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理念的发展及启示

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理念的发展及启示

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理念的发展及启示
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理念的发展及启示

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理念的发展及启示

陈宇

一、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三个转折点

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至今已经历了古代内部审计、近代内部审计和现代内部审计三个发展阶段。现代内部审计始于美国。1941年被认为是现代内部审计的开始。1940年之前在美国,内部审计只是外部会计公司的一个助手。1941年,Victor.Z.Brink完成了他在纽约大学的博士学位的论文,该论文阐述了包括内部审计性质和范围在内的内部审计突破性的研究成果。Brink指出内部审计应该作为公司管理层的服务者,而不是作为外部审计(外部会计公司审计)的助手。Brink凭借这篇论文成为美国“内部审计”这个学科的“开山祖鼻”。同年,北美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主任JohnBThurston写了一本名为《内部审计的原理和技术》的内部审计专著。Brink还于1942年出版了美国第一本全面的、系统的论述“内部审计”方面的书《内部审计原理和实务》。此书一直不断更新,并于2001年发行第五版。以上事件标志着内部审计的系统理论已开始形成,是内部审计的第一个转折点。

1978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正式颁布了《内部审计实务准则》。这是“内部审计准则”的雏形。所以1978年是美国内部审计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内部审计历史发展过程中第二个转折点。《内部审计实务准则》的首页就是全面综合地对“内部审计”的概念进行了严谨的定义,在当时的经济和审计领域这个定义已经是相当完美。此准则颁布后十年来被世界各国的审计领域普遍认可,并被翻译成9种语言。

1999年6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及其属下的研究基金在反复进行讨论、研究、向各方征求意见后,正式颁布了《内部审计实务框架》。正如财务会计准则框架一样,《内部审计实务框架》是内部审计准则的核心,所以1999年6月是美国内部审计历史发展过程中第三个“历史性转折点”。相关文件陆续颁布。

二、内部审计实务框架

当前各国内部审计遵循的《内部审计实务框架》由三个层次组成:

(一)第一个层次是强制性的,其核心内容有《内部审计定义》、《道德准则》、《内部审计实务准则》。

1.《内部审计定义》

内部审计师协会在最新的《内部审计定义》中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鉴证和咨询服务,其目标在于增加价值并改进组织的经营。它通过一套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以帮助组织达到目标。”[1]

2.《道德准则》

制定道德准则的目的是在内部审计职业内促进道德文化。道德准则对于内部审计职业来说是必要和适当的,这是由于内部审计是建立在一种信任的基础上的,这种基础对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提供了客观保证。道德准则在内部审计定义上加以扩展。

3.《内部审计实务准则》

《内部审计实务准则》由《属性准则》、《绩效准则》、《执行准则》组成。《属性准则》论述从事内部审计活动的组织和个人的特性。《绩效准则》则论述内部审计活动的本质,并提供衡量内部审计绩效的质量标准。《属性准则》和《绩效准则》适用于全部内部审计活动。《执行准则》将《属性准则》和《绩效准则》运用于特定业务(如遵循性审计、舞弊调查、对控制的自我评估项目)。《属性准则》和《绩效准则》只有一套,而《执行准则》可能有多套,每套对应内部审计活动的一种主要类型。

(二)第二个层次是《实务建议》(即以前的指南),不是强制性的,但是也经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批准并强烈推荐使用。它能够帮助解释内部审计实务准则,或将准则运用于特定的内部审计环境。虽然有一些实务建议可能适用于所有内部审计师,但其他的主要用于特定的行业、特定的审计领域,或者特定的地域。

(三)第三个层次是《发展和实务指南》,包括了各类由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开发或者批准的材料,不具有强制性。其中包括研究报告、书籍、讨论会以及其他还没有资格成为强制性准则的与内部审计实务有关的产品和服务,是审计实务框架中内容最多、最广泛的部分。《发展和实务指南》用以帮助实施《道德准则》、《实务准则》和《实务建议》,提供了最佳实务提示和技巧。

三、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理念的发展

以上简单介绍了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内部审计实务框架,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理念的发展,并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从独立性到客观性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旧定义体现在其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责任的声明》(1990修订本)中:“内部审计是一个组织内部为检查和评价其活动和为本组织服务而建立的一种独立评价功能,它要提供有关检查活动的分析、评价、建议、咨询意见和信息,以协助本组织成员有效地履行其职责。”通过新旧定义的比较,我们可以注意到,在新的定义中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更强调了客观性。

在传统观念中,“独立”是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也被认为是保证内部审计效果的一个重要要求。然而,从本质上说,客观是一个更为根本和广泛的概念。[2]在新定义的草拟过程中,指导任务小组最初并未使用“独立”这一概念,也没打算界定它。他们认为含义更广的“客观”是内部审计职业的显著特点。而目前“独立”的要求,则对内部审计人员造成了不必要的约束,它限制了由谁来提供服务以及可以提供哪些服务。而且,把“独立”凌驾于其他概念之上,会使内部审计部门在提供服务时相对于外部服务提供者处于竞争的劣势,因为后者往往处于“更独立”的位置上。

内部审计部门能为企业增加价值就是因为他们对改进经营与控制的分析与建议是客观的。独立是为了保证客观,是一种手段,而客观才是最终的目标。试想如果审计活动是独立的,但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反映事物的客观面貌,那这种活动就没有效率和效果,甚至造成决策失误,十分有害。反过来,只要保证了客观,就不必要死守独立不放。对于内部审计来说,其形式上的独立性肯定不如外部审计,如果就此认为内部审计不如外部审计,那是十分荒谬的。

长期以来,人们经常混淆了目标和手段的区别。虽然目标和手段应该是统一的,但是将手段作为目标则必然导致目标的异化,导致手段最终失去意义。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原来倡导的以规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模式,由于一味以规则(即手段)为重,最终导致不少公司钻规则的空子,发生了安然和世通等等假账丑闻。这种模式至少造成了以下问题:

