的向心力,促进企业长远发展.UTREx49Xj9

第五条企业应当培育全体员工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精神,以及开拓创新、团队协作和风险意识.8PQN3NDYyP 企业应当重视并购重组的文化建设,平等对待被并购方的员工,促进与被并购方的文化融合.

第六条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和实际情况,总结优良传统,挖掘文化底蕴,提炼核心价值,确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内容,形成企业文化规范,使其构成员工行为守则的重要组成部分.mLPVzx7ZNw

第七条企业董事、监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以自身的优秀品格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带动影响整体团队,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企业应当促进文化建设在内部各层级的有效沟通,使其成为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守则.AHP35hB02d

第八条企业文化建设应当融入生产经营全过程,切实做到文化建设与发展战略的有机结合,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员工自身价值在企业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企业应当加强对员工的文化教育和熏陶,全面提升员工的文化修养和内在素质.NDOcB141gT

第三章企业文化的评估

第九条企业应当建立文化评估制度,明确评估的内容、程序和方法,落实责任制,避免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第十条企业文化评估,应当重点关注董事、监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责任履行情况、全体员工对企业核心价值的认同感、企业经

营管理行为与企业文化的一致性、企业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参与企业并购重组各

方文化的融合度,以及员工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信心.1zOk7Ly2vA

第十一条企业应当重视企业文化的评估结果,巩固和发扬文化建设成果,针

对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研究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文化因素,分析深层次的原

因,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fuNsDv23Kh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企业正常开展资金活动,保证资金安全,提高资金效益,防

范资金链断裂风险,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tqMB9ew4YX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资金活动,是指企业筹资、投资和资金营运等活动的总称.

第三条企业资金活动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一)投融资决策失误,引发盲目扩张或丧失发展机遇,可能导致投资效益低下、流动性不足或资金链断裂.

<二)资金调度不合理、营运不畅,可能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三)资金活动管控不严,可能导致资金被挪用、侵占、抽逃或遭受欺诈.

第四条企业应当综合考虑宏观经济政策、市场环境、环保要求等因素,结合

本企业发展实际,科学确定投融资战略目标和规划,建立和完善严格的资金管理

制度,加强资金活动的集中归口管理,明确筹资、投资、营运等各环节的职责权

限和岗位分离要求,定期检查和评价投融资活动情况,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确保

资金活动安全有效运行.HmMJFY05dE

企业财会机构负责资金活动的日常管理,参与投融资方案等可行性研究.企

业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或总会计师应当参与投融资决策过程.ViLRaIt6sk 企业有子公司的,应当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的前提下,采取切实

有效措施,强化对子公司资金业务的统一监控.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应当探索财

务公司等管理模式.9eK0GsX7H1

第二章筹资

第五条企业应当根据融资战略目标和规划,结合年度经营计划和预算安排,

拟订筹资方案,明确筹资用途、规模、结构和方式等相关内容,对筹资成本和潜

在风险作出充分估计.naK8ccr8VI

境外筹资还应考虑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法律、市场等因素.

第六条企业应当对筹资方案进行科学论证,未经论证的方案不能进行筹资.

重大筹资方案应当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全面反映风险评估情况.B6JgIVV9ao 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聘请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可行性研究.

第七条企业应当对筹资方案进行严格审批,重点关注筹资用途的可行性.重

大筹资方案,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

度.P2IpeFpap5

筹资方案需经有关管理部门批准的,应当履行相应的报批程序.筹资方案发

生重大变更的,应当重新履行审批程序.3YIxKpScDM

第八条企业应当根据批准的筹资方案,严格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筹集资金.

企业通过银行借款方式筹资的,应当与有关金融机构进行洽谈,明确借款规模、利息、担保、还款安排、相关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内容,双方达成一致

意见后签署借款合同,据此办理相关借款业务.gUHFg9mdSs

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方式筹资的,应当合理选择债券种类,对还本付息方案作出系统安排,确保按期、足额偿还到期本金和利息.uQHOMTQe79

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方式筹资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证券监管部门的规定,优化企业组织架构,进行业务整合,并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协助企业做好相关工作,确保符合股票发行条件和要求.IMGWiDkflP

第九条企业应当严格按照筹资方案确定的用途使用资金.筹资用于并购、工程等工程的,应当按照本指引第三章和《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一一工程工程》规定,防范和控制使用资金的风险.WHF4OmOgAw

由于市场环境变化等确需改变资金用途的,应当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严禁擅自改变资金用途.

第十条企业应当加强债务偿还和股利支付环节的管理,对偿还本息和支付股利等作出适当安排.

企业应当按照筹资方案或合同约定的本金、利率、期限及币种,准确计算应付利息,与债权人核对无误后按期支付.aDFdk6hhPd

企业应当选择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兼顾投资者近期和长远利益,避免分配过度或不足.股利分配方案应当经过股东<大)会批准.ozElQQLi4T 第十一条企业应当加强筹资业务的会计系统控制,设置筹资业务的记录、凭证和账簿,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准则制度,正确核算和监督筹资使用、本息偿还、股利支付等相关情况,妥善保管筹资合同或协议、收款凭证、入库凭证等资料,定期与资金提供方进行账务核对,确保筹资活动符合筹资方案的要

求.CvDtmAfjiA

第三章投资

第十二条企业应当根据投资战略目标和规划,合理安排资金投放结构,科学确定投资工程,拟定投资方案,重点关注投资工程的收益和风险.企业选择投资工程应当突出主业,谨慎从事股票投资或衍生金融产品投资.境外投资还应考虑政治等因素的影响.QrDCRkJkxh

企业采用并购方式进行投资的,应当严格控制并购风险,重点关注并购对象的隐性债务、可持续发展能力、员工状况及其与本企业管理层的关联关系,合理确定支付对价,确保实现并购目标.4nCKn3dlMX

第十三条企业应当加强对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重点对投资目标、规模、方式、资金来源、风险与收益等作出客观评价.ijCSTNGm0E

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可行性研究,提供独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十四条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投资工程进行决策审批,重点审查投资方案是否可行、投资工程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符合企业投资战略目标和规划、是否具有相应的资金能力、投入资金能否按时收回、预计收益能否实现,以及投资和并购风险是否可控等.vfB1pxanfk 重大投资工程,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履行严格的审批程序.需报经董事会或股东<大)会批准的,应当及时履行报批手续.JbA9VhEou1第十五条企业应当根据批准的投资方案,与被投资方签订投资合同或协议,明确出资时间、金额、方式、双方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内容,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后履行投资合同或协议.X7Ahr18pJI

企业应当指定专门机构或人员对投资工程进行跟踪管理,及时收集被投资方经审计的财务报告等相关资料,定期组织投资效益分析,关注被投资方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投资合同履行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应当及时报告并妥善处理.b3zqXLCqXo

第十六条企业应当加强对投资工程的会计系统控制,根据对被投资方的影响程度,合理确定投资会计政策,建立投资管理台账,详细记录投资对象、金额、期限、收益等事项,妥善保管投资合同或协议、出资证明等资料.pZyytu5rc5企业财会机构对于被投资方出现财务状况恶化、市价当期大幅下跌等情形的,应当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规定,合理计提减值准备、确认减值损失.DVyGZezsrM

第十七条企业应当加强投资收回和处置环节的控制,对投资收回、转让、核销等决策和审批程序作出明确规定.

企业应当重视投资到期本金的回收;转让投资应当由相关机构或人员合理确定转让价格,报授权批准部门批准,必要时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门机构进行评估;核销投资应当取得不能收回投资的法律文书和相关证明文件.RQxPvY3tFs

第四章营运

第十八条企业应当加强资金营运全过程的管理,统筹协调内部各机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切实做好资金在采购、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综合平衡,做到实物流和资金流的相互协调,全面提升资金营运效率.5MxX1IxuU9第十九条企业应当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在资金综合平衡中的作用,严格按照预算要求组织协调资金调度,确保资金及时收付,实现资金的合理占用和营运良性循环.jIw5xs0v9P

企业应当严禁资金的体外循环,切实防范资金营运中的风险.

第二十条企业应当定期组织召开资金调度会,对预算资金执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妥善处理,避免资金冗余或资金链断

裂.xEve2buwnw

企业在营运过程中出现临时性资金短缺的,可以通过短期融资等方式获取资金;出现资金闲置的,可以通过购买国债等多种方式,提高资金效

益.KAvmyVYxCd

第二十一条企业应当加强对营运资金的会计系统控制,严格规范资金的收支条件、程序和审批权限.

