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画里阴晴》导学案(教师用)

《画里阴晴》导学案(教师用)

《画里阴晴》导学案(教师用)
《画里阴晴》导学案(教师用)

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汪国真

第1页

学习目标: (凡事都要有个目标,要求不高,认真做,你一定能达到!)

1、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

2、掌握文艺随笔的基本写法,提高阅读此种文体的能力。

3、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自然含蓄,并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重点】(抓住重难点,可以使你事半功倍哦!)

1.重点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及领悟作者对画里阴晴的感受。

2.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的行文结构。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中体现他的创作思想的。

一、导入:

对天气的感受往往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喜欢阳光明媚的晴天,有人喜欢烟雨蒙蒙的雨天。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同学对天气的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大家一起来谈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晴天或为什么喜欢雨天。

学生谈论,发言。

看来大家对阴晴都有自己的见解。我们有时对于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也会感到不耐烦。但是在连续的几天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后,我们往往又会情不自禁地怀念起纷飞飘坠的雨丝、淅淅沥沥的雨声了。而在有着特别敏锐的审美触觉的画家眼里,这丝丝细雨又该有怎样的韵味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的散文《画里阴晴》,看看他对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自学:(厚积而博发哦,只要用心你定会收获快乐!)

1、作者简介

吴冠中(1919- ),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出生于江苏宜兴农村。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后考取旧中国教育部公费留学法国。1950年返国后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终生探索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画之余偶写文稿。国内外已出版画集四五十种,文集近十种。曾在英国、美国、法国、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举办画展,获法国文化部文艺最高勋位及巴黎市金勋章。

2、嫩(n èn )绿 渗(sh èn )进 朦(m éng )胧 妖(y āo )柔

3、概括段意

第1自然段由“默看细雨湿桃花”起笔。先叙述路过故乡的感受。

第2自然段承上赞美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

第3自然段转而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因由。

第4自然段综上所述,借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作比喻,说明阴和晴两种审美趣味可以并行不悖。

三、讨论:(发挥集体优势,集思广益,大家的力量是无穷的呦!)

1、细读第一段:

(1)第一段写了什么?

由窗外雨景引出了潘天寿先生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

(2)窗外是怎么样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句题画诗呢?

桃红柳绿,春雨霏霏。作者把这幅美景比作“浓酣的水彩画”,水彩画给我们透明、湿润的感觉,而“浓酣”不仅告诉我们色彩的浓重,更让我们感受到这雨中春景带给人酣畅淋

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汪国真

第2页

漓的快感。潘天寿先生的这句题画诗确实与这雨中春景珠联璧合。引用“默看细雨湿桃花”的诗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起笔,引出话题。

(3)这句诗中最富韵味的是那一个词?

“湿”。作者不仅需要这一词所带来的意境,更需要由这一词来引出“画家的审美触觉”这一话题。可见这一句引用是全文的起笔。第1、2自然段是通过“湿”这个词语衔接起来的;这样过渡显得自然、紧凑。

解析:第1自然段说“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第2自然段紧承上段,说“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第1、2自然段紧密结合,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

2、朗读课文第二段:

(1)“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反衬的手法,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丽怡人。

(2)为什么湿了的大自然景色格外有韵味?

因为“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使本来不协调的颜色也协调了起来,使大自然增加了另外一种美感,当然更有韵味。正如苏轼诗中所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可见,在对雨意的独特感悟上作者并不缺少知音。确实,那风情雨意曾被多少文人骚客化入文意,化为诗意。“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丝丝杨柳丝丝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历来的中国的画家更是“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中国的诗者、画家都从雨中找到了别具风格的意境。这微风细雨已不再是自然现象,而有着浓浓的文化意蕴,有着万般风情。

四、展示(在展示中传达智慧)

五、评价(在评价中提升自我)

六、检测:

1、请你给下面这段话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车窗外 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 像浓酣的水彩画 细看 密密点点的嫩绿新芽在闪亮古树老干黑得像铁 柳丝分外妖柔 随雨飘摇 桃花 我立即记起潘天寿老师的题画诗 默看细雨湿桃花 这个 湿 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

参考答案答案:(, , 。 , ; , , ; , “ ” , “ ” 。 )

2、“天微雨,主人感到有些遗憾。”请找出这个句子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说出其作用。

参考答案:“雨”,名词活用为动词,使语言更加简练。

解析:文言词在现代文中的灵活运用,会使现代文读起来更加精练凝重,假如改为“天微微下着雨”,那么,读起来就觉得有些啰嗦。

3、“车窗外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句中的“浓酣”一词可以改为“浓重”吗?