(1)没有明确清晰的目标,大量的细节掩盖了准则的用意;

(2)过多的例外和界限测试,为财务设计者获得所需要的结果提供了方便;

(3)大量的详细指南,其中包含了大量互相矛盾的处理。

最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对美国财务报告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体系的研究》,[3]认为需要摒弃目前美国以规则为导向的模式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倡的以纯原则为导向的模式,而采取以目标为导向的模式。此举鲜明地说明了目标是第一性的,而规则,甚至于原则,都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手段。方向错了,则手段再完善也只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于更快速地偏离目标;方向对了,则所有的手段都可以因此而

发展起来。比如,从历史上看,独立审计目标的演变,即从查错防弊到验证财务报表的公允性,直到现在的两者皆重,其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也随之发生变化,或者说也随之发展。制度基础审计和审计抽样的运用,都是在验证财务报表公允性阶段才发展起来的。没有这个目标,这些方法、程序的确立是很难想像的。

因此,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这些研究成果、成功的经验以及失败的教训,都为我们理解内部审计的本质,进而制定我国自己的内部审计准则,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需要说明的是并非说独立性的概念毫无用处了,作为一种手段它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独立”是个变量,对它的解释以及其重要程度依赖于一系列因素,如企业的行业类型、地区及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服务的本质等。遵守独立性有助于达到客观性。在美国会计学会当前的研究中,“独立”被表述为“无阻碍地决定工作范围和无阻碍地完成工作的能力”,指导任务小组最后采用了这一理解,保留了“独立”,认为“内部审计活动应该在决定内部审计范围、开展工作以及汇报成果时不受干涉”。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认为,独立是对审计活动而言,客观是对内部审计师个人而言。显然审计活动是以内部审计师为基础的。为了保持客观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认为内部审计师:

(1)不应该参加任何有可能损害或者假定会损害他们无偏见的评估的活动或关系。包括可能与组织的利益有冲突的活动或关系。

(2)不应该接受任何可能损害或假定会损害他们职业判断的东西。

(3)应该披露所有知道的重要事实,只要如果不披露将会歪曲对所审查的活动的报告。

(二)将视野扩展到组织外部

内部审计,按常人理解,仿佛必须由组织内部的人员和机构进行。然而这是一种误解。在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新定义中,“内部”一词被抛弃了。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审计业务,是一种范围性概念,不同于“由内部审计人员从事的审计业务”的主体性概念。虽然有一些人认为“内部”这个概念是内部审计职业最重要的特质,然而在理论上保留这一概念是有缺陷的。这一措辞试图使内部审计职业垄断所有相关的服务,执行所有职能,试图阻止外部人参与内部审计服务的竞争。而且随着服务范围的扩展,在企业内部拥有所有需要的技术变得不经济,这也造成了许多企业从外部购买服务,即所谓的内部审计外部化。“内部”这一概念唯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内部审计服务仍应由企业内部进行管理,而不应完全放权给外部。

内部审计业务部分或全部拓展到外部,其明显的优势体现在:

1.获得规模经济。外部审计组织不仅在组织规模上,而且在业务规模上都是经济的。高额的服务成本费用可在大量的客户那里得到补偿或分摊,因此能够实现等效服务下的成本最低,或成本相同下的更高效服务。大部分审计业务是要由人来完成的,但有些部分要用到计算辅助技术和管理分析技术,这些技术中的软硬件成本不是一般单位愿意承担或能够承担的,但一流的会计公司却能够也愿意承担,因为这些固定成本可以分摊到大量的客户中去。

2.降低总成本。组织如果建立一个自己的内部审计部门,需要支付员工的薪金、培训费和管理费用,内部审计外部化则能节省这些费用,而且企业可只在需要时聘用,以保持支出控制的灵活性。即将设立内部审计部门所需的固定成本转换为变动成本,将不可控成本变为管理部门的可控成本。同时,如果由外部审计人员承担内审工作,内部审计的方法和程序可与外审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这意味着外审人员能更多地依赖内审工作,企业也可因少支付审计费用而获益。

3.保持适当的组织规模。几乎每个企业都能从内部审计职能中受益,但对中小规模的企业来说,设置一个只有一两个人的内审部门很难招募到顶尖人才,也无法建立足够的专家意见数据库。会计师事务所则可对风险进行有效的分析并提供菜单化的专业服务,以在不同的时间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

4.使管理层关注核心竞争力。内部审计部门的日常审计往往是低效的,还可能会分散管理层的精力。如果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企业就可腾出管理时间和管理资源,使管理层能够关注于核心竞争力领域,集中精力追求更具战略意义的目标,而不是将大量精力耗费在低回报的日常管理中。

5.组织在外购内部审计服务时,占有主动权。组织在决定采取内部审计服务外购时,可按照本企业的具体情况,结合不同会计师事务所的优势进行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占有主动权。在接受服务的过程当中,通过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对内审工作进行监督,可评估外部审计人员的服务质量,确定合约的完成情况。如果对其服务不满意,由于市场上还有其他可提供内审服务的外部人员,企业可以与聘用者签订长期价格协议或考虑重新引入内审机构。

6.外部审计组织具有先进的审计技术,丰富的审计经验,而且部分一流的会计公司还拥有独特的质量控制与保障制度。

因此,随着内部审计的发展以及外界对内部审计要求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外部化将是一种潮流。我们应该顺应潮流,打破成规,以提升组织的价值、帮助组织达到目标。

(三)内部审计的终极目标是增加组织价值

传统内部审计理论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管理、经济评价、经济鉴证等职能。这种认识也反映在旧的内部审计定义中。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最新的《内部审计定义》中认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鉴证和咨询服务,其目标在于增加价值并改进组织的经营。”这完全不同于传统理论上的“独立评价功能”论。

