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巴塞罗那城市肌理

巴塞罗那城市肌理

巴塞罗那城市肌理
巴塞罗那城市肌理

巴塞罗那城市肌理

知乎上面发现一篇帖子,讲述了巴塞罗那历史上经历的几次大的城市规划行动,用来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巴塞罗那的建筑十分统一?

问:上图是网上搜得的巴塞罗那鸟瞰图。看得出街道规划井井有条。房屋都是一个类型(四四方方中间是庭院之类的)。请问是出于什么原因形成这个现象的呢?

回答这个问题的是知乎Louis:点击看他,他说的很详细,让人敬佩。

正好刚考完城规,准备讲讲上课老师提到的内容,顺手一搜找到一篇魏玛包豪斯建筑学院的学生论文,信息量很大,内容翔实,于是写到最后变成在大致翻译整理的基础上补充一些自己所学知识的一篇回答了。。。

巴塞罗那历史上经历过几次大的城市规划行动,我就按时间顺序依据这几次行动的发展过程来写吧。

1859, Plan Cerdà

谈到巴塞罗那城市规划,必然得从I ldefons Cerdà其人说起。这位生于1815年,卒于1876年的加泰罗尼亚(Catalunya)土木工程师、城市规划师以及社会活动家,奠定了现在常出现于巴塞罗那城市宣传片以及各色旅游纪念品上令人印象深刻的八角形网格状城市肌理的基础。

Ildefons Cerdà出生于巴塞罗那周边小镇的富庶家庭。1841年以工程师学位毕业之后,他一直致力于主持巴萨等西班牙城市的市政工程建设,其中包括街道、给排水及远程通讯网络的规划。自父亲及兄长过世,由Cerdà继承家产以来,他开始成为活跃的政治活动家,并为了实现理想中的城市而努力。他著名的巴塞罗那城市规划,即所谓“Plan Cerdà”,于1859年开始实施,却是早在1854年就开始设计了。

在1854年的巴萨,这座西班牙第二大的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已经让这座成形于中世纪的古老城市狭窄的街道和落后的城市卫生系统无法承受。另一方面,中世纪以来巴萨不仅是西班牙的一个重要贸易城市,更是文化自主,经济发达的加泰罗尼亚地区的首府。在这个以加泰罗尼亚语而不是西班牙语为第一语言的地方,文化的自主意识尤其强烈。而18世纪以来波旁王朝取消了加泰罗尼亚的自治权,甚至禁用加泰罗尼亚语为官方语言,加泰罗尼亚文化受到了严重打压,人民和政府都希望通过城市的建设来获得对发展的自信和希望。

老城的城墙在这一年被拆除,城市的扩张和更新已经势在必行。

上图为巴萨老城区哥特区(El Gothic)。勉强可以辨认出兰布拉大道(La Lambla)和加泰罗尼亚广场(Pla?a de Catalunya)。

经过5年多的前期设计和调研,工程师出身的Cerdà放弃沿用老城的城市肌理,确定了新区充满理性的正交网格状结构。在他眼里,这才是适合未来城市和现代生活的城市形式。

图中可以看出网格结构是与海岸线平行布置的,街道平行或垂直于海岸。至于街区朝向,图中调整了方向,实际中绝非正南正北,这也是为了防止有房子朝正北而遭受不利日晒。

实际街区如下图,以向上为正北。

中心这个多条大道交汇的醒目的椭圆形广场便是Glòries广场。在Cerdà的规划中这里将成为新城区的中心,但是实际中一直处于主城区边缘地区,直到92年它的地位才在因奥运而进行的城市更新项目中得到了强调。

言归正传,每个八边形街区都被放在边长为133米的正方形格子内,四个倒角都是45度。倒角的灵感来自于巴萨老城区,在狭窄的街道中车辆想要拐弯实属不易,倒角腾出了转弯的空间,改善了狭窄街道中的通风和采光问题,还顺带让十字交叉处的街角有了点儿小广场的意思。

至于八边形街区内部的设计,Cerdà想了很多种方案。最常被提起的一种如下图,灰色部分为建筑物,留白处为绿地和公共空间。建筑物只占街区两侧,进深不超过24米,高度最高4米。如此一来,便可保证良好的通风和采光,也让巴萨拥有充沛的绿地。建筑物不致太过密集,卫生条件也能得到改善,人们在此沟通交流,享受生活。

街道宽度则被限定为20、40以及60米三种尺寸,在不同情况下设置,以此来保证交通通畅。街道基本保证互相垂直,有时候也不得不为旧有的道路做一些妥协,便会出现八边形街区被斜向街道一分为二的情况。有的时候又是为了交通方便设置斜向街道,毕竟对角线才是穿过一个方形最短的路径。直到1999年才完工的Diagonal大道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穿过无数街区,成为了明信片中那条醒目的

城市轴线。

至于Cerdà为什么要把城市规划成近乎变态的方正形状,倒也不止是为了满足工程师的美感和理性洁癖。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从地理上保证每个居民的居住权利。没有社会分级,没有所谓好的住宅区和坏的区域,他要求平均每几个街区就要共享一所教堂、学校、市场、墓地、公园甚至警察局。公共设施平均分配,既保证每个人都享有使用公共资源的同等权利,又提高了城市运作的效率。这便是Cerdà心目中的理想城市。

自加泰罗尼亚广场开始,新城在Cerdà的蓝图上开始生长。一切并不总是那么顺利。在财政困难时期,投资者面对诺大的远离市中心的新城和尚未完善的市政设施打了退堂鼓。直到19世纪70年代,在经济大幅增长的刺激下,大部分被闲置的新城规划区才又开始建设起来。

巴塞罗那最大的城区Eixample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形成了。井喷式的建设持续到1885年,在此期间巴萨人口增长了两倍。

Eixample是一个怎样的城区呢?如果我说高迪的很多代表作品,从巴特罗公寓,米拉之家到圣家堂都位于这个区域,便可以估计出它在现代主义及新艺术运动中所占的地位了。当时的Eixample富人商贾云集,建筑师们找到了他们的伯乐,让加泰罗尼亚文化的花朵在繁复精美的装饰和生动的建筑线条中放肆地盛开。当人们谈论巴塞罗那的八角形网格状城市肌理时,他们谈论的是Eixample。巴塞罗那也由此成为了世界上新艺术风格建筑最多的城市。

