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基于GIS的三江平原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及空间分布研究

基于GIS的三江平原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及空间分布研究

基于GIS的三江平原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及空间分布研究
基于GIS的三江平原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及空间分布研究

三江平原好地方

三江平原好地方 教学目标:了解三江平原的地理位置,以及它的物产和作用。 教学重点: 三江平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三江平原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资料图片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我们省内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么,跟我们这里一样,盛产水稻和大豆,这块土地养育了我们,它是哪里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板书课题:三江平原好地方 二、了解概况: 1、建三江的故事: 1958年的北大荒,只是一片荒无人烟的草甸子,是谁建设的呢? 1968年6月30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时,共接收国营农、牧、渔场93个,合编为5个师(辖58个团)、3个独立团,即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第四师、第五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一团、独立二团,1969年7月15日,经沈阳军区报请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同意组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8月19日,兵团确定正式组建六师,将原属三师的二十三团,(八五九农场)、二十四团(胜利农场)、二十五团(七星农场)、二十七团(勤得利农场)和在抚远地区新建的六个团拨归第六师建制,同时授予新建的6个团番号:原东方红团为五十七团(大兴农场),原向阳团为五十八团,原青龙山团为五十九团(青龙山农场),原前进团为六十团(前进农场),原五七团为六十一团(创业农场),原红卫团为六十二团(红卫农场)。也就是建三江管局的前身王少伯将军出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师长。开赴这片荒无人烟的沼泽地。拓荒牛有个牛劲,下山虎有个虎劲。王少伯带领官兵、职工和下乡知青,向荒原宣战。将这片荒原建成了今天的粮食基地。

2、建三江的变化: 黑土地上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1徐100个吃大米饭的人里,可能有99个不知道徐一戎是谁;但100个种水稻的,肯定会有99个认识徐一戎!1972年,徐一戎获准重返北大荒,他把多年积蓄的热情和力量全部投入到试验田。为了准确及时地观察每一个品种长势长相变化,他长时间泡在水田中,炽热的阳光剥掉了他身上一层又一层皮。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不懈努力,在8亩试验田中,徐一戎用“合江19号”创造了直播水稻亩产千斤的纪录。1980年,他承担的寒地水稻直播高产栽培课题获农垦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3年,“寒地水稻计划栽培防御冷害技术研究”又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从此北大荒水稻高产纪录诞生了。 3、讨论:湿地的烦恼: 三江平原是最大的平原沼泽地,但在短短十五年里已遭到严重破坏,沼泽面积减少了一半。你是怎样看待湿地的作用呢?小组讨论,指名发言。 4、小资料:三江自然保护区 本区地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流的三角地带,属低冲积平原沼泽湿地,为三江平原东端受人为干扰最小的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也是全球少见的淡沼泽湿地之一。区内泡沼遍布,河流纵横,自然植被以沼泽化草甸为主,并间有岛状森林分布,均保持着原始自然状态。保护区内特殊的自然环境,良好的植被和水文条件为各种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和繁衍场所,据初步调查,共有脊椎动物291种,其中兽类5目12科37种,鸟类15目167种,爬行类2目3科5种,两栖类2目2科5种,鱼类9目17科77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白鹳、丹顶鹤,白尾海雕等9种,列为国家二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大天鹅、白枕鹤、雷鸟、水獭、猞猁等32种。区内野生植物资源也比较丰富,有高等植物近500种,其中野大豆、黄菠萝、水曲柳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三江保护区的建立,对于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并为东北地区的气候调节,水源涵养,洪涝灾害控制及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本区与俄罗斯的三个保护区相邻,在国际合作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收稿日期:2000205215;修订日期:2000207210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A 类项目(KZ 95T 203202204)及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专题项目(962911201201) [Foundation Ite m :T he Key P ro ject of Ch inese A cadem y of Science ,N o .KZ 95T 203202204;and the Key P ro ject of State Science T echnique ,N o .962911201201] 作者简介:王绍强(19722),男,博士,湖北襄樊市人。199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获得硕士学位, 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全球变化、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的 应用研究,在Int .J .of R emo te Sensing 等刊物发表论文8篇。E 2m ail :w sqlxf @2631net 文章编号:037525444(2000)0520533212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王绍强1,周成虎1,李克让1,朱松丽2,黄方红1 (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21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875) 摘要: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陆地碳循环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 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实测2473个典型土壤剖面的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各类型分布面积,估算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的储量约为924118×108t ,平均碳密度为10153kg m 2,表明中国土壤是一 个巨大的碳库。其空间分布总体规律上表现为:东部地区大致是随纬度的增加而递增,北部地 区呈现随经度减小而递减的趋势,西部地区则呈现随纬度减小而增加的趋势。 关 键 词:碳循环;全球变化;土壤有机碳库 中图分类号:S 15912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全球变化研究引起了许多科学家对陆地生态系统中碳平衡以及碳存储和分布的关注,由于土壤中所存储的碳大约是植被的115~3倍[1,2],而且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极其重要的生态因子,因而土壤有机碳的分布及其转化日益成为全球有机碳循环研究的热点[3,4]。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且周转时间最慢的碳库。它由有机碳库和无机碳库两大部分组成,且土壤无机碳库占的比例较小[5]。国际上很早就开展了土壤碳研究,其中Po st 根据全球2696个土壤剖面估计全球土壤有机碳为13953×108t [6],而与大气交换的土壤有机碳大约占陆地表层生态系统碳储量的2 3[6]。目前对于全球陆地碳循环认识的不确定性,大部分是关于土壤有机碳库的分布和动力学[7],全球变暖将会加速土壤向大气的碳排放,加剧大气CO 2浓度的上升,这将进一步加强全球变暖的趋势[8]。 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既可改变土壤有机物的输入,又可通过对小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改变来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从而改变土壤有机碳储量。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别是森林砍伐所引起的变化,减少土壤上层的有机碳达20%~50%[9]。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导致土壤储存的碳和植被生物量减少,使更多的碳素释放到大气中,从而导致大气CO 2浓第55卷第5期 2000年9月地 理 学 报A CTA GEO GRA PH I CA S I N I CA V o l .55,N o .5Sep.,2000