参考答案:不可以。

解析:“浓酣”一词除具有浓重的意思之外,还具有尽兴、畅快的意思。如果换成浓重,就不足以表达雨后湿景带给人的这种酣畅淋漓的快感。

七、反思: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质疑

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汪国真

第3页

八、应用:运用拟人手法另选话题仿写句子。

例句: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

《画里阴晴》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凡事都要有个目标,要求不高,认真做,你一定能达到!)

1.了解作者提出的艺术创作贵在创新的新主张。

2.理解作者的艺术观点──既要传统,又要借鉴外国文化。

重点 :(抓住重难点,可以使你事半功倍哦!)

1.重点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及领悟作者对画里阴晴的感受。

2.学习本文的行文结构。

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中体现他的创作思想的

一、导入:

洋画重形似,而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是写实的,中国画是象征的。中国画追求传神,追求意境,画的是心中的景,而非眼中的景。雨湿的山水草木有着别样的韵味、情调,表达着不同的意境。所以被内心有着深深的传统文化情结的作者所赞赏,并融入他的绘画中。

可是作者留学法国多年,而且学的主要是西洋画和水彩画。那么作者到底是如何处理传统和西洋的关系?

二、自学:(厚积而博发哦,只要用心你定会收获快乐!)

1、 写出下列诗句或典故的出处和助手。

(1). 斜风细雨不须归----

(2). 鱼和熊掌----

(3). 默看细雨湿桃花----

2、写几句表现阴雨的古典诗词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三、讨论:(发挥集体优势,集思广益,大家的力量是无穷的呦!)

1、阅读第三段:

作者说,“他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即使是吸引的水彩画,“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为什么?

这是因为中国画和西洋画对阳光、阴雨的感受和表现截然不同。西洋画崇尚阳光,追求强烈的色彩感,即使画风雨,也只是理性地写实地表现其形态,仅仅把它当作大自然的一种形态。而中国话画中的风雨确是一种意境,一种情致。(可用两幅典型的中国画和西洋画做比较)。“喜欢画阴雨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吴冠中的绘画风格当然“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了。

他学的是西画,追求的却是中国画的高远趣味,作者把两者统一于他的创作中了。

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汪国真

第4页

文章读到这里,我们已隐隐体会出作者的创作主张了。

2、读最后一段:

(1) 为什么有人会认为“江南不宜画油画”?

“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

(2)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前半句的意思是:油画家只注重强烈的色彩,难以把握江南阴湿景色的韵味。

后半句:他的技法不够高。(文中说得委婉而已。副词“大概”、连词“或者”表示作者一种很有礼貌的推测,使得语言婉转。)

(3) 第三句话是什么意思?

艺术创作不能墨守成规、泥古不化,西方的技法或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是到处适用的灵丹妙药。不同的表现对象需要与它相适应的技法。——“艺术贵在创新”,而且是永远需要创新。

(4)“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前半句:西洋画法需要吸收中国的传统技法。(借代的修辞手法)

后半句:中西两种绘画技巧和审美趣味应该结合起来。

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为比喻,巧妙地告诉我们:阴晴两种审美趣味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而是可以并行不悖。“鱼和熊掌”出自《孟子·告子上》,原意说两种美味不可兼得,这里反其意而用之,比喻既借鉴西方技法,又承袭传统绘画技巧,创造出一种新的画风。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艺术观点:糅合中西方的绘画技巧、绘画方法。详细地说:既继承我国传统绘画的技巧,又借鉴现代西方绘画技法,在他的画作中同时体现了阴、晴两种审美趣味。

作者既对我国传统绘画有很深的造诣,又洞悉西洋油画、水彩画的优点和不足,因此,他的油画中渗进墨韵,水墨画中也借鉴水彩、油画技法,同时在油彩和墨彩中探索。

(5) 下一句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表示作者对自己立场的动摇?

这样说是用比喻的手法、幽默诙谐的语气来表示他的自谦。作者以解嘲的语气说:我的两个画种都不纯了,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

其实,画家终身探索的,正是油画的民族话和中国画的现代化,是兼取二者之长而创造出新的技法,新的风格,因为艺术贵在创新。墨守成规,盲目模仿,都是没有出路的。

用作者自己的话更能说明他的艺术观:“画种只能在发展中得到保留,如不发展,便只能淘汰。”

至此,作者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要中西兼用、阴晴兼画,创造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

(6)本文的中心是论述艺术贵在创新,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一中心的?