“增加价值和改进经营”的提出,使得这一职业充满前所未有的活力。在传统概念下,内部审计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降低代理成本而设计的,人们不关心它对企业经营的贡献,而且这种贡献往往是无形的。而在如今的高度竞争且成本“过敏”的市场上,各大公司纷纷将其业务流程分为增值过程和非增值过程,然后尽可能地压缩非增值过程,期望公司内每一个人都为其创造价值。归根到底,一个组织只有具有价值才有存在的必要,也才能够存在下去,否则在社会上必无立足之地。因此任何活动,只有为企业创造或者增加价值,才能为组织所重视,才能存在下去。内部审计如果还固守过去的阵地,只能被淘汰出局。新的角色定位要求内部审计积极参与价值创造活动,这样才能为自己的继续存在争得一席之地。内部审计如果不以增加组织价值为目的,则为组织所不容。内部审计在参与价值创造的同时,要向世人昭示其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贡献,让公司的管理部门、董事会及其他利害关系人了解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才能保持和提高职业地位。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应把成本降低的幅度或效率增长的幅度等作为衡量内部审计工作绩效的标准,这样做会削弱其工作的客观性。因为内部审计工作对价值创造的贡献往往是间接的。

同时,内部审计关注的活动也因此提升至组织整体的层次,而不再是过去针对个人或某一部门的活动。其目标的核心定位于帮助一个企业达到战略目标,即增加价值,还将内部审计与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和关键成功因素联结在一起。关注层次的提升,使得内部审计从一个局部职能的“功能性思维”转向从整体价值链来考虑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从全局、长期着眼,促成各个部门各个方面的有效合作。这也在实质上扩展了内部审计的职能,并要求在内部审计人员的招募、培训、团队构建活动中充分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四)将风险管理放到重要位置

在审计领域,“风险”一词仿佛较多地与独立审计相联系。传统的内部审计也着重于内部控制制度和经营机制。[4]然而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的风险也普遍增大,例如内部的有财务和经营信息不足、政策计划和标准贯彻失败、资产流失、资源浪费和无效使用等等,外部的有消费者偏好变化、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等等。因此企业迫切需要内部审计通过一套系统、规范的方法来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及控制、治理过程的效果。顺应这种要求,新的定义中也加进了风险管理的内容。企业

的总体管理控制机制一般更倾向于把管理控制系统与组织的长远目标,以及不能达到这些目标的风险联系起来。为了帮助企业达到目标,必须重视风险管理。新定义表明控制不再是抽象的、暗含的,而是能实实在在地帮助组织进行风险管理和制定出有效的管理程序,而且对于每一种情形都有多种“正确的”的方法。风险控制体制使内审人员必须随着全球市场和竞争性质的变化、新的资产形式的产生,以及信息获取工具的变革而不断改进控制手段。“一种控制手段适用于各种控制”的说法和通用的控制模式已不再存在。

风险控制系统也决定了鉴证与咨询服务能为组织创造价值。在此方面不乏成功的实例。如某外贸集团公司下属10多家子公司,集团内部审计师对这些子公司2002年下半年业务合同签订与执行情况进行了审核,发现在1000万元以上大金额进口商品合同中仅豆粕一个商品就占16%,涉及金额5亿元。按照国际惯例,购买豆粕须提前半年签订期货合同。各子公司不约而同地进口豆粕,对整个集团来说占压在某个商品上的资金过多,势必会增大经营风险。内部审计师立即向集团管理层提出建议,豆粕进口须做套期保值以避免价格下降造成的经营风险。果然2002年南美洲豆粕大丰收,豆粕国际市场价格一路狂跌。内部审计师的建议使集团避免了近2亿元的损失。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企业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而内部审计在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日益受到管理当局的重视。但是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务中均有不少需要改进之处。如何抓住机遇,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发展内部审计职业,是每一个内部审计人员面临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IIA.ProfessionalPracticesFramework[M].Florida:TheInstituteofInternalAuditorsResearchFoundation,2003

[2]JaneMutchler,StanleyChang,andDouglasPrawitt.IndependenceandObjectivity:AFrameworkforInternalAuditors[M].Florida:TheInstituteofInternalAuditorsResearchFoundation,2001

[3]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美国财务报告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体系的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2013版 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2013版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法规文号:发文时间:2013-08-26 发文单位: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打印】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根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 第二章一般准则 第四条组织应当设置与其目标、性质、规模、治理结构等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具有相应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 第五条内部审计的目标、职责和权限等内容应当在组织的内部审计章程中明确规定。 第六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决策与执行。 第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第八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胜任能力,并通过后续教育加以保持和提高。 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履行保密义务,对于实施内部审计业务中所获取的信息保密。 第三章作业准则 第十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全面关注组织风险,以风险为基础组织实施内部审计业务。 第十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充分运用重要性原则,考虑差异或者缺陷的性质、数量等因素,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组织的风险状况、管理需要及审计资源的配置情况,编制年度审计计划。

筑牢安全发展理念

筑牢安全发展理念 筑牢安全发展理念 每次特别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一定可以找到方方面面的原因,但在众多的原因之中,相关部门工作“不严不实”不能不说是要害原因之一。美国工业安全专家赫伯特·威廉·海因里希曾提出一个十分著名的安全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以及3000起事故隐患。回顾那些令人痛心疾首的特别重大安全事故,人们发现,几乎每次重大灾难来临之前,征兆都早已显现。面对一次次轻微事故的发生,一次次未遂先兆的提醒,相关地方政府部门和责任企业熟视无睹,直到难以挽回的灾难来临。这不仅仅是疏于监管的不作为,也折射出对人民群众生命的漠视。 以“8 ·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为例,相关政府监管部门和责任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不严不实”问题显而易见。根据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开业条件和技术要求》的规定,大型仓库与周围的公共建筑物、交通干线、工矿企业等至少要保持1000米的间距。然而,距离瑞海公司1公里范围内就有居民小区。对于这样显而易见的灾难隐患,只要相关审批部门哪

