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电影纪录片中的声画分析

电影纪录片中的声画分析

电影纪录片中的声画分析
电影纪录片中的声画分析

电影纪录片中的声画分析

一、“声画组合”题型是编导类考试的必然趋势

传统的电影声音观念是声音的“从属意识”。认为有声电影只是无声电影的简单的延续,因而电影仍旧是“视觉艺术”。所以应当是“视觉为主、声音为辅”,声音单方面为画面服务,被用来补充、说明、丰富和扩展画面的内容与涵义,并无论声音显示出如何的表现力,也只能以画面的附庸而存在。这一观点最典型的标准用语即是声音主要是:“烘托画面气氛”。总之,声音从属于画面。

而当代电影声音观念,则是声音与画面并行的综合意识。即认为有声电影不是无声电影的简单延续,它是另外一种独立的艺术,它属于“视听艺术”,应当声画并重。认为电影的银幕空间、银幕形象是声音与画面共同构筑的艺术综合体,声音与画面是两个互为依存、共同构筑的艺术序列。如陈凯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的王志文饰演的老师给小春上最后一刻的片断和影片最后的车站相遇片断。其中在最后一课片断中,衣着整洁的老师坐在琴旁为小春伴奏,两个人沉浸在乐曲中。配合着音乐,观众看到了两人即将分离的不舍、老师对小春的爱和小春在音乐道路上的潜力和希望。在影片最后车站相遇的片断中,小春因为领悟到父爱的珍贵在火车站大厅里激动的拉响了小提琴。带有感恩色彩的琴声配合小春带着泪水的脸以及众人激动的表情共同把影片推向高潮。

在纪录片中,声画同步可以体现真实感(声画同期录制)。这样的例子很多,如《神奇的地球》中播出过的《最后的蒸汽机火车》。本片讲述的是当地最后一列蒸汽机火车即将退役时最后一天的纪录。用胶片拍出的画面带着与众不同的温暖的褐色调子,颇具老照片的情调。进站时火车周围包裹的浓浓的白色水蒸气和蒸汽机火车特有的轰鸣声让观众被感真实。

如今电影中的声音在影视艺术作品中,有时甚至超过画面的重要性成为影视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电影声、画之关系,越来越出现变化无穷的境界,新的声画语言组合方式也因而不断被电影艺术家们推出。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主要有三种:其一,画面占主要地位,声音烘托画面;其二,声音占主要地位,画面烘托声音(音乐电视、音乐题材的影片);其三,声音与画面同样重要,谁也离不开谁。

电视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声音和画面是其主要表现手段,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主要面对未来中国影视行业培养合格人才,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导、主持和制作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艺术与技术的复合型、创新型传媒人才,因此在选拔入学之前增加“声画组合”的题目是必然趋势。

二、准确运用“声画组合”的基本方式,得足基础分

声画组合有三种方式:声画统一、声画并行和声画对立。声画统一是声画组合中运用最多的一种,但声画并行和声画对立更能表达深遂的思想含义,收到更加吸引人的艺术效果,这也将是考察的重点。

“声画组合”就是要求考生将画面和声音这两大类信息形成整体综合处理,使画面和声音既有各自的表现特征,又达到声音协调、配合的高度统一,最终使给定片段或情景成为一种相对完美的视听综合艺术。

1、声画统一

声画统一又叫声画对位,就是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协调统一,语言、音乐、音响各声音元素在基本内容、时代色彩、环境特征、人物情绪上与画面风格基本统一。

2、声画并行

声画并行是指声音和画面在两条线上并行发展,二者之间若即若离,表面游离,实质上

是貌离而神合,通过声画并行调动观众的联想,去理解声画结合之后的新的意义,笔者认为考试中将会重点考察,这也是此类题型中的一大难点。

如:许多介绍先进人物事迹的专题节目,某一段解说词是对人物几十年来成长历程追述,而画面是表现“现在时”的人物工作、学习、生活的场面,使观众产生联想,就是采用的声画并行的表现手法。

这种组合,可以增加容量,有时可生发新意。如:《黄土地》翠巧一边纺线,一边唱歌,歌声和画面内容是平行发展,二者并没有必然的意义联系,但通过这种声画组合形式,我们一方面了解到翠巧的心灵手巧和勤劳能干,另一方面又了解到他的不幸婚姻,这样就增加了画面的容量。

3、声画对立

声画对立是指声音与画面是在相反、对立的关系中,通过对立双方的反衬作用,表现出更为深刻的思想意义,收到更加感人的艺术效果。声音不是画面的附属或补充,而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挖掘人物的内心活动,或营造某种情绪,暗示某种思想,声画对立产生了新的表象,有时可以成为隐喻蒙太奇。

如:《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死一幕在小说里采用了“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手法分头描写,而在电视剧中就利用声画对立的方法创造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画面上:潇湘馆里林黛玉已奄奄一息;声音上:远处怡红院里贾宝玉大婚的喜乐之声隐隐传来。声音与画面的悲喜对比更加深此刻的悲剧效果。

又如:在故事片《祝福》中,善良的祥林嫂被逼成亲时撞头寻死。兴奋欢快的结婚音乐,和祥林嫂头破血流、痛不欲生的画面形成尖锐的对立,深刻地表现了旧时代的悲剧性。

音画对立有时也能预示剧情的发展。例如在故事片《天云山传奇》中,当宋薇和吴遥结婚时,表现宋薇沉重痛苦心情的音乐与喜庆场面相对立,预示着她婚后的不幸。再如:某故事片男主人公回到家中看到女主人公心情悲凉失望,此时的声音却是口哨声鼓掌声,欢呼声,声音传达出的热烈和兴高采烈与女主人公心境构成了极大的反差,声画对立更加反衬出人物内心的失望与愤懑、焦急与慌张。

声画对立是在三种声画关系中最具表现力的一种,也将会成为考试中考察的重难点,它往往可以通过对比反差达到很深刻的艺术效果;但它使用起来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一种,如果使用不好,反而会破坏整体效果,所以广大考生要慎用。

三、掌握“声画组合”特殊性方式,人为制造得分点

声音和画面内容上的组合可以同步,也可以不同步,在时间配合上可以同时也可以不同时,在正常情况下,声画应当是同时性的,有时为了表现某种主观情绪,或制造特殊气氛,便让声音先于画面或后于画面出现,形成声画对位上的时间差,这便叫声音串位,它又分串前串后,如果考生在考试中准确使用这种方式,便可形成新意,制造得分点。

1、声音串前

声音先于画面出现这叫串前,在《爱国者》中有多次声音串前的镜头,每次表现战争前,都是苏格兰风笛演奏的进行曲响起,然后画面才出现两军对垒的厮杀场面,这种声音串前,就表现出了战争的一触即发性和连绵不断性,营造出炮火连天的战争氛围。

2、声音串后

指画面声音已经隐去,但音响还不绝于耳,这种情况较多的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如一场浩劫过后,人们由于恐惧惊吓而形成了心理失衡,精神异常,耳际老是出现浩劫时的声音,说明人物还没有从恶梦中挣脱出来。如《大决战淮海战役》中有这样一个串位,一场激战过后,我军有重大伤亡,烈士们静静的躺在的一间大屋子里,老大娘在给他们净身,大嫂们在撕扯白布包裹遗体,随后一排排裹上白布的烈士被慢慢的推出画外,然而撕布声却依然存在,且音量越来越大,充斥整个银幕,此时撕布声震动着每位观众的心,因为大家都明白,每撕

一块白布就意味着多了一位烈士,虽然烈士的画面已经隐去,但随着哗哗的撕布声,该画面在观众脑海中却在继续扩大,这组声音串后的镜头,在审美效果上优于声画同步,原因就在于画面隐去后,银幕上就有短暂的空白,让声音充分发挥作用,观众在听其声时也有时间去感受思索了。