前面提到在Cerdà的设计中八角形街区实际上只有两侧有建筑物,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却是扎扎实实的闭合街区。一座紧挨着另一座的雄伟大楼包围着中心的庭院或广场,而不是Cerdà想象中有自由的风穿过的低密度城市花园。经济的增长不可避免地带来人口密度的增加,这种中空的闭合街区是一种由老城借鉴而来的妥协。南方湿热的空气可以通过中心的庭院向上流通,而在广场上聚会、聊天、购

物的生活习惯,似乎已经流淌在西班牙人的血液中。

80s, Plan Espais

20世纪40年代独裁者Francisco Franco掌权,膨胀的人口从较贫困的地区涌向这个富饶的工业及港口城市。60年代开始为了防止住宅区变得更为混乱,巴塞罗那建设了大量社会性集体住宅。80年代开始实行的Plan Espais城规计划致力于降低Eixample区的建筑密度,改善高密度城区的居住条件以及扩建公共空间,意图使城市回归到Cerdà最初的梦想中去。

但是Eixample仍然不可避免地改变了。建筑物的进深达到35米,超出Cerdà所设定的24米界限,人们不得不通过狭小的天井和天窗进行采光和通风。在宏伟的立面和规整的平面之内,混乱无序的内部庭院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反差,提醒着我们这个城市的过去和现在。

1992, Olympia

巴塞罗那一直都没有忘记Cerdà的精神。借着1992年奥运会的机会,又一轮城市更新开始了。这一次奥林匹克村的街区均采用了经典的Cerdà式八角形,其中三个住宅区建筑进深则大大减低,八角形中心是广大的绿地和广场,算是终于实现了Cerdà最初的设计吧。

Diagonal大道也在这次扩建中变得更加醒目。本来就很长的宽阔大道干脆延伸到了海边,大道终端原先是发电厂和污水处理厂的地方如今是Herzog和 de Meuron于2004年设计的三角形Forum building。沿海一带更聚集了巴塞罗那的新鲜建筑,其中也有Frank Gehry介于建筑和雕塑之间的一尾“巴塞罗那鱼”。

这个早在1859年便已定下蓝图的乌托邦,历经150多年的坚持和成长,它的理性与秩序在今天看来也是如此令人震撼。在巴塞罗那,人们等待的不止是圣家堂。

巴塞罗那城市肌理

巴塞罗那城市肌理 知乎上面发现一篇帖子,讲述了巴塞罗那历史上经历的几次大的城市规划行动,用来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巴塞罗那的建筑十分统一? 问:上图是网上搜得的巴塞罗那鸟瞰图。看得出街道规划井井有条。房屋都是一个类型(四四方方中间是庭院之类的)。请问是出于什么原因形成这个现象的呢? 回答这个问题的是知乎Louis:点击看他,他说的很详细,让人敬佩。 正好刚考完城规,准备讲讲上课老师提到的内容,顺手一搜找到一篇魏玛包豪斯建筑学院的学生论文,信息量很大,内容翔实,于是写到最后变成在大致翻译整理的基础上补充一些自己所学知识的一篇回答了。。。 巴塞罗那历史上经历过几次大的城市规划行动,我就按时间顺序依据这几次行动的发展过程来写吧。 1859, Plan Cerdà

谈到巴塞罗那城市规划,必然得从I ldefons Cerdà其人说起。这位生于1815年,卒于1876年的加泰罗尼亚(Catalunya)土木工程师、城市规划师以及社会活动家,奠定了现在常出现于巴塞罗那城市宣传片以及各色旅游纪念品上令人印象深刻的八角形网格状城市肌理的基础。 Ildefons Cerdà出生于巴塞罗那周边小镇的富庶家庭。1841年以工程师学位毕业之后,他一直致力于主持巴萨等西班牙城市的市政工程建设,其中包括街道、给排水及远程通讯网络的规划。自父亲及兄长过世,由Cerdà继承家产以来,他开始成为活跃的政治活动家,并为了实现理想中的城市而努力。他著名的巴塞罗那城市规划,即所谓“Plan Cerdà”,于1859年开始实施,却是早在1854年就开始设计了。 在1854年的巴萨,这座西班牙第二大的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已经让这座成形于中世纪的古老城市狭窄的街道和落后的城市卫生系统无法承受。另一方面,中世纪以来巴萨不仅是西班牙的一个重要贸易城市,更是文化自主,经济发达的加泰罗尼亚地区的首府。在这个以加泰罗尼亚语而不是西班牙语为第一语言的地方,文化的自主意识尤其强烈。而18世纪以来波旁王朝取消了加泰罗尼亚的自治权,甚至禁用加泰罗尼亚语为官方语言,加泰罗尼亚文化受到了严重打压,人民和政府都希望通过城市的建设来获得对发展的自信和希望。 老城的城墙在这一年被拆除,城市的扩张和更新已经势在必行。 上图为巴萨老城区哥特区(El Gothic)。勉强可以辨认出兰布拉大道(La Lambla)和加泰罗尼亚广场(Pla?a de Catalunya)。

香港九龙城市肌理研究

KING’S PARK TIN HAU TEMPLE T E M P L E S T R E E T YAU MA TEI MARKET CHINA HONG KONG CITY OCEAN CENTRE HARBOUR CITY STAR FERRY HK CULTURAL CENTRE HK MUSEUM OF ART HK SPACE MUSEUM F E R Y S T R E E T J O R D A N R O A D A U S T IN R O A D W A T E R L O O R O A D K O W L O O N P A R K C A N T O N R O A D FEATURE LANDMARKS CAN POTENTIAL LINK TO FUTURE NETWORK AS REFERENCE VISUAL CORRIDORS / BREEZEWAY TO BE RETAINED AND EXTENDED IN THE RECLAMATION

S A L IS B U R Y R O A D A U S T IN R O A D W A T E R L O O R O A D P U B L I C S Q U A R E S T R E E T J O R D A N R O A D K A N S U S T R E E T N A T H A N R O A D C A N T O N R O A D DISTRICT/ LOCAL/ HINTERLAND OPEN SPACE MAJOR VEHICULAR TRAFFIC POTENTIAL EXTENSION OF OPEN SPACE PEDESTRIAN MOVEMENT/ ROUTES LINKING TO THE WATERFRONT ACTIVITY NODE/INTENSE HUMAN ACTIVITIES MTR STATION EXISTING PEDESTRIAN FOOTBRIDGE/ SUBWAY POTENTIAL PEDESTRIAN FOOTBRIDGE/ SUBWAY