怕有一点点“三严三实”精神,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审批,瑞海公司就无法经营危化品仓储。同样地,“不严不实”问题也出现在事故发生之后。国家明确规定,消防部门必须建立危化品企业数据库,掌握辖区内主要危险源的具体情况,定期对企业进行检查,对每个危化品企业制定针对性强的应急预案,并定期与企业进行联合演习。针对特殊的危化品消防工作,必须建立特殊的危化消防队,配备专用消防设备,掌握专门消防知识,进行专业消防技能培训,并定期对消防员进行考核。从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所有这些具体细致的专业规定,实际上都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安全发展理念更多要用实践来说话、靠实践来检验、用行动来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有多牢固,就看行动有多坚定。必须看到,安全事故发生在企业和基层,但板子确实有必要打在相关领导干部身上。作为主政一方的党员领导干部,确保一方平安是最根本、最本分的责任所在。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强调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针对性,都具有十分明确的检验标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检验有没有真正做到“三严三实”,是不是真正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是要看有没有确保安全、有没有促进发展、有没有改善民生,等等。而在所有这些检验指标中,首要的、第一位的,就是确保人民群

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

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 属性标准 1000-宗旨、权力和职责 内部审计部门的宗旨、权力和职责必须在内部审计章程中按照“内部审计定义”、《职业道德规范》和《标准》的相关内容正式确定。首席审计执行官必须定期审查内部审计章程,并提交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审批。 1000.A1 –向组织提供的确认服务的性质必须在内部审计章程中明确规定。如果内部审计部门向组织外部的有关方面提供确认服务,则此类确认服务的性质也必须在内部审计章程中确定。 1000.C1–咨询服务的性质也必须在内部审计章程中中确定。 1010-在内部审计章程中确认“内部审计定义”、《职业道德规范》和《标准》。 “内部审计定义”、《职业道德规范》和《标准》的强制性必须在内部审计章程中得到确认。首席审计执行官应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解释和讨论“内部审计定义”、《职业道德规范》和《标准》。 1100-独立性和客观性 内部审计部门必须保持其独立性,内部审计师必须客观的开展工作。 1110-组织的独立性 首席审计执行官必须向组织内部能够确保内部审计部门履行职责的层级报告。首席审计执行官必须至少每年一次向董事会确认内部审计审计部门在组织中的独立性。 1110.A1 –内部审计部门在内部审计范围、开展工作和报告结果时,必须免受干预。 1111-与董事会的直接互动 首席审计执行官必须与董事会直接沟通和互动。 1120-个人的客观性 内部审计师必须有公正、不偏不倚的态度,避免任何利益冲突。 1130-对独立性和客观性的损害 如果独立性和客观性受到实质和形式上的损害,必须向适当的对象披露损害的具体情况。披露的性质视受损害情况而定。 1130.A1-内部审计师必须避免评价其以往负责的特定业务。如果内部审计师为其在上一年度内负责的业务提供确认服务时,则其客观性视为受到损害。 1130.A2-确认服务涉及到审计执行官负责的职能领域时,必须由独立于内部审计部门的某一方进行监督。 1130.C1内部审计师可以对其以往负责的业务提供咨询服务。 1130.C2若内部审计师可能会损害拟开展的咨询服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时,必须在接受该业务之前向客户披露。 1200-专业能力与应有的职业审慎 内部审计师在开展业务时,必须具备专业能力和应有的职业审慎。 1210-专业能力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分析(最新整理)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分析 【摘要】上市公司执行新准则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是否存在着差异及差异存在原因是什么, 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并结合我国会计环境对差异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同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趋同;比较;会计环境 【Abstract】Listed companies implement new standard marks the 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in our country. China's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if there is a difference and difference existence the reason, this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nd analyses the reasons of the existenc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accounting environment,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Accounting standards; Convergence; Compare; Accounting Environment

一、绪论 由于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世界各国制定的会计准则存在很大差异。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融资活动日益频繁,地区性经济集团以及跨国经营的会计师事务所逐渐增多,各国之间会计准则的巨大差异已成为国际资本流动和资源有效配置的障碍。加快会计标准的国际化进程成为会计领域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表现 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客观环境和特点,审慎处理了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一)结构趋同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基本准则是纲,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筹驾驭作用,相当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具体准则是目,是依据基本准则原则要求对有关业务或报告做出的具体规定,现有具体准则已经基本涵盖了所有的业务内容;应用指南是补充,是对具体准则的操作指引,类似于与各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并发布的实施指南以及相关的解释公告。可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结构上已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二)具体准则趋同 1.将公允价值引入新会计准则体系。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较侧重公允价值的应用,而我国原有会计准则几乎不涉及公允价值。考虑到我国市场发展的现状,修订后的新准则体系中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 2.以控制为基础确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第6条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加以确定。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这些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的规定一样,都强调了实质控制。另外,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也由侧重母公司理论转向侧重实体理论。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2号──遵循性审计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实施遵循性审计的行为,明确相关责任,保证遵循性审计工作质量,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遵循性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审查组织在经营过程中遵守相关法规、政策、计划、预算、程序、合同等遵循性标准的情况并作出相应评价的审计活动。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第二章一般原则 第四条组织管理层负责确定、制定并执行遵循性标准。为保障遵循性标准的执行,组织管理层应建立适当、合法、有效的内部控制。 第五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负责审查、评价组织执行有关遵循性标准的情况。 第六条遵循性审计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实施内部审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第七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做好遵循性审计中的保密 工作。 第三章遵循性审计的内容和方法 第八条遵循性审计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国家相关法规的遵循情况; (二)行业、部门政策的遵循情况; (三)组织经营计划和财务计划的遵循情况; (四)组织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的遵循情况; (五)组织所定各种程序标准的遵循情况; (六)组织签定的各类合同的遵循情况; (七)其它标准的遵循情况。 第九条在确定审计目标时,内部审计人员应考虑向以下方面询问相关遵循性标准:(一)组织经营、财务等相关方面负责人; (二)组织的法律顾问; (三)投资人、合同方; (四)政府及其他主管机构; (五)外部审计人员; (六)其他。 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遵循性审计时,应当充分关注组织的以下情况: (一)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调查或处罚; (二)重要的法律诉讼; (三)异常的交易或事项; (四)计划、预算执行结果严重偏离标准; (五)信息严重失真或资料不完整;

