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月夜》(杜甫)录像课教学设计以及反思

《月夜》(杜甫)录像课教学设计以及反思

《月夜》(杜甫)录像课教学设计以及反思
《月夜》(杜甫)录像课教学设计以及反思

《月夜》(杜甫)录像课教学设计以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学会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进而体会诗情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2、体会杜甫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杜甫诗沉郁顿挫、雄浑有力的现实主义风格。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借物抒发的不同情感,学会意象—意境—诗情的鉴赏方法。教学难点:学会意象—意境—诗情的鉴赏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在能够初步鉴赏诗歌、掌握答题模式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模式,通过对五首诗歌的学习,进一步熟悉鉴赏诗歌的方法和答题模式。

【自主研学案】

一、走进诗人:

1、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襄阳人,曾祖时迁居河南(今河南),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时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曾同游梁宋之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安史乱起,杜甫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后因事被贬,作检校工员外郎,世人因称其为。他所投奔得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

年死于赴岳州舟中。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事件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映,他的诗于是被称为。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谴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他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双峰并峙,合成李杜。

2、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3、代表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写作背景:

(一)《月夜》: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三)《蜀相》: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五)《登岳阳楼》: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

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四、给五首诗的生字词注音,熟读

《月夜》鄜.州闺.中云鬟.虚幌.

《登岳阳楼》东南坼.戎.马涕泗.

【合作探究案】

1、诵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解诗:散译诗歌内容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3、悟诗

诗歌抒发的情

感:。

4、赏诗

(1

(2

的。

5、背诗(熟读)

二、通过“五步法”学习《登岳阳楼》

1、诵诗: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准字音

2、解诗:散译诗歌内容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3、悟诗

诗歌抒发的情感:

4、赏诗

(1)找出诗中的意象并分析其意境。

意象:

意境:

(2)诗中的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景:。情:。

(3)、本诗意境雄浑阔大,归功于“坼”“浮”两字炼得好,请分析这两字好在哪里?

(4)、颈联和尾联是如何表现忧国忧民的主题的?

5、背诗(本诗为高考背诵篇目)

四、结合课本的资料,通过“五步法”自主学习《蜀相》

教学反思:

对学生而言,古诗词鉴赏是个大难题。很多学者说翻译诗词就读不到诗词的美了,但其实,领悟诗情,感受诗意的关键是能读懂诗的内容。翻译诗句实质是咀嚼语言,读懂内容的过程。本次录像课是本着“循言——名象——见意”的诗词鉴赏步骤来设计的。

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导学案,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按照“读诗句,释诗意;找意象,入诗境;析技巧,悟诗情”这几个步骤来鉴赏《月夜》。课堂上,学生积极投入,不懂的地方讨论热烈,意见不同之处亦大胆质疑,例如“遥怜小儿女”中的“怜”,部分学生直接翻译成“可怜”,这与诗境不符,在同学们的质疑与讨论中,最后认为解作“可爱”更好。再如“湿”、“寒”二字的妙处,“亲朋无一字”中“字”的含义等等,有疑问的地方都在学生的讨论中一一找到解答。教师注重方法的指导以及新旧知识的衔接,引导到位。可惜的是,《月夜》一诗课堂用时稍长,导致在鉴赏《登岳阳楼》之时,未能投放学生的赏析,没有留充足的空间让学生去展示。应好好反思整个课程的安排,备课时更要备学情,这是很关键的。学生能懂得地方就不用费时,要明确整节课的重心。

最新人音版二年级上册音乐全册教案和教学反思之第一课 问声好

人音版二年级上册音乐全册教案和教学反思之第一课问声好 教学目标 1.感受关于大自然的音乐,能以歌声表达热爱生活的情趣,知道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 2.动脑为歌曲编创新词、动作。 3.主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歌唱与表演的优、缺点。 教学内容聆听《森林水车》编创与活动表演《早上好》表演《小麻雀》。 编创与活动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 1、表演《早上好》 2、编创与活动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歌 二、提出本学期学习要求复习上学期最喜欢的歌曲,唱一唱,并表演。 三、编创与活动 1、出示幻灯:(说说小朋友在干什么),图上画了什么?学生自由说,教师适时鼓励。 2、按节奏朗读歌词4/4 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太阳天空照,(拍手)花儿对我笑(拍手),小鸟说早早早,你为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什么背上小书包(拍手)。