企业在生产经营及其他业务活动中取得的资金收入应当及时入账,不得账外设账,严禁收款不入账.

企业办理资金支付业务,应当明确支出款项的用途、金额、预算、限额、支付方式等内容,并附原始单据或相关证明,履行严格的授权审批程序后,方可安排资金支出.Ywuu4FszRT

企业办理资金收付业务,应当遵守现金和银行存款管理的有关规定,严禁将办理资金支付业务的相关印章集中一人保管.cstDApWA6A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企业合理采购,满足生产经营需要,防范采购环节的舞弊风险,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

引.qotL69pBkh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采购,是指购买物资<或劳务)及支付款项等相关活动.

第三条企业采购业务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一)采购计划安排不合理,市场变化预测不准确,造成库存短缺或积压,可能导致企业生产停滞或资源浪费.

<二)供应商选择不当,采购定价机制不科学,可能导致采购物资质次价高,出现舞弊或遭受欺诈.

<三)采购验收不规范,付款审核不严,可能导致采购物资、资金损失或信用受损.

第四条企业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全面梳理采购业务流程,建立和完善采购业务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办法,统筹安排采购计划,明确请购、审批、购买、验收、付款等环节的职责和审批权限,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办理采购业务,定期检查和评价采购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确保物资采购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EksTCSTCzX

第二章购买

第五条企业的采购权限应当集中,避免多头采购或分散采购,以提高采购业务效率,堵塞管理漏洞.企业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对办理采购业务的人员定期进行岗位轮换.重要和技术性较强的采购业务,应当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Sgs28CnDOE

企业不得由同一机构办理采购业务全过程.

第六条企业应当建立采购申请制度,依据购置商品或服务的类型,确定归口管理机构,授予相应的请购权,明确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及相应的请购和审批程序.6craEmRE2k

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专门的请购部门,对需求部门提出的采购需求进行审核,并进行归类汇总,统筹安排企业的采购计划.k8qia6lFh1具有请购权的机构对于预算内采购工程,应当严格按照预算执行进度办理请购手续;对于超预算和预算外采购工程,应先履行预算调整程序,由具备相应审批权限的部门或人员审批后,再行办理请购手续.y3qrGQOGwI

第七条企业应当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评估制度,确定合格供应商清单,定期对供应商提供商品的质量、价格、交货及时性、供货条件及其资信、经营状况等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供应商进行合理选择和调整.MZpzcAiHKo 企业对于新增供应商,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资信调查.

第八条企业应当根据市场情况和采购计划合理选择采购方式.大宗采购应当采用招标方式,合理确定招投标的范围、标准、实施程序和评标规则;一般物品或劳务等的采购可以采用询价或定向采购的方式并签订合同协议;小额零星物品或劳务等的采购可以采用直接购买等方式.0VoHIjMIZ5

第九条企业应当建立采购物资定价机制,采取协议采购、招标采购、询比价采购等多种方式合理确定采购价格,最大限度地减小市场变化对企业采购价格的影响.dRoQe3gJeM

大宗采购等必须采用招投标方式确定采购价格,其他商品或劳务的采购,应当根据市场行情制定最高采购限价,并对最高采购限价适时调整.rNnYJNKKts 第十条企业应当根据确定的供应商、采购方式、采购价格等情况拟订采购合同,准确描述合同条款,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按照规定权限签订采购合同.FJn6fxdLH9

企业应当根据生产建设进度需要和采购物资特性,选择合理的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办理运输、投保等事宜.

第十一条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采购验收制度,由专门的验收机构或验收人员

对采购工程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等相关内容进行验收,出具验收证明.涉

及大宗和新、特物资采购的,还应对其进行专业测试.TFmfLhHMWP

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负责验收的机构或人员应当立即向企业有权管

理的相关机构报告,相关机构应当查明原因,及时处理.7Blnh0bNbw 第十二条企业应当加强物资采购供应过程的管理,依据采购合同中确定的主

要条款跟踪合同履行情况,对有可能影响生产或工程进度的异常情况,应出具书

面报告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lxlvNKFOpd

企业应当做好采购业务各环节的记录,实行全过程的采购登记制度.

第三章付款

第十三条企业应当加强采购付款的管理,严格审核采购预算、合同、相关单

据凭证、审批程序等相关内容,审核无误后及时办理付款.ztkEju9PET 企业应当重视采购付款的过程控制和跟踪管理,发现异常情况的,应当拒绝

付款,避免出现资金损失和信用受损.

企业应当合理选择付款方式,防范付款方式不当带来的法律风险,保证资金

安全.

第十四条企业应当加强预付账款和定金的管理.涉及大额预付款项,应当定

期进行追踪核查,综合分析预付账款的期限、占用款项的合理性、不可收回风险

等情况,发现有疑问的预付款项,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尽可能避免预付款项资金

风险和损失.NpjMPeCQTA

第十五条企业应当加强对购买、验收、付款业务的会计系统控制,详细记录

供应商情况、请购申请、采购合同、采购通知、验收证明、入库凭证、商业票

据、款项支付等情况,确保会计记录、采购记录与仓储记录核对一

致.1ljUlY6R8h

企业应当指定专人通过函证等方式,定期与供应商核对应付账款、应付票

据、预付账款等往来款项.

第十六条企业应当建立退货管理制度,对退货条件、退货手续、货物出库、

退货货款回收等做出明确规定,及时收回退货货款.涉及符合索赔条件的退货,

应在索赔期内及时办理索赔.fhi3RIASmX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提高资产使用效能,保证资产安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

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

第三条企业资产管理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一)存货积压或短缺,可能导致流动性不足、存货价值贬损或生产中断.

<二)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不够、使用效能低下、维护不当,可能导致企业缺乏

核心竞争力、资产价值贬损、安全事故或停产.scibnr4TBE

<三)无形资产技术落后、权属不清,可能导致企业法律纠纷、缺乏可持续发

展能力.

第四条企业应当从国内外市场、同行业技术水平和现代化管理角度,分析本

企业资产管理现状,全面梳理各项资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

以改进,不断提高企业资产管理水平.G8hjTbyUQk

第二章存货管理

第五条企业应当引入现代物流管理理念,规范存货管理流程,明确存货取得、验收入库、仓储保管、领用发出、盘点处置等环节的管理要求,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强化会计等相关记录,确保存货管理全过程的风险得到有效控

制.U4gspV1V41

第六条企业应当建立存货管理岗位责任制,明确内部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切实做到办理存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80gAVFvXjI 企业内部除存货管理部门及仓储人员外,其他部门和人员接触存货,应当经过相关部门特别授权.

第七条企业应当重视存货验收工作,规范存货验收程序和方法,对入库存货的质量、数量、技术规格等方面进行查验,验收无误方可入库.mWfIqpZYyo 外购存货的验收,应当重点关注合同、发票等原始单据与实物核对一致.涉及技术含量较高的货物,必要时可委托具有检验资质的机构或聘请外部专家协助进行.ASeRW8tZM5

自制存货的验收,应当重点关注产品质量,通过检验合格的半成品、产成品才能作为存货办理入库手续,不合格品应查明原因、落实责任、报告处

理.OOeZsSX01M

其他方式取得存货的验收,应当重点关注存货来源、质量状况、实有价值是否符合有关合同或协议的约定.

第八条企业应当建立存货保管制度,定期对存货进行检查,至少关注下列事项:

<一)存货在不同仓库之间流动时应当办理出入库手续.

<二)应当按仓储物资所要求的储存条件贮存,并建立和健全防火、防盗、防潮、防病虫害和防变质等措施.

<三)企业应当加强生产现场的材料、低值易耗品、半成品等物资的管理,防止浪费、被盗和流失.

<四)对代管、代销、暂存、受托加工的存货,应单独存放和记录,避免与本单位存货混淆.