安全生产的管理理念

安全生产的管理理念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安全生产的管理理念(一)事故是可以避免的管理观念 杜邦的安全目标是,坚信所有工伤和职业病以及安全和环境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 埃留特雷。伊雷内。杜邦(人们习惯将之称为E.I.杜邦)是法国人,在1802年从法国移民到美国,建立了杜邦公司。 杜邦公司可以生存200年,把安全作为引导企业成功的核心价值之一,是其中一个强劲的理由。 杜邦安全管理十大基本原则:所有的安全事故是可以防止的;各级管理层对各自的安全直接负责;所有安全操作隐患是可以控制的;员工必须接受严格的安全培训;各级主管必须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必须及时消除;工作外的安全和工作内安全同样重要;良好的安全就是一门好的生意;员工的直接参与是关键。 (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和谐社会首先要关爱生命。 人士生产力各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对企业而言,人是第一资源,是最宝贵的财富。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由于从业人员素质不一,硬件配备不完善,导致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不高。这就势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方法,一方面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管好人、用好人、发挥好人的中心作用;另一方面创新管理机制,通过挖掘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提高安全管理的覆盖面,形成“人人、时时、事事”有人操心尽力的管理格局,依靠管理规范人的行为,依靠人的全面发展优化管理行为,实现安全生产。 (三)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 “持续改进”,就是以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管理理念为指导,通过全员参与生产经营各个领域的目标化、日常化、制度化的改进活动,使企业管理水平渐进地、螺旋式地上升,促进企业以较快的速度平稳发展。它是现代管理的重要管理理念,是促使组织适应环境的主要方法,是追求卓越的重要措施,其核心思想可以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来概括。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指南(doc 121页)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指南(doc 121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 内 部 审 计 准 则 https://www.sodocs.net/doc/046638956.html,

字体:黑体/宋体字号:初号/一号/三号/小四行距:1.5倍行距编辑请保持叶序不变(编者按:DOC版 ms-word阅读最佳,PDF版 adobe reader8,acrobat9cn或foxit reader3最佳) 内部审计准则 004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 006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008 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009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 号——审计计划 012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 号——审计通知书 013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3 号——审计证据 015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4 号——审计工作底稿 015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 号——内部控制审计 022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6 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 026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7 号——审计报告 028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8 号——后续审计 030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9 号——内部审计督导 031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 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 033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结果沟通 034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2号──遵循性审计 037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3号──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 039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4号──利用外部专家服务 042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分析性复核 045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 048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051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

055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020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 063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号──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法 065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 069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3号──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关系072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4号──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 076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5号——经济性审计 080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6号——效果性审计 084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7号——效率性审计 089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 096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9 号——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 …2009年后增补…

第2203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强烈推荐)

第2203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信息系统审计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信息系统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信息系统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组织的信息系统及其相关的信息技术内部控制和流程所进行的审查与评价活动。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信息系统审计活动。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 第二章一般原则 第四条信息系统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实施信息系统审计工作,对组织是否实现信息技术管理目标进行审查和评价,并基于评价意见提出管理建议,协助组织信息技术管理人员有效地履行职责。 组织的信息技术管理目标主要包括: (一)保证组织的信息技术战略充分反映组织的战略目标; (二)提高组织所依赖的信息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及数据处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三)提高信息系统运行的效果与效率,合理保证信息系统的运行符合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监管要求。 第五条组织中信息技术管理人员的责任是进行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和维护,以及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内部控制的设计、执行和监控;信息系统审计人员的责任是实施信息系统审计工作并出具审计报告。

第六条从事信息系统审计的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信息技术及信息系统审计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必要时,实施信息系统审计可以利用外部专家服务。 第七条信息系统审计可以作为独立的审计项目组织实施,也可以作为综合性内部审计项目的组成部分实施。 当信息系统审计作为综合性内部审计项目的一部分时,信息系统审计人员应当及时与其他相关内部审计人员沟通信息系统审计中的发现,并考虑依据审计结果调整其他相关审计的范围、时间及性质。 第八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审计方法进行信息系统审计,风险评估应当贯穿于信息系统审计的全过程。 第三章信息系统审计计划 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信息系统审计前,需要确定审计目标并初步评估审计风险,估算完成信息系统审计或者专项审计所需的资源,确定重点审计领域及审计活动的优先次序,明确审计组成员的职责,编制信息系统审计方案。 第十条编制信息系统审计方案时,除遵循相关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的规定,还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一)高度依赖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关键业务流程及相关的组织战略目标; (二)信息技术管理的组织架构; (三)信息系统框架和信息系统的长期发展规划及近期发展计划; (四)信息系统及其支持的业务流程的变更情况; (五)信息系统的复杂程度;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 大力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济南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各位领导、来宾,同志们: 由中国安全生产报、济南市安委会共同主办的“基层安全文化建设”座谈会今天顺利召开了。我谨代表济南市安委会和全市安监系统的干部职工向国家总局、省市领导及社会各界的朋友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向一直关心支持济南市安全生产工作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始终把安全文化建设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工程来抓,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建设方针,把党中央提出的安全发展全新理念和基层安全生产生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发挥了显著作用。下面,我把济南市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情况及实践中的认识体会向领导和同志们作一简要汇报: 一、着眼形势任务需要,把安全文化建设摆上重要 —1—