四、将“声音”在“声画组合”题目中突出,打动评委

“声画组合”作为本年度推出的新型题型,笔者认为将重点考察“如何将声音与画面或者情景融合”,甚至将“声音作为一种叙事和表达主题的手段”,因此,考生必须掌握声音在影视中的表现功能,并熟练运用。影视中主要存在三种声音,即:人声、音乐和音响,这将成为考试中的重点。

电影中的声音,首先是作为造型元素参与影片银幕空间和银幕形象的塑造。声音给了银幕世界以生命的活力和无限的空间延伸——包括进入人们的心理空间(如音乐及某些具有一定社会含义的自然声等)。第二,一切艺术最根本的职能就是表达情绪,所以,声音参与电影的视听造型,寻求银幕空间真实、生动的目的,是为了履行作为一种艺术形态表达情绪的根本职能。因而声音又必须是作为情绪元素(思想元素)参与影片的创作。在那些堪称艺术品的影片中,每一项声音的每一次使用,几乎都同时是作为情绪元素而存在的。最后,在一些特定的、必要的情况下,作为造型元素和情绪元素的声音(包括人声、动作声、自然声、音乐声等)又常常直接参与影片的结构,或推动影片动作的发展,从而成为影片的剧作元素参与影片的创作。

《红高粱》和《孩子王》是真正的把声音作为造型元素、情绪元素、剧作元素来使用和发挥的两部好片子。那高粱地里的风声和歌声,那硕大茅草屋顶下和空旷山野里的朗朗书声,还有那酒歌、轿夫歌、那齐天的唢呐等等。虽然两片对自然声的运用还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关注,但总的说来,在电影声音的创作方面已经表现出难能的、鲜明的、积极能动的创作意识。

1、两种声音(可译的与非可译的)综合使用有声电影中的声音,既具有非可视空间形象的单纯听觉运动的形式,又具有与画面一起完成银幕可视空间描述的“绘画”或“照相”的性质(包括画内与画外)。由此我们把声音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可以称作“可译的”声音,即可以由声及物、具有声源可视性的声音形象,意思是可以翻译为其它表述方式或可视形象的声音,如风、雨、苗电、枪炮等等。另一类则属于非可视空间的纯听觉运动的声音形象,如电子合成器的一些声音以及现实物质世界中一些我们一时无法识别或判明的自然声音。它们大多无须“翻译”,甚至根本无法用别的表述方式来表述,它们就是它们自己,它们只是一种情绪和形象,这一类声音我们权且称之为“非可译的”。

①人声与音乐

人声与音乐,是属于被赋予一定文化的含义或社会含义的一类声音,作为人们表达和交流信息和情绪的手段,它们经常担负着非常直接的使命。

首先,毫无疑间,人声是表达人物情绪、个性以及人物和影片的任何“伟大”思想的重要手段。对话、心声、旁白等等推动影片动作的发展,表现主客观对事件的感觉和判断……。如果没有了对话,如果涵义不清,任何“伟大”的思想就都无从谈起。当然,某一片断的情绪、思想并不一定(也不应该)完全依赖对话和人声,但对整部影片来说,思想的表现却极少不需要对话所提供的明晰的确定性和逻辑。因此,考生不可忽略人物声音的表现。

第二,音乐是一种潜在的力量,也是所有听觉艺术中最强有力、最能洞穿人们心灵的武器。如果说准确无误地表达逻辑与思想是话语最值得骄傲的特长;那么音乐,它那不容忽视的魅力和极度权威性,它在表达情绪与思考方面的抽象的能力是无与伦比的,而且常常是不可替代的。音乐最大的特点是常常绕过人们的智力活动、不诉诸智力而直接融入观众的心田和撞击人们的心灵。正如人们常说的—所有的艺术都仰望着音乐。电影音乐从来是电影表现情绪、从心理上推动电影动作的最重要、最强有力的手段。

第三,对话、音乐及自然声等创造的声音形象,如同画面一样,也常常能长长地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有时甚至比画面的形象更生动、更深刻。以对话为例:比如译制片中列宁讲话的声音形象或国内影视中周恩来总理的声音形象,就是很好的例子。再如美国西部片《西部的故事》开头不久那只落在帽子上的苍蝇时起时落的“嗡嗡”声以及希区柯克《群鸟》中那铺天盖地丰富多变的鸟声等等,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②用自然声表达情绪

自然声不等于“噪音”,在过去众多有关电影声音的专著中,几乎都把自然声称作“噪音”。自然声应该是即除了由人类发出的声音(人声)和人类制造的声音(如机器声、飞机声等等)以外的大自然中的所有声音——包括大自然中所有生物、非生物的物质存在,以任何形态的振动方式所发出的所有声音。这是区别于人类声音的、未被赋于特定的文化的与社会含义的声音(当然也有很多例外,如喜鹊、乌鸦等,考生在使用自然音的时候,要十分注意使用这些被赋予了“特定文化”和“特定含义”的声音,方可唤起考官的共鸣)。此类声音,由于其几乎是纯天然的,因而更接近人们的心灵,也具有更大的可塑性。这一特点,对于我们的电影具有更为可贵的意义。

2、要将声音作为考试中给定情景和片段的造型“耳熟的声音总会在人们的内心唤起声源的形象”、“会唤起人们对现实物质方面的注意”,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声音造型功能的基础。这里所说的“一般意义”相对于电影以外的其它艺术又具有非常的、特殊的意义。因为电影一经完成,声音与画面就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了,所以一旦成为电影,就不可过多地强调“个性”,而要强调其结合或综合。首先,影片中的声音——人声、自然声、音乐声、动效声——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和物理存在,具备了一般艺术造型所藉以激起人们产生审美意识的几乎所有因素,如形态、色彩、同一、对比、节奏、变化等等,更何况人们由生活经验和记忆所赋予的联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更无限地扩大了声音的成形力。譬如,我们单凭声音就可以感觉和判断一列火车正以如何的速度、行进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离我们多远,是空车还是重车,进山洞了或是过铁桥了……再如,一声空间感鲜明的滴水,能勾画出一个深邃空旷的山洞,手表的“嚓嚓”声可以强调时间的行进,挟着巨大气浪冲过来的降落着的飞机声,表现出了很大的动势和运动等等。(在这一感知过程中,当然同时还有一股强大的情绪力量潜移默化地注入人们的心中,这就是考试重点——用声音去延伸考官的想象空间。) 第二,电影中的声音以听觉为感知方式,具备了光(以视觉为感知方式)在电影银幕造型中几乎所有的造型和表现的功能。比如我们看一幅画上的小河,不一定会感觉到河水的流动,但听到小河“徐徐”的流水声,人们马上就会感觉到有生命的、活的存在。第三,电影中的声音形象本身又都是一种情绪。如风声、雨声、瀑布、爆炸、流水等等(音乐也属于此类声音)。它们的感知,已经类似于人们对音乐形象感知的性质了,却又往往比音乐更具体、更生动、更接近生活与大自然,因而更接近人们的心灵。电影声音既是造型元素又是情绪元素的特征在此类声音上表现得尤为典型。对此类声音感知的特点,是常常绕过人们的智力活动,直接浸入人们的心田,并因而具有了音乐的性质。当《芙蓉镇》结尾那“疯子”沿街大喊“运动啦,运动啦”时候,影片的思想力量是显而易见并震撼人心的。

3、要使声音成为考试中给定情景或片段的“隐喻”或者“象征”

可以识别的自然声,常常会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果我们注意到它,并在考试中有意地运用此类含义,就有可能把自然声这一现实的物质存在,转化为组成思想过程的单位,使之具有语言式的表达功能,把自然声当作对话、心声、旁白、音乐等来使用。使用声音做象征和隐喻,又常常是分别以声音与画面之间或声音与声音之间的横向或纵向的组合等手段来完成的。借用符号学的术语,这是利用电影的“组合性内涵”来完成的。比如:在一部风格化的影片中,表现两个儿童足球队的比赛,当比赛进行到激烈的时候,球场上的动作声和观众的呼喊、鼓掌声,演化成一场真枪实弹的战斗背景和士兵的喊杀声,以讽喻小足球员之间的拼