3、分组编创(家动作,打击乐,编不同节奏)。 4、分组表演。 5、学生评价。 四、新歌教学: 1、导入:师;每天早上见到老师,小朋友都要打招呼,你知道英语“早上好”怎么说?跟老师读一读“MORNING” 2、听录音,感受歌曲。 3、听后说说你觉得歌曲怎么样?学生自由说。 4、联系拍手、跺脚2/4 第一拍跺脚第二拍拍手拍腿3/4 第一拍跺脚第二拍拍手第三拍拍腿 5、听录音范唱,《早上好》,感受歌曲的旋律,教师带这学生拍手,跺脚教师提示:感觉到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再来一边 6、教师范唱,边常边拍节奏,学生跟着做,心里默唱。 7、听歌曲录音,学生自己拍节奏,小声跟唱。 8、听老师弹琴,学生自己拍节奏,小声跟唱。分组唱 9、唱着歌,走一走要求:两组学生围成小圆圈顺时针走三拍子逆时针走二拍子边唱边走。 10、分组编创〈上学路上〉,边唱边表演。如果自己感到满意,就在自己的课本上画一朵大红花。 五、小结师生再见。 初中英语八大时态 综合时态练习 ( )1. What _____ you _____ over the weekend? A. will; do B. does; do C. did; do D. were,; doing

春江花月夜教案设计

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法与问题法,学习诗歌鉴赏基本方法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3.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的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 【教学方法】 问题引领,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教学准备】 1.搜集介绍作者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的相关资料。 (1)作者 张若虚(660年-约720年),字号不详。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以文词俊秀驰名京都。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吴中四士”。工诗,尤擅七言。诗以《春江花月夜》着名。今仅存诗两首。其

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空明清丽,洗去了宫体诗的脂粉气。,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其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二句为历代传诵。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2)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3)资料演示 《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2. 教师引入评价——何谓“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不仅有着美好的景,还有深刻的理、感人的情,是景、理、情的完美融合。 3. 搜集自己喜爱的中国古典诗词中咏月的名篇名句,了解古典诗词中意象的作用。(每人最少写三句) 4. 读懂诗歌 (1)字音辨识 滟滟()芳甸()似霰()汀上()纤尘()纤夫()皎皎()浦上()扁舟() 扁担()徘徊()()砧上()碣石()潇湘()() (2)词语释义 滟滟芳甸霰穷已但见扁舟离人青枫浦上不胜愁可怜徘徊无限路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甘军荣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表情述志的方法,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②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意趣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品读经典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抓住主要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③通过置身诗境的方法,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情景理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启发学生通过诗歌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领悟人生哲理。 ②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理、情。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学生自由回答。)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就说出了这么多写月亮的诗句,并且这些诗句中的月亮各有独特的含义,寄托着诗人不同的情感。我们一起归纳总结以下这么多的月亮大体有哪几种含义。 1. 征夫游子思乡之情。例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 女子相思怀远之情。例如: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 离愁别绪之情。例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 怀古伤今之情。例如: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5. 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例如: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师: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着别样的情感。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称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 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春江花月夜》,而

小学二年级音乐课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音乐课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让我慢慢体会到,要上好一节课并不难,难的是要上好每一堂课,很多问题并不能仅仅靠一节两节课就能解决的,是要靠平时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细节之处慢慢灌输你对音乐的理解,把握住他们学习音乐的准确的方向,并且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让孩子真正的喜欢你,这才是最难最难的。我带的是二年级的音乐课,针对学生性格特点,每次开始上课,我都会在黑板上贴五颗星星,作为奖励给表现最好的孩子,这个招,总会特别奏效。孩子们也特别喜欢上我的音乐课。我觉得这也是对我工作最大的鼓励。 记得有一节音乐课学习的内容是:《理解七个唱名》。我问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哪位小朋友已经理解了呢?孩子把眼睛瞪得大大的望着我。其中一个胆子特别大的孩子对我说 “老师,那不就是我们数学上学的1、2、3、4、5、6、7嘛!话听到这,我不禁大声笑起来。说实在,我刚接触到音乐时,也何尝不是将这七个音乐符号认成数学符号呢?我忍住笑,换用不着游戏的方式让她们来理解七个唱名。首先,我带着学生以《找朋友》的游戏理解了”do、re、mi、fa、sol、la、si“的七个唱名。然后,又带他们模仿我做手势。但是我发现他们在跟我做手势时,兴趣不是很高。我想了又想:为什么我不能让他们自己来为音乐王国里的七个小朋友都编上动作,以此让他们自己来熟悉音的高低呢?于是我就又开始行动了起来,等我话一说出来,就有好几个小朋友举手说:”林老师,林老师,能让我来试一试吗?“还有几个小朋友甚至离开座位来扯着我的衣角,要我叫他表演。于是,我请了一个小朋友让他做”do、do、do“的动作,这时,我发现有很多小朋友都举起了小手,来跟着他表演。看着孩子们的表演,孩子们掌握的很快。于是我又叫了好几个小朋友同样为re、mi、fa、sol、la、si这六个音编动作,看着,孩子们编的动作再加上我即时的引导,他们对这些音很快就全掌握了。 二年级的学生已能”聆听、分析、思考“音乐,大致能从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速度、音量和旋律的起伏等方面去听去想。这个时期,学生还不具备音乐术语概念,和学生的交流,要避免过多使用音乐术语,要善于将音乐术语转化成学生听得懂的话,多多以轻松快乐的游戏来让她们吸收要学的知识,寓教于乐,同时还要多鼓励学生敢于表现自己。