位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确立和强调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把安全生产纳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新的形势任务,为深化安全生产工作带来新的课题,要求我们必须在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上求创新、谋发展,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安全文化建设,是我们必须始终抓好的基础工程: 一是贯彻安全发展观需要安全文化的承载推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扭转安全生产事故频发、总量居高不下的被动局面,从而实现安全生产上长治久安,必须首先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摒弃错误狭隘的发展观,确保安全生产工作的正确方向。当前,生产领域多元化的价值追求相互激荡,尤其是经济第一、以效益为本的发展观还存在巨大惯性。实践表明,一些地方和企业在发展认识上存在的巨大偏差是安全生产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最根本的原因,成为贯彻和深化安全发展观最大的障碍和阻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用善于运用文化的力量去解决。通过培育和发展以人为本、安全发展为核心的安全文化,紧紧把握安全生产的时代脉搏,在多元中求主导、多样中求共识、多 —2—

中外内部审计的比较

中外内部审计的比较 我国内部审计准则定义内部审计为“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视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正当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则以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的,评价和改进风险治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比较上述两种定义不难发现,二者对内部审计的目标、基本职能、性质等方面的理解有较大差异,从以上简单的定义对比我们就已经可以看到中外内部审计与实践的处于不同阶段和水平,而且中外有着不同的制度,因而在内部审计的业务和组织形式等方面是各有独特之处的,有必要对其进行对比和。一、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国外内部审计产生的正确时间已无从考,但我们知道国外在11~12世纪就已经有了“行会审计”。当时的行会,每年要召开几次总会,议事内容包括选举产生理事和审计职员。理事会是行会的执行机关,它必须在召开总会时将行会账户提交审计职员审查。审计职员审查的重点是作为受托人的理事在处理经济业务方面的老实性。它体现了内部审计的本质是由于“两权分离”,即生产资料所有权与治理权分离而产生的受托责任关系。相比之下,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在国家审计署成立之前,国务院于1983年7月曾发文提出建立和健全部分、单位的内部审计。1985年8月2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同年12月5日,审计署发布《关于内部审计工作

的若干规定》,此项规定成为我国开展内部审计的依据。198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了《审计署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报告》,大大加快了内部审计机构组建的速度。1994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将内部审计以法律形式予以肯定,明确了其法律地位。1995年审计署又发布《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对内部审计作了进一步具体规定。到1999年底,我国共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9万多个,配备内部审计职员24万之多,形成了包括由地区、部分和企事业单位组成的较为完整的内部审计体系。可以看出,中外设立内部审计部分的动因不同,西方的内部审计制度是为了生存、竞争和发展的需要,自发地建立起来的。的内部审计制度则是国家根据经济体制改革后出现的新形势,为强化审计监视体系,建立和健全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用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建立的。二、内部审计机构通常国外内部审计的形式有三种:由公司内部设置的审计组织进行审计、联合审计和由社会气力进行审计。这三种形式各有其优缺点,但仍以第一种为主,其优点是:能够保证审计职员对组织的忠诚,维护整个组织的利益,熟悉组织的目标和需要等。联合审计虽较好地体现了内部审计组织的独立性,但在忠诚、保密等方面存在题目。而我国的内部审计形式通常是由内部设置的审计机构来进行,偶有部分事项会委托社会气力进行审计。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的内部审计中,独具特色的“部分审计”占有重要位置。所谓部分审计就是“国务院和地方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所属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管部分的审计”。这是国家审计机关根据我国的国情在发展社会主义审计监视体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2019版)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 (2019版) 2019年6月1日

目录 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1) 第1201号——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5) 第21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计划 (9) 第21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通知书 (13) 第2103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证据 (15) 第2104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工作底稿 (18) 第2105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结果沟通 (21) 第2106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报告 (23) 第2107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后续审计 (26) 第2108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抽样 (28) 第2109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分析程序 (33) 第22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 (37) 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 (43) 第2203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信息系统审计 (48) 第2204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对舞弊行为进行检查和报告 (56) 第23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 (61) 第23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与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的关系.67 第2303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 (71) 第2304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利用外部专家服务 (73) 第2305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人际关系 (76) 第2306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80) 第2307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 (84) 第2308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档案工作 (88) 第2309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管理 (95)

浅谈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问题(一)

浅谈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问题(一) 摘要: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会计准则国际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本文在介绍了我国会计改革与国际协调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阐述了现实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浅谈了几点建议与策略。对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化;会计制度 今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渐形成和资本市场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各国的商贸规则都逐步趋向统一化、透明化。会计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同样面临着国际化这种必然趋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加入WTO之后,会计应与国际惯例相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简述我国会计准则的现状之后,分析了国际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 1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涵义 国际化,指的是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中,尽量减少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寻求大家认可一致的内容,达到信息的国际可比性。与之相对应,会计准则国际化就是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也就是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会计原则和方法来处理和执行本国的经济业务。 2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状况 多年来,我们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来促进中国会计的国际化。截止目前,已经发布实施(含修改发布)的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1项(可以起到财务会计框架的作用),具体准则16项;《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以及相关的专业核算办法等,企业会计标准体系的框架已经形成。上述已经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在具体会计核算要求、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对照,在所有重大方面均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纵观二十年历程,我们也应该清楚看到,会计准则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应适时推进中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尽可能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 3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建议 会计准则国际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个事实已不容否认,因而,有些人认为,可以完全照搬现有的国际会计准则,不仅可以节省研究费用,也可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这种脱离国情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由此产生的风险将是巨大的。下面主要就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几点建议。 3.1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会计捉则国际化进程应采取渐进式而非激进式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外部监管机制尚不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还比较薄弱,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而目前全球呼吁与之接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包括国际会计准则主要是从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为基础形成的,充分体现了发达国家的国情和利益。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必须立足于本国实际,逐步实现与国际惯例的接轨。首先,我们在修订企业基本准则和制定新的准则时,要充分参考国际会计组织和一些主要国家的经验,尤其是一些新动向,以免新出台的准则与国际惯例出现不协调,从而消除一些人为的分歧和不一致;其次,对于常规的经济业务,则是按国际会计惯例的要求,采取渐进式的改革,逐步缩小直至消除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差异;最后,在整体上借鉴国际会计惯例改革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逐步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充分接轨。 3.2正确处理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关系 现阶段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是《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并存的模式。一方面,不断地制定和颁布新的具体会计准则和修订已发布的具体准则;另一方面,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预算企业制度》。二者各自的详简程度不同,虽然规范的对象一致但有时规范口径有出入,这会造成使企业无所适从的情况。

