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医学伦理学》教案首页及内容

《医学伦理学》教案首页及内容

《医学伦理学》教案首页及内容
《医学伦理学》教案首页及内容

《医学伦理学》课程教案(首页)

一、组织教学:

点名,清点人数。

二、新课引入:

引入03年轰动世界的美国植物人是否放弃治疗案例,提出问题:什么是生命,从什么时候开始?人有生存权利,那有无死亡选择的权利?怎么看待植物人?如何处理有缺陷胎儿和新生儿是道德的?肝炎、肿瘤是公认的疾病,那肥胖、同性恋、盗痴癖是不是疾病?人长寿好不好?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哪些问题?

第一节道德、职业道德、医学道德

一.道德概述,道德内涵、道德内容、道德特点

二、职业道德概述,职业道德的内涵、职业道德的特征、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三、医学道德的概念、特点及作用

职业道德和医学道德的关系与区别

1、职业道德,道德又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等。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必须遵循的特定职业工作和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总和。

2、医学道德或称医德,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它是社会一般道德在医学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医务人员在医疗卫生活动中,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第二节伦理学、医学伦理学

医学伦理学(medical ethics)是伦理学分支学科,是研究医学道德的科学,我们学习

研究医学伦理学首先要了解伦理学道德、职业道德、医学道德的概念和医学伦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一、伦理学与道德的含义

(一)4世纪由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立的。中国公元前四五百年,即春秋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老子、孔子都有关于伦理道德的思想。老子著有《道德经》,孔子有“仁爱”学说,提倡“忠恕”之道,“德治和教化”等思想。

(二)道德的含义,通常人们较一致的看法是一定社会用于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的。

(三):(1)调节功能。(2)教育功能。(3)认识功能。主要作用包括:(1)道德对经济关系的形成和巩固起促进作用。(2)道德对生产发展有重要影响。(3)道德是阶级的工具。(4)道德对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社会生活,保证人们日常生活及交往的正常进行也有着重要作用。

二、医学伦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与内容

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学道德的科学。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特殊的职业道德,既具有其一般社会道德共性,又有着与医疗卫生工作直接联系的职业道德特点。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通过对医德现象的全面研究,揭示医德现象所表现的医德关系的各种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性。它包括医德的意识现象、医德规范现象和医德活动现象。

医德意识现象是指医德活动中形成并影响医德活动的各种具有善恶价值的理论、观念、情感、理想和信念。医德规范现象是指在医学实践中评价和调节医德行为的准则。医德

活动现象,是指按照一定的观念,遵循一定的医德准则进行医德评价教育和修养。医德关系具体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的关系。

(2)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

(3)医务人员、卫生部门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4)医务人员与医学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医学伦理学内容

1、医德理论。

2、医德规范

3、医德实践。

4、医德难题

第三节医学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与基本理论

一、医学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与核心问题

二、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

1.哲学基础轮

2.社会道德

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论

4.生命神圣、质量、价值论

5.公正论

6.人道论

7.个体、公益义务论

8.定性、定量论

9.综合效益论

10.共建论

第四节学习医学伦理学的意义与方法

一、学习医学伦理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医疗工作质量

(二)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

(三)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二、学习医学伦理学的方法

(一)检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四、课后作业:

见教案首页

一、组织教学:

点名,清点人数。

二、新课导入:

第二章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

开篇案例

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是一位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兼通的圣手,学问渊博,医术高明。他毕生行医于民间,深得百姓的爱戴。

据《唐书·孙思邈列传》记载:孙氏很有学问,隋文帝要他去做国子博士(主管教育行政及教授弟子的官),结果,他推托有病而辞谢了。后来唐统一了中国,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在贞观十年(公元636年)诏请孙思邈到京师,准备授以爵位,亦被他回绝了。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唐高宗(李治)又诏孙思邈到京师,寓居于鄱阳公主旧居,让他审订即将成书的《新修本草》。因为孙思邈在编修工作中有贡献,故显庆四年,高宗召见他,请他担任谏议大夫的官职,他再次谢绝了。

后来由于他考虑到长安有许多医书,为了有条件阅读这些医书以便从事著述,才接受了"承务郎"这一职务,在"尚药局"供职了一个时期。这期间,他阅读了大量医学著作。当他搜集到所需要的医学资料后,便于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借口身患重病而辞职返乡了。他把一生全部贡献给了祖国医学事业,他所撰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成为传之不朽的医学名著。他的《大医精诚》作为我国的第一部医德学著作在国内外的医学伦理领域也一直在闪放着光辉。