搏就象一场真刀真枪的战斗,并从而取得一定意义的幽默。这里是利用两个部分各自的声画横向组合,以及前后两个半截之间的纵向组合来完成的。又如:在影片《贞女》中,有两场紧接的戏。前一场,女主人公桂花蹲在一群喧闹的小鸡中,手里托着一只小鸡痴痴地望着,想着自己因丈夫有病而不能作母亲的痛苦,她多么喜欢这个小生命啊。后一场,一群红领巾来她的店里吃饭,她置身于一群孩子的叽叽喳喳之中,她的招呼声与孩子们的喧闹相呼应,就象一只母鸡置身于一群小鸡中间。前场小鸡的喧闹在下一场变成了儿童的喧闹,其间所引发的联感和联想形成了隐喻,并产生了思考的意识。此类方式,以时间先后顺序组合的声音的对比、变化,可以称作声音或声画的纵向组合。再如:一只孤独的小鸡从岸上跌落到下面岩石的一块突出部上,随时都有坠落水中被洪水吞没的危险……它吓呆了,偶尔发出“叽叽”的叫声,与背景瀑布吞噬一切的巨大吼声,形成鲜明的对照。这样一个声画组合,用在影片中就可能暗示主人公以弱小的力量面对强大的黑社会时抗争无力束手待毙的命运。在同一片断或同一镜头中,接近同时的各类声音的组合,可以称之为横向的(或垂直的)组合。再通过它们的对比、重叠、重复,又都可以产生新的情绪和思考的意识。声音的象征和隐喻,将会给考生讲述的片段或者情景开辟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天地,这是电影声音表现思想的初期意识;同时又永远是电影声音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这是不同程度地诉诸人们的智力活动的一种方式,望考生在考试中准确使用。

纪录片《沿江而上》的声画关系分析0304191630

纪录片《沿江而上》的声画分析 《沿江而上》是华裔导演张侨勇的作品,该片曾荣获台湾金马奖,在加拿大电影界最高奖项——基尼奖的颁奖典礼上荣获“最佳纪录片奖”。我看完该纪录片后感觉:与其说这是一部纪录片不如说是一部纪实电影。纪录片要求纯客观地记录,拍摄者只是旁观者,不参杂任何情绪和观点,但本片中有明显的摆拍痕迹,拍摄者的言语也融进了影片中。可从整体上看,片子还是做到了客观而真实地记录,且内容发人深省! 该纪录片以三峡工程作背景,围绕来自两个不同家庭的孩子余水和陈博宇的生活、工作对比展现了处于社会不同经济、文化阶层人的生活;在西方人眼中飞速发展的中国,存在严重的社会断层,在社会整体繁荣发展、光彩照人的背后,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有着“舍小家,为大家”却成为牺牲品又很难改变命运的弱势群体。三峡大坝的修建也是如此,有很大的社会效益,但忽视了大坝背后人的面孔及其艰难生活!沿江而上,并不仅仅只存在一个余水这样的家庭! 影片起始处,黑色的背景上呈现了一段白色的中英文对照的文字:“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以儒文化的典句开头,并只截取孔子对于四个层次人划分中的其三,其能指仅在此,其所指则意味深长,还没看下面的内容,真不知其所云! 开头连续的镜头很平缓,色彩和影调都很暗淡,镜头的组接也没有什么规律,只有画面和略显悲凉的背景音乐,不明白有何意蕴,但营造了一种哀而愁的基调。随着视角的转变,三峡豪华游轮出现,行驶在江面上,影片的解说词也出现了,作者以一个即将与三峡告别人的身份和口吻来进行解说,此时的声画关系呈现的是:声画统一。“正朝着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大坝航行”“大坝完工后,百万的民众需迁移”“游客拍照留念,挥手作别”“到达第一站——丰都”“长江对岸已建成的搬迁居民区”等,这些部分的解说与画面都是统一的。影片中也有很多场景声画合一,人物及同期声同时出现:一家人吃饭谈论余水上高中的问题、出去打工的事情;陈博宇工作前同朋友的相聚;游轮上游客的进餐、玩乐;老板给员工们上课;陈博宇在船上服务的表现;搬迁居民的抱怨;卖瓷器老板的哭诉等等,这些情节处人物同期声、画面、环境音响高度统一,表现同一主题,塑造了不同的人物群体,对比十分强烈。 长达一个半小时的纪录片,镜头范围很狭小,经常在余水的家庭和游轮上的场景间切换。整个片子中人物的语言,解说词也比较少,从总体看,这个片子是以画面为主的,声音起辅助作用,但如果没有声音,片子中蕴含的深层社会反思意味则很难体现出来。在现今的影视业中,声音和画面往往是一体的,二者相互补充。声音和画面有各自的优点和缺陷,画面形象、直观但具有多义性,声音准确、具体但缺乏形象性,声画一体,让声音承担叙述表现功能,画面承担描写再现功能,通过不同的声画关系组合,给观众不同的影视感受!再加上现代人已经习惯于接受,思想常常喜欢被别人牵引,而不愿过多的思考,因此无论是单纯的视觉冲击还是声音绕耳,只作用于观众的某一感官,效果也没有多重感官刺激来的深刻而有效。 声画一体并不是说二者要平分秋色,结合所要表现的内容,二者往往是存在主次之分

谈谈纪录片的声画关系

谈谈纪录片的声画关系 真实是纪录片的重要特征。纪录片的真实性不仅要靠有真实的画面,还要靠有真实的声音。纪录片不仅要重视画面语言的应用,还要重视声效语言的表达。与电影不同,电影有一个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发展过程,而电视的声音是与生俱来的,电视是声音和画面合一的艺术。作为最具电视特性的纪录片当然是“视听并茂”的艺术,其听觉部分当然是不可忽视,当我们在体会画面语言带来的冲击力的同时,声效语言元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纪录片中的声音成分主要有:人物同期声、自然音响、效果音响、解说词、音乐,它们在作品中经常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声音效果。 关于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一直是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争论不休的问题,而这种声画关系的争论常又表现在对声音的认识上。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声音的认识,主要有这样两种偏差:一种是主张以画面为主,声音是为了补充画面的不足,它注重的是画面的冲击力和表现力;而另一种则是强调解说的作用,画面只是图解解说的意义而已,它注重的是解说词的表意作用及创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虽然这两种认识各有各的理由,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都忽视了电视本身所具有的表现特点。电视纪录片作为电视节目中一种独立的表现形式,在创作过程中,声音的创作远比画面的创作要复杂得多。这不仅仅是因为声音成分复杂,更是因为人们对声音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了。 纪录片的音乐,实际上是后期配上去的,运用得好,当然能够抒情表意,纪录片的音乐绝对不可以一灌到底,因为画面的节奏是变化的,孤立于画面以外的音乐,是没有效果的,或者是反作用的,也会影响作品的真实性的。好的纪录片的音乐是有声源的,即画面上交代出发声体,如纪录片《英和白》有许多音乐不是后期加上去的,而是通过画面上交代出发声体,自然表达出来的,抒发了作品的感情色彩。《雕塑家刘焕章》的结尾部分,随着画面中刘焕章的家渐渐远去,只见到见一条空荡荡的胡同,劈木凿石之声一直延续了非常时间,。雕塑家的形象也随着那一声声的撞击声深深地刻在观众的脑海里。纪录片的音乐运用要慎重,因为音乐是表现主观的感情,而纪录片是追求客观的真实的。 纪录片声画一体化的复合结构,声音和画面往往并没有哪个更重要或谁补充谁的区别,它们都在表达一种真实的物质存在。例如:画面是清晨早市,有叫卖声、汽车鸣笛声或者特定的现场自然音响,这些现场效果声本身并没有补充清晨早市画面在表达意义方面的不足,人们之所以大量运用这些声音,是在利用声音信息的潜在能力,通过声音和画面双重信息的相互作用,创造出一种真实感和现场感。那种传统的音乐垫底,一铺到底的做法,之所以不受同行及观众的认可,也并不是因为它没有补充画面的不足,而是因为它忽视了声音传播信息的功能。纪录片运用同期声有什么作用呢?首先,它能够增强现场的真实感,把观众带入纪录片所表现的环境和氛围里去,达到对真实世界的完整复原,其次,它可以增强节目的参与性和可看性,使节目不再是单方面的播音员解说。 人们注意到现在纪录片创作中,解说的声音在减少,创作者已经不是事先写好解说词然后再按解说词拍摄画面了。解说词在片中的比例已经缩小了,有许多是化为同期声和字幕。解说词的写作和“播读”也不再那么张扬创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态度,而是作为客观的叙述者为观众交代背景、连接内容。所以多数纪录片的画外音解说“读”出来的感觉不再是“宣传腔”、“播音腔”,而是追求平实的,客观的、冷静的风格。 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纪录片通片没有解说词的,例如《微观世界》还有《迁徙中的鸟》,都是通篇使用现场声和音乐。但这并不是在提倡纪录片通片都不用解说。解说词为听而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 画面与声音是构成电影的两个要素。声音和画面的关系是剪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声音的加入丰富了影片的信息,提供了形成节奏的重要手段。声音与画面只有协调、巧妙有机地配合才能产生立体、完整的感官效果。我们把声画组合看作是电影特有的表意手段。实际上,因为电影画面的存在,电影声画的存在也必然发生变化。电影话语与日常语言的相似性与相关性并不代表二者可以等同,相反,电影声画日常化的要求本身默认了电影话语与日常语言的某种差异。日常语言与电影话语的不同通常在于前者是语言的完整形式,即包含了各种现实规定性的言语事实,而后者是特定艺术规则之下的节略性话语,它不是日常语言的完整复现,而是对一种基于充分表达可能性的有意节略。这里所说的“节略”不是从普通语言学立场上看到的单一形式对多重意义的复合的那种由能指部分重叠引起的所指增容。多样的影片其所指千变万化,对于电影声画来说,“节略”主要是指能指形式的变化。假设一段3分钟时长的对话可以给我们带来听觉上的和谐感,现在将它放在一段线性的有分切的画面上就有可能产生不和谐感,它听起来可能快了也有可能慢了。在视听感知的模式中,原先出于广播需要而强化