落实安全发展要树牢四个思想优选稿

落实安全发展要树牢四 个思想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落实安全发展要树牢四个思想新形势下,如何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用安全发展理念来指导安全生产工作,是摆在各级各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树牢以下四个思想十分重要。 树牢经济建设与安全生产同步抓的思想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指出,把“安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理念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这是我们对于科学发展观认识的深化。新时期我国要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一个国家的发展强盛不能只局限在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上,还需要社会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安全生产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直接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的生命价值凸显,对生命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安全生产的基础上。现实中,我们有些同志对这些问题认识还不清,平时只顾了抓经济建设,而没有树立经济建设与安全生产同步抓的思想,一些地方同志认为安全生产工作是负责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事,是生产经营单位的事,与自已没有关系,缺乏抓好这项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安全为基础、前提和保障。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各个行业和领域、各

类生产经营单位的发展,要建立在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状况持续改善、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切实保障的基础上,做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两手抓的思想,通过开展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民众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意识,为全面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 树牢人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的思想 实践一再证明,不安全发展,难有真正的科学发展。安全生产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反映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前提和保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人民的生命健康能否得到切实的保障,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只有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并在探求经济建设发展规律、研究和解决经济建设和安全生产关系的过程中,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才能更好地坚持安全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必须要以人的生命为本。人的生命最宝贵,生命安全权益是最大的权益。对于生命个体来说,伤亡一旦发生,就不再有改变的可能。安全生产工作要树牢人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的思想,必须始终把立足点放在预防事故和治理隐患上,而不是被动地应付事故,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发布新内部审计准则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发布新内部审计准则(2004年) 2004-1-1 0:0【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 协会从1941年成立以来,先后发布过4个准则。本次修订是对2001年准则的修订。协会在修订前先在2003年1月发出征求意见稿。同年12月根据反馈的意见写出修订稿,经内部审计准则委员会批准,于2004年1月开始执行。 本次修订主要是针对保证性服务准则,以适应当前风险管理的需要。修订也为咨询性服务提供机会,以及为公司对外披露审计工作结果提供指导。 本次修订增加了5条准则: 1.1210.A3:对内部审计师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2.2201.A1:对接受第三方业务委托的规定 3.2220.A2:关于同时提供审计和咨询服务问题 4.2410.A3:向外部第三方分发审计报告时的沟通 5.2440.A2:分发审计报告无法律限制时的措施 本次修订还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原有的17条准则: 1.1130.A1:内部审计师应避免评价他们曾经负责过的运营工作 2.1220.A2:关于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 3.1300:质量保证与改进项目 4.2100:工作性质 5.2130:治理 6.2130.A1:内部审计师在组织道德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7.2200:审计业务计划 8.2210:审计业务的目标 9.2210.A1:审计工作的目标应反映风险评估的结果

10.2240.A1审计业务工作方案的审批 11.2400:报告审计结果 12.2410.A1:最终报告的必要 内容 13.2410.A2:对被审计单位的业绩应予肯定 14.2421:错误与遗漏 15.2440:发布审计结果 16.2440.A1:审计执行主管负责分发最终审计报告 17.2600:管理层对风险的接受 下面对此次修订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一、确认内审准则的适应范围 修改后准则在引言中确认:内审准则可应用于不同的法律和文化环境。可应用在经营目标、经营规模、复杂性和结构多变的企业中。确认内审工作可由公司内部或外部人员来执行。 二、设定内审准则有一个假定前提 鉴于内审准则执行环境的多样性,而执行人员的水平又参差不齐,那么内审准则应当定在什么水平上?在修订时要有一个假定。这个假定就是:首席执行官和审计师在应用内审准则时,对内审概念具有良好的判断能力。也就是说能理解内审准则的规定。 三、强调执行内审准则是法定义务 修订后的内审准则规定,不论任何单位,也不论内审工作由谁来执行,都必须执行内审准则。新准则规定:“内部审计师如果由于法律、法规的原因不能遵循准则的某些部分的话,他们亦应该遵循准则的其它部分,并对这种情况做出适当的披露。” 准则用“应该”这个词来表示其法定义务。以工作准则2100条为例,修改前条文是:“内部审计活动评价并帮助改进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体系。”这个规定像是对内审活动的描述。新准则对此修改为“内部审计活动应该运用系统化 和严谨的方法去评价和帮助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体系。“这里用了”应该“一词,表示执行内审准则是一种法定的义务。