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景、理、情 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和情感,提高鉴赏、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比较鉴赏等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 2、缘景明情,品悟诗歌哲理和体悟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景、理、情的赏析 教学方法: 1、多媒体 2、诵读赏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还是空待闺中的思妇;抑或是征战沙场的将士人们抬头望月,总是心有感慨,或倾注爱恨,或寄托悲欢因而浩瀚的诗海中从来不乏优美的写月诗篇

(老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写月名句) 在众多吟诵明月的诗歌中,有一篇被人称为“孤篇盖全唐”,那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二、自读诗文,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诗题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边读边把握诗歌的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的主要内容:月下美景,月下哲理,月下情思 三、赏析美景、把握情感 (一)赏析美景 1、要求:学生范读,其他学生划出写景的句子,并找出所写景物 明确: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 2、运用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画面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结论,描绘画面 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月下美景 3、概括景物特点 月夜特点:幽美、朦胧、静谧、澄澈、空灵 4、方法指导: 鉴赏写景诗,不仅要捕捉画面,感悟美景,还要了解把握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

(二)、品悟月下哲理 1、提出思考:面对美景,作者有怎样的.感慨? 明确:作者独立江畔,看到那轮孤月,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探究研讨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在面对美好河山,优美风光时都会思考宇宙与人生 (老师补充资料: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学生讨论交流,比较前三位与张若虚对宇宙人生思考的异同 明确: 相同:感慨宇宙永恒 不同:前三位感慨人生短暂,但张若虚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 3、诵读诗文 4、方法指导:缘景明情,比较鉴赏 (三)体悟月下情思 1、解读诗歌情感 方法指导:缘景明情 明确:作者看到孤独的明月,待人的明月以及漂浮不定的白云,因而想到人间相思的游子思妇

初中物理_《电功率》习题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电功率》习题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电功率和电压、电流之间的关系,熟练运用公式求解各用电器的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运用物理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3)对习题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质疑,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理论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论证和实际应用等科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生活实际,将理论应用于生活实际,而让生活实际反过来验证理论,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他们领略到物理的魅力与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根据物理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本节课要突破的重点是理解电功率,并会正确选择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会计算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难点: 综合应用学过的电学公式解答生活中的一些与电功率有关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四、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准备采取启发诱导、点拨释疑、合作学习、兵教兵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学生主要利用小组竞赛、小组讨论、分析归纳去寻找知识,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课件展示“220V 40W”的白炽灯,问题:根据上面所给的信息你可以设计哪些问题?再加上一个条件你又可以设计出多少个问题? (二)、小组竞赛,展示个性(必答题)

然后指着“220V 40W”的灯泡,提出一系列问题小组内指定人员回答。 1、“220V 40W”的含义? 2、该灯正常发光时灯丝的电阻、通过灯丝的电流是多少? 3、改装前,一盏路灯正常发光每晚需要消耗多少电能? 4、1千瓦时的电能可以使该灯泡正常发光几小时? 5、如果把该灯泡接在110V的电路中,该灯的实际功率是多少?(忽略温度对灯丝电阻的影响) (三)学用结合,提高能力(抢答题) 1、决定灯炮亮度的因素是什么? 2、白炽灯炮用了一段时间后就比新的时候要暗一些,是什么原因? 3、在用电高峰期灯光会变暗,是什么原因? 4、宿舍楼的路灯使用寿命较短的原因是什么? 5、家用白炽灯的灯丝是在开灯时烧断还是在灭灯的时候烧断? 6、白炽灯灯丝断了,常常把灯丝搭上应急,此时灯泡的亮度会怎样?灯丝的阻值怎样?其实际功率会怎样? (四)乘胜追击,拓展延伸(选答题) 1、“220V 40W”和“36V 40W”的两盏灯都在额定电压下工作,哪一盏亮? 2、L1和L2串联,当开关闭合时,发现L1正常发光而L2不亮,可能是什么原因? 3、L1和L2的额定电压相等,怎样判断它们的额定功率大小关系? 4、如图所示,电源电压相等,规格相同的灯泡,比较a、b、d三盏灯的亮度及实际功率的大小。 5、楼道电灯经常会烧坏,电工师傅把一个电阻为1210欧和“220V 40W”的电灯串联,这盏灯的实际功率是多少?这样做的目的? 6、将“6V 3W”的灯L1和“6V 6W”的灯 L2串联在电路中,要使一盏灯能正常发光,另一盏灯不被损坏,电路允许加的最大电压是多少?总功率是多少?每一盏灯的实际功率又是多少?哪个亮些? 7、将“220V 100W”L1和“220V 60W”L2并联联在220V的电源上,实际功率、亮度怎样?如果串联在220V的电源上,实际功率的大小关系、亮度又怎样?