土壤有机碳分类及其研究进展1

土壤有机碳( SOC)是土壤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土壤有机碳库的动态平衡直接影响着土壤肥力的保持与提高,进而影响土壤质量的优劣和作物产量的高低,因而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最终会影响土壤乃至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土壤有机碳包括活性有机碳和非活性有机碳。土壤活性有机碳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受环境条件影响强烈的、易氧化分解的、对植物和微生物活性影响比较高的那一部分土壤碳素。根据测定方法和有机碳组分不同,土壤活性有机碳又表述为溶解性有机碳(DOC:dissolved organic carbon)、水溶性有机碳(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Microbial biomass carbon)、轻组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可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土壤有机碳的有效性和土壤质量。 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对土壤有机碳的研究开始较早, 在20世纪60年代, 就有学者开始进行全球土壤有机碳总库存量研究。但早期对土壤有机碳库存量的估算大都是根据少数土壤剖面资料进行的。如1951年Rubey根据不同研究者发表的关于美国9个土壤剖面的有机碳含量, 推算出全球土壤有机碳库存量为710 Pg。1976年Bohn利用土壤分布图及相关土组( soil association)的有机碳含量, 估计出全球土壤有机碳库存量为2946Pg。这两个估计值成为当前对全球土壤有机碳库存量的上下限值。20世纪80年代,由于研究全球碳循环与气候、植被及人类活动等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需要,统计方法开始被应用于土壤有机碳库存量

的估算。如Post等在Holdridge生命带模型基础上,估算了全球土壤碳密度的地理分布与植被及气候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全球1m 厚度土壤有机碳库存量为1 395 Pg。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 和全球定位系统(GPS) 技术的发展, 为土壤有机碳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3S技术被应用于区域或全球土壤有机碳库存量大小、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差异等方面的研究。发达国家已在区域尺度上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如俄罗斯在1B250万土壤分布图上建立了土壤碳空间数据库,计算出俄罗斯0~ 20 cm、0~ 50 cm和0~100 cm等不同土层有机碳库存量,估计出俄罗斯土壤有机碳库存总量为34211 Pg,无机碳库存总量为11113 Pg,土壤总碳库存量为45314 Pg,并绘制了俄罗斯0~ 100 cm土层无机碳库存量分布图。加拿大建立了1B100万的数字化土壤分布图及土壤碳数据库,并计算出加拿大0 ~ 30 cm 土层和0 ~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库存量分别为7011 Pg和249 Pg。 世界各国不同研究者对全球土壤有机碳库存量的估算方法并无本质区别,但由于所用资料来源与土壤分类方式不同,土壤有机碳库存量的估计值有较大差异。全球土壤1 m内土壤有机碳库大约是植被碳库的115~ 3倍,如此巨大的土壤有机碳库,即使其发生很轻微变动,都会引起大气中CO2浓度变化,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因此,土壤有机碳库存量研究成为全球变化的研究热点之一。 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学者非常关注土壤碳循环研究,并在土壤有机碳库存量研究