从城市肌理角度浅议小陆家嘴中心区_省略_993版规划和现状实施的对比谈起_朱笠

从城市肌理角度浅议小陆家嘴中心区活力的失落——以1993版规划和现状实施的对比谈起 朱笠,吴艳翠,王婷 摘要:虽然 1993年出台的陆家嘴中心区指引性城市设计方案强调了城市活力的营造,但发展到目前却出现了活力严重缺失的问题。为了探究哪些原因造成了现有区域与城市设计活力营造目标的背离,本文从城市肌理与城市活力关联的角度出发,建构出联通路径、行为链接、行为尺度、分形特征的分析框架,并从这四个维度探寻现状与1993年陆家嘴中心区城市设计方案的差异性,最终分析了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 1.引言 1.1概述 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浦东,自此沉寂多年的城市空间形态开始发生突变。陆家嘴中心区作为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重要象征,作为当今中国最具现代形象的地标区域,作为上海中心商务区(CBD)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建设从一开始就被置于聚光灯下。虽然建成后的陆家嘴高楼林立,极富震撼力,但事实上,光鲜亮丽的背后却隐藏着这样的一个现象:整个陆家嘴中心区社会性公共活动严重缺失,观光客的游览范围仅局限在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地块附近;而在许多在陆家嘴大楼内办公的人看来,走出自己工作的大楼(甚至他们的公司所占据的那个楼层或者他们的办公室),外面都是荒漠,是与自己的生活和日常活动轨迹不相关的“空”的空间(孙施文,2006)。每到晚上,整个陆家嘴地区人去楼空,沿江展开面灯火通明的喧嚣繁华与其内部空间的冰冷空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现象与陆家嘴城市中心的身份显然极不相称。 毫无人气与活力的街道空间,隐约呈现出电影我是传奇中末日来临的荒凉感原本连接滨江大道与 陆家嘴环路的百步街 由于缺乏活力已沦为 停车场功能 仅有的一些小尺度商 业设施由于缺乏使用 人群而显得凋敝清冷 很难想象这是东方明 珠北侧的滨江开放空 间,近乎空无一人图1 陆家嘴地区活力缺失现状

从世界城市规划看未来城市发展趋势3篇汇总

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它代表了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关系着城市的兴衰。中国文库网为大家带来的从世界城市规划看未来城市发展趋势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从世界城市规划看未来城市发展趋势1 美国城市学家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曾经提到,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共政策的结果,而下一世纪的城市必然是规划的结果。从当前世界城市的发展路径看,越来越多的世界城市具有明显的政府公共政策指导下的规划发展痕迹,可见城市规划对于未来世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引领意义。因此,通过研究城市规划在世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探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战略的方向和路径。 一、城市规划与世界城市的发展 早期的世界城市是市场因素主导自发形成的,但现代世界城市越来越显露出政府规划引导的痕迹,其中,东京是最具代表性的通过国家战略规划打造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城市。东京是日本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一直以来,通过政治体制与中央政府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

各类机构不仅依靠政府部门的政策指导,而且以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发展目标。以国家战略要求和国家政策引导为特征是东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模式。此后,东京进一步发布了《东京构想2000》,提出到2015年东京城市的发展目标,包括舒适的东京;人员、物品、信息顺畅流动;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富有个性和能力的人才;多彩社会;产业活跃发展;安全;环境与健康;可持续发展;社会基础设施;自立发展;下一代培育;就业充足;信息化;交通运输;提升城市控制力和地位,并围绕目标制定了城市发展步骤和措施。这些规划内容均为东京继续保持世界城市地位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框架。 相对于东京的国家战略规划要求,其它城市的远景发展规划也在世界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91年,伦敦规划咨询委员会发布了题为“伦敦迈向21世纪的世界城市”(London: World City Moving into the 21st Century)的咨询报告,为伦敦未来城市发展做出了明确定位,报告提出重新振兴经济,强调交通与开发的关联性,构筑更有活力的城市结构,重视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了强化伦敦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竞争地位,英国中央政府也开始更多地参与伦敦城市规划设计。1995年,“伦敦荣耀计划”(the London Pride Prospectus)公布,它设定了城市重点战略发展框架,包括实现世界级生产力;更强的社会凝聚力;提供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生活设施。其目的在于确保伦敦作为欧洲惟一的世界城市地位。而随后的英国中央政府也明确提出“将伦敦提升到世界城市首都的地位是当前政府的基本政策”。为适应与巴黎、法兰克福、巴塞罗那和柏林等城市