第九条企业应当明确存货发出和领用的审批权限,大批存货、贵重商品或危险品的发出应当实行特别授权.仓储部门应当根据经审批的销售<出库)通知单发出货物.2Kd7YCq1gs

第十条企业仓储部门应当详细记录存货入库、出库及库存情况,做到存货记录与实际库存相符,并定期与财会部门、存货管理部门进行核对.gGcgumU2v9第十一条企业应当根据各种存货采购间隔期和当前库存,综合考虑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市场供求等因素,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合理确定存货采购日期和数量,实现对物流运转的自动调节,确保存货处于最佳库存状态.uCco06o3JP 第十二条企业应当建立存货盘点清查制度,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确定盘点周期等相关内容.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开展全面盘点清查,盘点清查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盘点清查中发现的存货盘盈、盘亏、毁损、冷背呆滞以及需要报废的存货,应当查明原因、落实责任,按照规定权限批准后处

置.IybwwQS4Yw

第三章固定资产管理

第十三条企业应当加强厂房、设备等各类固定资产的管理,重视固定资产维护和更新改造,不断提升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积极促进固定资产处于良性循环状态.VubF2zm5dd

第十四条企业应当制定固定资产目录,对每项固定资产进行编号,按照单项资产建立固定资产卡片,详细记录各项固定资产的来源、验收、运转、维修、改造、折旧、盘点等相关内容.9paNyjP6rT

企业应当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日常维修和大修理计划,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维护保养,切实消除安全隐患.

企业应当强化对生产线等关键设备运转的监控,严格操作流程,实行岗前培训和岗位许可制度,确保安全运行,提高使用效率.nl9V43j7GA

第十五条企业应当充分利用国家有关自主创新政策,加大技改投入,不断促进固定资产技术升级,淘汰落后设备,切实做到本企业固定资产技术的先进性和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Bh94ANN8Vh

第十六条企业应当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保政策,对应投保的固定资产工程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办理投保手续,规范投保行为,应对资产损失风

险.Pd8c6xh9aX

重大固定资产工程的投保,应当考虑采取招标方式确定保险人.

第十七条企业应当规范固定资产抵押、质押的管理,确定固定资产抵押、质押的程序和审批权限等.

企业将固定资产用作抵押、质押的,应由相关部门提出申请,经企业授权部门或人员批准后,由资产管理部门办理抵押、质押手续.397kCgKaoE 第十八条企业应当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至少每年进行全面清查.对固定资产清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妥善处理.h57t70ebDk 企业应当加强固定资产处置的控制,关注固定资产处置中的关联交易和处置定价.重要资产处置应当实行集体审议或联签制度.v16BDKIcS1

第四章无形资产管理

第十九条企业应当加强对品牌、商标、专利、专有技术、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分类制定无形资产管理办法,落实无形资产管理责任制,促进无形资产有效利用,充分发挥无形资产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JX6J9ucd6I 第二十条企业应当全面梳理外购、自行开发以及其他方式取得的各类无形资产的权属关系,加强无形资产权益保护,防范侵权行为和法律风险.无形资产具有保密性质的,应当采取严格保密措施,严防泄露商业秘密.XT5SFeGelo 企业购入或者以支付土地出让金等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应当取得土地使用权有效证明文件.

第二十一条企业应当定期对专利、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的先进性进行评估,淘汰落后技术,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技术更新换代,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做到核心技术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aP40bY9fA5

第二十二条企业应当重视和加强品牌建设,通过提供高质量产品和优质服务等多种方式,不断打造和培育主业品牌,切实维护和提升企业品牌的社会认可度.oL48HHDgOM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企业销售稳定增长,扩大市场份额,规范销售行为,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CH3hdr7h3s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销售,是指企业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及收取款项等相关活动.

第三条企业销售业务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一)销售政策和策略不合理、市场变化预测不准确、销售渠道维护不够等,

可能导致销售不畅、库存积压、经营难以为继.QC2pJbBii9

<二)客户调查不到位,结算方式选择不当,可能导致销售款项不能收回或遭

受欺诈.

<三)销售过程存在舞弊行为,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

第四条企业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全面梳理销售业务流程,建立和完善销售业

务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办法,确定良好的销售政策和策略,明确销售、发货、收款

等环节的职责和审批权限,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办理销售业务,定期检查

分析销售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确保实现企业销售目

标.4y2xfV5jxP

第二章销售

第五条企业应当加强市场调查,合理确定定价机制和信用方式,根据市场变

化及时调整销售策略,灵活运用销售折扣、销售折让、信用销售、代销和广告宣

传等多种策略和营销方式,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iu1GLFylLw

企业对于境外客户和新开发客户,应当建立信用保证制度,采取严格有效的

信用结算等方式,防范销售风险.

第六条企业在销售合同订立前,应当与客户进行业务洽谈、磋商或谈判,关

注客户信用状况、销售定价、结算方式等相关内容.wq1Oho2m0d

重要的销售业务谈判应当吸收财会等专业人员参加,并形成完整的书面记录.

销售合同应当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审批人员应当对销售合同草案进行严

格审查与核实.重要的销售合同,应当征询法律顾问或专家的意见.Km0WN8wnfT 第七条企业销售机构应当按照经批准的销售合同开具相关销售通知.发货和

仓储单位应当对销售通知进行审核,严格按照所列工程组织发货,确保货物的安

全发运和交货.财会机构对客户信用情况及销售通知审查无误后,根据发票管理

规定开出发票.严禁开具虚假发票.企业应当加强销售退回管理,分析销售退回原因,进行妥善处理.YiZ5iS0otA

第八条企业应当做好销售业务各环节的记录,填制相应的凭证,设置销售台账,实行全过程的销售登记制度.

第九条企业应当制定售后服务标准,加强售后服务和跟踪,提升客户满意度

和忠诚度,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ceZdOCupIh

第三章收款

第十条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应收款项管理制度,严格考核,实行奖惩.销售

机构负责应收款项的催收,催收记录<包括往来函电)应妥善保存;财会机构负

责办理资金结算并监督款项回收.paYlkmXqXX

第十一条企业应当加强商业票据管理,明确商业票据的受理范围,严格审查

商业票据合法性和真实性,防止票据欺诈.D6XuQ6rrbE

企业应当关注商业票据取得、贴现和背书,对已贴现但仍承担收款风险的票

据以及逾期票据,应当进行追索监控和跟踪管理.R2XCmPVsqk

第十二条企业应当加强对销售、发货、收款业务的会计系统控制,详细记录

销售客户情况、销售合同、销售通知、发运凭证、商业票据、款项收回等情况,

确保会计记录、销售记录与仓储记录核对一致.5YWKSzptF1

企业应当加强应收款项坏账的管理,应收款项全部或部分无法收回的,应当

取得销售机构、购货单位等有关方面的确凿证据,查明原因,明确责任,并严格

履行审批程序,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进行处理.jUWTojTuUI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发展战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xQV1U3mv8o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研发,是指企业为获取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所开展的各种研发活动.

第三条企业开展研发活动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一)研究工程未经科学论证或论证不充分,可能导致创新不足或资源浪费.

<二)研发过程管理不善,可能导致研发成本过高、舞弊或研发失败.

<三)研究成果转化利用不足、保护措施不力,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

第四条企业应当重视研发工作,根据发展战略,结合市场开拓和技术进步要求,科学制定研发计划,强化研发全过程管理,规范研发行为,促进研发成果的转化和有效利用,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LLU9qNQwn5

第二章立项与研究

第五条企业应当根据实际需要,结合研发计划,提出研究工程立项申请,开展可行性研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包括研究与开发费用预算及使用进度等.ZHUiWwkxCM

企业应当组织独立于申请及立项审批之外的专业机构和人员进行评估论证,出具评估意见.

第六条研究工程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批,重大研究工程应当报经董事会或者类似决策机构集体审议决策.审批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研究工程促进企业发展的必要性、技术的先进性以及成果转化的可行性.dDTqsgOyQs 企业应当根据研究工程的经费、专利成果保护、税收优惠政策需求等情况,决定是否将研究报请政府相关部门立项.rzSyY0iz59

第七条企业应当加强对研究过程的管理,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人员在研究中的作用,确保研究过程高效、可控.FvSHuKLAkP

企业应当跟踪检查研究工程进展情况,评估各阶段研究成果,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确保工程按期、按质完成,有效规避研究失败风险.SrRPZufBzw 企业研究工程委托外单位承担的,应当采用招标、协议等适当方式确定受托单位,签订外包合同,约定研究成果的产权归属、研究进度和质量标准等相关内容.6nRXvdJCNd

第八条企业与其他单位合作进行研究的,应当签订书面合作研究合同,明确合同执行过程中的约束规则、研究成果产权归属、使用权归属、专利申请权归属等.kjQ61XdD2T

第九条企业应当建立研究成果验收制度,组织专业人员对研究成果进行独立评审和验收.