新整理赞美三江平原的优美段落 描写三江平原好句好段

赞美三江平原的优美段落描写三江平原好句好段 赞美三江平原的优美段落描写三江平原好句好段第1段: 1.富锦国家湿地公园地处三江平原腹地,富锦市西南50公里处,是在佳木斯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规划建设的,总面积2200公倾。在这充满神奇色彩的湿地绿海中,大气、洒脱的谐然桥、拱桥、休闲长廊等一系列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形成了完美的结合。置身钓鱼池垂钓河塘柳荫;踏上观景亭眺望群鸟翺翔蓝天;慢步荷花区碧莲浮萍、妙趣横生;乘坐竹排或游船进入绿洲深处,可一览古朴、典雅、如诗如画的原生态胜景。充满人与自然和谐的浩瀚旷野,彰显了三江平原湿地原始生态的魅力。 2.境内有大小河流50多条,湖泡200多个,江心岛26个,沼泽化的草甸为和岛状分布的森林,都使这里保持着原始自然的状态。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和良三江平原湿地好的植被、水文条件,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天然乐园。每当夏季来临,粉的、白的、红的荷花就会娇艳地在湿地湖泡里绽放,绵延十多里。荷塘中掩映着一丛丛绿油油的苇草,大片的小叶樟草在风中沙沙作响,吸引着罕见的东方白鹳、丹顶鹤、中华秋沙鸭来些筑巢安家。粼粼水光中,常有雁鸭、鸳鸯成群结队地嬉戏;蔚蓝如洗的长空里不时掠过金雕、白鹤的身影;碧绿的草场上,马鹿和狍子无忧无虑地奔跑、觅食 3.望着这一带碧绿的江水,心头响起打小就唱熟了的歌: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了千张网,

船儿满江鱼满仓。啊拉赫那赫尼娜,雷呀此行一路走来,由南到北,由北到南,除了探访过往的沧桑,还跨入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孕育的大平原腹地,那北大荒的黑土地,着实更叫人眷恋。 4.生长在北方的庄稼汉,大多都没见过海,这里是三江平原,大面积种植水稻,当你置身于广袤无垠的稻田中时,也会体验到海的浩瀚和壮观,辽阔于深邃了。大海碧波万顷,惊浪拍天;而稻海不仅绿意浓浓,还能变幻万千。那才是,条条绿溪汇成海,风吹碧波起涟漪,好一派迷人的风景! 5.三江平原湿地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这里气候冷湿,地表径流缓慢,三江平原湿地再加上季节性冻融的黏重土质,使得这一地区的地表长期过湿,积水过多,形成了约240万公顷的大面积沼泽水体和沼泽化植被、土壤,构成了这里夏季独特的沼泽景观:和风习习,清波涟漪,各种鸟儿和小动物自由地觅食、嬉戏处处是一幅原生态的动人图画。 6.从春到夏,绿波粼粼,一望无际。一夜秋风吹来,绿色稻海渐渐变为淡绿色,又从淡绿变成浅黄直至深黄色。于是,绿海蜕变为黄澄澄的金色海洋。金色的海比绿海更加气派。绿海尤如青春花季的少女,亭亭玉立,光彩照人;而黄金海就好似穿着半透明黄纱裙的少妇,体态丰腴,天生丽质,更具有成熟的风韵! 7.初夏,稻田里行行绿色秧苗,好象条条小溪流,微风吹拂过来,缓缓地流动。渐渐的绿意越来越浓,遮掩住大地黝黑的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

约旦水资源部秘书长:海水淡化是一个解决方案 2012-03-18 约旦水资源部秘书长认为,海水淡化是约旦必须采取的解决方案,采用这一方案可以补充水资源缺口,解决复杂的跨界水资源、缺少资金、政策的和能力建设等问题。 约旦是全球第四个最为缺水的国家,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最低。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2年3月18日 】