第一节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古代医学伦理学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商周以来,在许多古代文化典籍中,就充满了礼义道德的内容。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医疗活动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而且建立和发展了传统的医德规范,对保障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生存--劳动--损伤--治病--医患关系形成--准则--医德形成。

(一)医德的起源

在我国古代传说中,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和"伏羲画入卦……百病之理得以类推,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丞夭亡"(〈〈帝王世纪〉〉“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尝一日而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通鉴外纪〉〉的记载。这些虽然是传说,也反映了人类早期医疗保健活动的一些事实。从这些传说可以看到,在古代的社会道德影响下,我国很早就形成了医学目的是为了使人了解药物对人的利弊等在医德方面的要求。

中国传统医学重视医学的伦理价值,"医乃仁术"被普遍信奉为职业伦理原则,它更多的是强调医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自我规范的要求。在医德中体现儒家人文主义精神的,主要是孔子的仁学思想,"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一百多次。"仁"是自我修养过程,医术是"仁","济世活人"是行医的宗旨,"普救含灵之苦"是医学的目的。

"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结晶,也是儒家医德的核心,其总的观点是"爱人、行善、慎独。中国人民在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科学与文化,其中尤以中医中药独树一帜,天下名医如林

(二)形成和发展

东汉时期形成的《黄帝内经》,分《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其中载有许多关于医德方面的论述。《内经》在"疏五过论"、"征四失论"和"师传篇"等文中对医德作了专门的论述。如"征四失论"指出,医生之"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内外相失,故时疑殆"。这就是说医疗事故或差错的产生,除了和技术水平的高低有关之外,还决定于"精神不专,志意不理"的思想作风和工作态度,其实质就是医德问题。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繁荣时期,名医辈出,医德更加规范化,其中孙思邈(公元581-682年)堪称我国传统医德的集大成者。他既是一个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家,又是一个精通诸子百家知识的学者,隋、唐两代帝王曾多次请他出来做官,都遭到拒绝;他淡于名利,终身为民除疾治病,古代医家视麻风为畏途,他不畏难治和被传染的危险,为了解除病人痛苦,悉心治疗,亲自看护,把各个病人的病状和医疗过程中的详细情况都认真记录下来。据记载:他亲手治疗麻风病人就有600例之多,治愈60多人,"莫不一一亲自抚养"。孙思邈德高望重,被尊称为"孙真人"。因其医药上的成就被尊称为"药王"。

孙思邈撰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就是以"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意义而命名的。该书共30卷,232门,合方论5300首。开卷序例论的《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主张医家必须具备"精"和"诚"的精神。所谓"精"就是要具有精湛的医术,所谓"诚"就是指医生应具备高尚的医德,明确指出学医的人首先要具有仁受的"大慈恻隐之心"、"好生之德",要廉洁正直,不得追求名利,对病人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认真负责,不得浮夸自吹,诋毁别人等。

(三)进一步完善

宋代医家林逋《省心录·论医》的“无恒德者,不可以为医”;明代的陈实功《外科正宗》中的“五戒”;清代的喻昌《医门法律》主张医生对患者要“驾于情”,结合临

床“四诊”的法律等等…..

二、中国近代医学伦理学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医连同西方文化一起进入中国。现代医学传入到中国大体有150年历史。开始是与传教士一道进入中国的,据统计,至1905年全国已有教会医院166所,诊所241间,培养教会医师301人。西医的涌入,使中医面临巨大的冲击。在中国既存在着中国传统医德,也存在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特有的医德。例如:王泰林、凌奂等老中医,对贫穷患者不收酬金,继续奉行并发扬中国传统医德;黄宪等人到欧洲学成西医,回国热心为病人治病等。

1932年6月上海出版了由宋国宾主编的《医业伦理学》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承我国古代医家的优良传统,发扬了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建立同志式的新型医患关系,使中国医学道德跨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41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医大的题词中,对民主革命时期的医德作了精辟的概括:"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反映了医务人员的优良医德,确立了医务人员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三、中国现代医学伦理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学伦理思想和医学伦理原则,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体现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66年,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是社会主义医学伦理思想和基本原则形成和广泛发展时期。

第二阶段: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医疗卫生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和冲

击,医德观念混乱,颠倒黑白,医护工作分工取消,医患关系错位,严重影响和阻碍了我国医学伦理道德发展。

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医学伦理学得到了长足发展,我国卫生事业逐步步入法制化轨道。

1981年6月,全国第一次医学伦理道德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召开,确定了“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97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了"发扬白求恩精神,树立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满腔热情、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行医风尚",作为医德规范。

1999年5月1日起施行的《执业医师法》明确规定:"医师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财物或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并从立法目的、医师素质、执业规则、考核和培训、法律责任等多方面对医学伦理问题加以立法。这表明医生的职责应是人道主义的。执业医师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的卫生事业已步入法制化轨道。