第八课月夜教学设计

第八课月夜教学设计 Lesson 8 teaching design of the lunar night

第八课月夜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音乐是用各种各样的乐器和声乐技术演奏的,从唱歌到说唱 ; 仅存在器乐作品,仅存在声乐作品以及将唱歌和乐器结合在一起的作品,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本教案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乐感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时量:1-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明亮的声音﹑有表情地脱谱演唱《萤火虫》。 2.认识下滑音,能正确地运用于演唱之中. 教学设想: 《萤火虫》这堂课我将知识技能学习与音乐审美结合在一起,强调音乐教学的审美性,即不光唱会歌曲,而且能达到边演边唱的审美表现效果。因此这堂课的目的是能用明亮的声音﹑有表情地脱谱演唱《萤火虫》。 教学重点: 演唱歌曲《萤火虫》,在歌曲中唱准下滑音. 教学难点:

1.在歌曲中唱准下滑音. 2.感受歌曲的意境,能脱谱背唱歌曲并表演唱。 教学准备: 钢琴﹑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铺垫 一﹑课前听音乐进教室(播放《萤火虫》的伴奏) 师:同学们,听完这段音乐,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欢快的,活泼的) 二﹑听音乐律动(再次播放《萤火虫》的伴奏)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次聆听音乐,同学们可以随着音乐动起来! 三﹑交流 师:同学们,听到这样的音乐,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生:欢快,活泼……新课教学 一﹑新课导入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景、理、情 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和情感,提升鉴赏、表达水平教学重点: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 2、缘景明情,初步品悟诗歌哲理和体悟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景、理、情的赏析 教学方法:诵读赏析启发——引导——探究。 一、导入新课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还是空待闺中的思妇,抑或是征战沙场的将士,人们抬头望月,总是心有感慨,或倾注爱恨,或寄托悲欢。因而浩瀚的诗海中从来不乏优美的写月诗篇。(老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写月名句)在众多吟诵明月的诗歌中,有一篇被人称为“孤篇盖全唐”,又有人评价这首诗是“点亮盛唐兴象的艺术灵光”。闻一多也称赞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初读成诵 1、学生快速浏览“题解”及全诗,指出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含文学常识、字音、字形等)。学生讨论交流。 2、教师引导简介作者,给生字正音,并指出应该掌握的字词。 3、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语速、语气、重音等。 4、学生根据录音自由朗读。 5、指名朗读,师生评点。 三、速读感知 1、学生分组学习,默读全诗,讨论完成以下学习内容: (1)题目“春江花月夜”共写了哪几种景物?重点是哪种景物? (2)初步划分诗歌结构。哪些写景?哪些说理?哪些抒情? (3)写了哪些景?阐发了什么样的哲理?抒了什么样的情? 2、学生探讨后交流 四、细读品味 1、欣赏美景 (1)、学生范读,其他学生找出所写景物。 明确:春江、潮水、明月、波光、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 (2)、使用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画面。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结论,描绘画面。 (3)给写景的部分加个标题:(月照春江月涌春江江月胜景月下美景…)2、感悟哲理 (1)、齐读8—16句,探究研讨: 教师引导: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在面对美好河山,优美风光时都会思考宇宙与人生。老师补充资料: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王勃: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苏轼: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学生讨论交流,比较前三位与张若虚对宇宙人生思考的异同 明确:相同:感慨宇宙永恒

珠心算练习课教学设计及反思(刘敏)

珠心算练习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靖城镇柏木小学刘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清晰地进行三、四位数珠互译; 2、能熟练掌握10笔两位数加减珠算及5笔二、三位数加减珠算; 3、能较熟练地心算10笔一位数、3笔二位数的加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练习纸、现场出题纸。 教学过程: 一、基本功训练 1、儿歌《打算盘姿势》 谈话:小朋友们,这节课又是我们的珠算课,你们都准备好了吗?首先我们一起来念一念儿歌《打算盘姿势》。 2、打百子 谈话:打百子可是我们学习珠心算的基础哦!下面请小朋友一起来练习一下吧! 20→ 60→ 100→-20→-40→-70 -100 二、珠算练习 1、听珠算练习(10笔两位数加减珠算) 师报题,生听算写答案。 校对答案,表扬全对的学生。 2、看珠算练习(5笔二、三位数加减珠算)