城市地标与城市肌理—城市建筑的兼济之道

城市地标与城市肌理—城市建筑的"兼济"之道 ?图为:捷克布拉格 图为:德国柏林 从地标说起 在全民关注房地产的当今,“地标”早已成为炙手可热的热门词汇。这个原本源于户外广告行业的专有名词一经引入,便天然地激起城市建设者和土地开发商的争雄之心。 必须承认,对“地标”的追逐有其合理性。 中国正处于建设现代城市的热潮之中,而最能够体现现代城市张力、活力的无疑是商业文化,于是类似帝国大厦的恢弘建筑成为了“地标”的标杆。另一方面,作为城市符号的地标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学意义之外,还有着更为影响深远的文化意义。 然而,随着城市的高速扩张和发展,城市房地产开发陷入了对地标性建筑的片面理解和狂热追求,造就了城市建筑比高比大比豪华阔绰的趋向。 来看看这些不断被刷新的高度:广州双子塔(在建)约530米、北京泛海国际双子塔(在建)505米、厦门双子塔(在建)620米,目前重庆又拟建全球最高摩天双子塔,其高度必然要超过620米。更不用说如今在各大城市涌现出的体量庞大、造型新异的各种建筑。 更有甚者,“未经过消化的舶来品破坏了原有城市的文脉与肌理……一幢幢不讲究工程、不讲究结构、不讲究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在各地拔地而起。” 在地标泛滥之际,呼吁对城市肌理的尊重显得尤为有意义。 意大利新理性学派的阿尔多·罗西在《城市的建筑学》中将城市的构成分为地标和肌理两部分。相较于地标,肌理意义更为宽泛。就建筑来讲,肌理是构成这座城市的一般建筑物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例如北京的肌理,就是它的四合院、胡同以及民俗民风等一系列构成城市气质的要素;上海的肌理,就是它的石库门老建筑。 肌理对于城市意象的锻造是强烈而持续的,它不仅从物质环境建设角度表征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更从人文美学角度解说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脉,影射着人们活跃的生活场景。任何独立、隔绝于城市肌理之外的建筑,都是对城市文脉的割裂和对城市美学的破坏。 大师的未尽之笔 1961年,建筑大师梁思成在《人民日报》上陆续发表了5篇名为《拙匠随笔》的专栏,受到了广泛的欢迎。1962年连载中止,但经先生遗孀林洙女士整理发现,除了已发表的外,他还计划了其后不下十篇的文章内容。其中一篇的标题即为《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 建筑是应当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梁思成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还要在构思这篇文章之前很多年。在1950年1月22日的营建学研究会上,梁思成讲到: “个人自由主义使近代的建筑成为无纪律的表现。每一座建筑本身可能是一件很好的创作,但是事实上建筑物是不能脱离了环境而独善其身的。结果,使得每一个城市成为一个千奇百怪的假古董摊,成了一个建筑奇装跳舞会。” 虽然《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一文最终也未能面世,但梁思成先生的预见和判断却已然浮现。他明确地说,那些孤零零处于“高高的山崖上”、“葱幽的密林中”或者“无人的沙漠上”的建筑,无论多么优秀,都只能表明“个人自由主义的建筑之失败”——因为“它经不起城市环境的考验”。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可以解释为建筑对待城市肌理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延续与突变。肌理的延续是以背景的方式存在,呈现的是一种谦虚的态度;而肌理的突变以视觉中心的方式出现,体现的是一种傲慢的姿态。一个最容易被人想起的例子是央视新大楼,设计者将其视为建筑艺术的先锋试验,所有者为其令人瞩目的风格而自豪,而民众则极尽嘲讽,归根究底是对这种傲慢姿态的不满。 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快速稳步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逃避现实,

城市的远见——巴塞罗那城市改造的经验

巴塞罗那城市经验 二千年历史,从十二世纪起从事贸易而逐渐富裕,市民有典型的地中海文化性格,热情友善,喜爱户外活动,享受城市的户外空间。 位于地中海,西班牙是第一大港,人口三百万,是仅次于首都马德里的第二大城。 巴塞罗那城市改造的经验:1.改善公共空间,2.公共艺术品创造空间 1巴塞罗那历史:佛朗哥政权上位后对巴塞罗那的定位是工业城市,工业的大力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郊区建设农工住宅,而且城市规划混乱。1975年佛朗哥下台后,开始进行一系列城市改造计划。建筑、住宅、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对一般居民都很简单,还引发反对运动,政治改革。 2.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是公共空间。1 981~1992, 巴塞罗那在改造城市时从小型的公共空间入手,单电切入,逐渐让巴塞隆那转变成一个可以居住的城市。“针灸法”。采用现代主义风格:简单。材料朴素,经久耐用。 变成停车场,剩余空间到处堆满废弃物。在公园内创造不同区域来容纳不同功能,给小孩的儿童游乐园,绿树给看孩子的人乘凉等。大的斜坡连接公园两侧不同高度的街区,斜坡道一边是街道,

另一边将来会盖居民活动中心,在两侧道路中间为解决地形高差,创造了一连串的平台,种上花草,让公园四季分明。另一点,公园有个相当大的中央水池,水浅,可以给孩子玩,并使景致更美,还调节微气候,清新空气。椅子是大理石的,真实、经久耐用,越久越有味道。 去创造人可以进入的空间,而不是一堆复杂的造型符号。 城市空间的主人有二:(1)使用的人。(2)周边的建筑物。当然最主要的,就是使用公园的人,他们是公共空间的真正主角,他们将会带给公园各式各样的活动,他们的活动和穿着,都会带给空间生气与活力。因此,空间本身应该简单一点,而不需要复杂的材料,复杂的形状,复杂的形式。 (巴塞隆那设计师的手法在于创造空间,而不是创造一大堆沒有用而又复杂的造型。这一点对于城市规划非常重要,在纽约如中央公园和哥伦布亚大学图书馆前的空地台阶。简单、朴素、耐用的建材以及不用修建,却又有四季变化的植栽便是空间营造的秘诀。但是这种手法放在中国的大部分城市也许不适用,不仅是因为没有人会在市中心的公共用地建筑街心花园,更因为除了老年人和学龄前儿童,鲜有人有此闲情逸致。欧洲人的生活范本对我们来说是无忧的境界,但是无忧的生活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

城市肌理的发展及保护

城市肌理的发展及保护 建筑学122 杨镜 城市的肌理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是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长期浸润和积淀形成的,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相依相存,与人的休养生息有机相伴,是一部活的城市历史,印记着岁月的沧海桑田。城市是否具有魅力,对居民是否具有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关键取决于城市肌理的细腻与丰富程度。肌理是涵养城市文化底蕴、保持地区个性、焕发内在活力的重要依据,也是控制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肌理的形态可以是历史遗留的片断,也可以是建成不久的建筑群落,只要其空间形制与内容能对引领整个地段的风格有着影响,这种布局就可以称之为肌理。而城市肌理则是对这一特性的理性概括。“肌”,是物质的表皮;“理”,是物质表皮的纹理。城市肌理不仅是建筑与景观视觉的关键因素,也是其构造城市组织形态的体现。城市肌理反映在建筑密度上,可以理解为城市的图底关系;反映在空间尺度上,可以理解为各种要素组成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肌理的形成是城市历史发展的结果,其本身可以体现城市的历史、人文以及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同感,是特定时期内的社会价值倾向的反映。在长久的历史冲刷下,很多城市肌理能完整地保留下来,最关键的就是活跃在空间肌理下隐含着的人文情结,院落、里弄、胡同等传统城市肌理可以像年轮一样成为时间的印记。从空间的街巷和建筑排布的肌理中可以看到历史的琢磨,从新与旧空间交织的街区肌理对比中可以感受到.。历史的纵深与时空的张力。因此对城市肌理的研究有助于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城市。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其尚存的文化内涵如何延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在相当程度上需要借助规划者的专业素质和文化涵养来识别、整合、复兴城市街区中的微观空间构造。把空间设计转化为肌理延续,从城市肌理的角度而非从建筑形式本身来塑造空间形象,这是在建设过程中须不遗余力去发掘的,也为在城市空间创造中提供一个新的着眼点。 对一个城市的理解,最直接的就是去亲身感受这个城市的空间形态,而城市肌理则是对这一特性的理性概括,因此对城市肌理的研究有助于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城市。一方面,城市肌理的形成是城市历史发展的结果,因此城市肌理可以体现城市的历史、人文以及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特定时期内的社会价值倾向,包括意识形态的导向和对商业利益的追逐。 巴黎起源于罗马帝国时期,是在罗马营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于公元888年成为法兰西封建国家的首都。巴黎发展至今经过多次扩建与改建。中世纪的巴黎以巴黎圣母院所在的城岛为中心。绝对君权时期,路易十四对巴黎中世纪城区的改造,主要内容有卢佛宫改