企业对于通过验收的研究成果,应当根据验收结果委托相关中介机构进行审查,确认是否申请专利或作为非专利技术、商业秘密等进行管理.企业对于需要申请专利的研究成果,应当及时办理有关专利申请手续.yfPexHHEhA 第十条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核心研究人员管理制度,明确界定核心研究人员范围和名册清单,签署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的保密协议.MbPm3raFvh 企业与核心研究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当特别约定研究成果归属、离职条件、离职移交程序、离职后保密义务、离职后竞业限制年限及违约责任等内容.07OvzbEGKX

第三章开发与保护

第十一条企业应当加强研究成果的开发,形成市场、科研、生产一体化的自主创新机制,促进研究成果转化.

研究成果的开发应当分步推进,通过试生产充分验证产品性能,在获得市场认可后方可进行批量生产.

第十二条企业应当建立研究成果保护制度,加强对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业秘密及研发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涉密图纸、资料的管理,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借阅和使用.禁止无关人员接触研究成果.e3ND5V8IZE

第十三条企业应当建立研发活动评估制度,加强对立项与研究、开发与保护等过程的全面评估,认真总结研发管理经验,分析存在的薄弱环节,完善相关制度和办法,不断改进和提升研发活动的管理水平.sYNLBECJdk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工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工程工程管理,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进度,防范商业贿赂等舞弊行为,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GUMU7o6Ks1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工程工程,是指企业自行或者委托其他单位所进行的建造、安装活动.

第三条企业工程工程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一)立项缺乏可行性研究,决策不当,盲目上马,可能导致难以实现预期效益或工程失败.

<二)工程招标暗箱操作,存在商业贿赂,可能导致中标人实质上难以承担工程工程、相关人员涉案.

<三)工程造价信息不对称,概预算脱离实际,可能导致工程投资失控.

<四)工程物资质次价高,工程监理不到位,工程资金不落实,可能导致工程质量低劣,进度延迟或中断.

<五)竣工验收不规范,最终把关不严,可能导致工程交付使用后存在重大隐患.

第四条企业应当制定和完善工程工程各项管理制度,全面梳理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点,规范工程立项、招标、造价、建设、验收等环节的工作流程,明确相关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可行性研究与决策、概预算编制与审核、工程实施与价款支付、竣工决算与审计等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和制约,强化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控,保证工程工程的质量和进度.UQM2D8zLHI

第二章工程立项

第五条企业应当制定专门机构归口管理工程工程,根据发展战略和年度投资计划,提出工程建议书,开展可行性研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7MLa9S3MWo 工程建议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的必要性和依据,产品方案、拟建规模、建设地点、投资估算、资金筹措等设想;工程进度安排,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的估计,环境影响的初步评价等.lIKjFCxNa5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工程简况,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市场预测,工程建设选址及建设条件论证,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工程外部配套建设,环境保护,劳动保护与卫生防疫,消防、节能、节水,总投资及资金来源,经济、社会效益,工程建设周期及进度安排,招投标法规定的相关内容

等.zEKrbl1OpM

企业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开展可行性研究,并按照有关要求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六条企业应当组织规划、工程、技术、财会、法律等机构的相关专业人员对工程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充分论证和评审,出具评审意见,作为工程决策的重要依据.NAJzG5uPEs

在工程评审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工程投资方案、投资规模、资金筹措、生产规模、布局选址、技术、设备、环境保护等资料来源和取得途径是否真实、可靠和完整.1wIIcPYQS9

企业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审,出具评审意见.从事可行性研究的专业机构不得从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审.fsIQIzsR7P 第七条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工程工程进行决策,决策过程应有完整的书面记录.重大工程工程,应当报经董事会或者类似决策机构集体审议批准.总会计师应当参与工程决策.toHYejWSmw

任何个人不得单独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工程工程决策失误应当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第八条企业应当在工程工程立项后,指定相关机构和人员办理工程工程的报建手续,并在正式施工前依法取得建设用地、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安全、施工等方面的行政许可.HkG7K3qTBd

第三章工程招标

第九条企业的工程工程通常应当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择优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承包单位和监理单位.

在选择承包单位时,企业可以将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设备采购一并发包给一个工程总承包单位,也可以将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发包给一个工程总承包单位;但是,不得将应由一个承包单位完成的工程肢解为若干部分发包给几个承包单位.VgGfgMTUPT

企业应当依照国家招投标法的规定,遵循公开、公正、平等竞争的原则,发布招标公告,提供载有招标工程的主要技术要求、主要合同条款、评标的标准和方法,以及开标、评标、定标的程序等内容的招标文件.9cFnMwnV4A 企业可以根据工程特点决定是否编制标底.需要编制标底的,标底编制过程和标底应当严格保密.

在确定中标人前,企业不得与投标人就投标价格、投标方案等实质性内容进行谈判.

第十条企业应当依法组织工程招标的开标、评标和定标,并接受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

第十一条企业应当依法组建评标委员会,由企业的代表和有关技术、经济方面的专家组成.评标委员会应当客观、公正地履行职务、遵守职业道德,对所提出的评审意见承担个人责任.企业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评标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评标委员会应当按照招标文件确定的标准和方法,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和比较,择优选择中标候选人.m7FwigRWjh

第十二条企业及其工作人员在工程发包中不得收受贿赂、回扣或者索取其他好处.承包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利用向企业及其工作人员行贿、提供回扣或者给予其他好处等不正当手段承揽工程.A3EEO0lXxX

评标委员会成员和参与评标的有关工作人员不得透露对投标文件的评审和比较、中标候选人的推荐情况以及与评标有关的其他情况,不得私下接触投标人,不得收受投标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好处.OZDMkKPYME

第十三条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从中标候选人中确定中标人,及时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在规定的期限内与中标人订立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企业和中标人不得再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2VDVQtiZ1k

第四章工程造价

第十四条企业应当加强工程造价的管理,明确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方法,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核和批准,确保概预算科学合

理.gRC3mdM0f1

企业可以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开展工程造价工作.

第十五条企业应当向招标确定的设计单位提供详细的设计要求和基础资料,进行有效的技术经济交流.

初步设计应当在技术经济交流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设计管理实务技术,进行多方案比选.施工图设计深度及图纸交付进度应当符合工程要求,防止因设计深度不足、设计缺陷,造成施工组织、工期、工程质量、投资失控等问

题.uNBbRXg1uI

第十六条企业应当建立设计变更管理制度.设计单位应当提供全面、及时的现场服务.因过失造成设计变更的,应当实行责任追究制度.IJBknHK2Jo 第十七条企业应当组织工程、技术、财会等机构的相关专业人员对编制的概预算进行审核,重点审查编制依据、工程内容、工程量的计算、定额套用等是否真实、完整和准确.工程工程概预算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核批准后执

行.WFAsTre3Y5

第五章工程建设

第十八条企业应当加强对工程建设过程的监控,实行严格的概预算管理,切实做到及时备料,科学施工,保障资金,落实责任,确保工程工程达到设计要求.aBAApbH4cM

第十九条按照合同约定,企业自行采购工程物资的,应当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一一采购业务》等相关指引的规定组织工程物资采购、验收和付款;由承包单位采购工程物资的,企业应当加强监督,确保工程物资采购符合设计标准和合同要求.严禁不合格工程物资投入工程工程建设.oxzJVUb6rs 重大设备和大宗材料的采购应当根据有关招标采购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企业应当实行严格的工程监理制度,委托经过招标确定的监理单位进行监理.工程监理单位应当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工程承包合同,对承包单位在施工质量、工期和资金使用等方面代表企业实施监督.CtyRrEF7G9

工程监理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客观公正地执行监理任务,发现工程施工不符合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标准和合同约定的,有权要求承包单位改正;发现工程设计不符合建筑工程质量标准或者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的,应当报告企业要求设计单位改正.PpyZXo98UP

未经工程监理人员签字,工程物资不得在工程上使用或者安装,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不得拨付工程价款,不得进行竣工验收.3kx8t8D99w

第二十一条企业财会机构应当加强与承包单位的沟通,准确掌握工程进度,

根据合同约定,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办理工程价款结算,不得拖

欠.hgwgZS6aod

第二十二条企业应当严格控制工程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

和程序进行审批.