三分钟计时,比一比谁做对的题数多。 校对答案,表扬全对的学生。 三、课间休息(手指操) 四、心算练习 1、珠译数(三、四位数) 下面我们要进行心算练习了,首先进行珠译数。 2、数译珠(三、四位数) (1)听数布数记数写数 (2)看数布数记数写数 3、听心算 下面让你们的脑算盘动起来好吗? (1)10笔一位数加减心算 (2)3笔两位数加减心算 五、现场展示 今天,我们班来了好多老师,他们也想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那我们就来个比赛吧! 规则:每组选出一名选手来参加比赛,每对一题得一分,得分高的一组获胜。 (分两轮进行比赛,每轮现场出5道题。) 统计得分,为获奖者鼓掌。

教学反思: 珠心算,它是通过实际拨珠、模拟拨珠等训练,在脑中形成“算珠映象”,也就是形成一把虚拟的算盘,然后借助这把虚拟的算盘在脑中进行计算的方法。它是儿童眼、耳、手、脑等多种感官并用,使得外在的、实际的运算过程高度“内化”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通俗地讲,就是“在脑子里打算盘”。 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使学生能正确清晰地进行三、四位数数珠互译; 2、能熟练掌握10笔两位数加减珠算及5笔二、三位数加减珠算; 3、能较熟练地心算10笔一位数、3笔二位数的加减。 这节珠心算练习课我主要设计了三大环节:第一大环节是珠算练习,第二大环节是心算练习,第三大环节是现场出题展示。在课的开始我以打《算盘姿势》的儿歌开始了这节课。这样既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又强化了打算盘的规范动作。接着进行打百子的“热身运动”,而且打百子也是学习珠心算的基本功之一。然后进行第一大环节——珠算练习,在这一环节中我又将练习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听珠算,一种限时练习看珠算。这样的安排就形成了听看结合的练习模式。在第二大环节——心算练习之前我先安排了数珠互译的基本功训练,然后进行10笔一位数以及3笔两位数的加减听心算。这一环节让孩子们的脑算盘动了起来。在这样的课上让孩子们的眼、耳、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而且整节课孩子们的注意力都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在课的最后安排了现场出题展示,请客人老师们出题考考我们的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月夜》教案

《月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美。 3.体会诗人坚强不倚的独立性格和奋斗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体会“我”这一形象及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诵读法、想象法、小组交流合作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音频以及作者的写作资料。 学生:诵读诗歌,解决生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营造情景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张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说你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ppt播放图片)(月亮、夜晚等) 由此,你能联想到我们学过的哪些诗句?(可能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绘月夜晚景的诗歌,它并不是古诗,而是一首由白话文写的新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沈尹默的《月夜》。 二、初读诗歌,读出节奏 1.出示学习目标,齐读,明确重点。 2.比较新诗和古诗的区别。 这就是沈尹默的《月夜》,同学们,第一眼看到这首新诗,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与古诗相比。(语言通俗易懂、字数自由、没有讲究严格的押韵等) 3.朗读诗歌 (1)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学生读的时候,师明确诗歌重音。“我”“顶高”“立着”。 (3)播放录朗读视频,要求学生注意重音和感情。 (4)男女比拼读。 (5)配乐齐读。 三、再读诗歌,感受意象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诗中选取了哪几个意象来一起构成这幅月夜图?这些意象各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意象——霜风、月光、树、“我”。 霜风:刺骨的寒风。听觉:突出风的大、猛烈。 月光:明明的。视觉:突出月光的明亮,给人以希望,使黑夜变得温暖许多。树:高大。传统文化中有遮蔽、保护的作用,同时也代表着传统、固执。 “我”—不依靠。 四、精读诗歌,感悟主旨 1.补充背景知识,探究意象的象征意义。(多媒体播放视频) 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向通过这首诗歌向读者传达出自己怎样的感情呢?请同学们结合“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以4/6人为以一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明确:“树”在传统文化中有遮蔽、保护的作用,同时也代表着传统、固执。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2. 诗文主旨 在那个时候,具有这种追求思想自由,人格独立,个性解放的青年知识分子不仅仅是沈尹默一人,还有很多比如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等,都具有这样的思想。所以说,《月夜》不仅作者沈尹默具有这种进步思想,也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五、拓展延伸,仿写诗歌 1.仿照本诗,自选一种景或物,写一首优美且富有哲理的小诗。 2.分享一首小诗《自信的力量》