烟台各历史时期典型城市肌理演进及其精神文化内涵解读

烟台各历史时期典型城市肌理演进及其精神文化内涵解读 杨兰 摘要:本文将烟台城市的历史分为起源、形成、发展三个不同阶段,从城市各历史阶段里应对海洋文化的不同态度而发生的事件(海禁、开埠、开放)出发,通过对各事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城市对地理环境“海”的不同应对表现,和以此而产生的典型的城市肌理(内陆方城、近海合院、海岸群楼)的体的机能的表象显示,逐层论述其抽象形态下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内涵,而阐述烟台城市历史的脉络走向,以探求城市发展的未来之路。 关键词:城市肌理,海洋文化,精神文化内涵 Abstract:This easy divides the history of Yantai city into three stages — its origin,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easy begins with accounting different incidents (ban on maritime trade or intercourse with foreign countries; opening wharf; the open policy) which show th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marine culture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and illustrates different expressions to the sea, th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in different social environment and presentations of the function of the setup of typical urban texture (inland square city; offshore compound houses; coastal buildings). Then this easy expounds the deep spiritual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abstract formation of urban texture and elaborates the historical trend of Yantai city and explore the future of urban development. Key Words: urban texture; marine culture; spiritual cultural connotation 近代以来,“在传统农业经济区域形成与演化的漫长过程中,区域经济重心历经迂回转移而最终的趋势是向沿海挺进、向海洋靠拢”,这也是“长期封闭性、内构型中国屈服于近代世界海洋开拓趋势的必然结果”1,同时,这种围绕海洋而产生的超越土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和人类缘于海洋而生成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化生活内涵而衍生的海洋文化使中国的城市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烟台城市也因此由一个明代内陆区域的海防所城,而成为当前开放中的滨海城市。 城市肌理作为城市形态的外在视觉表象下更深层次的抽象形态,是由城市的各种要素,在一定的密度下,并按照某种组织规律,在一定范围空间上的一种重复、叠加结合而形成。烟台城市形态的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肌理是城市历史最直观的见证,研究这一城市形态转变过程,应从城市肌理着手,正如建筑理论家约瑟夫·瑞克沃德(Joseph Rykwert)所言:“一个城市肌理正是对无形事物,对其所在社会,及其精神的有形反映”。因此,城市肌理作为表现社会精神的一种动态性形态的表征,其演化表现出的具体形式是因为处于不同演化过程而表现出的阶段性现象,也包括地理环境(本文特指城市的临海特征)塑造作用的结

巴塞罗那智慧城市案例分析

巴塞罗那智慧城市案例分析 巴塞罗那(Barcelona)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濒临地中海,是加泰罗尼亚的港口城市,是享誉世界的地中海风光旅游目的地和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西班牙最重要的贸易、工业和金融基地。巴塞罗那气候宜人、风光旖旎、古迹遍布,素有“伊比利亚半岛的明珠”之称,是西班牙最著名的旅游胜地。 早在2000年,巴塞罗那便致力于推广低碳绿色环境发展政策,先是支持全城居民使用太阳能,然后在全城普及各种电动车的使用,在城市中建设了大量的电动车充电装备。2009年,“智慧全球”的概念在全球风生水起,巴塞罗那也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模式的概念,旨在提高公民的福利和生活质量,促进经济进步,并确保城市更有效率和可持续发展。 一.巴塞罗那智慧城市发展概况 巴塞罗那在市议会领导下,规划和协调智慧城市的发展。早在2009年巴塞罗那市议会便提出了以“智慧城市”模式的设想,希望以此提高公民的福利和生活质量。到2012年,巴塞罗那已经完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智慧城市项目,并据此被评为欧洲智慧城市标杆。之后,巴塞罗那又根据“欧洲2020战略”制定了MESSI战略(Mobility流动性,E-Government电子政务,Smart City智慧城市,Systems of Information and Innovation信息与创新系统),旨在协调经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提高公民的福利和生活质量,促进经济进步做出努力。图1 巴塞罗那智慧城市发展阶段示意图 同时,巴塞罗那智慧城市建设虽然是自上而下的规划建设,但市议会并不忽视社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巴塞罗那重视对旧城区进行改造和再生,在“22@Barcelona”区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如今“22@Barcelona”已经为应用技术创新的智慧新城区,是巴塞罗那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模范社区,其智慧技术系统已经在其他9个城市创新推广。 巴塞罗那智慧城市是一个综合规划,包含了城市的各个方面,从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社会公共服务,到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容开放的系统。 0L~R0RFN[LQ`G0JDPS5XF9B 图2 巴塞罗那智慧城市框架图 1.互联的巴塞罗那 如今巴塞罗那地下综合网络已经覆盖全市,共有37.5万米长城市网络,FTTH覆盖100%覆盖整座城市。同时市民可以通过APPs简单便捷地获取覆盖全市的免费Wifi公共接入点,721个Wi-Fi热点让市民随时随地获取网络服务,畅享互联互通的网络世界。“家庭光纤”是一个试点项目,室内安装一个光纤网络的Poblenou乘以这个地区的带宽。而“T-City Friedrichshafen”是一个城市数字网络,超快速光纤和移动网络提高数据传输,实施应用程序;其中,有超过300公里的光纤和基础城市管理模型的集约化信息应用技术。 2.感知的巴塞罗那 巴塞罗那非常重视物联网对智慧城市的作用,城市覆盖了大面积的无线传感器和路由器,这些设备每天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流则向开放式软件平台,进一步在平台上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为城市更有效的运行提供指导。比如智能垃圾回收系统特有功能之一就是在自身满载时会主动发出信号,工作人员将根据其发出的信号来安排分配垃圾运输车的出行频率和路线,从而提高垃圾处理效率。智能灌溉系统也是如此,通过地面传感器提供湿度、温度、风速、阳光、和气压等实时数据,园丁们能够根据基础数据调整植物灌溉时间表,更加科学地灌溉。 3.开放的巴塞罗那 为了使巴塞罗那更加智能,城市选择开放平台,旨在加快推进未来传感器、网络、地图和软件分析等开发商将平台的数据为他们所用。该平台还允许市政府各部门共享信息,避免重复彼此的工作。比如司机只需下载一种专门应用程序,就能够根据数据平台发来的信息获知空