的完整人声可能并不适用,必须经过重新处理,依据表意的需要或增速或减速,或放大或弱化……经过录放机器改变过的声音已经不是原有声音,它和原有声音只保持了一定的相似性。 电影声画的节略形式既是声画共同运动的成果又持续推动着声音和画面的多向运动和时空真实感的主观构造。随着电影声画的逐步走向成熟,电影中的声画关系逐渐固定为三种主要类型: (1)声画合一。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是声音、画面结合的艺术。在影视作品中声音作为一种造型手段,与视觉造型相结合,共同参与着影视审美价值的创造。即画面中的视像和它所发生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步调协调一致。其依据是人类视听接受的同步习惯和立体思维,作用在于加强真实度,丰富影像表达的层次性和立体感。这种关系是电影中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声画关系,有时是唯一使用的一种关系。声画合一时的声音完全依附于画面形象,为写实音。当写实声音和画面同时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后,两种不同的感觉相互渗透和互为补充,使观众的感受变得更为深刻、真实。 (2)声画对位。对位概念借自音乐的对位法,原指复调音乐中两个以上的,有独立表现的旋律的同时存在。

声音与声画关系

声音与声画关系 声音一般知识 影视声音特性 影视声音分类及其功能 声画关系(以mtv制作为例) (一)声音的一般知识 电影是音画艺术,眼睛和耳朵两个器官是在第一时间接收信息的。视觉80%、听觉20%。人们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的一大原因,就是想听声音刺激。电影能从无声发展到有声,这也正是人们对动效和声音的需求,期望能有除了摄影美术之外的表达形式。声音具有视觉联想的性质,而形象不要具有联想声音的能力。音色和发生体的构造有密切联系,人们可以根据音色判断声源。声音的这两个特点对影视创作带来最大的方便就是不一定要用画面给出声源,观众可以凭借音色和日常生活经验判断发声体,不必让镜头把每个声源用画面交代出来,这使电影在传达信息方面获得了很大的解放。 例如,电影作曲家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他们脱离了画面,按要求谱写一段15秒长的音乐,但是在混录时,对着银幕上的动作演奏时却感到音乐的节奏快了。反之,一段动作性极强的段落取消了同步的声音就显得慢了。这种对所有的观众都产生同样的效果的现象称做视听生理-心理效应。视听效应是视听结合的最低层次。美国导演A.希区柯克的影片所依靠的主要是视听效应。 人凭生活经验的积累获得一种肌肉运动的记忆,摇镜头、仰俯拍都能引起一定的似动感,这和空间感、方位感、运动感结合能产生强烈的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银幕上处于阴影里的一张脸突然大喊一声时,观众会感到那张脸亮了一些。这是因为声音引起观众把视点聚焦在阴影下的那张脸上,瞳孔重新做了调整。又如,银幕上传来看不见声源的声音,引起银幕上的人把头转向左方,于是观众就产生那声音确实来自左画外的幻觉。如果那个人物进一步把头移向画框左侧,画框右侧是空的,这时观众就会把视线中心移到画框左侧的那张脸上,结果形成观众视野右半区落在银幕的左半区,而视野的左半区却落在左画框外,于是形成强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 画面与声音是构成电影的两个要素。声音和画面的关系是剪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声音的加入丰富了影片的信息,提供了形成节奏的重要手段。声音与画面只有协调、巧妙有机地配合才能产生立体、完整的感官效果。我们把声画组合看作是电影特有的表意手段。实际上,因为电影画面的存在,电影声画的存在也必然发生变化。电影话语与日常语言的相似性与相关性并不代表二者可以等同,相反,电影声画日常化的要求本身默认了电影话语与日常语言的某种差异。日常语言与电影话语的不同通常在于前者是语言的完整形式,即包含了各种现实规定性的言语事实,而后者是特定艺术规则之下的节略性话语,它不是日常语言的完整复现,而是对一种基于充分表达可能性的有意节略。这里所说的“节略”不是从普通语言学立场上看到的单一形式对多重意义的复合的那种由能指部分重叠引起的所指增容。多样的影片其所指千变万化,对于电影声画来说,“节略”主要是指能指形式的变化。假设一段3分钟时长的对话可以给我们带来听觉上的和谐感,现在将它放在一段线性的有分切的画面上就有可能产生不和谐感,它听起来可能快了也有可能慢了。在视听感知的模式中,原先出于广播需要而强化的完整人声可能并不适用,必须经过重新处理,依据表意的需要或增速或减速,或放大或弱化……经过录放机器改变过的声音已经不是原有声音,它和原有声音只保持了一定的相似性。 电影声画的节略形式既是声画共同运动的成果又持续推动着声音和画面的多向运动和时空真实感的主观构造。随着电影声画的逐步走向成熟,电影中的声画关系逐渐固定为三种主要类型: (1)声画合一。是,是声音、画面结合的艺术。在影视作品中声音作为一种造型手段,与视觉造型相结合,共同参与着影视的创造。即画面中的视像和它所发生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步调协调一致。其依据是人类视听接受的同步习惯和立体思维,作用在于加强真实度,丰富影像表达的层次性和立体感。这种关系是电影中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