参考答案:作者是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最后才点明这一中心的。

解析:文章开始,作者由一句诗引入话题。第2自然段承接第1自然段表明作者的审美看法:湿的景色格外的有韵味。接着作者说自己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而不喜欢西方过分追求色彩的风景画。在层层铺垫、步步蓄势的基础上,正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换言之,即艺术贵在创新。

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汪国真

第5页

四、展示(在展示中传达智慧)

五、评价(在评价中提升自我)

六、检测:

1.在文章第五段中作者用了一句古语来说明自己的创作风格是兼容中西画法,创造出新的画法。请找出这句话,并指出他的含义。

明确:“人们喜欢晴天……可以兼得的”。这个句子的含义是:作者在自己的绘画中同时融汇了中西方两种绘画技法。可以两者兼得。

2.这个句子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暗引和比喻。鱼和熊掌出自《孟子.告子上》原意说两种美味不可兼得,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说可以兼得。比喻既借鉴西方技法又承袭传统绘画技法,创造出一种新的画风。

七、反思: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质疑

八、应用:以下列诗句为题,构思画作内容:

1、野渡无人舟自横

2、踏花归去马蹄香

3、蛙声十里出山泉

4、深山藏古寺

11敬畏自然导学案

2.再次快速阅读文章,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问题: (1)作者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什么?【交流点拨】。 (2)解题:“敬畏自然”的内涵是什么? 【交流点拨】 (3)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 (4)作者为什么提出“敬畏自然”? 【交流点拨】 (5)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交流点拨】 (6)“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极无为的口号? 【交流点拨】 四、板书设计敬畏自然 否定“人能征服自然”的口号→人应当敬畏自然 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 五、拓展延伸 是人类征服自然,还是对自然保持敬畏,从来是争论的话题。作者将大自然拟人化,令我们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但也有学者以犀利的语言驳斥本文的观点。说说你的看法。 【交流点拨】 第2课时 一、新课导入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深深认同了“敬畏自然”这个观点,作者让人们警醒不仅仅是观点本身的正确,更是通过充满哲理和思辨的语言,就让我们一同来体会吧! 二、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 语言赏析 (一)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 1. 先找出自己最欣赏、最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读一读,并品品其中包含的深意。 2. 自己不理解的语句或段落。 3. 小组交流品读的语句;对疑难语句、语段讨论质疑。 【交流点拨】 (二)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并分析其作用。

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 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四、板书设计 语言-----哲理、思辨之美 手法-----对比、比喻、拟人、反问 五、拓展延伸 读着作者精辟的论述,理性的分析,你一定也有自己的想法。请为“敬畏自然”这一 主题拟几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交流点拨】 课后反思

6、《我的老师》魏巍导学案彭雪艳讲课专用

6.《我的老师》学案 学习目标: 1、能用记叙文的六要素概括出文中七件事例及其选材角度。 2、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3、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难点:理解、揣摩语句,体会思想感情。 ◆预习案 1、查找作者魏巍的资料 魏巍(1920-2008),现代作家,原名,曾用笔名,河南郑州人。1920年6月生于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并免勉强上了简易乡村师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走上了革命道路,同年12月在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不久到达延安。 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直生活在战士之中。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长篇小说等。 2、给加点字注音或写汉字并解释词语。 黑痣.()卜.问()时辰.() 褪.色()纠.纷()焚.香() kē()头yú()钱 模( ) ( ) ( ) ( ) 心清如水: 依恋: 纠纷: 热恋: 狡猾 ◆ ◆ ◆ ◆

【整体感悟】 1.自读课文,本文共写了几个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2、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最好是字数相等。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 3、这几件小事的次序可不可以打乱?如可以,请试一试。如不可以,能否谈谈理由。 4、你觉得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探究质疑】 1、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 2、文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一句中“狡猾”一词在这里是什么含义?它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你能说说它的表达效果吗? 3、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依恋!(本文全篇用第三人称代蔡老师,这里改用第二人称“你”,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主题探究】 句式:本文通过记叙……,表现了……抒发了…… 【当堂展示】 写一段话,送给你最喜爱的老师。(100字以上,至少用一种修辞方法。) ◆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韩愈及其相关知识。 2、积累文中“闻、无、师、道、贻、于”等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 3、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 鉴赏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本文所论述的教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的态度。 2、学会向别人请教问题,学会与别人合作探究问题,培养尊师重教的思想感情。 预习内容(参看《新新学案》) 一、文学文化常识 1、文体简介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 2、韩愈及古文运动简介 韩愈,字,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死后谥号“文”,又称他“韩文公”。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明人列他为“”之首。著有等。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是这场运动的倡导者,提出"文以载道""唯陈言之务去""文从字顺"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古朴文风,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二、文言知识 1、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并注意字形 句读.()或不.焉()谀.()苌.弘()郯.()老聃.()师襄.()蟠.()六艺经传.()贻.()2、找出通假字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_________ 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 3、古今异义 无.贵无贱:古:今: 吾从而 ..师之:古:今: 今之众人 ..:古:今: 小学 ..而大遗:古:今: 古之学者 ..必有师:古:今: 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今: 4、活用现象: ①吾师.道也. ②吾从而师.之 ③耻.学于师 ④小.学而大.遗 ⑤圣.益圣,愚.益愚 5、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被动句:不拘于时。 ③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6、一词多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①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②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所以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导学案实施方案