巴塞罗那高铁区域规划与城市更新

巴塞罗那高铁区域规划与城市更新 发表时间:2017-06-16T13:38:48.507Z 来源:《建筑知识》2017年4期作者:张文杰 [导读] 高速铁路做为高效的长途交通运输方式,为城市发展带来了促进作用,因而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天津 300251) 【摘要】高速铁路做为高效的长途交通运输方式,为城市发展带来了促进作用,因而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很多城市从高速铁路的到来中看到了与其相关的城市更新及公共空间改造机遇,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整体结构。巴塞罗那利用新建高速铁路所提供的城市更新机会,以铁路设施做为公共空间载体,采用更新城市功能和改善公共空间相结合的手段,实现了高密度城市空间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词】高铁引入;区域规划;公共空间;城市更新 【中图分类号】TU9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04-0036-03 1.引言 高速铁路相对于其他长途交通方式拥有运输量大、能耗量低、安全性高等一系列优点,因此高速铁路的建设在全球众多城市中展开。这种高效的交通方式,对带动城市发展、振兴地方经济具有催化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很多城市从与高速铁路网络相连接中看到了火车站周边区域重新开发的机遇,并为此制定出一系列雄心勃勃的计划。城市期望车站区带动的重新开发可以消除原有铁路设施对城市区域的不利影响,增强外部区域进入城市中心区的可达性,加强其在区域中树立起的地位及形象。 以西班牙为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西班牙铁路系统在西欧国家中是最慢、最陈旧的,但西班牙当局在过去二十余年大力建设高铁,高铁线路逐渐扩展连接国内各个大城市,目前更成为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高铁网络。各地区各城市都意识到高速铁路是能够刺激经济活力和促进城市更新的潜在工具,并且认识到新基础设施的到来伴随着重大的城市更新和城市再开发项目,使得车站地区成为高效的城市交通组成部分,并更好地融入城市整体结构,缝合铁路设施在城市发展中造成的割裂。在西班牙各大城市高铁建设案例中,本文选取巴塞罗那为例进行研究。 2.巴塞罗那高速铁路建设与城市更新 2.1 巴塞罗那高铁建设 巴塞罗那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是西班牙第二大城市,也是加泰罗尼亚自治区首府,加泰罗尼亚自治区议会、行政机构、高等法院均设立于此。巴塞罗那城市及人口规模仅次于首都马德里,也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 马德里-巴塞罗那-法国边境高速铁路是一条由西班牙首都马德里连接至加泰罗尼亚地区首府巴塞罗那,再延伸至西法边境的高铁线路,全长621公里。2003年马德里-莱里达段先期开通,2006年线路由莱里达延伸至塔拉戈纳,2008年通车的塔拉戈纳-巴塞罗那段落将巴塞罗那连接至西班牙第一大城市马德里,给城市带来了更加快速便捷的交通方式。2013年,西班牙开通了巴塞罗那到法国西部边境菲格拉斯的高速铁路,西、法两国高铁网络正式汇合。 马德里至巴塞罗那高铁段落自建成起一直是最热门的线路,它为许多长期、经常性往返于两地之间的人们带来巨大福利。目前线路已经通车运营数年,但围绕巴塞罗那市区内铁路区域的更新改造仍在进行中。 2.2 铁路与城市更新 在20世纪80年代的巴塞罗那,为了解决小汽车带来的道路拥堵及应对工业化带来的城市衰退问题,政府出台各项改善城市公共环境的举措,试图创造出与城市交通系统相融合的城市公共空间,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努力。地方政府认为充分利用和改造城市中心既有的铁路设施可以激发城市公共空间更新进程。结合铁路的改扩建工程,并将关注点集中在铁路设施与周围区域的边界关系处理上,可以借此优化铁路周边区域的功能组织结构,并恢复铁路沿线逐渐退化的邻里关系。 城市中既有铁路曾有一条段落沿海运行,将市区居民与海滩分隔开来,市政府抓住举办奥运会的机会对滨水区域开展了更新重建工程,最终采用将铁路放到地下的方式将海滩景观归还市民,市民沿滨海路即可便捷地到达不远处的奥林匹克场馆。 铁路设施在城市中心区域也曾形成巨大的割裂,重新将铁路基础设施整合到城市环境中有多种解决方案,政府部门倾向于采用类似上述沿海铁路的解决办法,即将铁路设施覆盖于地下的工程解决途径,弱化铁路设施与城市的边界以增加连通性,这是因为城市中心节省出的大片土地为重大城市建设开发项目及城市公共空间更新改造项目提供了极好的机会。由于难度较大,花费较高,地方政府积极寻找房地产开发公司和各种融资渠道,以帮助实施此类城市更新工程。 3.融入城市的高铁区域规划 引入巴塞罗那城区的高铁线路规划设有三个提供旅客乘车服务的站点,目前已投入使用的是位于城区南部的桑兹站(Sants)。原桑兹车站初建于20世纪70年代,其一直是巴塞罗那市民出行最主要的车站,2008年完成改扩建工程后,站房重新投入运营。位于城区北部的萨格雷拉站(La Sagrera)做为桑兹车站的功能补充,未来以服务北部和东部城区为主。两站通过一条长约5.6km的地下隧道相连接(图1)。线路网还计划引入位于城区南端机场区域的布拉特站(El Prat),形成铁路与航空的联运系统。 3.1 桑兹站及周边区域规划 作为贯穿巴塞罗那城区线路的关键节点,桑兹站一直是该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2008年,配合高铁线路的开通,新扩建的桑兹站投入使用,容纳了巴塞罗那区域铁路、西班牙国家铁路、欧洲国际铁路等多条线路。车站规模为7个站台14条线路,全部轨道均布置于地下一层,地面一层则为候车及换乘大厅,城市轨道交通3号线5号线、公交站、出租、私家车等各种换乘设施紧邻车站布置,车站上方被一座涵