重大的工程变更应当按照工程决策和概预算控制的有关程序和要求重新履行

审批手续.

因工程变更等原因造成价款支付方式及金额发生变动的,应当提供完整的书

面文件和其他相关资料,企业应对工程变更价款的支付进行严格审

核.vcwovBAbCT

第六章工程验收

第二十三条企业收到承包单位的工程竣工报告后,应当及时编制竣工决算,

开展竣工决算审计,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有关单位进行竣工验

收.J8vx1l4cRA

第二十四条企业应当组织审核竣工决算,重点审查决算依据是否完备,相关

文件资料是否齐全,竣工清理是否完成,决算编制是否正确.X4vFx5yd6h 企业应当加强竣工决算审计,未实施竣工决算审计的工程工程,不得办理竣

工验收手续.

第二十五条企业应当及时组织工程工程竣工验收.交付竣工验收的工程工

程,应当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有完整的工程技术经济资料和经签署的工程保修书,并具备国家规定的其他竣工条件.b0uN3P2elX

验收合格的工程工程,应当编制交付使用财产清单,及时办理资产移交手续.

第二十六条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及时收集、整理工程建

设各环节的文件资料,建立完整的工程工程档案.pWtWyzvfzE

第二十七条企业应当建立完工工程后评估制度,重点评价工程工程预期目标

的实现情况和工程投资效益等,并以此作为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的依

据.DSt44jZgOk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企业担保业务管理,防范担保业务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

和国担保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

引.ROscA2th31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担保,是指企业按照公平、自愿、互利的原则向被担保人

提供一定方式的担保并依法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行为.4Krl6MXihI

第三条企业办理担保业务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一)对担保申请人的资信状况调查流于形式,审批不严或越权审批,可能导

致企业担保决策失误或遭受欺诈.

<二)对被担保人出现财务困难或经营陷入困境等状况监控不力,应对措施不当,可能导致企业承担连带经济责任.iGrtCwrjwo

<三)担保过程中存在舞弊行为,可能导致经办审批等相关人员涉案或企业利

益受损.

第四条企业应当依法制定和完善担保业务政策及相关管理制度办法,明确担

保的对象、范围、方式、条件、程序、担保限额和禁止担保等事项,规范调查评

浅谈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doc

浅谈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企业治理工作的基础,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是企业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在我国大部分企业,内部控制环节还比较薄弱,很多企业甚至没有建立真正的内部控制系统,这使得企业很难适应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环境。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题目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不完善,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法人制度不健全。在治理者任命方式上,国有企业的治理者是行政任命产生的。很多治理者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没有转变治理思想和经营方式,没有接受现代内部控制理念和方法,习惯于用行政命令方式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题目,对企业各项业务不能实施科学有效的监视。有些企业仅仅具有现代企业的外表,没有形成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没有明确界定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治理者的权限和责任,缺乏应有的内部控制措施,也没有建立公道的人力资源治理机制,没有建立任人惟贤的人才竞争机制,这些都在无形中抬高了企业的经营本钱。 (二)风险意识差。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经营风险不断进步,而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风险意识并不强,这在企业投资决策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企业缺乏风险意识,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治理机制,在市场竞争中难免遭受失败。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企业在业务流程内部控制方面,资产控制和授权控制的漏洞较大。业务流程控制指在必须遵守的标准操纵程序。一次完整的经济业务一般分为授权、审批、执行、记录和复核五个环节,分别由不同部分或职员办理,以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通过制定业务流程,对每项经济业务实施内部控制,保证经济活动的公道、正当、有效。有的企业传统业务流程控制比较健全有效,如货币资金控制、存货控制、债权控制、债务控制、本钱用度控制、销售利润控制,但随着近年来国有企业股份制改制、企业投资的多元化、筹资渠道的多样化的出现,在股本交易控制、投融资方面内部控制方面出现题目比较突出,亟需尽快制定这些方面的控制流程。有的企业单项业务流程比较公道、健全,如货币资金控制、债权控制、债务控制等,但业务流程各环节之间缺乏连贯性,使内部控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以为,其主要原因是企业对此熟悉不足,没有从企业整体角度考虑内部控制建设,使企业内部控制在控制环境、控制程序、会计系统方面不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内部控制措施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内部控制文件形同虚设。 (四)对内部控制重视不足。一是企业治理层重生产轻经营,重开发轻内部治理,甚至将内部控制仅仅看成是财务治理部分的工作职责,未将内部控制放在企业经营治理的战略高度来考虑。二是有的企业固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实际并未认真贯彻执行。三是治理层对内部审计重视不足。有的企业没有设置内部审计部分,有的未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不规范。四是在日常财务治理方面,思想工作不深进,对职工的个人行为和思想状况了解不够,使一些事故隐患长期得不到发现。 二、对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题目的对策建议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 摘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各层次、各环节整体科学高效的管理控制制度的有机体系,是由一系列控制政策和程序所组成的系统。目的是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的运行,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与安全,防范各种经营风险,及时防止和纠正错误与弊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经营运作信息的及时准确。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在当前知识经济的时代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将直接面对外国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挑战,对外贸易越来越频繁,企业经营所遇到的各种风险也越来越多,加之企业经营改制中存在的不完善的运作,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的危机越来越严峻。因此一个企业要想在这样的经济潮流中生存、竞争、发展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各层次、各环节整体科学高效的管理控制制度的有机体系,是由一系列控制政策和程序所组成的系统。目的是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的运行,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与安全,防范各种经营风险,及时防止和纠正错误与弊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经营运作信息的及时准确。它是通过企业内部高层管理者乃至每一名员工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高效的相互制约的行为规范。 一、科学合理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企业制定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必须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并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科学严谨的经营管

理循环。就制定内控制度而言,我认为企业的高层领导在企业经营的设计理念上就应该高度树立制定内控制度的观点和意识,注意从建章建制向整体框架的构建与认真实施转变,做事应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积极主动、科学严谨的制定有序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经济越发展,内部控制制度就越重要。企业上至领导下至每一位员工、在每项业务和环节上都必须按内控制度办事,使企业的内控制度真正起到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和完整、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防范各种经营风险、发现和纠正弊端和错误,确保企业的经营运作有序、科学、高效。企业可采用业务循环法,将企业整个交易循环事项的过程,划分为销售和收入的循环、采购和付款的循环、生产过程的循环、筹资和投资的循环、货币资金的循环五个关键性环节,并据此制定各环节的科学、规范、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 企业建立内部控制是为了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合法,保证经营活动的高效、经济,保证企业内部管理活动顺畅而又相互制约,最终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目标的实现,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下的竞争能力。企业实施的内部控制具有一定的传统性和一般性。一般而言,设计企业内部控制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实事求是,因企制宜,兼顾灵活。除上述最基本原则之外还与下述一些基本原则是密不可分的。 (一)、相互牵制原则 (二)、成本效益原则 (三)、岗位责任原则 (四)、协调配合原则 (五)、系统网络原则 总之,建立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必须实事求是,因企制宜,不能照搬书本,一味追求控制,而不管企业的整体经济利益。企业的内部控制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应能达到一个基本目标。 三、企业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从五个方面着力 1.人员素质控制是关键。人是内控制度的主体,首先企业高层的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很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否则制定科学合理、严谨有序的内控制度就成为一句空话。而制定了内控制度就需要具有相应素质的员工来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题目及答案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单项选择题 1、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可能导致的风险有(企业发生安全事故)。重要说明:考试所选科目为内部控制1-14讲 2、按规定办理需要有关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的经济业务时,签章手续要怎样办理(严格履行签字盖章手续)。 3、按照销售通知项目组织发货的部门是(发货和仓储部门)。 4、不在企业销售退回承诺范围之内的退货业务,企业应怎样处理(由独立于销售部门的销货争议处理机构调查原因)。 5、保证合同的当事人不包括(中介机构)。 6、采购验收不规范,付款审核不严,可能导致的风险是(信用受损)。 7、存货的保管于下列哪项职务是不相容的(存货的会计记录) 8、参与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分析、评价各种投资方案的部门是(财务部门)。 9、存货归口分级管理的主要部门是(财务管理部门)。 10、存货的保管于下列哪项职务是不相容的(存货的会计记录)。 11、存货积压或短缺,可能导致的风险不包括(缺乏竞争力)。 12、大额客户订单的签字权限在(销售部门主管)。 13、当担保申请人已进入重组、托管、兼并或破产清算程序,企业应(不得提供担保)。 14、对担保申请人的资信状况调查不深,审批不严或越权审批,可能导致的风险是(担保决策失误)。 15、担保企业决定是否提供对外担保的依据和基础是(担保项目评估的结论)。 16、对被担保人出现财务困难或经营陷入困境等状况监控不力,应对措施不当,可能导致的风险是(企业承担法律责任)。 17、担保业务单笔担保额越小,受保企业单笔贷款额就会(越小)。 18、当企业售后发现存在严重质量缺陷、隐患的产品时,应当采取的措施不包括(封锁消息)。 19、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是(企业负责人)。 20、对财务报告中需要说明的事项作出真实、完整、清晰说明,属于财务报告重要组成部分的是(附注)。 21、对发展战略实施情况进行监控的机构是(战略委员会) 22、对销售通知进行审核的部门是(发货和仓储部门)。 23、对发展战略实施情况进行监控的机构是(战略委员会)。 24、对担保业务执行情况进行监测的部门是(执行部门)。 25、当受保企业资产负债率超过一定比例时,担保企业应拒绝担保,该比例是(70%)。 26、对于重大的无形资产处置,企业应当怎样确定处置价格(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 27、对研发项目立项出具评估意见的机构是(独立于申请及立项审批之外的专业机构)。28、负责应收款项的催收工作的部门是(销售部门)。 28、负责办理资金结算并监督款项回收的部门是(财务部门)。 29、负责行使企业经营决策权的组织机构是(董事会)。 30、负责制定公司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的是(人力资源部经理)。 31、负责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组织机构是(经理层)。