四、中国医学伦理道德的优良传统

1.仁爱助人赤诚济世;

2.不畏权势,一视同仁;

3.淡泊名利,清廉正直;

4.医行庄

重,正已正物;5. 谦和谨慎,尊重同道;6.刻苦钻研,精勤不倦

第二节:国外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

一、国外古代医学伦理学思想

(一)古希腊医学道德

古希腊是西方医学的发源地,约在公元前6~前4世纪形成。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crates)(公元前460~前377年),被尊称为西医之父,同时也是西方医德的奠基人。他不仅创立了医学体系,而且确立了医学道德规范体系。他提出

的"体液学说"和"整体机能说",把古希腊元素论思想应用到医学领域,并把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作为统一的整体来认识、使医学逐渐摆脱迷信的束缚,为医学科学取信于民众创造了条件,他的代表作是《希波克拉底全集》.在这部典籍中收入了《誓言》、《原则》、《操行伦》等医学伦理学文献。

(二)古罗马医学道德

罗马著名的医生盖伦(Galen约130~200)原籍也是希腊,他继承了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发展了机体的解剖结构和器官生理概念,创立了医学和生物学的知识体系。在医德方面,他指出"作为医生,不可能一方面赚钱,一方面从事伟大的艺术--医学"。(三)中世纪——阿拉伯医学道德

阿拉伯医学家迈蒙尼提斯(Maimonides,1135~1204)犹太哲学家,他在医学道德方面有很大的建树。他的著作很多,其中《迈蒙尼提斯祷文》,是医学道德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祷文的中心思想是,为了人类生命与健康要时时刻刻有医德之心。医生一切要为病人着想,不要为贪欲、虚荣、名利所干扰而忘却为人类谋幸福的高尚目标。"启我爱医术,复爱世间人,愿绝名利心,尽力为病人,无分爱与憎,不问富于贫,凡诸疾病者,一视如同仁",在行医动机、态度和作风方面表现出了高尚的医德思想,可与西方医德中的希波克拉底誓言相媲美。

(四)古印度医学道德

公元前5世纪名医"印度外科鼻袒"妙闻(Susruta)有《妙闻集》公元前1世纪名医"印度内科鼻祖"罗迦(Caraka)有《罗迦集》,他们对医学本质、医师职业和医学伦理做了精辟的论述,如《妙闻集》中"医生要有一切必要的知识,要洁身自持、要使患者信仰,并尽一切力量为患者服务"。提出:"正确的知识,广博的经验,聪明的知觉和对患者的同情,是为医者四德"。

二、国外近代医学伦理学

18世纪,德国柏林大学教授医生胡弗兰德(Hufeland)(1762~1836年〕提出了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医德十二箴》.他指出:“医生活着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别人,不要追求名誉和个人利益,而要用忘我的工作来救治别人,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不应怀有别的个人目的;在病人面前,该考虑的仅仅是他的病情,而不是病人的地位和钱财;病人是你服务的靶子,绝不能去玩弄他们;通过你的言语和行动来赢得病人的信任;不要告诉病人他的病情已处于无望情况:尽可能减少病人的医疗费用”。他的箴言,在西方医学界广为流传,为后世医家所赞同。

医学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首先产生于英国,这是由于英国的社会背景和John Gregory、Thomas Percvial等人努力的结果,1772年John Gregory在他的《关于医生的职责和资格的演讲》一文中,首先对医学伦理学的本质进行探索,1791年,英国医生帕茨瓦尔为曼彻斯特医院起草了《医院及医务人员行动守则》,并于1803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医学伦理学》。

三、国外现代医学伦理学发展

随着医学的日益社会化、国际化,国际间医学交往的日益增加和国际性医学组织的建立,一系列国际医德规范和法律文献相继产生。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医生对战俘进行强迫性的不人道的试验的罪行,1946年,制订了《纽伦堡法典》,制定了关于人体实验的基本原则,“一是必须有利于社会,二是应该符合伦理道德和法律观点”。

1948年,世界医学会以《希波克拉底誓言》为蓝本,颁布了《医学伦理学日内瓦协议法》,作为全世界医务人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1949年,世界医学会在伦敦通过《世界医学会国际医德守则》,进一步明确了医生的一般守则,医生对病人的职责和医生对医生的职责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1968年8月,世界医学大会第22次会议,于澳大利亚悉尼召开,通过《悉尼宣言》,确定了死亡的道德责任和器官移植道德原则。