二年级音乐《箫》教学反思上课说课用讲稿

二年级音乐《箫》教学反思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是zz小学的xx。 今天我反思性说课的内容人音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第7课《跳动的音符》中的歌曲《箫》。下面我将结合我的课堂教学实践、课后反思后,将本课的再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歌曲《箫》是一首2/4拍,五声徵调式,抒情优美又不失愉快欢乐的汉族民歌。歌曲旋律悠扬,节奏较为宽松,以八分、四分音符节奏为主,偶尔在小节中出现附点四分音符。 二、教学目标分析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处理,我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演唱歌曲《箫》,感受歌曲所表达的优美抒情的情绪,体验歌曲所蕴含的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演唱、表演等形式学习歌曲、表现歌曲。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运用连贯的气息,用舒展、流畅和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箫》。在歌唱中唱好一字多音的乐句,能够按乐句进行呼吸。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通过演唱歌曲《箫》,让孩子们感受歌曲所表达的优美抒情的情绪以及流畅舒展的旋律。能用连贯的声音,清晰的咬字吐字来表现优美抒情的歌曲。 教学难点: 能运用连贯的气息和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箫》,唱好一字多音。四、过程分析: 在教学本课时,我尽可能选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同时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交流与心灵沟通的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首先我采用音乐导入法导入新课,先让学生欣赏箫与钢琴合奏的乐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做好思想和情绪的准备,在饶有兴趣的情境中投入学习。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对箫这个乐器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为接下来理解歌词做好铺垫。 通过上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对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将歌曲《箫》的第一乐句作为发声练习曲,让学生在聆听、练唱中熟悉旋律。揭示课题后通过初听整体感知、复听哼鸣模唱、再听寻找相同乐句,三次的分层聆听熟悉全曲旋律。接着通过聆听老师范读歌词,让学生记住歌曲的结构,帮助

人教版《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 导语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修》第二单元的学习要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即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一、水浅能容月 何为意象?成何意境?我稍举一例: “望月湖”,(请写下)。当你写下这个名字,你的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画面?有月亮吗?昔人已乘明月去,此处空余望月湖。明月一去不复返,望湖千载空虚虚。 月亮到哪里去了?那天下了考,来上晚自习,从走廊望去,云轻天淡,明月初上。不正是当天我们诗歌鉴赏题的意境“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你再看那岳麓山恬静秀美,烟霭淡退,不正是鹿门月照开烟树吗? 我在望月湖生活了十几年,朝晖夕月,忧乐相伴。 临江仙并跋(读《浮生六记》有感)) 百度眸回前世,一粥缘定今生。红绳偏系绿罗裙。纤纤携素手,共醉沧浪春。明月不谙离恨,仙侣亦妒凡尘。可堪头白对孤樽?秋侵花影瘦,春梦岂无痕? 贺新郎感怀国事 把卷无心读。叹今生,吾衰甚矣,诗词尽误!唾壶击缺如意杖,敲得惊人几句?更休说,风鹏正举!闻道西戎卷海雾,倩何人、巨擘苍龙缚?愧纸笔、羞杯箸。 一川夜月流江渚,想鉴湖,龙泉鸣壁,此时心绪。非是离愁别恨苦,不关恩怨尔汝。虽女流、亦识国辱。目尽青天怀今古,抛却那红尘碌碌。鼓劲楫,浩歌去。 玉蝴蝶重阳 应是星霜暗染,几番月白,几度菊黄。木叶犹红,为谁流下潇湘?雁南飞,负谁青简?风缱绻,烟水微茫。数流光,恼人风味,最是寻常。 寻常?新词半阙,旧弦一调,九曲回肠。且莫思量。逢人且道不思量。扫庭除,荷锄花径。洗纤指,持作羹汤。补诗囊,闲拈针线,长待西窗。 访贾太傅故居 太傅祠堂何处寻?江流千古笑太平。红尘滚滚歌台暖,落日融融板石青。兴废岂因文夕火?亲疏自有帝王情。闲居谁慕屈原赋?长是孤月映井亭。 春夏秋冬,四时明月不相同。 总结:1、在古典诗词中,诗人们因为钟爱,往往把情感倾注特定的意象,比如,杨柳之送别;鸿雁之传信,明月之于相思。这种运用,用得好,能够引起共鸣;用得不好叫做套板反