尹村镇中心学校“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实施方案 新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关注学生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重点。新课改实行以后,我校积极响应县教育局的决策,在全校推行“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以此为抓手,进一步推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转变、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一、推行“导学案”的必要性 在相当长的一段的时间中,我校和许多学校一样,把提升课堂效率的希望放在“大容量、一言堂和拼时间、死读书”上,尽管把教师和学生的精力消耗到了极点,也在特定时期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一些作用,但这种轻视主体违背规律的课堂终究是效率低下的课堂,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严重制约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办学水平和提高学生能力目标的实现。 在学习、实践和反思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渐理清了有效课堂教学的必要元素:有效教学的主体必须是学生的主动学习;有效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引领;有效教学不能忽视个体的差异。在参考了一些取得成效的学校经验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决定在全校推行“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二、“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含义及编写 “学案”就是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写的供学生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用的书面的学习方案。“导学案”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

迪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倡导 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是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 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模式。其操作要领主 要表现为先学后教、问题探究、导学导练、当堂达标。 概括起来说,这一模式主要包含五个构成要素,即:“学案、导学、探究、点拨、练习”。 1.“学案”由学习目标、知识结构、认知方法和技能训练四个要素组成。教师设计学案时,首先根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和学生 活动内容,着力点放在“学习活动设计”上,它包括学习内容和学法 指导,如观察、联想、对比、归纳、思考、讨论等;还要拟定培养学 生何种思维方法,训练何种能力,指导何种解题方法等,要准确、具体,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 水平的高低层次,通过启发性,趣味性等问题设计和学案的情景设计,使学生进入角色,激起兴趣,达到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2.“导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导”,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即创设情境、明确任务;组织学习、适时点拨;合 理评价,情感推动。二是“学”,其中包括扫除显性障碍和找出疑难 问题,也包括对教学内容要点的梳理和重点目标的明确。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教师的“导”是为学生的自学服务的,学生的“学”是在 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二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3.“探究”是学习的灵魂。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可以弄清事物规

我的老师导学案

3 我的老师导学案 教师寄语:老师作为一名引路人,让学生激起心灵的浪花。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3、体会关键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前预习 1.基础积累 (1)本文作者:,当代作家,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长篇小说 《》等。《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2)给加点字注音 魏巍.()榆.()钱黑痣.()察觉.()睡觉.()占卜.()模.()仿模.()样军阀.()褪.()色焚.()香劝慰.()磕.()头瞌.()睡时辰.()2.整体感知 (1)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蔡老师是男的还是女的?为什么称“先生”? (2)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这七件事是如何贯串起来的?七件事的次序可以不可以打乱?为什么?3.合作探究 (1)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蔡芸芝老师给“我”写信时,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我”认为蔡芸芝老师是一个慈爱、公平、伟大的人,师生互相的评价说明了什么? 4. 品味语言 (1)、“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你”? (2)“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如果删去“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行不行,为什么?

(完整word版)《师说》导学案(学生).docx

辽阳市二高中语文组高一必修三高效课堂导学案 编号:使用时间:年月日编制人: 第三单元 第 11 课师说 【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并在以后的议论文写作中学会运用。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4、背诵全文。 【重点】 1 .掌握基本文言现象,能够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难点】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法】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巩固检测 【教具】多媒体 【教时】 3 课时 预习案学法导航 1、依据辅读,掌握作家、作品及标题含义。 2、读准字音,熟读文本,梳理文意。 3 、完成“自学检测”所有题目,限时25 分钟,独立完成,检验预习成果。 4、将预习中疑惑记录到“预习存疑”中,以备小组探究时解决。 Ⅰ文本辅读 一、走近作者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 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 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 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二、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 ,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 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 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 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 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抨击时弊,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

丹柯》导学案(教师版)