简述影视作品的声画关系

简述影视作品的声画关系。 ①声画合一(声画同步\同期声) 声音与画面同步配合,即“同期声”。同期声指拍摄现场的人声、环境声、自然声,与画面同时起落。声画合一时的声音完全依附于画面形象,为写实音。当写实声音和画面同时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后,两种不同的感觉相互渗透和互为补充,使观众的感受变得更为深刻、真实。 如在《黄土地》、《菊豆》、《红高粱》中,具有西北风味的音乐使人们感受到了黄土高原的气息。在前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本来以为是一次小小的轻松的战斗,结果在天亮后却发现不只是情报中说的两个德国兵,而是“3个……4个……10个……16个”,女战士那轻轻的、平静的声音却让观众的心情不由得越来越紧张,越来越震颤,随着数字的增加,观众对敌我力量悬殊的战斗、对5个主人公的命运不禁产生了深深的担心和忧虑。平静的、优美的景色中,偶尔从湖对面树丛中闪出一个德国兵的身影,和女兵轻轻的数数声剪辑在一起,造成的却是一种截然相反的效果。这种声音与画面的同步加强了观众的真实感,让观众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刻画了人物,将观众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同期声在新闻类、纪实类节目中得到广泛应用。新闻事件的现场报道中,记者对人物的采访、镜头对现场情况的纪录都属于同期声。像《百家讲坛》、《人物》这样以人物的语言为信息传播主要途径的科教电视节目,大都采用同期声。像《探索?发现》、《走近科学》这样以纪录事件过程为主要内容的科教电视节目,大都采用同期声。 ②声画分立(声画分离) 声画分离是影片的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声音与画面的关系是各自独立、互相补充的。在声画分离时,声音一般不会来自画面之中,而以画外形式出现,但在总体情感、情绪上,又有一种相互映照的关系,它们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达到更高层次的统一。 陈凯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有个片段是小春在擦乐谱时心中想着谱子上的音乐,与此同时一段悠悠的小提琴曲响起,这音乐像是从小春的心里和粘满灰尘的谱子里流淌出来的。这段画面和音乐告诉观众小春领悟了老师这种教学方法的用意,并且在音乐方面得到了提高。 ③声画对位 意味着声音与画面在情感、内涵、情绪、情调、氛围、节奏恰好是错位、对立的,形成很大反差的。 声画对位的结果,产生某种它们自身原来并不具备的新的寓意,通过观众的联想,达到对比、象征、比喻等果,产生单纯声音或单纯画面产生不了的新的寓意,达到1+1>2的效果。它使用起来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一种,如果使用不好,反而会破坏整体效果,所以要慎用。 例如在故事片《祝福》中,善良的样林嫂被逼成亲时撞头寻死。兴奋欢快的结婚音乐,和样林嫂头破流、痛不欲生的画面形成尖锐的对立,深刻地表现了旧时代的悲剧性。声画对位有时也能预示剧情的发展, 在故事片《天云山传奇》中,当宋薇和吴遥结婚时,表现宋薇沉重痛苦心情的音乐与喜庆场面相对立预示着她婚后的不幸。 美国影片《教父》第三部,一边是圣洁的洗礼,优美的教堂音乐,沉缓的钟

声音与声画关系

声音与声画关系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第四章声音与声画关系目录 (一)电影声音的分类及其功能 1.对白:281 电影中的对话可以交叠,打碎句子,甚至把打断后的句子剪辑在不同的时间里。但不可过度依赖对话来传达信息。 电影的对话应该从属于画面,对话应该尽量避免和视觉内容重复,如果对话传达的信息能用形象更有效地表达,那用对话就会使影片的电影性和运动感减弱。 对话意味着信息,会妨碍其他视听元素的表现,对话过多和过于冗长,信息量小、冲突不够都会造成场面的沉闷。 由于人在谈话时运动幅度小,因此对话会限制运动,使影片节奏缓慢。以对话为主的影片会在视觉上使观众处于寻找声源的从属地位,影响导演对其他信息的传达。容易让观众感到单调乏味。 2.音效: (音效的功能,见简答题。)

3.电影音乐: (电影音乐的功能,见简答题。) 4.画外叙述声:617 总的来说,画外学术省市一中非常文学性的电影手法,在电影的视觉画面不能完全实现许是任务是,画外音可以辅助画内的叙事,提供必要的故事背景信息,解氏人物的内心世界。通常,我们按照画外叙述者与叙事情境的关系将画外叙述声分为:内心独白、旁白和解说词。 1)内心独白 人物超越叙事时空的内心声音,画外叙述人以人物的身份参与叙事,是人物(兼叙事者)第一人称在非叙事空间里对事件的评价。 内心独白的作用是挖掘人的心理层面。并不是所有内在含义都能通过电影电视摄取的生活表象来表现,这是,‘内心独白作为人内心视像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必须传达的不是外部世界所看得见的东西,而是人物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心理体验’。 2)旁白 叙述人跳出叙事情境对故事的评价,在感情色彩上更为客观,以叙事情节、交代故事信息为主要功能。 分为角色旁白:叙述人在故事中但能超越叙事情境的一种回忆、评述,和非角色旁白:叙述人根本不在影片中出现而是在向观众讲述自己知道的一段故事,情感上更为超脱。 3)解说词 解说词多用于非叙事形式作品之中,如纪录片、新闻等。 它的作用在于解释画面里没有的信息,给画面明确的主体方向。 在专题片中,解说词要介绍时间过程,担当叙述人,介绍各方面人物,并结语和点题。现今,纪录片的解说词强调尽量保持一种客观的态度,不用语言烘托气氛和强加画面中不存在的感情因素。 解说词和对白一样不应该重复画面中已有的内容,否则会让影片显得冗余、啰嗦。但解说词也不能使没有信息含量的废话或者空洞的标语口号。 5.无声:272 又称为“静场”,相当于声音的定格。强调某一时刻的心理冲击,在表现力上又是甚至胜过最强大的音效。 由于人在观影时不会随时都在注视动态的景象,但对一切变化都比较敏感,因此,一旦声场骤然停止,观众便会被忽然的声音变化吸引。 无声的技巧就是利用了人的这个视听心理。 无声的表现力随着画面运动节奏的提升而增长,即画面的变化越大,节奏感越快、越紧张,骤然无声处理的表现效果就越强烈。(《拯救大兵瑞恩》开头诺曼底登陆上尉登陆后在巨大爆炸刺激下瞬间失聪,观众也以米勒的主观角度感受到了一段无声场景。表达出了情绪的骤然

声音关系

声画关系有三种: 1,声画同步,即画面的内容就是发声体本身; 2,声画分立,即画面内容不是发声体本身,但表现的是和发声体相对应的人或物,如两个人谈话时画面不是讲话的人,而是倾听的人(反应镜头); 3,声画对立,即画面和声音相互对立,产生特殊的效果,如反讽等,例如两个人争吵,声音渐渐变成了犬吠。出其不意的声画组合常常使剪辑达到更高的艺术效果。 4,声画平行: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一种情形,也称声画并行、声画分立,指影视作品中声音与画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互相补充,若即若离。其基本特点是声音(尤其是音乐)重复或加强画面的意境、倾向或含义。说明性音乐、渲染性音乐都属于声画平行的音乐。 5,声画对位: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另一种情形,包括两种艺术处理方式:(1)声画对比。声音与画面的内容和情绪一致,但存在量度、节奏的反差。(2)声画对立。声音与画面的形象和情绪完全相反。音画对位 影片音画关系的一种。包括两种艺术处理:(1)音画对比。音乐与画面的内容和情绪一致,只存在量的差别。例如在中国故事片《红色娘子军》中,有一组表现战士们充满青春活力、节奏快速的生活画面,而音乐是气势悠长、从容不迫的《五指山上红旗飘》。这样