《月夜》教学设计2

《月夜》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一、导入 月亮是人们最喜欢的天体。万种风情、千姿百态的咏月诗都由此而生,历久不衰。咏月诗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是一块引人注目的亮色,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在以往的悠悠岁月里,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惆怅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洒脱,月圆这一自然景观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不尽遐思,他们把明月当作传情达意的物象,逐月抒怀,千种思绪,万般情怀自然涌上心头,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咏月诗《月夜》。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人。 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遇李白,同游梁宋之地。

后入长安,困顿十载。 安史乱起,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任左拾遗。 被贬后投严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冬死于岳州舟中。 有致君尧舜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 其诗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提供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 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 其诗风格沉郁顿挫。 与李白合称“李杜”。 三、品读诗文 1、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配乐朗诵诗文,(出示幻灯片) 学生听诗文,初步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幻灯片出示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准备赶至灵武为平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

《春天来了》,课堂中我尝试着进行了“四步骤”小组互助式学习。 歌曲导入,我采用让孩子们“说春天”的方法,他们发言积极,我想这是因为这一话题对他们来说并不难,也贴切他们的生活,所以他们很乐于参与进来,孩子们也就走进了“春天的情境”。 接下来进入了自主学习环节,今天跟以往教学有所不同的是,我让学生聆听歌曲后,没让他们直接说,而是让他们先进行小组交流“四步骤”内容,然后再次聆听歌曲,再进行小组交流,再让每组来汇报“四步骤”交流情况。通过这种方式来学习,从最后的课堂效果来看,学生能根据歌曲中的力度记号来演唱歌曲,并能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情绪。 通过这节课的“四步骤”小组互助式学习教学方式的尝试,我发现它能够带动更多的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所以这一学习方式可进一步在别的班级和年级去尝试,而且在以后的课堂中可以尝试让每个组的每个学生都当一次小组汇报员,以激励更多的学生自主、探究地去学习。

教学反思: 设置了几首革命历史歌曲:必唱歌曲《共产儿童团歌》、《卖报歌》,以及聆听歌曲《儿童团放哨歌》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根据要求,聆听歌曲只让学生听听就可以,是不必要学唱的,但我认为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而且,在小学阶段这样的歌曲很少见,所以让学生聆听后就让他们学唱了《儿童团放哨歌》的主题部分,这样既让孩子们了解了儿童团在革命历史时期发挥的作用,又能启发孩子们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责任感,还能使他们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教学反思: 《玩具兵交响曲》 通过聆听和表演,使学生体验与本课主题“童趣”相关的音乐内容。感受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 《打花巴掌》是一首北京的儿歌,在学习这首歌曲的时候,我是以谈话法导入的。我首先问学生:有没有玩过拍手歌的游戏,就是同伴两人之间,互相拍掌,嘴里说着一些自编的台词。学生们当然是很激动地说玩过这个游戏,而且都开始玩起这个游戏来了,顿时,教室里就闹哄哄了。之后,我又说,北京的小朋友们,也爱玩这样的游戏,他们的游戏名称叫“打花巴掌”,请学生猜猜“打花巴掌”是什么意思。学生积极地讨论,但是得出的结果,几乎都把这个名字解释成了“打

高中物理_牛顿第二定律习题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通过课堂上同学们对相关习题的反应来看,整体掌握的还可以。但是也从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受力分析不规范,受力分析的时候力之间混淆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学生对运动过程的分析也存在一些小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引导梳理,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对容易出现问题的几个地方也引起了足够的重视。 牛顿第二定律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对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受力分析的学习学生对运动和力都有了一个大概的理解和认识。特别是在学习力学那部分的时候初步感受到了高中物理的难度。应该说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还是有很大差别的。高中物理难度有点大,但也很神奇,方法很灵活。其实难就难在灵活上。 对于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首先能给学生带来一些新奇感。原来运动和力也能联系到一起啊!对于这个问题是他们原先从来都没想过得。利用学生的这点好奇心,尽快让学生掌握牛顿第二定律。其次在练习使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与运动和力相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运动学和力学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课堂上同学们对相关习题的反应来看,整体掌握的还可以。但是也从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受力分析不规范,受力分析的时候力之间混淆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学生对运动过程的分析也存在一些小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引导梳理,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对容易出现问题的几个地方也引起了足够的重视。 牛顿第二定律教材分析 整个必修一与其说是学知识不如说是学方法。从知识结构上来说,大致分为三大部分,(1)运动、(2)力、(3)牛顿运动定律。因为这些都是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的,这些都是研究后面物理问题工具。而牛顿第二定律更是这些工具中更重要、更好用的一个。 从教材层面来说,牛顿第二带来又像是对整个必修一的一个总结。因为它把前两部分有机的结合到了一起。可以说牛顿第二定律是整个必修一定灵魂。 牛顿第二定律评测练习 1.A、B两物体以相同的初速度滑到同一粗糙水平面上,若两物体的质量m A>m B,两物体与粗糙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则两物体能滑行的最大距离x A与x B相比为()