1.1真空冷冻原理 海水三相点是使海水汽、液、固三相共存并达到平衡的一个特殊点。若压力或温度偏离该三相点,平衡被破坏,三相会自动趋于一相或两相。真空冷冻法海水淡化正是利用海水的三相点原理,以水自身为制冷剂,使海水同时蒸发与结冰,冰晶再经分离、洗涤而得到淡化水的一种低成本的淡化方法。与蒸馏法、膜法相比,能耗低,腐蚀、结垢轻,预处理简单,设备投资小,并可处理高含盐量的海水,是一种较理想的海水淡化法[!]。国外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研究,但目前为止尚没有商业化,主要原因在于过程中产生的三相点蒸汽难以去除和冰晶的输送、洗涤较难。华东理工大学研究开发的真空冻-汽相冷凝海水淡化技术采用低温金属表面,使三相点蒸汽直接冷凝成冰的方法,成功的解决了蒸汽的去除问题,并在实验室完成了小型试验装置。真空冷冻-汽相冷凝海水淡化技术工艺包括脱气、预冷、蒸发结晶、冰晶洗涤、蒸汽冷凝等步骤,淡化水产品可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1.2工艺研究 1.2.1脱气 由于海水中溶有的不凝性气体在低压条件下将几乎全部释放,且又不会在冷凝器内冷凝。这将升高系统的压力,使蒸发结晶器内压力高于二相点压力,破坏操作的进行。显然减压脱气法适合本系统。 1.2.2预冷 海水脱气后可与蒸发结晶器内排出的浓盐水和淡化水产生热交换,预冷至海水的冰点附近。 1.2.3温度和压力 它们是影响海水蒸发与结冰速率的主要因素。 1.2.4冰-盐水是一固液系统 普通的分离方法均可使冰-盐水得到分离,但分离方法不同,得到的冰晶含盐量也不同。实验结果表明减压过滤方法得到的冰晶含盐量比常压过滤方法得到的冰晶含盐量低得多。 1.2.5蒸汽冷凝 在蒸发结晶器内,除海水析出冰晶以外,还将产生大量的蒸汽,这些蒸汽必须及时移走,才能使海水不断蒸发与结冰。 2蒸馏法海水淡化及其特点 2.1蒸馏法原理 把海水加热使之沸腾蒸发,再把蒸汽冷凝成淡水的过程即为蒸馏法。蒸馏法是最早采用的淡化法,其优点是结构简单、操作容易,所得淡水水质好等。蒸馏法有很多种,如多效蒸发、多级闪蒸、压气蒸馏、膜蒸馏等。 2.2蒸馏法特点

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测定

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测定 (高锰酸钾氧化法) 土壤样品经粘磨过0.5mm筛,根据土壤全有机碳含量,计算含有15mg碳的土壤样品量作为待测样品的称样重,然后将样品转移至50ml带盖的塑料离心管中,以不加土样作为空白。 向离心管中加入25ml浓度为333mmol/L的高锰酸钾溶液,在25℃左右,将离心管振荡(常规震荡即可)1小时,然后在转速2000rpm 下离心5分钟,将上清液用去离子水以1:250倍稀释,吸取1ml上清液转移至250ml容量瓶中,加去离子水至250ml即可。稀释样品用分光光度计在565纳米处测定吸光值。 配制不同浓度梯度的高锰酸钾的标准溶液,同样于分光光度计上测定吸光值,建立高锰酸钾的浓度和吸光值的线性直线方程,将稀释好的待测样品的吸光值代入方程得到氧化有机碳后剩余高锰酸钾的浓度,同样得到空白的高锰酸钾浓度,前后二者之差即为氧化活性有机碳后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变化值,根据假设,氧化过程中高锰酸钾浓度变化1mmol/L消耗0.75mM或9mg碳。其中能被333mmol/L高锰酸钾氧化的碳是活性有机碳,不能被氧化的碳上非活性有机碳。 高锰酸钾标准曲线配制:首先配制0(去离子水)、15、30、60、100、150、300mmol/L的高锰酸钾标准梯度溶液,从每个浓度的标准溶液中吸取1ml标准溶液转移至250ml容量瓶中定容(既稀释250倍),这样能够就得到浓度梯度为0、0.06、0.12、0.24、0.4、0.6、1.0、1.2mmol/L的标准高锰酸钾梯度溶液,然后同样用分光光度计在565纳米处测定吸光值,绘制高锰酸钾的浓度与吸光值间的标准曲线。注意标准曲线配制过程中尽量避光,以防高锰酸钾氧化消耗,可以将容量瓶套上信封袋以避光,还有容量瓶等一定要清洗干净,以防高锰酸钾氧化杂质而消耗,影响测定结果。 活性有机碳(mg/g) =高锰酸钾浓度变化值×25×250×9 称样重×1000