的对比,产生了加强画面结构的作用。(2)音画对立。音乐的形象和情绪完全相反。例如在故事片《祝福》中,善良的祥林嫂被逼成亲时撞头寻死。兴奋欢快的结婚音乐,和祥林嫂头破血流、痛不欲生的画面形成尖锐的对立,深刻地表现了旧时代的悲剧性。音画对位有时也能预示剧情的发展。例如在故事片《天云山传奇》中,当宋薇和吴遥结婚时,表现宋薇沉重痛苦心情的音乐与喜庆场面相对立,预示着她婚后的不幸。 6,声画同步 影片中的对白和声响与画面动作相一致。即影片的声带与画面 严格配合,使声音(包括配音)和画面形象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画面中的视像和它所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吻合一致。反之则为声画不同步。声画同步的作用,主要在于加强画面的真实感,提高视觉形象的感染力。 7,声画对列 使声音与画面作非同步结合的剪辑手法之一。即以画外的声音 推动画面情节的发展,或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声音为画面内容服务的目的。将声音处理或向前或向后位移,即下一个镜头的声音首部,超前进入上一个镜头的画面尾部,或者上一个镜头的声音尾部,滞后延至下一个镜头的画面首部,以构成上下镜头转换的自然流畅,或引出某种戏剧效果,也属声画对列手法。 8,音画平行

第四章 声音与声画关系

第8次课

③方言:最具有地方色彩、生活韵味、语言特色,丰富影片的生活气息和人物个性。 2、旁白 影片里除对白外另一种口说的语言。 (1)解说旁白:补叙影像之外的信息。利于时间、空间的压缩和自由跳跃的连贯,大大丰富了人物心理与情感的展示。使影片中时空即省略又连贯,弥补镜头/画面的不足。 (2)人物旁白:更多的是人物内心的独白。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和情感,兼有叙述的功能。《红高粱》、《阳光灿烂的日子》、《儿时的点点滴滴》。 3.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是人物超越叙事时空的内心声音,画外叙述声以人物的身份参与叙事,是人物第一人称在非叙事时时空里对事件的评价。 内心独白的作用是挖掘人的心理层次。 三、音响(动效) 音响是除了人声和音乐以外电影中所有声音的统称。 音响的作用 1、再现时空的真实 2、扩大并延伸空间、重塑空间 3、对画面/镜头的补叙与分叙 4、声音呈现冲突与事件 5、人物情感与心理活动在声音中抒发展现 6 音响——剧作构成的一个独特要素 四、音乐 电影音乐是为电影而存在,是一种片断式的,不连贯的,非独立存在的音乐,是所有听觉艺术中最富情绪感染力的艺术。 它与人声、音响元素在声音构成上的独立性,在于它最善于抒发人的情感,以情绪的力量揭示人的心灵的无比丰富性,这是其它声音元素无法替代的。 1、电影音乐的作用 (1)抒情。用音乐抒发人物难以用语言、表演表达的情感,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抒情是电影音乐最主要的功能。 (2)渲染气氛。音乐能为影片创造一种特定的背景气氛,用以深化视觉效果。 (3)表现主题。通常在传统电影里面都有一个或几个音乐主题。(4)评论。在影片中用音乐表达创作者对人物事件的主观态度。(5)剧作功能。有的音乐直接参与到影片的情节中,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一个元素。迪斯尼传统动画片几乎无一例外的应用了音乐的剧作功能。 (6)连贯作用。用音乐衔接前后两场或多场戏,组接同一时间不同事件的若干组画面的交替;同一事件的若干个不同侧面的镜头交替;电影时间空间的跳跃交错等 五、音画关系 指音乐与画面在影片中的结合关系。一般分为音画同步和音画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 默片时代,字幕是电影唯一的语言,在观众欣赏影片的过程中,不时插入的字幕,容易打断情节,严重影响了观众欣赏的兴趣,加上当时录音机和小汽车的出现,电影工业越来越不景气,上座率屡屡下降。而1927年,美国华纳兄弟公司在多年实验的基础上推出的《爵士歌王》,代表着有声电影时代的开始。有声电影的成功,让无声片时代的字幕被演员的对话或独白代替;让乐队现场伴奏(伴唱)被精心制作的音乐代替;甚至出现了人的脚步、呻吟、哭泣,动物的叫声,以及风声、水声、雷声、雨声等音响效果。声音使电影银幕上的世界有声有色,也使观众耳聪目明。 如今,声音在影视中的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清醒的意识到,声音已经不只是对画面的说明或注释,它已经成为现代影视艺术表现手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影视艺术一种不可缺少的审美造型手段。正如波布克在《电影的元素》中所说“电影一旦没有了声音,无论画面拍得多好,剪辑得多好,仍然不再有真实感,因而也失去了感染力”。前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代表人物爱森斯坦也曾借助汉语的象形文字说“口”与“鸟”相加不只是意味着鸟有口,而是表达了“鸣”这样一种新的意义。所以,声音与画画面的相互配合,不是二数之和而是二数之积,成为了一种新的审美创造。人们通常把影视艺术中这种声音与画面结合的方式称为声画蒙太奇。电影声、画之关系,越来越出现变化无穷的境界,新的声画语言组合方式也因而不断被电影艺术家们推出。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主要有三种:1声画同步;2声画分离;3声画对位。 一、声画同步 大多数情况下,画面与声音基本处于同步状态,即声音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环境产生的,显得真实自然。画面要表达的主题、基调正是声音表达的主题、基调;声音所展现的情绪、情调也与画面所要展示的情绪、情调保持一致。声画同步的处理手段是影视艺术作品中最常用的处理手段之一。声音在其中产生的效果大多是一种烘托的效果。在故事性较强的影视艺术作品中它可以强化艺术效果,帮助画面来共同烘托、渲染主题。如在《黄土地》、《菊豆》、《红高梁》中,具有西北风味的音乐使人们感受到了黄土高原的气息。电影《孔繁森》中主人公与边防战士同唱“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家”对画面中的人物和情绪起着烘托作用。电视剧《苍天在上》中市委林书记追赶前往山村小学调查情况的代理市长在铁道路口相遇,此时,急速奔驰的火车将二人隔开,画面中火车哐当哐当的碰撞声和长长的汽笛声,展示了两人激烈的内心冲突。另外,在前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本来以为是一次小小的轻松的战斗,结果在天亮后却发现不只是情报中说的两个德国兵,而是“3个…4个……10个……16个”,女战士那轻轻的、平静的声音却让观众的心情不由得越来越紧张,越来越震颤,随着数字的增加,观众对敌我力量悬殊的战斗、对5个主人公的命运不禁产生了深深的担心和忧虑。平静的、优美的景色中,偶尔从湖对面树丛中闪出一个德国兵的身影,和女兵轻轻的数数声剪辑在一起,造成的却是一种截然相反的效果。这种声音与画面的同步加强了观众的真实感,让观众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刻画了人物,将观众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二、声画分离 声画分离是影片的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声音与画面的关系是各自独立、互相补充的。在声画分离时,声音一般不会来自画面之中,而以画外形式出现,但在总体情感、情绪上,又有一种相互映照的关系,它们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达到更高层次的统一。陈凯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有个片段是小春在擦乐谱时心中想着谱子上的音乐,于此同时一段悠扬的小提琴曲响起,这音乐像是从小春的心里和粘满灰尘的谱子里流淌出来的。这段画面和音乐告诉观众小春领悟了老师这种教学方法的用意,并且在音乐方面得到了提高;