《丹柯》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认识丹柯这一人物形象,探究小说的主题,体会文中蕴涵的悲壮情感。 2.学习课文通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和浪漫主义手法来实现主题的方法。 3.学习主人公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感悟这种精神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学习重点】认识丹柯这一人物形象,探究小说的主题。 【学习难点】1.对小说主题复杂性的认识。 2.运用不同艺术手法表现主题的途径。 【学习方法】启发、发现、合作、探究。 【学习时数】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会反复出现一些题材,比如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让人刻骨铭心的“爱情”,每个人都要经历的“生”与“死”,行动、精神、成就超乎常人的——“英雄”等,这些可以说是文学永恒的母题。今天大家要接触的是一个英雄的故事,我们前面学过的《桥边的老人》的作者海明威就在《老人与海》中成功地塑造过圣地亚哥这一硬汉形象。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位英雄——丹柯。 二、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高尔基是俄国着名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1901年创作了着名的散文诗《海燕》,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代表作有《母亲》,自转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2)识记高尔基名言: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只有满怀信心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扑在书上好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青春一个普通的名称,它是幸福美好的,但它也充满着艰苦的磨练。 2、明确本单元话题内容 小说的灵魂是主题。指小说家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小说主题要能突出的展现出作者的写作环境和写作用意,对于分析小说有很大的帮助。往往体现在小说中的主题不是单一的,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的特点。小说主题的形成依赖于两种方式,即以思想为目的的小说和以故事为目的的小说。应该说所有小说都有主题,但有的是以故事为目的的,像现在许多流行小说、网络小说就属于这一类,它的主题故事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的,这一类小说多适于娱乐;相比较而言,以表现思想为目的的小说更值得我们关注,它们让你边娱乐边思考,丰富和充实了我们的思想,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升华了我们的人生境界。《丹柯》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 3、请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丹柯的事迹 明确:一群号称快乐、强壮、勇敢的人被外族赶到阴森恐怖的林子深处。外敌的强大,自然环境的艰险让他们进退两难。当他们准备献出自由投降时,美少年丹柯挺身而出,带领大家在森林里艰难而勇敢的寻找出路,当人们对出路产生疑虑,开始抱怨责备丹柯,并要弄死丹

《敬畏自然》学案(含答案).doc

11、敬畏自然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反复阅读,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点; 2、品味关键语句,理解语言中包含的哲理; 3、研究本文屮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点【学习难点】品味关键语句,理解语言中包含的哲理 【自主预习】 (-)读准字咅。 狼藉()咫()尺 ■呐()喊相形见细( ? ? ) 美味佳肴()沾沾()自喜 ?蓬蒿()鲍鹏( ? ? ) 深邃()混淆()硕大() ■ (-)根据意义写成语。 1、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2、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3^极其精致灵巧,无以伦比。() 4、美味的饭菜。() 5、形容自以为好而得意的样子。() 【整体感知】阅读提示:熟读课文,分别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并采用“把握关键语句法”, 边读边画出关键性语句。再读课文一遍,然后回答下边的问题。1、本文是一篇 ________ 的散文,文中谈论______ 与______ 的关系,作者否定7 “_________"的口号,提出了“__________ ”的观点。 2、题目的“敬畏自然”在文中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合作交流】 1、作者为什么要提出“敬畏自然” ? 2、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 【品味语言】 1、品味哲理性句子(请仔细体会下面几句话的含意)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1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牛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课 我的老师 导学案(人教版)

《我的老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3、体会关键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重点难点 1、真挚的师生感情。 2、体会关键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记事写人有主有从、详略得当。 学法指导: 带着问题读书,读出问题的答案。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有人说:“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像蜡烛,照亮了学生前进的道路。”“老师是人梯,载着学生攀登科学的高峰。”同学们,从幼儿园到现在,有很多老师教过你们,这些老师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呢?他们给了你们哪些支持、鼓励和帮助呢?哪位老师使你终生难忘呢? 你们也许也写过“我的老师”这类作文,写得好不好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魏巍写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察警芝的一篇文章,比较一下,有没有课文写得那么生动,有真情实感。 知识建构,分享积累: 1、介绍作者、解题。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长篇小说《东方》等。 《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叙写自己最难忘的老师的。 2、写作背景 上世纪50年代,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教育是人才的摇篮。因此振兴教育被提上议事日程。1956年9月底,应《教师报》之约,魏巍写了这篇《我的老师》。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分别给多音字、形近字注音组词。 多音字:觉形近字:磕、瞌、嗑 2、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3、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这七件事是如何贯串起来的?七件事的次序可以不可以打乱?为什么? 合作讨论,交流展示:

进学解(老师)

进学解 班级组名姓名 【前课准备】 1、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课文,理解文中语句,勾画疑难点。 2、用二十分钟左右,C层同学完成自主学习部分,A、B层在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基础上思考合作题目,并形成文字答案。 3、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业,及时上交。 【学习目标】: 1.学习文中的一些实词、虚词。理解句意、文意。 2. 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 的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4.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 对话过程: 【知识链接】: 本文写于元和八年(813)。《旧唐书·韩愈传》:“(愈)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嘲。执政览其文……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进”,即长进、进步。“学”,包括“业”与“行”。“业”指学业、事业,“行”指德行、品第。“解”,辩解,论析。“进学解”,意谓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作者反复强调学子要埋头进德修业,不必考虑有司的明不明、公不公以及自己今后的遇不遇,从而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的牢骚,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讽刺。 自主对话 【生本对话】 1.辨明词义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随俗)。 占(具备)小善者率(都)以录 名一艺者无不庸(被任用)。 爬(梳理、整治)罗(搜罗)剔抉(选择),刮(改变)垢(缺点)磨光。 诸生业患(担心)不能精,无患有司(选拔人才的官员)之不明(明察)。 言未既(结束)。 手不停披(翻阅)于百家之编(诸子之书)。 记事者必提(概括)其要(纲要),纂言者必钩(探索)其玄(深奥的道理)。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舍弃)。 焚膏油以继晷(guǐ,日影),恒兀兀(劳累的样子)以穷(尽)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攘(驱除)斥佛老,补苴(jū,名词作动词,填补)罅(xià,裂缝)漏(缺漏),张皇(阐发)幽(深奥)眇(miǎo,微小)。 寻(钻研)坠绪(消沉不振的儒学)之茫茫,独旁搜(发掘)而远绍(继承)。 障(阻止,拦截)百川而东(名词作状语,向东)之(流到海),回(挽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劳(立功劳)矣。 沉浸醲(nóng,醇厚)郁,含(品味)英咀(jǔ,咀嚼)华,作(写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上规(取法)姚、姒(sì),浑浑无涯。 佶屈(jí,曲折)聱牙(áo,拗口)。 少始知(懂得)学,勇于敢为(实践)。 长(成年后)通于方(礼法),左右具宜(得体)。 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完美、成熟)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踩)前踬(zhì,绊倒)后,动辄得咎。

敬畏自然学生导学案(二课时)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课题:《敬畏自然》课型:新授时间:2013-5-6 组别:组长签字: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一)、阅读课文1-3自然段回答问题。 1、课文开头,作者首先举出了人们常有的想法是什么? 2、作者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哪种观点? 3、第二自然段“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一句中“这种狂妄的表现”指的是什么?大自然窃笑的依据是什么? 4、试把第二段结尾句“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改为陈述句体会效果有什么不同? 5、第一段画线句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形象地写出了自然与人类的智慧关系是大海与小水滴的关系。你能否想一个新的比方,来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6、怎样理解第三段中画线句“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的含义? (二)、重点研读,细读5-7自然段回答下边问题。 1.第5自然段中说道“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这样说有什么依据? 2.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大自然之所以创造出会思维的生物,也许是有深意的”这种“深意”应该怎样理解? 3.第7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一个器官”这一词语的用意是什么? 4.5-7自然段中作者最终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二、品味语言 (一)、本文许多语言富有哲理性,请仔细体会并有感情的朗读。(也可以从修辞角度加以赏析)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

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二)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的陈述句,比较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举例:反问句: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 陈述句:宇宙是有生命的。 作用: 2.举例:反问句: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 陈述句:我们没有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 作用: 归纳:1.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 2. 用否定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 3.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三、应用迁移 1.请你以“敬畏自然”为主题拟两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1) (2) 2.按要求仿写句子 A.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 如果说人生是,那么。 如果说人生是,那么。 B. 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谁能断言那不会是呢? 谁能断言那不会是呢? . .