不同林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垂直分布特征

0引言 全球气候的变化,引起了许多科学家对陆地生态系统中碳平衡、碳存储及分布的关注。据Post [1]和 Houghton [2]等研究表明,土壤中所存储的碳是植被中的2.5~3倍,而森林土壤约占全球土壤有机碳库的73%,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有机碳库[3-4],因而其储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7CB1068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730631);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441)、(KZCX2-YW-149)。 第一作者简介:杨晓梅,女,1983年出生,陕西宝鸡人,硕士,研究方向:恢复生态。通信地址:712100陕西杨凌西农路26号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E-mail:yangxiaomei.003@https://www.sodocs.net/doc/083161760.html, 。 通讯作者:程积民,男,1955年出生,陕西渭南人,研究员,研究方向: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生态环境建设。通信地址:712100陕西杨凌西农路26号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Tel :029-********,E-mail :gyzcjm@https://www.sodocs.net/doc/083161760.html, 。收稿日期:2009-12-28,修回日期:2010-01-14 不同林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垂直分布特征 杨晓梅1,程积民1,孟蕾2,韩娟娟2 (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凌712100;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基于样地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了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天然柴松林、辽东栎林及人工油松林3种林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3种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柴松林为13.67g/kg ,辽东栎林为13.95g/kg ,油松林为11.43g/kg ,并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递减的趋势,不同林分变化幅度差异不同,且各土层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2)3种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显著,土层间碳密度变化范围为1.06~3.67kg/m 2,并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在整个土壤垂直剖面上,有机碳碳密度在9.38~11.43kg/m 2之间,其中0~50cm 深度碳密度的贡献率达80%以上。(3)3种林地土壤碳储量偏低,平均为105.2t/hm 2,不同林分间的差异较大。关键词:土壤有机碳;碳储量;垂直分布;森林类型中图分类号:S714.5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09-2786 Feature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torage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Forests Yang Xiaomei 1,Cheng Jimin 1,Meng Lei 2,Han Juanjuan 2 (1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Ministry of Soil Resources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2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s ,Northwest A &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Abstract:Based on the field data and laboratory analysis,we studied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storage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about natural Pinus tabulaeformis f.shekannesis ,Quercus liaotungensis and artificial P.tabulaeformis forest in Ziwuling forest area of Loess Plateau.The results were showed as followings:1)Conten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was:13.67g/kg,13.95g/kg,and 11.43g/kg,respectively for Pinus tabulaeformis f.shekannesis,Quercus liaotungensis and artificial P.tabulaeformis .With depth of soil,organic carbon contents generally decreased,but the range was different in these three forest types.Meanwhile,great significance differences have appeared among different soil layers.2)Soil carbon density in the three forest types changed greatly,with a range of 1.06~3.67kg/m 2for five soil layers.Furthermore,soil carbon density decreased generally with the depth,as well as carbon content.In the whole soil profile,the range of carbon density in these three forests was from 9.38kg/m 2to 11.43kg/m 2.However,80%carbon concentrated in 50cm depth of soil.3)Soil carbon storage is low in these three forests.The average of storage was 105.2t/hm 2,and great differences appeared between forest types. Key words:soil organic carbon;carbon storage;vertical distribution;forest types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9):132-135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碳排放的空间分布与经济研究-最新范文

碳排放的空间分布与经济研究 构建模型与数据处理 1.指标的选择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可以由经济的多个方面来衡量,此外,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别,可以从GDP来考虑,还有地区占经济主导地位的产业及地区贸易状况等,同时根据表1所示,我们也可以看出不同年份不同地区间碳排放量也是有差别的。那么地区经济的发展与碳排放量之间是一个怎样的相关关系,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各因素是不是与碳排放之间是一种相关的关系,是否经济的发展必然要以过多的碳排放为代价,这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总的来说,全国碳排放量是逐年递增的,图1展示了中国碳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由图1可以看到,近15年来中国的碳排放有了显著的增加,并且在2001年以后碳排放有一个激增期,2001年的排放量为32亿万吨,至2010年,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增长到71.7亿万吨,而同时每一个省份的碳排放量也是有差别的。第一,各地区碳排放量都有所差别,并且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排碳量较高的包括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河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这些省份中山东的碳排放量最高。总的看来,这几个省份有一些是工业为其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还有一些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区,对外贸易较多。从表1中可以看出这几个主要的碳排放量较多的省份碳排放的增长情况。贸易也是各地经济发展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对外贸易的状况可以由各地区进出口总值来衡量。从图3中可以看出广东省的对外贸易量是最高的。 2.模型构建考虑到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与以下