内部控制设计步骤

内部控制的设计步骤 设计内部控制的步骤,主要是确定控制目标,整合控制流程,鉴别控制环节,确定控制措施,最终以流程图或调查表的形成加以体现。1.控制目标控制目标,既是管理经济活动的基本要求,又是实施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也是评价内部控制的最高标准。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总是根据控制目标,建立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因此,设计内部控制,首先应该根据经济活动的内容特点和管理要求提炼内部控制目标,然后据以选择具有相应功能的内部控制要素,组成该控制系统。我们将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概括为六项:(1)维护财产物资的完整性。(2)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3)保证财务活动的合法性。(4)保证经营决策的贯彻执行。(5)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6)保证国家法律法规的遵守执行。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六项目标均为基本目标或一般目标。在每项基本控制目标下,还可细化为若干具体控制目标。例如,第二项基本目标“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即可分解为:(1)保证会计凭证的准确性;(2)保证会计账簿的准确性;(3)保证会计报表的准确性等几项具体目标。而第(1)项具体控制目标“保证会计凭证的准确性”,又可进一步分解为保证会计原始凭证的准确性、保证会计记账凭证的准确性,第(2)(3)项具体控制目标同样也可分解为若干更具体的控制目标。 2.整合控制流程控制流程,是依次贯穿于某项业务活动始终的基本控制步骤及相应环节。控制流程,通常同业务流程相吻合,主要

由控制点组成。当企业的业务流程存在控制缺陷时,则需要根据控制目标和控制原则加以整合。 3.鉴别控制环节实现控制目标,主要是控制容易发生偏差的业务环节。这些可能发生错弊因而需要控制的业务环节,通常称为控制环节或控制点。控制点按其发挥作用的程度而论,可以分为关键控制点和一般控制点。那些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发挥作用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甚至决定全局成效的控制点,对于保证整个业务活动的控制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即为关键控制点;相比之下,那些只能发挥局部作用,影响特定范围的控制点,则力一般控制点。如材料采购业务中的“验收”控制点,对于保证材料采购业务的完整性、实物安全性等控制目标都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是材料采购控制系统中的关键控制点;相比之下,“审批”、“签约”、“登记”、“记账”等控制点,即是一般控制点。需要说明的是,关键控制点和一般控制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某个控制点在此项业务活动中是关键控制点,在另外一项活动中则可能是一股控制点,反之亦然。 4.确定控制措施控制点的功能,是通过设置具体的控制技术和手续而实现的。这些为预防和发现错弊而在某控制点所运用的各种控制技术和手续等,通常被概括为控制措施。如现金控制系统中的“审批”控制点,就设有:(1)主管人员授权办理现金收支业务;(2)经办人员在现金收支原始凭证上签字或盖章;(3)部门负责人审核该凭证并签章批准等控制措施。银行存款控制系统的“结算”控制点则设有:(1)出纳员核查原始凭证;(2)填制或取得结算凭证;(3)加盖

18项风险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目录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 (3) 第一章总则 (3) 第二章组织架构的设计 (3) 第三章组织架构的运行 (4)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 (4) 第一章总则 (4) 第二章发展战略的制定 (4) 第三章发展战略的实施 (5)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 (5) 第一章总则 (5) 第二章人力资源的引进与开发 (5) 第三章人力资源的使用与退出 (6)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 (6) 第一章总则 (6) 第二章安全生产 (7) 第三章产品质量 (7) 第四章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 (7) 第五章促进就业与员工权益保护 (8)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 (9) 第一章总则 (9) 第二章企业文化的建设 (9) 第三章企业文化的评估 (9)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 (10) 第一章总则 (10) 第二章筹资 (10) 第三章投资 (11) 第四章营运 (12)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 (12) 第一章总则 (12) 第二章购买 (13) 第三章付款 (14)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 (14) 第一章总则 (15) 第二章存货 (15) 第三章固定资产 (16) 第四章无形资产 (17)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 (17) 第一章总则 (17) 第二章销售 (17) 第三章收款 (18)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 (18) 第一章总则 (18) 第二章立项与研究 (19) 第三章开发与保护 (19)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 (19) 第一章总则 (19) 第二章工程立项 (20) 第三章工程招标 (21) 第四章工程造价 (21) 第五章工程建设 (22) 第六章工程验收 (22)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 (23) 第一章总则 (23)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与体系管理的融合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与一体化体系管理的融合在企业高效运作的今天,企业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规避风险、规范运营,越来越受到各企业的重视。通过介绍内控发展的历程、它与一体化体系管理的异同,为我们打开一扇实现内部控制与体系管理融合的创新发展之窗,来完善自身的内控制度,提高一体化体系管理的水平,给企业管理带来新的活力。 一、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一)初级阶段:内部控制系统理论(1936至20世纪80年代末) 内部控制系统理论的特点是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部分。前者着力于保护资金安全及会计记录的可靠性;后者着力于提高经营效率和确保既定的管理政策。这一理论是内部控制的外延得到拓宽,也是其内涵更加丰富。一直沿用到20世纪80年代末。 (二)发展阶段:内部控制结构理论(1988年至1992年) 内部控制系统理论局限性在于把精力过多的放在纠错防弊上,内部控制的范围的目标也显得消极和狭窄。也正因如此,才使新的内部控制理论———内部控制结构理论应运而生。 内部控制结构理论观点的提出是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中,首次使用“内部控制结构”一词,指出:“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并确定内部控制结构包含3个要素:控制环境、

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内部控制结构理论的突出特点是将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领域。同时,考虑到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的不可分割性,因此不再细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是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操作的新的发展。 (三)最新成果:整体框架理论(1992年至今) 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所属的“发起人委员会”(简称COSO委员会),于1992年9月颁布其纲领性文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在这部描述内部控制的报告中,开创性的提出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概念。1994年,该委员会又对报告进行了增补。他们在报告中指出: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管理层和员工共同设计并实施的,旨在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效率与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简称三类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它由相互关联的5个要素构成: (1)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基础。人是诸多环境因素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人的品行操守、道德价值观以及能力,即使构成环境的重要因素,又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环境要素还包括管理层的管理哲学、管理理念等等。 (2)风险评估。在变化万端的环境中,任何单位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而对风险的了解和估定是必须的,建立可操作的风险评估机制,发现、甄别、分析、管理、控制风险也是必须的。重要的前提是,建立风险评估机制,要从整体上和单个层面上制定与不同作业