第六课我的老师导学案

黄柏中心学校导学案 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执笔:涂单妹审核:叶刚 内容:第六课我的老师课型:新授课时间:2013年9月23日 【学习目标】 ⒈体会本文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尊敬、热爱老师的良好品德。 ⒉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⒊揣摩文章的语句。 【学法指导】 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课文进行多次接触,感悟那深挚的师生之情。 ⒉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⒊在讨论分析中合作学习,促使思维的碰撞、磨合、吸纳。 【学习任务一】 一、自己搜集有关魏巍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褪()色卜()问焚()香黑痣() ⒉辨析下列各组字的形、音、义。 即()孤()卷()蜜()恋() 既()弧()券()密()念()

三、预习课文,看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各用一个小标题概括,写在下面。 四、细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蔡老师的语句,看看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 【学习任务二】 一、自主学习反馈,交流预习成果。 ⒈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阅读课文,同时思考:本文记叙的几件小事中,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详写: 略写: 作用: ⒉讨论:这几件事是如何贯穿起来的? 二、部分探索:品一品。

1、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⒉“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⒊记叙文主要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但有时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也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试从课文找出,分析一下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巩固练习】 ⒈给加点字注音或写汉字 旋即()()教诲()()炽()热半晌()痣()卜()问时辰()褪()色 kē()头 tuì()色 yú()钱焚()香 ⒉填空 (1)本文作者,是当代著名的。他的主要作品有 《》、《》。 (2)本文是篇回忆性。作者在文中回忆的老师名叫。

进学解导学案

进学解韩愈编写:吴小翠 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 的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4.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 四、教学方法:自学与讨论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 二、资料连接 (一)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散文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①论说文,如最有代表性的《师说》、《马说》。②杂文,如《进学解》通过设问设答的方式,反话正说,全文多用辞赋铺陈的手法排比对偶,行文轻松活泼。③序文(即赠序),大都言简意赅,别出心裁,表现对现实社会的各种感慨,如《张中丞传后叙》、《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等。 韩愈的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

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二)韩愈传世名言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2)亲之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 (3)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4)事业无穷年。 (5)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7)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8)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9)圣人无常师。(10)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1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1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3)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14)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三)文章简析 本文写于元和八年(813)。《旧唐书·韩愈传》:“(愈)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 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嘲。执政览其文……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进”,即长进、进步。“学”,包括“业”与“行”。“业”指学业、事业,“行”指德行、品第。“解”,辩解,论析。“进学解”,意谓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作者反复强调学子要埋头进德修业,不必考虑有司的明不明、公不公以及自己今后的遇不遇,从而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的牢骚,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讽刺。 (四)文言知识归纳 1、正字音 爬罗剔抉 ..漏()()..()()纂.言()焚膏继晷.()补苴罅幽眇.()佶.屈聱.牙()()正而葩.()闳.其中()跋.前踬.后()()何裨.()侏.儒.()()玉札.()纡.余()卓荦.()动辄.得咎.()()校.验() 岁靡廪 ..粟()()崇庳.()瑕.疵.()()从.徒()本分.()以杙.为楹.()() 2、通假字 (1)登崇畯良(2)校短量长 (3)冗长见治(4)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

《敬畏自然》导学案

《 敬畏自然 》 设计人: 审核人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一、教材分析 《敬畏自然》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选自《大自然的智慧》,作者严春友。全文运用了层 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运用总括与具体展开相结 合,巧妙运用对比的手法使立论充分,最手作出“敬畏自然”的结论。告诉人类应该从根本 上转变观念,再也不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因为人类“只是大 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是兄弟关系。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2、 抓住文章的重点、关键句,理解分析课文,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三、重点与难点 1、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 2、探究思考,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 四、教法与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复诵读 五、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查阅有关背景资料 六、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一直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高天流云,大漠 孤烟,青山绿水,春华秋实。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 远离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 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自然母 亲面前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上完本课后,我们也许 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爱护大自然的责任。 2、检查字词预习。 狼藉.(j í ) 咫.(zh ǐ )尺 呐.(n à )喊 相形见绌. (ch ù ) 美味佳肴.(y áo ) 沾沾. ( zh ān )自喜 蓬 蒿 p éng h āo 深邃 su ì 混淆xi á o 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自不量力 ) 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相形见绌 )

《我的老师》导学案2

2 我的老师 魏巍 学习目标 1、领会记叙的要素。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用几件事去表现人物的写法。 3、词义的辨析与词语所蕴含的情意的品味。 4、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学习难点词义的辨析与词语所蕴含的情意的品味。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用几件事去表现人物的写法。 学习过程 导读 一读课文 【要求】自由读,正字音。(批注在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 (一)查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 黑痣.()磕.头()褪.色()焚.烧()榆.钱() (二)结合语境理解下列词语含义。 劝慰平生依恋纠纷心清如水 二读课文 【要求】试着朗读,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①尽可能理解字句的意思,把握课文的内容。 ②把不懂的句子划出来。 三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感情基调。 四读课文 【要求】读资料,掌握文学常识,了解主旨、结构等。 (一)了解作者。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 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乡 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魏巍一直 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 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 的人》及长篇小说《东方》等。 (二)背景介绍 《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 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后收入散文集《春天漫笔》。课 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 蔡芸芝先生。