密斯_凡德罗与巴塞罗那德国馆

在世博会的舞台上,总是活跃着这样一群建筑师,他们的创作思想与世博会主题紧密相连,他们的设计作品体现出前卫的科技之美。虽然其中一些建筑未被永久的保存下来,但他们设计的建筑和他们的名字却被人们牢牢记住。这些伟大的建筑师们用他们的灵感与专注,创造出世博会上一个又一个震撼与奇迹,而世博会也成为这些建筑师事业的辉煌标记,将他们思想与作品永远铭记在建筑的史册之中。 在众多在世博会上大放异彩的建筑师中,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1929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了国际博览会,密斯设计的德国馆,以其 密斯·凡德罗与巴塞罗那德国馆 文?李政?李贺楠 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成为这届博览会中最有影响力的建筑作品。虽然,巴塞罗那德国馆建成后只有3个月就随着展览的闭幕而被拆除,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巴塞罗那德国馆 巴塞罗那德国馆建立在一个约4英尺高的石砌平台之上,由一个主厅和二开间附属用房组成。主厅的承重结构为8根十字形断面的钢柱,屋顶是薄薄的一片向四周悬挑的屋顶。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又连通,既封闭又开敞的 “一个博览会的效益取决于它探讨的基本问题,伟大的博览会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博览会探讨生活问题才会取得成功……经济、技术和文化条件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技术与工业两方面都完全面临着新问题,寻求好的方案,对于我们的文化与我们的社会以及技术工业都非常重要。” ——密斯塞罗那博览 10

空间序列。 巴塞罗那馆入口前面的平台上是一个大水池,大厅后院有一个小水池,以水作为纽带,将室内外空间互相穿插贯通,形成奇妙的流动空间。巴塞罗那馆整个建筑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巴塞罗那馆对20世纪现代建筑的艺术风格产生了广泛影响,也使密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受注目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巴塞罗那馆以其纯净的形式,灵动的空间,钢与玻璃材质完美的运用,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之作,也成为密斯建筑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密斯的创作道路 1886年,密斯出生于德国亚堔的一个石匠家庭,绝少有人知道一位现代建筑的先行者正是从这里走出了他人生的第一步。密斯没有受过正式的建筑学教育,他对建筑最初的认识与理解始于父亲的石匠作坊和那些精美的古建筑。可以说,他的建筑思想是从实践与体验中产生的。与一些建筑大师关注艺术形式不同,密斯的一生都专注于建筑材料的研究,研究材料的施工工艺,研究材料的美学特征。这些建筑思想的形成或许与密斯成长经历有着内在的联系。 1905年,密斯在19岁时来到柏林, 在一个擅长木结构设计的布鲁诺?保罗建筑师事务所当学徒,后来又到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彼得?贝伦斯事务所工作。在19世纪初,古典主义建筑依然是当时德国流行的建筑形式,但也有少数建筑师倡导要用新工艺和新材料创造出时代的新建筑。彼得?贝伦斯是建筑新思潮代表人物,他的事务所逐渐成为培养现代建筑大师的摇篮。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这些二十世纪现代建筑大师都曾在彼得?贝伦斯事务所工作过。 从事经过事务所工作的经历,使密斯获得了丰富的实际经验,1913年,密斯在柏林开设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1919年,密斯大胆的推出了一个全玻璃帷幕大楼的建筑案,让他赢得了世界的注目,随后他设计出了许多精简风格的建筑,并在1929年设计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时,达到事业高峰。1930年,在格罗皮乌斯的推荐下,密斯被任命为包豪斯学校的校长。因为当时德国纳粹党专政,1933年,包豪斯学校被迫关闭。密斯毅然决定前往美国继续开拓自己的建筑事业。 在美国,密斯的命运逐渐发生了变化,美国自由的思想氛围,为他的建筑设计提供了宽松的创造空间;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为他新技术和新材料实践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作为战后新兴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本土的文化观和价值观,而密斯的建筑作品则以其反传统的先锋性和新技术的时代性成为美国文化的精神载体,向全世界建筑界发出了呐喊和宣言。 钢和玻璃建筑之王 密斯在建筑史上最大的成就在于建立了钢建筑的新语言,虽然同一时代的建筑师也有对钢建筑的研究,但却没有人能够深入到建立起钢建筑体系的深度。从19世纪20年代初开始,密斯就认识到玻璃墙面与钢构架的结合将成为新时代建筑的标志。密斯仔细研究钢建筑的材料特质和力学特点,使钢建筑不再是曲高和寡的实验性建筑,而是 走入现实社会,成为服务于社 会大众的建筑形式; 密斯还 World Culture People 11