浅析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浅析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从当前实际看,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非常突出,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下面提出一些自己对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看法。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与问题 1.没有内部控制制度。这种情况在民营企业和“内部人控制”较严重的企业大量存在。在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家依靠自己对市场的判断能力和个人的冒险精神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们大多数对会计不太熟悉和不太重视。在他们看来市场才是最重要的,内部控制会束缚他们的手脚。所以,这些企业往往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老板一人说了算,会计的作用仅在于如何算账使老板少交税。收入不入账,成本、费用虚高等屡见不鲜。在“内部人控制”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没有内部制度更对自己有利,更便于他们浑水摸鱼。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目前,有些企业存在内部控制,但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全面,没有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使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极为严重。如不少企业常规票据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均没有建立,甚至一些小企业没有正规的财会部门,会计、出纳、审核等事项由一个人包办。原始凭证的取

得或填制本身就不合法,以此为依据编制的记账凭证、登记的账薄、出具的会计报表及一系列的会计分析等也就毫无意义。一些企业人为捏造会计数据,设置“小金库”,乱摊成本,隐瞒收入,虚报利润,恶意逃避税收等。 3.对内部控制制度认识的片面性。目前,不少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内控制度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企业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内部资金控制,即内部会计控制。因此,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上,参与内控管理的也仅仅是财务人员。 4.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为了加强监督,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但如此庞大的监督体系对中小企业的监督效果却不尽人意。有的企业虽然有内部审计,却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一些企业的业务经办人员、财会人员甚至领导干部利用监督不力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大肆侵吞公款,利用虚假发票非法占有企业资金等. 5.内控制度行为主体素质较低。近年来,企业财会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跟不上,一些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员混进财会队伍,思想素质差,业务一知半解,连正常的会计业务都处理不好,更谈不上内部控制制度的运用。一些企业领导对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一窍不通,却目无法规,独断专行,势必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使本就资金紧张的企业举步维艰。 6.内部审计职能弱化。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doc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 摘要: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伴随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内部控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愈加重要,高质量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有助于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文章围绕此问题展开,结合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中的执行状况,提出完善与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应规范的内容和相关措施。 关键词:企业管理;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体系;内部审计文献标识码:A 1 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由企业各级管理层和全体员共同实施,旨在实现控制目标,内部控制贯穿企业经营和经济管理的方方面面,完成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目标。内部控制可以促进企业各部门间的相互配合,明晰各部门权责,从而保证企业内部各部门与单位间的相互协调与制约。内部控制的目标明确了管理控制在整个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作用,辅以财务控制,以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 2 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2.1 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为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升经营效益,在健全的企业内部监督治理机制下,结合企业所处的内部特定环境,利用内部控制实施、评价系统完善企业决策、管理、经营等各个环节的控制措施,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使企

业经营管理符合战略要求、提升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和创造长久价值。 2.2 保障企业经营决策的顺利执行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覆盖企业及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实现全过程、全员性控制,及时发现管理经营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帮助业务部门进行调整与纠正,促进企业各项决策的顺利实施。 2.3 提高信息、报告质量 健全的内部控制可以促进企业提高信息报告质量,通过对信息、报告系统的有效监督,确保企业能够提供可靠及时、准确而完整的内部管理信息和对外披露信息,支持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和对劳动活动及业绩的监控,提升企业的诚信度和公信力。 2.4 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更加复杂、竞争日趋激烈,加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通过内部控制对于企业风险管理系统的建立、健全,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及时识别、科学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帮助企业规避、合理降低各项风险,保障企业的正常经营和长期发展。 2.5 保证企业财务安全 资产安全是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定期盘点、限制接近、财产保险、记录保护等一系列的手段与方法,能够对企业财产的采购、验收、计量、仓储等诸多环节进行有效、科学、合理的监控,从而保障了企业财产的完整性与安全性,为资产安全提供扎实的制度保障。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 目录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4) 第一章总则 (4) 第二章内部环境 (5) 第三章风险评估 (6) 第四章控制活动 (7) 第五章信息与沟通 (8) 第六章内部监督 (8) 第七章附则 (9)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9)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 (9) 第一章总则 (9) 第二章组织架构的设计 (9) 第三章组织架构的运行 (10)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 (11) 第一章总则 (11) 第二章发展战略的制定 (11) 第三章发展战略的实施 (11)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 (13) 第一章总则 (13) 第二章人力资源的引进与开发 (13) 第三章人力资源的使用与退出 (13)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 (15) 第一章总则 (15) 第二章安全生产 (15) 第三章产品质量 (15) 第四章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 (16) 第五章促进就业与员工权益保护 (16)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 (17) 第一章总则 (17) 第二章企业文化的培育 (17) 第三章企业文化的评估 (17)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 (19) 第一章总则 (19) 第二章筹资 (19) 第三章投资 (20) 第四章营运 (21)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 (22) 第一章总则 (22) 第二章购买 (22)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 (24) 第一章总则 (24) 第二章存货管理 (24) 第三章固定资产管理 (25) 第四章无形资产管理 (25)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 (27) 第一章总则 (27) 第二章销售 (27) 第三章收款 (27)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 (29) 第一章总则 (29) 第二章立项与研究 (29) 第三章开发与保护 (30)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 (31) 第一章总则 (31) 第二章工程立项 (31) 第三章工程招标 (32) 第四章工程造价 (32) 第五章工程建设 (33) 第六章工程验收 (33)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 (35) 第一章总则 (35) 第二章调查评估与审批 (35) 第三章执行与监控 (36)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 (37) 第一章总则 (37) 第二章承包方选择 (37) 第三章外包业务实施 (38)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 (39) 第一章总则 (39) 第二章财务报告的编制 (39) 第三章财务报告的对外提供 (40) 第四章财务报告的分析利用 (40)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 (42) 第一章总则 (42) 第二章预算编制 (42) 第三章预算执行 (42) 第四章预算考核 (43)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 (44) 第一章总则 (44) 第二章合同的订立 (44) 第三章合同的履行 (45)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 (46)

内部控制流程图

. 内部控制流程图

. 目录 第一部分:内部控制工作开展步骤及流程 一、工作步骤 二、工作流程图 三、主要经济活动的管理结构 四、制度框架 第二部分:经济活动控制 第一节预算业务控制 一、工作步骤示意图 二、工作流程图 三、风险点及主要防控措施一览表 第二节收支业务控制 一、工作步骤示意图 二、风险点及主要防控措施一览表 第三节政府采购业务控制 一、工作步骤示意图 二、工作流程图 三、风险点及主要防控措施一览表 第四节资产业务控制 一、工作步骤示意图

二、风险点及主要防控措施一览表第五节建设项目业务控制 一、工作步骤示意图 二、风险点及主要防控措施一览表第六节合同业务控制 一、工作步骤示意图 二、工作流程图 三、风险点及主要防控措施一览表

第一部分内部控制工作开展步骤及流程 一、工作步骤 (一)成立内部控制领导组织机构 单位要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确定常设的内部控制牵头 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开展内部控制工作 (二)开展单位层面内部控制 1、建立集体议事决策制度 主要内容:议事成员构成;决策事项范围;投票表决规则;决策 纪要的撰写、流转和保存;决策事项的落实程序;监督程序、责 任追究制度等 2、建立关键岗位管理制度 主要内容:单位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关键控制岗位责任制;关键 岗位轮岗制度和专项审计制度;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岗位条件及培 训制度等 3、建立会计机构管理制度 主要内容:会计机构设置;会计人员配置及岗位责任制;财会部 门与其他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制度;会计业务工作流程等 4、按照单位的控制工作需要建立其他管理制度 5、按照内控规范要求建立六项主要经济活动的管理结构(见下文 )(三)开展经济活动内部控制 1、梳理单位六项经济活动的工作流程,明确工作环节,查找风 险点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全套)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控制环境类指引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 1 号——组织架构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优化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组织架构,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和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 第三条企业至少应当关注组织架构设计与运行中的下列风险: (一)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发展战略。 (二)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 第二章组织架构的设计 第四条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形成制衡。 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可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战略、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明确各专门委员会的职责权限、任职资格、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为董事会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经理层对董事会负责,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分工应当明确。 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产生程序应当合法合规,其人员构成、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应当满足履行职责的要求。 第五条企业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等,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 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的具体标准由企业自行确定。 第六条企业应当按照科学、精简、高效、透明、制衡的原则,综合考虑企业性质、发展战略、文化理念和管理要求等因素,合理设置内部职能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权限,避免职能交叉、缺失或权责过于集中,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