几个因素相关,借鉴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双对数处理方法构建方程为:LnGQit=ci+β1LnGGDPit+β2LnSTRUit+β3LnPRICEit+β4LnTfwit+εit其中,i表示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西藏除外),t为样本时间跨度即年份。Ci为截距项,GQit为i地区t年的碳排放量,GGDPit表示i地区t年的地区生产总值,STRUit表示i地区t年的产业结构状况,PRICEit表示i地区t年能源价格,Tfwit表示i地区t年的对外贸易总量,εit为随机扰动项。3.模型变量的处理对于GQit计算依据Gi(m)=Ei(m)Etotal(m)Gtotal(m),Gtotal(m)表示全国t期全国排碳量,Etotal(m)用于表示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按万吨标准煤计算),Ei(m)表示i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各省经济发展状况GGDPit选用各省历年地区的GDP指数(按不变价格计算);STRUit用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产值之比,同样也按不变价格计算;PRICEit能源价格采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来表示,同样也转化成以1995年为基期的时间序列,Tfwit为各地区进出口总值,同样也按不变价格计算。4.模型数据的来源研究数据取自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西藏除外)1995-2010年的数据,所有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1》、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中国市场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 地区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1.对面板数据的单位根进行检验在EVIEWS中对这五个变量进行单位根的平稳性检验,依次采用LLC、IPS、ADF、PP等单位根检验方法,进行了水平检验和一阶差分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2.面板数据协整

三江平原

三江平原 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仓"--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北起黑龙江、南抵兴凯湖、西邻小兴安岭、东至乌苏里江,行政区域包括佳木斯市、鹤岗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和鸡西市等所属的21个县(市)和哈尔滨市所属的依兰县,境内有52个国有农场和8个森工局。总面积约10.8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62.5万人,人口密度约为79人/平方公里。 三江平原的"三江"即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三条大江浩浩荡荡,汇流、冲积而成了这块低平的沃土。这里虽然纬度较高,年均气温1℃-4℃,但夏季温暖,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年降水量500-600毫米,集中在6-8月,雨热同季,适于农业(尤其是优质水稻和高油大豆)的生长。区内水资源丰富,总量187.64亿立方米,人均耕地面积大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在低山丘陵地带还分布有252万公顷的针阔混交林。 乌苏里江边的东方第一哨,是我国迎接太阳升起的"华夏东极"。饶河、同江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赫哲族的集中居住地。历史上,三江平原曾经是以狩猎和捕鱼为生的满族、赫哲族的生息之地,直至新中国成立前,依然人烟稀少,沼泽遍布,故有"北大荒"之称。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有14万转业官兵和45万知识青年"屯恳戍边",昔日"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荒芜景象,才渐至今日"北大仓"--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年总产量达1500万吨,商品率更是高达70%! 现在,三江平原环境状况保持良好,广大林区、农村和大部分农场的大气质量均属清洁级水平;除部分河段外天然水质良好。天然沼泽湿地面积尚有134.7万公顷,是珍稀水禽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已建成6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其中3个被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三江平原的收获季节最让人向往,在广袤的田野上,渠道纵横、农机轰鸣、稻花飘香、麦浪滚滚,一个个领先全国机械化水平的现代化农场,生机勃勃,忙碌而殷实。冬日的三江平原又是寂静、闲适的,冬季有多么漫长,农闲就有多么漫长。在这片无数知青奉献了青春和汗水的土地上,已有10个沿江县市作为一级口岸面向东北亚开放,生活安逸、祥和的老百姓开始梦想着更美好的未来……

GB9834-88土壤有机碳有机质的测定

土壤有机碳的测定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土壤中有机碳的测定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土壤中有机碳的重铬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大连市环境监测中心。 本标准验证单位: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年月日批准。 本标准自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重铬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土壤中有机碳的重铬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 本标准适用于风干土壤中有机碳的测定。本标准不适用于氯离子(cl-)含量大于2.0x104mg/kg的盐渍化土壤或盐碱化土壤的测定。 当样品量为0.5g时,本方法的检出限为0.06% (以干重计),测定下限为0.24% (以干重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HJ613 土壤干物质和水分的测定重量法 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3方法原理 在加热条件下,土壤样品中的有机碳被过量重铬酸钾-硫酸溶液氧化,重铬酸钾中的六价铬(Cr6+) 被还原为三价铬(Cr3+),其含量与样品中有机碳的含量成正比,于585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根据三价铬(Cr3+) 的含量计算有机碳含量。 4干扰和消除 4.1土壤中的亚铁离子 (Fe+) 会导致有机碳的测定结果偏高。可在试样制备过程中将土壤样品摊成2~3 cm厚的薄层,在空气中充分暴露使亚铁离子(Fe2+) 氧化成三价铁离子(Fe*)以消除干扰。