声画组合

声画对位 指声音和画面内容并不一致,它与声画同步相反,又分两种情况,对立和并列。 1、声画对立指就是声音和画面内容相悖相反,声音不是画面的附属或补充,而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挖掘人物的内心活动,或营造某种情绪,暗示某种思想,声画对立产生了新的表象,形成了新质,有时可以成为隐喻蒙太奇。如《有话好好说》对你爱不完和心情不错。《幸福时光》中吴颖回到家中看到鹊巢鸠占心情悲凉失望,此时的声音却是口哨声鼓掌声,欢呼声,声音传达出的热烈和兴高采烈与主人公心境构成了极大的反差,声画对位更加反衬出人物内心的失望与愤懑、焦急与慌张。 2、声画并行并行即平肩而行,声音和画面内容既不以职业部相辅相成,也不是相对立,而是双车轨道,各行其道,,就像两条平行线,各自朝各自方向延伸,这种组合,可以增加容量,有时可生发新意,如《黄土地》翠巧一边纺线,一边唱歌,歌声和画面内容是平行发展,二者并没有必然的意义联系,但通过这种声画组合形式,我们一方面了解到翠巧的心灵手巧和勤劳能干,另一方面又了解到他的不幸婚姻,这样就增加了画面的容量。 声画对立和声画并行都是特殊的声画关系,在影片中只能偶尔为之,这种组合如果运用得好,可以更多的表述内容,生发出更多的审美联想。 声音串位 声音和画面内容上的组合可以同步,也可以不同步,在时间配合上可以同时也可以不同时,在正常情况下,声画应当是同时性的,有时为了表现某种主管情绪,或制造特殊气氛,便让声音先于画面或后于画面出现,形成声画对位上的时间差,这便叫声音串位,它又分串前串后。 1、声音串前声音先于画面出现这叫串前,在《爱国者》中又多次声音串前的镜头,每次表现战争前,都是苏格兰风笛演奏的进行曲响起,然后画面才出现两军对垒的厮杀场面,这种色声音串前,就表现出了战争的一触即发性和连绵不断性,营造出炮火连天的战争氛围。 2、声音串后指画面声音已经隐去,但音响还不绝于耳,这种情况较多的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如一场浩劫过后,人们由于恐惧惊吓而形成了心理失衡,精神异常,二级老是出现浩劫时的声音,说明人物还没有从恶梦中挣脱出来。如《大决战淮海战役》中有这

声音与声画关系

第四章声音与声画关系目录 (一) 电影声音的分类及其功能 ............................... 1.对白:281 ......................................... 2.音效: ............................................ 3.电影音乐: ........................................ 4.画外叙述声:617 ................................... 5.无声:272 ......................................... (二)声画关系 ............................................. 1.声音的主观性:350 ................................. 2.声画同步:185 ..................................... 3.声画分离:281 ..................................... 4.声画对位:280 ..................................... 5.声画措置——声画的时空处理技巧163................. (一)电影声音的分类及其功能 1.对白:281 电影中的对话可以交叠,打碎句子,甚至把打断后的句子剪辑在不同的时间里。但不可过度依赖对话来传达信息。 电影的对话应该从属于画面,对话应该尽量避免和视觉内容重复,如果对话传达的信息能用形象更有效地表达,那用对话就会使影片的电影性和运动感减弱。 对话意味着信息,会妨碍其他视听元素的表现,对话过多和过于冗长,信息量小、冲突不够都会造成场面的沉闷。 由于人在谈话时运动幅度小,因此对话会限制运动,使影片节奏缓慢。以对话为主的影片会在视觉上使观众处于寻找声源的从属地位,影响导演对其他信息的传达。容易让观众感到单调乏味。 2.音效: (音效的功能,见简答题。)

第三节 声画关系与电影叙事系统

第三节声画关系与电影叙事系统 第一章声音与画面关系 第一节声音的一般知识人的视觉神经传递的信息速度为1200-1400米/秒,听觉神经传递信息800-1200米/秒。因此人们从听觉中感知的信息传递速度不及视觉,人们总是先看到后听到,在影视作品中也如此,画面提供的信息总是最先被观众接收。 第二节电影声音的特性〈一〉、可见的和不可见的声音强调声音和画面的同步性,虽然运用音效,但多自然地发源于画面中,这种声音就是可见的声音,即有画面生源的声音。声源并不从画面内发出而来自银幕之外,可以扩展电影的银幕空间,给观众视觉以外的信息,具有很强的戏剧效果。很多情况下,不可见的声音(无画面内声源的声音)可以比伴随形象的声音更有效果。一个声音形象能够引发我们对形象的想象,表现效果远远要超过直接呈现的形象。在现代电影语言中,声音经常被作为独立情节元素,省略地表现动作结果或者人的反应,使故事有出人意料的效果,特别是在喜剧片和动作片中最为常用 〈二〉、声音结构三维空间声音进入电影之后改变了拍摄方法,因为声音具备强有力的塑造,拓展空间的能力,环境中的声音深度可以加强二维画面的空间感。声音对空间的塑造可以通过对音质,音量,清晰度,混响,音调的控制来反应摄影机和主体在画面中的相对距离,使主体接近或者远离而产生空间的深度感。还可以通过画外空间的声音塑造打破二维画面的平面感,让观众能够感受到银幕空间“场” 的存在。“声音结构三维空间”是声音对电影的重要贡献,也是电影语言成熟的标志之一。 第三节电影声音的分类及其功能按照声源的特点对声音分类:人声,自然音响,音乐 按照声音的录制方式分为:同期声---对白,自然音响,动作印象 配音---对白配音,解说和画外音,动效,音乐 一、音效我们生活在声音充斥的环境中,环境音响是电影建立生活真实感必要的视听材料,除此之外,从总体上讲的音效对于电影叙事和情绪表 达两方面都有贡献 (一)叙事功能:音效可以传达环境信息,有丰富的视觉感,在电影叙事中,音效除了能和画面配合塑造更逼真和生活化的场景外,还能够作为叙事的动力,打破原有画面内的平衡状态,使故事向前推进。 (二)情绪表达功能:音响可以创造出一个声音环境,形成真实的幻象,可以烘托出一种情绪气氛。声音本身也有情绪,有些自然音响本身的情绪感,节奏感在电影的特定情绪中会得到强化,甚至夸张。例如音效和场景一起构成电影烘托情绪表达主题的意象,并不仅仅是独立的表现。另一种情况是声音与故事情节没有直接关系,也没有出现相对应的视觉形象,只是作为场景的情绪元素。有时,对于声音的反常处理可以强化戏剧效果,常常出现在超现实风格的电影中。 电影和声音的最重要的共同之处是他们都可以创造出时间的节奏感,另外一种节奏模式是由故事情节提供的,情节发展的快慢,对白和讲话的语速,还有剪辑的频率和镜头长度也给电影独特的节奏特征 (三)声音的转场功能:声音是电影及其重要的转场手段,不仅可以使上下镜头间建立联系,还可以使画面的转换实现自然的过渡,减小视觉的跳跃感。声音转场的基本类型有:声音跌宕,声音前置,声音的交叠,相似声音的剪接等,这主要是从处理前后场景,镜头中声音的方式来划分的。 三、电影音乐 (一)电影和音乐的关系密切一切艺术在本质上都是接近音乐的,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不是直接而具体的,但是在激起人的情感和情绪方面的反应是最准确合细腻的。音乐的情绪调子决定了电影画面的气氛,神韵,情绪。电影音乐很大地丰富和提升观众对电影的情感反应〉它可以获得这样的效果:强化视觉画面中的情感内容,刺激画面中的运动感,暗示或传达画面不能单独表现的情感。好的配乐应该是有意义的结构性元素(二)电影音乐一般意义上功能电影配乐能够创造具有结构意义的节奏和刺激观众的情绪反应,这是电影音乐最重要的功能。确立一场戏的情绪,气氛,加强戏剧性效果,配合人物和画面运动的节奏概括与暗示主题,音乐就像非剧中人的解说词一样,对叙事空间的事件从音乐上(感情、情绪)作出评价。 (三)电影音乐的特殊用法 1.造成一种地点感和时代感。每个时代的音乐,无论从社会内容,乐曲的旋律,曲式,演唱方式还是流行的乐器都各不相同。一首使用得当的时 代音乐可以很好地配合视觉方面的时代布景,道具,服装,发式。 2.提升对话的戏剧效果。音乐有时像对白中的情感性的标点符号一样,传达语言之外的微妙情绪,这类音乐应该是不喧宾夺主的,几乎让人不能 察觉它的存在。 3.揭示人物内心。音乐有时要超越画面从属地位而承担部分的叙事功能,使导演能传达那些往往不能直接通过语言或画面说出的内容。常用于对 人物心理状态的表现方面。 4.音乐实现对场面的一种评价,配乐后的画面又多了一层意味。特别是在一些有强烈反讽意味的场景中,音乐的这类用法更为常见。 5.音乐本身是独立的。音乐本身具有的性质,画面是一个平等的伙伴,音乐扩展场面的含义和情绪内容,完全独立于影片具体情节情境。 四、画外叙述声总的来说,画外叙述声是一种非常文学性的电影手法,在电影的视觉画面不能完全实现叙事任务时,画外音可以辅助画内叙事, 提供必要的故事背景,挖掘人物内心世界。从画外叙事者和叙事关系上可以分为:内心独白,旁白和解说词 (一)内心独白:内心独白是人物的超叙事时空的内心声音,画外叙述声以人物的内心身份参与叙事,是人物(兼叙事者)第一人称在非叙事时空对事件的评价。内心独白的作用在于它对人心理层面的挖掘,电影电视使用视听记录机器,通过摄取生活的表象来表现深层的含义,但不是所有的