浅谈小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2) 一、小型企业的特点及现状分析 (3) (一)小型企业的特点 (3) (二)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4) (三)金盛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5) (四)金盛公司内部控制的重点 (6) (五)从小企业内部控制实践情况的不足 (6) 二、小型企业内部控制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7) (一)从小企业内部控制实践情况看有以下不足 (7) 三、解决方案 (9) (一)对我国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设计的基本思路 (9) (二)金盛公司内部组织结构 (10) (三)制造业企业的内部控制,分类进行研究和设计 (10) 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质量评价 (11) 四、结论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浅谈小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以金盛公司为例 席贺晶 (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小企业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长久课题。目前,我国许多大企业已逐渐认识到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而我国的小企业在不断的深化改革中,虽然有各种管理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但大多数小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促进我国小企业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研究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实践就显得十分紧迫。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金盛公司是甘肃省金昌市本地一家食品加工企业。通过研究金盛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理论和实践,对于改善目前金盛公司的内部控制现状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同时,对研究我国其他小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也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关键字:小企业;内部控制;现实意义 Showing small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JinSheng company in as an example Xihejing (Business School of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Abstract: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the small problem has become a worldwide long-term task. At present, many large enterprises have gradually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internal control, but in China the small businesses in the unceasing deepening reform, although there are various management malpractice increasingly exposed for small businesses, but most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recognition is vague. This article chooses the research object of gansu province JinCheng

浅析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

浅析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内部控制“安然事件”《萨班斯法案》内邵环境企业文化权责分离财务监督会计监努激励与约束 论文摘要: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秋序和社会,y众利益具有重大意义。 最初的内部控制定义是内部牵制,它基本是以查错防弊为目的,以职务分离和账目核对为手法,以钱、账、物等会计事项为主要控制对象。内部拉制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和完整概念,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被人们提出、认识和接受,但核心是内部会计控制。2002年发生“安然”、“世通”等公司的破产揭露出一系列的财务欺诈丑闻,暴露出美国公司治理结构不平衡和外部监督缺失。其结果导致美国的资本市场损失了7万多亿美元的市值,对投资者造成了重大损害。为了提高民众对美国金融市场及对政府经济政策的信心,美国国会于2002年7月25日出台了《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简称“萨班斯法案”或“SOX法案”。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出台,极大地影响和促进一了中国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和发展,从国际上一些比较成功的企业管理经验看,完善并运转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是这些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还需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此,在这个时期必须从国有企业的“内功”人手,在现有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健全,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和持续快速发展能力,这是现阶段国有企业建设中的一项非常紧迫和必要的任务。内部控制是一个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话题。对我}}i 来讲全面认识内部控制还刚刚开始,企业会计一信息失真、经营失败及不守法经营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归结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失效或不具备可操作性。以下从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探讨问题的成因,研宠内部控制的对策。 1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内部控制从形式上表现为一整套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彼此连接的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通过发放内部控制调查表、实地走访我们看到被调查单位普遍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大都侧重于企业外部环境的梳理,而忽视了内部各环节、各岗位的牵制;侧重于经营环节的程序控制,而忽视了企业整体的协调;侧重于内部控制的制度学习,而忽视了执行制度的人的素质提高;侧重于对货币、实物的控制,而忽视了企业文化环境的建设等等。调查发现的问题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1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从调查情况看,不少企业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机构设置,企业普遍存在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多、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企业制度不

2021年浅谈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 欧阳光明(2021.03.07) 摘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各层次、各环节整体科学高效的管理控制制度的有机体系,是由一系列控制政策和程序所组成的系统。目的是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的运行,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与安全,防范各种经营风险,及时防止和纠正错误与弊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经营运作信息的及时准确。 在当前知识经济的时代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将直接面对外国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挑战,对外贸易越来越频繁,企业经营所遇到的各种风险也越来越多,加之企业经营改制中存在的不完善的运作,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的危机越来越严峻。因此一个企业要想在这样的经济潮流中生存、竞争、发展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各层次、各环节整体科学高效的管理控制制度的有机体系,是由一系列控制政策和程序所组成的系统。目的是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的运行,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与安全,防范各种经营风险,及时防止和纠正错误与弊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经营运作信息的及时准确。它是通过企业内部

高层管理者乃至每一名员工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高效的相互制约的行为规范。 一、科学合理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企业制定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必须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并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科学严谨的经营管理循环。就制定内控制度而言,我认为企业的高层领导在企业经营的设计理念上就应该高度树立制定内控制度的观点和意识,注意从建章建制向整体框架的构建与认真实施转变,做事应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积极主动、科学严谨的制定有序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经济越发展,内部控制制度就越重要。企业上至领导下至每一位员工、在每项业务和环节上都必须按内控制度办事,使企业的内控制度真正起到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和完整、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防范各种经营风险、发现和纠正弊端和错误,确保企业的经营运作有序、科学、高效。企业可采用业务循环法,将企业整个交易循环事项的过程,划分为销售和收入的循环、采购和付款的循环、生产过程的循环、筹资和投资的循环、货币资金的循环五个关键性环节,并据此制定各环节的科学、规范、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 企业建立内部控制是为了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合法,保证经营活动的高效、经济,保证企业内部管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固定资产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固定资产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引导企业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固定资产业务中的各种差错和舞弊,保护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固定资产,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 第三条企业至少应当关注涉及固定资产的下列风险: (一)固定资产业务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可能遭受外部处罚、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 (二)固定资产业务未经适当审批或超越授权审批,可能因重大差错、舞弊、欺诈而导致资产损失。 (三)固定资产购买、建造决策失误,可能造成企业资产损失或资源浪费。 (四)固定资产使用、维护不当和管理不善,可能造成企业资产使用效率低下或资产损失。 (五)固定资产处置不当,可能造成企业资产损失。 (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不合法、真实、完整,可能导致企业资产账实不符或资产损失。 第四条企业在建立与实施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中,至少应当强化对下列关键方面或者关键环节的控制:

(一)职责分工、权限范围和审批程序应当明确规范,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当科学合理。 (二)固定资产取得依据应当充分适当,决策过程应当科学规范。 (三)固定资产取得、验收、使用、维护、处置和转移等环节的控制流程应当清晰严密。 (四)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 第二章职责分工与授权批准 第五条企业应当建立固定资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固定资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同一部门或个人不得办理固定资产业务的全过程。 固定资产业务不相容岗位至少包括: (一)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编制与审批。 (二)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审批与执行。 (三)固定资产采购、验收与款项支付。 (四)固定资产投保的申请与审批。(五)固定资产处置的审批与执行。 (六)固定资产取得与处置业务的执行与相关会计记录。 第六条企业应当配备合格的人员办理固定资产业务。办理固定资产业务的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 第七条企业应当对固定资产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授权批准的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严禁未经授权的机构或人员办理固定资产业务。 第八条审批人应当根据固定资产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 提要本文从国内外内部控制发展的历史出发,分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并提出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缺陷;建议 美国安然、世通和施乐的会计丑闻充分暴露了公司关键人物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内部控制形同虚设等问题。鉴于此,2002年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萨班斯法案,在内部控制方面实施严刑峻法。2004年底,针对国际企业界频繁发生的高层管理人员舞弊现象,国际著名的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颁布了概念全新的COSO报告,即《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 我国公司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同样不容小觑。2004年中航油事件、2009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等,无不显示出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环境中内部控制的薄弱。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与否和执行情况正日益成为监管机构、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一家健康的公司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还必须拥有良好的内部控制。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 1、内部控制环境基础薄弱。COSO委员会在其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指出:“内部控制的框架包含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和监测”。控制环境包括最高管理层的完整性、道德观念、能力、管理哲学、经营风格和董事会的关注、指导。由其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内部控制环境是内控其他要素得以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而在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合格、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等问题。 2、风险评估不足。风险评估是整个内部控制体系运作的前提,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应以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为出发点。当今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风云变化导致企业间竞争愈来愈激烈,企业所承担的风险愈来愈高,企业均应认真评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各种不同风险,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确保自身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然而,我国企业普遍对形势和市场认识不足,对今天和明天过于自信乐观,以至于盲目扩张,再加上风险规避意识不到位,缺乏有效率的识别、分析、预防和应对风险的机制,导致不少企业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很差。比如,“中航油”因参与石油期货交易,巨亏5.5亿美元的事件等。 3、控制活动不严谨。虽然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