内蒙古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ChinaXiv

植物生态学报 2016, 40 (3): 0–0 doi: 10.17521/cjpe.2015.1088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https://www.sodocs.net/doc/083161760.html, —————————————————— 收稿日期Received: 2015-03-17 接受日期Accepted: 2015-10-24 *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huzm@https://www.sodocs.net/doc/083161760.html,) 内蒙古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 黄晓琼1,2 辛存林1 胡中民2* 李钢铁3 张铜会4 赵 玮2 杨 浩2 张雷明2 郭 群2 岳永杰3 高润宏3 乌志颜5 闫志刚6 刘新平4 李玉强4 李胜功2 1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兰州 730070;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3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 呼和浩特 010018; 4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兰州 730000; 5赤峰市林业科学研究院, 内蒙古赤峰 024000; 6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所, 内蒙古牙克石 022150 摘 要 内蒙古森林面积居全国第一位, 林木蓄积量居第五位, 准确地估算该区域森林碳储量对于评估中国森林碳储量以及制定森林资源管理措施均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内蒙古森林资源野外样方调查和室内分析, 评估了内蒙古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现状, 估算了内蒙古森林生态系统不同林型和不同碳库(乔木、灌木、草本、凋落物和土壤碳库)的碳密度大小, 揭示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估算了内蒙古森林碳储量大小及空间格局。结果表明: 1)内蒙古森林植被层碳储量为787.8 Tg C, 乔木层、凋落物层、草本层和灌木层分别占植被层总碳储量的93.5%、3.0%、2.7%和0.8%。内蒙古森林植被层平均碳密度为40.4 t·hm –2, 其中, 乔木层、凋落物层、草本层和灌木层的碳密度分别为35.6 t·hm –2、2.9 t·hm –2、1.2 t·hm –2和0.6 t·hm –2。2)内蒙古森林土壤层(0–100 cm)碳储量为2449.6 Tg C, 其中0–30 cm 的土壤碳储量最高, 占总碳储量的79.8%。0–10 cm 、10–20 cm 和20–30 cm 的土壤碳储量分别占0–30 cm 土壤碳储量的38.8%、34.1%和27.1%。内蒙古森林土壤平均碳密度为144.4 t·hm –2。黑桦(Betula davurica )林土壤碳密度最高, 云杉(Picea asperata )林最小。土壤碳密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3)内蒙古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3237.4 Tg C, 植被层和土壤层碳储量分别占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24.3%和75.7%。落叶松(Larix gmelinii )林总碳储量最高, 其次为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林、夏栎(Quercus robur )林、黑桦(Betula davurica )林、榆树(Ulmus pumila )疏林和山杨(Populus davidiana )林。内蒙古森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为184.5 t·hm –2。土壤碳密度与植被碳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4)内蒙古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密度的空间分布总体上为东部地区高、西部地区低的趋势。在降水量充沛的东部地区和降水偏少的中西部地区, 有针对性地开展森林保护区建设和人工造林, 可显著提升区域的碳汇能力。 关键词 碳储量, 碳密度, 空间分布, 森林生态系统, 内蒙古 引用格式: 黄晓琼, 辛存林, 胡中民, 李钢铁, 张铜会, 赵玮, 杨浩, 张雷明, 郭群, 岳永杰, 高润宏, 乌志颜, 闫志刚, 刘新平, 李玉强, 李胜功 (2016). 内蒙古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 植物生态学报, 40, 1–1. doi: 10.17521/cjpe.2015.1088 Carbon storage of the forests and its spatial pattern in Nei Mongol HUANG Xiao-Qiong 1,2, XIN Cun-Lin 1, HU Zhong-Min 2*, LI Gang-Tie 3, ZHANG Tong-Hui 4, ZHAO Wei 2, YANG Hao 2, ZHANG Lei-Min 2, GUO Qun 2, YUE Yong-Jie 3, Gao Run-Hong 3, WU Zhi-Yan 5, YAN Zhi-Gang 6, LIU Xin-Ping 4, LI Yu-Qiang 4, and LI Sheng-Gong 2 1 Department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2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3 College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ohhot 010018, China; 4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Lanzhou 730000, China; 5Chifeng Institute of Forestry Science, Chifeng, Nei Mongol 024000, China; and 6Daxing’anling Academy of Forestry Science of Inner Mongolia, Yakeshi, Nei Mongol 022150, China Abstract Aims Forest carbon storage in Nei Mongol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national terrestrial carbon budget due to its large area in China. Our objectives were to estimate the carbon storage in the forest ecosystems in Nei Mongol and to quantify its spatial pattern. Methods Field survey and sampling were conducted at 137 sites that distributed evenly across the forest types in the study region. At each site, the ecosystem carbon density was estimated thorough sampling and measuring different pools of soil (0–100 cm) and vegetation, including biomass of tree, grass, shrub, and litter. Regional carbon storage was calculated with the estimated carbon density for each forest type. Important findings Carbon storage of vegetation layer in forests in Nei Mongol was 787.8 Tg C, with the biomass of tree, litter, herbaceous and shrub accounting for 93.5%, 3.0%, 2.7% and 0.8%, respectively. Carbon c h i n a X i v :201605.00426v 1