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准则完整版-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体系(doc78页)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体系 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第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严格遵守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其他规定。 第二条内部审计人员不得从事损害国家利益、组织利益和内部审计职业荣誉的活动。 第三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做到独立、客观、正直和勤勉。 第四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保持廉洁,不得从被审计单位获得任何可能有损职业判断的利 第五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合理使用职业判断。 第六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必要时可聘请有关专家协助。 第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诚实地为组织服务,不做任何违反诚信原则的事情。 第八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保密性原则,按规定使用其在履行职责时所获取的资料。 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报告中应客观地披露所了解的全部重要事项。 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妥善处理好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士的关系。 第十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应不断接受后续教育,提高服务质量。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 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第二章一般准则 第四条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考虑组织的性质、规模、内部治理结构及相关规定,并配备一定数量具有执业 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 第五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并积极了解、参与组织的内部控制建设。 第六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熟悉本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并不断通过后续教 育来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第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内部审计业务。 第八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决策与执行。

浅析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

浅析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必然性 张璐(长江大学湖北荆州434023) 摘要:2007年起。中国正式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这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有了历史性的迈进,对中Ill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将会起到决定性的促进作用。回顾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过程,分析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必然趋势,并对其前景做了一定分析。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化会计改革 世界贸易的飞速发展和国际资本的快速流动将世界经济带入了全球化时代。在 这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要脱离世界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谋求自身发展是非常困难的。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市场参与者也对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剧和资本的全球化.与之息息相关的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必须直面而且无法回避的一个客观现实。 1、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会计准则国际化是指在制定、修正和完善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充分借鉴国际通 行的做法.体现国际会计惯例.使会计准则指导下的会计信息在世界范围内可比和有效。随着人类社会通信、信息、网络等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全球资本的统一成为可能。当资本要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时.作为资本计量标准的会计准则逐渐走向全球化.则是资本运动从较小范围的经济合作秩序扩展到全球范围时所发生的必要沿革之一。会计准则的资本计量功效内在地决定了会计准则亦必须全球化。 2、中国会计准则发展历程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走的是一条渐进式的道路。1949.1978年,中国一直执行的 是计划经济体制。自1978年开始,中国执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的基本取向是逐步增强市场在调节经济和配置资源中的作用,提高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我国的改革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2年11月前.我国会计准则的筹建阶段。其间财政部成立了“会计准则课题组”(后改成“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中

内部审计准则

内部审计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 本序言旨在说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目标、体系、约束力、适用范 围、制定与发布程序、修订和解释权。 一、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与目标 (一)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二)制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目标: l(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内部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职业化。 2(促使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按照统一的内部审计准则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保障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提高内部审计效率,防范审计风险,促进组织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3(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责任,发挥内部审计在强化内部控制、改善风险管理、完善组织治理结构、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作用。 4(建立与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相衔接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 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体系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是中国内部审计工作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实务指南三个层次组成。 (一)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是内部审计准则的总纲,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时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是制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的基本依据。 1

(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是依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的,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应当遵循的具体规范。 (三)内部审计实务指南。内部审计实务指南是依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制定的,为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提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三、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约束力 (一)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的执业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应当遵照执行。 (二)内部审计实务指南是对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实施内部审计的具体指导,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应当参照执行。 四、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适用范围 (一)中国内部审计准则适用于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的全过程。 (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无论组织是否以盈利为目的,也无论组织规模大小和组织形式如何,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时,都应遵循内部审计准则。 五、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程序 (一)内部审计准则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协会下设准则委员会负责内部审计准则的起草、修改和论证工作。 (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程序: l(选定项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准则委员会提出内部审计准则备选项目,经专家咨询论证,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后,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审批立项。 2(拟定初稿。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准则委员会根据确定的项目,进行调查研究,起草初稿。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征询专家和有关方面意见,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准则委员会修订后提交征求意见稿。 2 3(征求意见。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各有关方面的意见。 4(修改定稿。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准则委员会根据各方面意见修改征求意见稿,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征询专家及有关方面意见后定稿。

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

IIA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Practice Framework(IPPF) 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09年1月修订) (红皮书)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译 ★内部审计定义 ★职业道德规范 ★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 ★实务公告

修订说明 作为整合IIA所发布标准的概念性框架,《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的范围缩减到只包括由IIA国际技术委员会按照适当程序制定的权威标准。该权威标准由以下两部分构成: 强制性指南。遵循强制性指南的原则对于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是必须且重要的。强制性指南的制定遵循既定的尽职审查程序,包括公布征求意见稿,广泛听取各界的意见。《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的三个强制部分为“内部审计定义”、《职业道德规范》和《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强力推荐的指南。强力推荐的指南是IIA通过正式批准程序认可的,阐述有效执行“内部审计定义”、《职业道德规范》和《标准》的实务,包括立场公告、实务公告和实务指南。 ↓

新版IPPF所作的重大改变是: (1)程序改进。加强了IPPF的各个部分,提高了透明度并确定了权威标准和修订周期。标准的修订周期目前确定为三年,尽管并非每三年都需要进行修改,IIA 仍致力于确保对标准作全面的审核,并视需要进行修订。 (2)发展与实务帮助。这一部分不再纳入柜架体系。它曾经包含了内部审计师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会用到的所有资源(例如培训、出版物和研究报告等)。由于新版IPPF的范围只包括上述的权威标准,这项内容不再适合于新的框架。 (3)释义。这是新增的对标准中的术语和短语作出的进一步阐释,置于需要加以解释的相关标准条款之下。 (4)实务公告。这部分内容在范围上已经缩减为只包括用于实施“内部审计定义”,《职业道德规范》和《标准》的技术和方法。原框架中涉及工具及技术方法的内容已经移至实务指南部分。 (5)实务指南的立场公告。这是IPPF新增的内容,实务指南侧重于在工具和技术的具体运用方面提供指引,包括详细的流程、程序、方案和步骤(例如每一步所形成的结果的范例)。立场公告表明IIA关于内部审计在特定事项中的角色及职责所持的立场或观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