小学二年级音乐教学反思

---------------------------------------------------------------最新资料推荐------------------------------------------------------ 小学二年级音乐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音乐教学反思二年级音乐教学反思 1: 小学二年级音乐教学反思《金孔雀轻轻跳》这首歌,是一首描写傣族风情的儿童歌曲,为了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强烈兴趣,我思考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新课程的理念,从感性、体验入手,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所以我先表演了一段傣族舞蹈,营造了轻松愉快的音乐氛围。 1.为整节课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2.顺理成章导入课题。 如果说过去的音乐教学只是是教学生唱歌,那么,,我感觉到现在的音乐教学学不仅是教学生唱歌,更重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兴趣的、、主动地融入到音乐中来,,这是我在备课、预设过程程中的点滴思考。 课堂生生成亮点: 1.观看傣族族民俗文化风光视频,把学学生带入一个美轮美奂的世世界。 音乐与相关人文学科科属性的集中体现。 有利于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素养,,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现;创造及艺术审美能力的的培养。 2.这节课我把把感知放在重要位置。 听,,是感知与理解音乐的前提提条件,也是艺术实践最重 1 / 5

重要的过程,因而要从听入入手,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情绪、熟悉音乐的旋律,再再引导学生从歌词中感受歌歌曲的情感。 又因为少数民民族的歌与舞是分不开的,,所以在初听音乐的时候,,我让学生观看歌曲视频,,使学生感受到歌曲的抒抒情优美,又激发学生学习习本首歌曲与热爱傣族的热热情。 3.课堂中人人参参与编创傣族舞,真正做到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动发挥学生的编创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学生去带动学生。 学生们通通过本节课的活动,感受到到了音乐的美,更勇于表现现美,真正做到了新课标以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教育理理念。 课堂不足之处: 1.由于初次上本节课,个个别学生积极兴没调动起来来,使课堂少了一些生机。 。 2.自己普通话还有待与与提高。 教学有法,教无无定法,教学艺术是永无止止境的,新课程标准需要我我们勇于实践,勇于创新,,更要我们勇于反思,只有有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才能提升自己教学理念 . . 二年级音乐教学反思 2 2: 二年级音乐教学反思这学期我讲的公开课是二年年级的音乐中的第十课, 《《过新年》,教学目的是让让学生在音乐中体验新

春江花月夜(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练习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 教学重点: 1、赏析诗歌的景、理、情。 2、写作练习。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设计: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和人世间游子思妇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和措辞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的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 4、写作训练。诗歌教学不管是欣赏境界,还是鉴赏语言,其目的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更要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生自由回答。) 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就说出了这么多写月亮的诗句,并且这些诗句中的月亮各有独特的含义,寄托着诗人不同的情感。我们一起归纳总结以下这么多的月亮大体有哪几种含义。 1、征夫游子思乡之情。例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女子相思怀远之情。例如: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离愁别绪之情。例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怀古伤今之情。例如: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5、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例如: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师: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着别样的情感。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成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春江花月夜》,而那位诗人便是张若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诗人笔下的月下美景。 (板书课题:春江花月夜) 二、景——春江花月夜美景 师:首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感受一下诗歌中描绘的意境 (生朗读。) 师:这首诗歌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呢?这些景物描写又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哪部分呢? (生答:春、江、花、月、夜。景物描写主要集中在开头部分。)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面积练习课》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5单元面积 第5课时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对比练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题目的变式练习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探究练习 【教学准备】 准备一张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和一块手帕。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 4×90 60×3 300×9 4×50 20×4 6×500 22×13 15×11 15×17 70×4 37×5 8×53 2、请同学们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教师板书。 3、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由学生说明每个图形的含义,再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指导,并规范书写格式。 4、先估算黑板的面积,再测量它的长和宽,并计算面积。 学生先估算黑板的面积,然后派两个代表到前面来测量长和宽。全体同学计算它的面积,再看一看,计算结果和估算结果相差多少,从而丰富自己估算的经验。 5、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手帕先估算面积,再测量它的边长,算出自己手帕的面积。 引导学生通过基础练习加深对面积公式的理解清楚地知道求长 方形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两个条件,求正方形面积只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了。 二、探究新知 1、篮球场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半场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解题,并口头分析,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李小林要从下面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读题并分析:从长方形中所剪下的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要以长方形的宽为张方形的边长。 指导学生在教材上画出要剪下的正方形,再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6×10=60(平方厘米) 6×6=36(平方厘米) 60-36=24(平方厘米)

相关主题