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083161760.html, 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杨慧敏 来源:《种子科技》2019年第08期 摘 ; 要:通过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找到维持和提高土壤有机碳库的有效措施,为我国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最终达到土壤固碳和农业增产的目的。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因素 1 ; 土壤有机碳储量 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作为土壤有机质的一种化学量度,在提高土壤 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植物生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SOC在全球碳总量(2 344 Pg)中占有巨大比重。据估算,土壤有机碳库储量为1 550 Pg,大于植被和大气碳的总和[1]。其中,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占陆地土壤碳储量的8%~10%(120~150 Pg)[2],但是全球农业土壤的固碳潜力仅为20 Pg。以往研究有机碳时,注重其对农业生产的作用,而如今的研究更注重其对于生态环境的意义[3]。 2 ; 影响因素 2.1 ; 自然因素 2.1.1 ; 环境因素 土壤有机碳是指土壤有机质(SOM)中的碳含量,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重要组成 部分。有机碳释放和降解的速率主要取决于SOC本身的分子结构、化学性质和地表枯落物与死亡根系的数量与质量,其中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又是影响有机碳质量和功能的重要内在因素。研究发现,一些结构比较稳定的有机碳(如木质素)在土壤中分解转化的速率竟然比其他有机碳短[4-6],而一些性质比较活跃的有机碳(如糖类)却可以稳定在土壤中长达10年之久[7]。这也许是因为不同种类细菌代谢方式不同,所以分解的机制也有一定区别[8]。SOC虽然是由微小的化学分子组成的,但是其持久性却不是由分子性质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生态系统的属性,如生物群的空间异质性、环境条件等。所以,分子结构的抗性并非完全地控制有机碳在土壤中的长期持久性[9]。而有机碳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却可以显著降低土壤有机碳被降 解的可能性。 2.1.2 ; 微生物因素 土壤中产生大量的CO2,是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分解所产生的结果。而微生物的生长活动又受土壤养分含量的高低、C和N的有效性以及土壤pH值的影响。当微生物所需的营养元

土壤有机碳检测方法介绍与自我总结

土壤有机碳检测方法介绍 土壤有机碳是以有机物形式存在于土壤中的C元素的一种存在形式,作为土壤碳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在土壤品质监测中是一项重要的检测项目,另一方面对研究空气中二氧化碳来源也有很大的作用。 土壤有机碳根据其稳定性可分为活性有机碳、慢性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三种,其中活性有机碳是反映土壤肥力和土壤管理措施的较好指标。而根据土壤中有机碳的溶解性质又可分为溶解性有机碳和非溶解性有机碳。非溶解性有机碳属于惰性有机碳,由于不能溶解不能被植物吸收也不易产生迁移,所以在土壤质量监控和环境监测方面没有实际意义,而活性有机碳和慢性有机碳大多属于溶解性有机碳。 目前土壤有机碳的检测方法主要是干烧法和湿氧化法。常用的重铬酸钾和浓硫酸湿氧化滴定技术由于不能确保样品完全氧化,检测效果较差检测结果必须进行修正。而干烧法目前又有土壤直接高温燃烧和土壤经溶液萃取后高温燃烧溶液两种方法。 土壤直接燃烧法大多需在样品燃烧前使用磷酸溶液或盐酸溶液去除土壤中的无机碳。磷酸酸性较弱不易将土壤中的难溶碳酸盐氧化(西南地区广布卡斯特地貌,碳酸岩形成的土壤比重较高),而直接燃烧需要在900℃以上的温度才能保证燃烧完全,碳酸盐在800℃左右就会分解,所以检测结果受无机碳干扰明显。盐酸溶液虽然可将大部分碳酸盐去除,但是残留的盐酸会对催化剂和检测器的寿命造成严重影响,使用时必须将样品再次淋洗、烘干才能上机检测,冲洗过程中又会造成溶解性有机碳的损失,所以检测结果也不是很准确。这正是Tekmar在第6带产品设计生产时取消固体进样器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相对来说检测更准确的则是溶液萃取法。 溶液萃取法是通过一定浓度的盐溶液将土壤中的有机碳转移至液相后再对溶液进行检测的方法。一方面该方法只将溶液中的溶解性碳转移至溶液,溶液再上仪器进行检测,检测过程中仪器会自动清除无机碳,所以检测结果准确可靠;而不溶解性碳(包括难溶性碳酸岩和不溶性有机碳)不是土壤的有效养分或污染物所以实际监测意义不大,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农科院和中科院下属单位长期将溶液萃取法作为土壤有机碳检测手段的根本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