1972年10月席十五次世界齿科医学会议在墨西哥举行,通过了《齿科医学伦理的国际原则》,作为每位齿科医生的指南。

1975年10月雇东京召开的第二十九届世界医学大会上,通过了《东京宣言》,规定《关于对拘留犯和囚犯给予折磨、虐侍、非人道的对待惩罚时,医师的行为准则》。

1977年在夏威夷召开的第六届世界精神病学大会,通过了关于精神病医生道德原则的《夏威夷宣言》。

2000年,世界生命伦理学大会通过了《生命伦理学宣言》。

四、国外医学伦理道德思想规范

(一)奉行人道主义,为病家谋利益(二)平等待人,一视同仁

(三)尊师重道,团结协作(四)注重仪表和修养(五)尊重患者,保守秘密

三、课堂小结:

四、课后作业:

见教案首页

一、组织教学:

点名,清点人数。

二、新课导入:

第三章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规范与范畴

第一节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医学伦理原则、规范与范畴是医学伦理学规范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是医学伦理学的核心内容。

一、基本原则

(一)内容和要求

1、原则含义:标准或准则。

是判定是非性质的根本标准和准绳。如:原则与非原则事件的关系。“过失还是故意”行为。

2、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是规范和调节医学领域中各种医疗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和根本法则。如:医生主观意思与患者自身的愿望所产生的行为结果判断。

3、基本原则内容:

现行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内容的表述:“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深邃的思想,医务工作者应该克服望文生义及肤浅、片面的认识,真正领悟和努力践行社会主义医德原则的精神实质。

医学人道主义强调了:①尊重病人生命。②尊重病人人格。③尊重病人平等的医疗权利。④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

(二)理论地位和实践意义

1、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在医学伦理学规范体系居于核心地位,是医学伦理学规范体系的总纲和精髓,

2、是评价医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是进行医德教育和修养的重要内容。

二、医学伦理学的具体原则

(一)不伤害原则

(二)有利原则

(三)尊重原则

(四)公正原则

案例1:2000年9月15日下午,新疆石河子市22岁的未婚女青年张萍(化名)在男友的陪同下,到石河子医学院某附属医院作人工流产手术。挂号后,张萍到二楼妇产科就诊。门诊医生询问了情况,要求他们买病历本,张的男友遂又去了一楼。这时,值班女医生孙某让张萍到里间检查室脱衣服。张萍掩上门,脱下裤子,躺在检查床上。一会儿,孙医生推门进来,向门外叫了一声:“你们进来吧!”20多名身穿白大褂的男男女女鱼贯而入,让全身脱得只剩下一件短袖衫的张萍羞得曲起下身。张萍扭过脸要求孙医生让这些人出去。孙医生说,这些是见习生,没什么;并要求她躺好,否则没法看病。

张萍只得任孙医生一边触摸着她的下身,一边向见习生讲解各部位的名称、早孕症状和检查程序等。检查结束后,孙医生问:你怀孕了,小孩还要不要?张萍气愤地回答:“检查前我已经明确告诉过你,我是来做人工流产的,这还用问吗?”

9月16日,张萍与男友来到这家医院找到孙医生,质问:“昨日进来这么多见习生,为啥不提前给我打个招呼?”孙医生回答说:“没有必要给你讲。”张萍又问:“患者在医院有没有隐私权?”在场的另一名医生说:“没有!”

思考解读:

病人自主权:知情同意权,保护隐私权。

病人义务:配合临床教学义务。

医务人员医疗自主权:临床诊疗权,组织教学权。

医务人员义务:告知义务,求得承诺义务,保护隐私义务,临床教学义务。

权利义务冲突及其化解:关键——病人配合临床教学的义务

如何确定与把握(刚性义务还是柔性义务)?病人自主权如何让与?

第二节医学伦理学的基本规范

一、本质和形式

(一)含义和本质

1. 含义:规范一词可以分解为规则、范围,又称行为标准。

医学伦理学规范—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应遵守的行为标准和准则。

2. 本质:是医务人员的医德意识和医德行为的具体标准,是医学伦理学基本理论、基本原则的具体化。医学伦理学规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全人类性与阶级性的统一,是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

(二)形式

是对人们长期医疗实践中的道德行为的总结和概括,与当时的社会的道德理念、风俗习惯相适应,规定“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还有“公约”也是一种形式。

二、基本内容

(一)《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

1. 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

2. 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对待病人都应一视同仁

3. 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

4、廉洁行医,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

5、诚实守信,保守医密;为病人保守医密,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病人隐私与秘密

6、互尊互学,团结协作,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关系

7、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救精,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二)1991年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学生誓词》

这是我国医学生和从业人员学习和执业的思想道德准则: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当我步入神圣的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

我自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难,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的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三、课堂小结:

四、课后作业:

见教案首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