专题片与纪录片的关系

专题片和记录片的关系 表意叙事与纪实叙事 # \* r; W+ M4 ]: r0 W/ J- P ' D" d4 A8 C$ r l7 N9 Q m电视专题片与纪录片,无疑都是一种“叙事”的传媒艺术,但二者在叙事形态上是有所差异的。简而言之,专题片的叙事,主要是一种“表现”性的,是一种“对现实的营造”;而纪录片的叙事,则主要是一种“再现”性的,是一种“对现实的记录”。如此便见出了“表现性”叙事艺术和“再现性”叙事艺术的不同。" J. ?9 Q) b# q! y" R % O7 H0 t6 Z5 K( ~5 L- h1 H( v! P' J 专题片的基本的叙事形态是“表意”的。专题片的创作或编导,呈现着一种“主体性”或“主观性”的心态特征,营造着一种“有我之境”。 3 c2 [9 p4 k$ M- S ; R* `2 g" F3 S专题片往往不是按生活的自然流程来进行叙事的,换句话说,其叙事是为“论断”服务的。它是用充分的论据——声音和画面来证明观点、得出结论,每个所运用的声音和画面要围绕核心理念,来实现对“已知”的求证,往往思想大于形象。& l2 i+ c$ E. Z, U3 P * u E) O% S6 ]! F: p0 x# Y 专题片的编导往往借助于重复、强调、排比、对比等文学修辞手法来进行对理念的解说,即“说道理”;在画面的处理上,必要的摆拍,“累积式蒙太奇”,将声画“论据”进行意象叠加,隐喻性、象征性的“贴话”镜头等,都可以增强“言说”的表现力与扩张力。在声音的处理上,专题片解说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解说词是专题片“说道理”的主线,往往具有强有力的引导作用。专题片如此这般地将形象化的画面和声音进行艺术编排,推导出所要传达的理念,是将美的内容、目的和意蕴统一起来。这样,对“理念”的表现就是内容的深化和具体化,是对其背后编导思想的诠释和演绎,透显出“我”来。黑格尔强调艺术的理性内容,强调“理性”通过感性渠道的最终显现,在这一点上专题片结合得很好,某种程度上归因于主体的主导和把控作用。 / a; G" b, ?" Q0 i: m6 q1 K0 p- y( F9 L. O+ q 如果说纪录片强调的是现在进行时态,是一段时空中的流动,那么专题片则更重视的是现在完成时态,是一个观点、理念的层层推导和强调突显。在专题片中,声音和画面都只是“感性显现”的工具,它并非单纯地展现存在的事物,而是要慢慢引导观众了解、接受它所要阐发的观念,是有“义”要“表”的,着力点在所宣讲的意义上,在声画背后的理念上。当然,“表现”必须建立在“非虚构”的基础之上。( w8 [6 w) O5 k9 R0 {5 f( E . J6 l2 }- {/ y+ z$ y& Y' | 从受众接受与作品的关系来看,专题片是属于理性维度的,其心理诉求在于以“理”服人,即理性诉求。它力图通过一种“意象”的感性叠加,向受众说清楚一个理念、表述一种主体(观)性的看法或结论,实现一种“理念的感性显现”之美。 f* w$ |% H0 Q. t- t. H5 O4 S$ V/ u, B8 }0 W3 T 而作为“再现”性的纪录片,其叙事的基本形态就是“纪实”。纪录片的创作态度是客体性的,整个作品呈现的是一种“无我之境”。纪录片寓论断于叙事,在“发现”和“选择”的影像背后,“我”的主体意识“藏而不露,隐而不发”。从受众接受与作品的关系来看,纪录片是属于感性维度的,心理诉求点在于“以情动人”,通过感性渠道来通达一种具有形上意味的无限延伸的“意境”。( i' N' Y) |7 W% I

电影纪录片中的声画分析

电影纪录片中的声画分析 一、“声画组合”题型是编导类考试的必然趋势 传统的电影声音观念是声音的“从属意识”。认为有声电影只是无声电影的简单的延续,因而电影仍旧是“视觉艺术”。所以应当是“视觉为主、声音为辅”,声音单方面为画面服务,被用来补充、说明、丰富和扩展画面的内容与涵义,并无论声音显示出如何的表现力,也只能以画面的附庸而存在。这一观点最典型的标准用语即是声音主要是:“烘托画面气氛”。总之,声音从属于画面。 而当代电影声音观念,则是声音与画面并行的综合意识。即认为有声电影不是无声电影的简单延续,它是另外一种独立的艺术,它属于“视听艺术”,应当声画并重。认为电影的银幕空间、银幕形象是声音与画面共同构筑的艺术综合体,声音与画面是两个互为依存、共同构筑的艺术序列。如陈凯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的王志文饰演的老师给小春上最后一刻的片断和影片最后的车站相遇片断。其中在最后一课片断中,衣着整洁的老师坐在琴旁为小春伴奏,两个人沉浸在乐曲中。配合着音乐,观众看到了两人即将分离的不舍、老师对小春的爱和小春在音乐道路上的潜力和希望。在影片最后车站相遇的片断中,小春因为领悟到父爱的珍贵在火车站大厅里激动的拉响了小提琴。带有感恩色彩的琴声配合小春带着泪水的脸以及众人激动的表情共同把影片推向高潮。 在纪录片中,声画同步可以体现真实感(声画同期录制)。这样的例子很多,如《神奇的地球》中播出过的《最后的蒸汽机火车》。本片讲述的是当地最后一列蒸汽机火车即将退役时最后一天的纪录。用胶片拍出的画面带着与众不同的温暖的褐色调子,颇具老照片的情调。进站时火车周围包裹的浓浓的白色水蒸气和蒸汽机火车特有的轰鸣声让观众被感真实。 如今电影中的声音在影视艺术作品中,有时甚至超过画面的重要性成为影视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电影声、画之关系,越来越出现变化无穷的境界,新的声画语言组合方式也因而不断被电影艺术家们推出。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主要有三种:其一,画面占主要地位,声音烘托画面;其二,声音占主要地位,画面烘托声音(音乐电视、音乐题材的影片);其三,声音与画面同样重要,谁也离不开谁。 电视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声音和画面是其主要表现手段,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主要面对未来中国影视行业培养合格人才,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导、主持和制作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艺术与技术的复合型、创新型传媒人才,因此在选拔入学之前增加“声画组合”的题目是必然趋势。 二、准确运用“声画组合”的基本方式,得足基础分 声画组合有三种方式:声画统一、声画并行和声画对立。声画统一是声画组合中运用最多的一种,但声画并行和声画对立更能表达深遂的思想含义,收到更加吸引人的艺术效果,这也将是考察的重点。 “声画组合”就是要求考生将画面和声音这两大类信息形成整体综合处理,使画面和声音既有各自的表现特征,又达到声音协调、配合的高度统一,最终使给定片段或情景成为一种相对完美的视听综合艺术。 1、声画统一 声画统一又叫声画对位,就是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协调统一,语言、音乐、音响各声音元素在基本内容、时代色彩、环境特征、人物情绪上与画面风格基本统一。 2、声画并行 声画并行是指声音和画面在两条线上并行发展,二者之间若即若离,表面游离,实质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