城市肌理是指城市的特征

城市肌理是指城市的特征,与其他城市的差异,包括形态、地质、功能等方面。具体而言,包含了城市的形态,质感色彩,路网形态,街区尺度,建筑尺度,组合方式等方面。从宏观尺度,是建筑的平面形态;从微观尺度,是空间环境场所。城市肌理的演化受到自然、经济、政策三方面的共同影响。 苏州新区的区位功能研究 1、苏州新区的社会功能研究 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区,苏州新区有着与其他工业城市同样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在目前258平方公里的苏州新区内聚集着数十万的人口。苏州新区的各种基础设施为这近三十万人口提供着必不可少的生存条件和繁衍条件。苏州新区不断向外发展,苏州新区的人口也同时在飞速地增长。在十一年前的农田到今日的现代化都市,苏州新区的人口增长了数十倍。伴随着目前企业的不断增容和企业数目的不断增加,外地人口在不断地涌入,古城区的人口也在向新区流动。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苏州新区的房产价格年年攀升新高,已经超越市区的房价。没有广阔的市场,这一现象不可能存在。 不可否认苏州新区优良的生存条件为苏州新区的经济提供了不可忽缺的作用。良好的社会功能发挥为经济功能的深化提供着深厚的基础。经济的飞速发展又为人们的家居环境提供了支撑。从这一方面说城市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是相辅相成的。据统计仅苏州新区创业园一家就汇聚着4600多名科技人才,而且其中其中300多名来自海外。 苏州新区的教育、科研事业也在蓬勃发展。现在苏州新区各类中学、技校也在飞快地建立起来。苏州新区的各类民办学校更是如火如荼。新区国际小学等知名基础教育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坐落在苏州新区内的普通高校苏州科技学院也在快速地发展之中。苏州新区为提高科研质量,自1996年起就开始了企业博士后站的规划,并与2001年正式成立。去年总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的苏高新创业园顺利启动建设,孵化毕业企业发展基地首期210亩用地已安置完毕。高新区去年新引进科技型企业81家,引进中专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才4000余名,苏高新软件园正式成为国家认定的软件园之一。 当然目前苏州新区在社会功能的体现上还比较单薄。各项事业还未进入成熟期。各项社会基础设施基本还是围绕工业建设。新区的存在更多的是体现在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区上。新区的商业、旅游、娱乐等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单单的苏州乐园要为新区带来的旅游繁荣不大现实。新区的白领和外籍人士闲暇之余的更多的是前往古城区。纵观新区地图工业区与商业娱乐区是不成比例的。新区的商业街与市区相差甚远。这些都是新区在未来规划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良好的社会功能建设,新区的经济发展也必将受到制约。 2、苏州新区的经济功能研究 苏州新区的经济正如旭日之东升朝气蓬勃。在全球经济发展趋缓的大背景下,苏州新区作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APEL工业园区仍然实现了高平台上的增长。2002年,苏州高新区、虎丘区(两者现已合并)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力度。去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的销售产值约420亿元,占全区总量的85%以上。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达206家,占全市的42%以上,市区的64%,全省的11.3%;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达到200项,占全市的20%,市区的41%。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的销售产值约420亿元,占全区总量的

城市的远见——巴塞罗那城市改造的经验

城市的远见——巴塞罗那城市改造的经验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巴塞罗那城市经验 二千年历史,从十二世纪起从事贸易而逐渐富裕,市民有典型的地中海文化性格,热情友善,喜爱 户外活动,享受城市的户外空间。 位于地中海,西班牙是第一大港,人口三百万,是仅次于首都马德里的第二大城。 巴塞罗那城市改造的经验:1.改善公共空间,2.公共艺术品创造空间 1巴塞罗那历史:佛朗哥政权上位后对巴塞罗那的定位是工业城市,工业的大力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郊区建设农工住宅,而且城市规划混乱。1975年佛朗哥下台后,开始进行一系列城市改造计划。建筑、住宅、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对一般居民都很简单,还引发反对运动,政治改革。 2.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是公共空间。1981~1992, 巴塞罗那在改造城市时从小型的公共空间入手,单电切入,逐渐让巴塞隆那转变成一个可以居住的 城市。“针灸法”。采用现代主义风格:简单。材料朴素,经久耐用。 废弃物。在公园内创造不同区域来容纳不同功能,给小孩的儿童游乐园,绿树给看孩子的人乘凉等。大的斜坡连接公园两侧不同高度的街区,斜坡道一边是街道,另一边将来会盖居民活动中心, 在两侧道路中间为解决地形高差,创造了一连串的平台,种上花草,让公园四季分明。另一点,公 园有个相当大的中央水池,水浅,可以给孩子玩,并使景致更美,还调节微气候,清新空气。椅子 是大理石的,真实、经久耐用,越久越有味道。 去创造人可以进入的空间,而不是一堆复杂的造型符号。 城市空间的主人有二:(1)使用的人。(2)周边的建筑物。当然最主要的,就是使用公园的人, 他们是公共空间的真正主角,他们将会带给公园各式各样的活动,他们的活动和穿着,都会带给空 间生气与活力。因此,空间本身应该简单一点,而不需要复杂的材料,复杂的形状,复杂的形式。(巴塞隆那设计师的手法在于创造空间,而不是创造一大堆没有用而又复杂的造型。这一点对于城 市规划非常重要,在纽约如中央公园和哥伦布亚大学图书馆前的空地台阶。简单、朴素、耐用的建 材以及不用修建,却又有四季变化的植栽便是空间营造的秘诀。但是这种手法放在中国的大部分城 市也许不适用,不仅是因为没有人会在市中心的公共用地建筑街心花园,更因为除了老年人和学龄 前儿童,鲜有人有此闲情逸致。欧洲人的生活范本对我们来说是无忧的境界,但是无忧的生活本来 就是一个伪命题。) 与活动中心 (1)大面积的草坪和树为主题,空间显得开阔,可以容许各种各样的活动,排除复杂的设施,亲切舒适的市民空间,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2)改造要适应当地的地域文化。巴塞罗那地处地中海,阳光清晰,人们热情奔放,喜好外出,所以应该去强调开放的空间。 5.案例二:老城区的停车场该照成皇家广场 (1)地面:用石材铺成的简单平面,周围以整齐的棕榈树与一个喷泉作为主题。

城市肌理的传承与更新

城市肌理的传承与更新 摘要:城市肌理是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逐步演化的产物,是一个城市人文记忆和历史信息的载体,如何在城市肌理中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解读城市的人文记忆,构筑城市的美好未来,必然成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河西古镇开发中如何保护原有城市肌理,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做到保护城市的历史信息和风貌特征的同时,又能改善人居环境,使新的城市肌理能够“有机切入”原有肌理,成为一个必须重视的现实问题。 Abstract:Urban structure is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social history and product,which is the carrier of the human memory and history information. How to continue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interpret the human memory and construct the bright future of the cities will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cities' develop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exi ancient town,how to protect the original urban structure,continue the city's historical context and protect the city's historical information and style,at the same time,improve the human settlements and make the new urban structure become "organic entry" the original structure,become the urgent reality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