(三)常识积累 了解记叙六要素: 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情,必须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要素的交待有两种方式: 1、由作者一一列出,是直接交待。 2、间接交待记叙的要素,即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方式交待记叙的要素。 弄清记叙的要素,有助于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写人叙事的文章,就要注意记叙要素,从而理清文章脉络、理解主题。 五读课文 【要求】有感情朗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任务验收】 1、组长检查字词、读书效果。 2、教师巡视检查。 导学 一、整体感知 (一)快速阅读全文,并思考: 1、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2、文中用了哪些事来表现蔡芸芝先生?各用一个小标题概括,写在书上,并找出每件 3、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请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作简要说明。 4、我对蔡老师的感情是怎样的?批注在课下注释空白处。 (二)小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批在课文标题下: 本文通过回忆,表现了我。 【任务验收】 小组长检查默读课文批注情况。 二、特色品读 (一)深入研读 1、作者写蔡芸芝老师,选了七件小事,是不是太多了?请谈一下你的看法。 2、七件小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二)默读课文,赏析品味

高考必背篇目《师说》经典导学案

《师说》经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 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区别古今异义词语,了解词性活用的词语,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知识与能力) 2.了解对比论证在论说作者观点时所起到的作用。学习正反对比论证方法,学会反复论证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3.训练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的能力。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感受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的情感起伏。既读准句读,又读出情感。 4.认识到本文的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从而逐步培养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 5.了解作者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习惯。 学习难点: 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其刻含义的体会。 预习案 一、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二、背景介绍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超级链接 1、关于文体 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爱莲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2020年整理)教师如何写导学案.doc

教师如何写导学案 一、基本概念 1、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学案”、“练案”和综合性评价于一身的导学性文本,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下的学生进行学习设计的产物,使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导航仪”。 说明: (1)导学案不是教案,也不是学案,更不是教辅书、习题集、讲义等传统意义上的教辅资料。它是一个隐含教师主导作用的文本——导案;又是一个满足学生认知目标的文本——学案;也是一个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文本——练案;还是一个师生、生生情感交流、生命对话的有机载体,一个蕴含新教育理念的创新性文本。 (2)导学案不是学案。学案是针对学生而设计,而导学案既含有学案功能,还兼有教师指导的意义——导案,所以导学案是体现了“教学合一”的教学文本。 2、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传统的教案是重在准备教师怎么教,是教师在课前根据自己对课标要求的理解,对教材的理解而进行的教学设

计,是教师教学而自备、自用的方案,是教师课堂教学工作的脚本。在教案中,重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更多体现教师教的内容,主要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和巩固练习。在这些环节中,基本不设计学生的活动,最多设计几个问题有学生问答。教学环节大多数是由教师完成。 导学案是教师在把握课程核心理念,研究透教材,分析学生的基础上,为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全面体现培养能力为核心而精心设计的。是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所做的设计,集教师导案和学生学案、练案为一身的“教学合一”的“教”与“学”的方案。 3、传统备课与导学案设计比较

敬畏自然导学案

土桥中学导学案 一.自学内容 初读课文后解决以下问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 )鹏斥鴳( ) 蓬蒿( ) 咫尺( ) 狼藉( ) 相形见绌( ) 美味佳肴( )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 咫尺: 狼藉: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佳肴: 二、预设问题、自主学习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1.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例1: 例2: 例3:

2.找出文章中心段 三、合作探究、梳理知识 1. 展开辩论:我们是敬畏自然还是征服自然 正方理由: 反方理由: (★自然与人类: 论历史{ 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 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 } 论关系{宇宙: 人类: 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 } 论智慧{宇宙:智慧的大海 人类: 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 1.即使拿高科技来说,航天事业的空间,在大宇宙中间还是非常狭小。 2.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骄傲 3.大自然创造了宇宙的一切,一切都精巧绝伦,令人不能不赞叹大自 然智慧的深邃、高超 4.人类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 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关系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5.宇宙是有生命的. ◆结论是人类应该: ) 2.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怎么说的,怎么理解他说的敬畏自然的内涵? 3.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四.课堂尝试,展示提升 走进课文,欣赏文章语言。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它兼有议论文和散文语言的特点。如何品味文章的语言呢?)1、从词语入手 示例1:“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说说此句中“窃笑”能换成嘲笑或冷笑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